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望月中秋品孤獨》欣賞

散文《望月中秋品孤獨》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望月中秋品孤獨

散文《望月中秋品孤獨》欣賞

  林林/文

對於明月,總有些朦朧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念,我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因姻緣》,女主人公的名字就叫做淳于明月,這個名字是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的。明月,是天性善感的女人留在心底刻骨銘心的柔潤與明澈,是隱沒在浮華喧嚷之後的沉靜,是穿過了聲色犬馬之後的淡定。

中秋將至,月白風清,望月思親,那一輪明月啊,引得多少思鄉的心,似孤獨離岸的帆,比任何時候都更渴望停泊。這個時候,更需要撫慰關懷的,是沉浸在鄉情裏的那顆孤獨寂寞的心。

許多人都對孤獨和寂寞有過精彩的言說。復旦大學的陳果老師是這麼說的:孤獨是自成世界的獨處,表現出的是圓融的高貴,孤獨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周國平老師是這樣說的:寂寞和孤獨的不同是,前者是尋找別人,後者尋找自己。

是的,精神上的自由和尋找自己,對於今時的人們,似乎尤其重要。在當下我們生存的空間,正在發生着漸進式的鉅變,已經開始從外部世界的燈火輝煌喧喧嚷嚷,轉戰到內心世界的熱鬧非凡,甚至光怪陸離。這種變化潛移默化的快速繁殖着,也許您還沒有意識到呢,它已經衝擊到了您的靈魂,並且將會不期然左右人類社會的生存狀態。不論你是否能夠感覺到這種變化,它都在那裏,不早不遲,恰逢其時。我們,註定將成爲這個變革的親歷者與見證者。

因此,作家白落梅說:“都說世相迷離,我們常常在如煙世海中丟失了自己,而凡塵繚繞的煙火又總是嗆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

是的,迷離,丟失,是當下使用頻率極多的詞彙,它反映了現代人的常態,大多數人都在迷離中找不到自己了。

於是,周國平說孤獨是尋找自己。我們看到,身邊許許多多不甘寂寞的人,喜歡扎堆兒,喜歡羣聚,喜歡呼朋喚友熱鬧非凡的景象。嚷嚷吵吵中,如果有人能夠稍微冷靜下來,就不難發現,這看似繁榮的景象,不過是心無所依,六神無主的依傍而已,嘈雜的人羣中,其實人們早已經丟失了自己。

還有一些人,把閒暇時間投入到娛樂,投入到興趣愛好的活動之中,比如唱歌跳舞旅遊等等,其實,這作爲一種愛好,是可以提倡的生活方式。有一份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當然是不錯的選擇,總比用盲目遊走、瘋狂購物、打麻將等消磨時光要好很多。然而,一個時代,人們不遺餘力的找尋各種形式進行娛樂,喜歡各種各樣的消遣,目的如果只是爲了打發時光,滿足眼耳鼻舌身口意的需要,而不是爲了精神的豐富和性靈的提升,便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在這個人們只顧得忙着用外部刺激充塞空虛內心的時代裏,哪裏有人願意選擇一個人的安靜獨處呢?——與其說是不喜歡,不如說是不敢於,是害怕,害怕一旦閒下來就會百無聊賴,空虛寂寞。要知道,孤獨與寂寞,與人多人少無關。

南懷瑾先生說過:“就是這些人都很苦悶。物質生活的壓迫,他在唱歌跳舞時放鬆了,可是他沒有辦法把握。在唱歌跳舞的時候暫時忘了,一回到家還是感覺淒涼。如果他把握到放鬆空靈的境界,就了不起了。”

先生又說:“我告訴你們一個經驗:當夜深人靜時,一個人跑到高山頂上或大沙漠裏,非常寧靜,自己的眼淚就不曉得怎麼會流下來。這不是悲傷也不是喜歡,那是一種無比的寧靜的舒服,身體每一部分都自然打開了,心裏的痛苦、煩惱什麼都沒有了。就是古人所謂的“空山夜雨,萬籟無聲”。只聽到空山裏雨水拍打樹葉的聲音,別的什麼都沒有。那是寂寞的.享受,不是錢財能夠買得到的。在這種境界中,沒有了身體,人和宇宙合一了。從科學上講,你把自己腦神經一放鬆,就很少生病,從而健康長壽了。”

南懷瑾先生最後總結說:“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不懂得寂寞的享受是沒有用的。”

寂寞的享受——說得多好!我覺得,如果一個人的心靈不夠豐滿和強大,即便置身於茫茫人海中,也找不到真正的依託;而當一個人心靈豐盈飽滿,即便獨處,心靈的花園也必是百花盛開芳香宜人,哪裏又會感覺得到孤獨寂寞呢?

可見,當下人們所逃避和排斥的獨處,是對心靈最好的安頓,是一種修持,一種體悟,是一種能量的積聚;是歷經磨礪後的破繭成蝶,是無法言說刻骨銘心的隱忍之後的涅槃重生。忍受孤獨和寂寞需要來內心強大的力量,而化解並欣然融合孤獨與寂寞,則需要高度的智慧了,這高度的智慧來自於哪裏呢?它來自於心底的那份清涼與安定,那份自信與平和。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或者說常常被孤獨和寂寞所困擾,比如另一半的缺失,奮鬥路上的寡助,獨自求索時的乏味,追求真理時的孤獨求敗,還有被人誤解冤屈時的有口難辯,以及不同頻率時溝通的雞對鴨講,等等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屬於人生常態。一個人來,一個人去,誰也帶不走什麼,誰又幫得上誰呢?即便歌舞昇平,門庭若市,當曲終人散,雞犬不聞,奈何孤寂依然——孤獨就是本來。`

既然是常態,是人的本來,經歷孤獨和寂寞,就是還原人的本來。

人類走到今天,似乎是開始向後倒着行走了。看上去好像是在前進,因爲所有的科技都是在幫助人們滿足更高標準的享受。然而,人類一旦對物的欲求過高了,離靈性的境界就遠了。這正是人類的退化,退回到動物本能的基本階段。一味滿足物慾而忽視心靈的陶冶和淬鍊,人類必將自己承受背道而馳的後果,這是人類的共業,誰也逃脫不掉。因此,我們需要呼喚真正的覺醒!讓精神力量重生吧,使靈性境界昇華,這將是對人類最終的拯救。

月上天邊,中秋將至,“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古人沉浸於相思之中,留下許多美麗的詩行,足以令後人玩味咀嚼,頻生共鳴,也同時讓人感同身受,陷入悲情之中。人的情感如此脆弱,抗不得輕觸微碰。當人沉浸在這樣一派悲情之中的時候,身心所感得的將是負面的沉淪。特別是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早已超越了古人的想見,心靈已經是超負荷的承載了,怎抵得住那一縷相思幾許悲愁? 然中秋將至,再讀古人的詩詞,那一分分情味韻致,竟驀然間令我生出些許新的感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妙不勝言的奇思佳句,不就是爲了圓滿我們的思念,體會那一份相思,感悟那一分鄉愁嗎?這樣一種情形,難道不是讓我們藉以抒發情感,釋放情懷,融合心內的孤獨與寂寞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份豪邁,這份灑脫,這份透徹,不正是點醒我們,去感悟陰晴圓缺自古難全的人生,去接納看淡那份看似執拗的孤獨與寂寞嗎?

近中秋,午夜,仰望星空,遙想那一輪當空皓月,難道不就是爲了讓我們充分表達心聲,把一腔柔情滿腹相思,化做對親人的無比珍惜和深切的愛嗎?難道不就是讓我們把孤獨寂寞編織成愛的禮物,借夜色月華,傳達給每一位思念的人兒嗎?

這個夜晚,借電波對話美麗的佳節,傳遞淳淳的愛!一份超脫,一種姿態——望月,賞讀,品味孤獨。

有一種孤獨叫中秋……

中秋之後是國慶

別人闔家團圓,你卻寂寞如狗

說多了都是淚

中秋節,你爲啥這麼孤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