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故土是水鄉經典散文

故土是水鄉經典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7W 次

慕名幾次造訪水鄉烏鎮,剛入景區,就彷彿回到了兒時的故土。前街後河,古橋駁岸,粉牆黛瓦,舟楫悠悠,一幅幽雅恬靜的江南水鄉風情畫,這於我曾經多麼的熟悉,如今又顯得有點陌生。

故土是水鄉經典散文

默默佇立河畔,撫摸着古蹟斑斑的石欄,凝視那清澈溫潤的碧水,感受着古居的寧馨,感受着流水的空靈,感受着歲月的流逝,也感受着人與水的依戀……

歷經千年滄桑的烏鎮,如今碧水長流,古橋依舊,被推崇爲“江南第一水鄉”。從心底敬佩烏鎮人的睿智遠見,較爲完整地保存了水鄉古鎮的原生風貌,沒有讓如詩如畫的江南風情,塵封在歷史的長卷。

流連於如夢如幻的烏鎮美景中,一抹傷感不禁鬱結心頭:可嘆我不是烏鎮的子民,而只是朝來暮去的過客;這清新脫俗的水鄉風光,只是我路過的風景。

懷戀兒時的故土,那是比烏鎮更加典雅更加秀麗更加有水鄉神韻的江南小鎮,可惜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如今舊貌不再。

故鄉於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建縣,境內河流縱橫,水域密佈。據說,1946年全縣有橋樑711座。讀先賢葉適的《永嘉開河記》,依稀可見家鄉宋代之前的風貌:“環內外皆爲河,一坊一渠,舟楫必達;可濯可烹,居者有澡潔之利;可載可泛,行者無負載之勞。”

我生養之地乃小小的縣城,同樣也是河道蜿蜒,小橋輕臥,各式各樣的.木橋、石橋隨處可見,據史書統計,宋至民國年間建造的古橋就有34座,加上臨河民宅私建的門前橋,總計達70多座。如借用唐代杜荀鶴“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這首詩來形容,確實恰到好處,一點也不會過分。

我記憶中的舊城,就是水鄉澤國,枕河築屋,依河造路,流水輕漾,漣漪微蕩,橋街相連,舟聲悠悠,邁出家門就是河,沿河就是街,狹窄的街巷,光滑的石板路,“出門見舟橋,十步一埠頭”,可以說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典範。

水,是江南的文明,也是水鄉的靈魂。

我生在水鄉,長在水鄉,這裏藏匿着我魂縈夢繞的童年。從小在橋上奔跑,在水邊遊玩,水是我最親密的夥伴,腦海中記憶深深的童年往事許許多多也與水有關。

很小的時候,我就跟着奶奶去河邊洗衣裳,冷天一般在中午,熱天大都在傍晚。每次奶奶總是先把我安頓在橋上,才走下埠頭的步步石階。埠頭總是有好多洗衣的女人,她們將“湯揭”(用於洗衣洗腳的木桶)在埠頭的石階上挨個兒排隊,那些洗衣和等待洗衣的女人都特別會拉家常說笑話,在衣杵起落之間時而嘰嘰喳喳,時而響起一陣爽朗的笑聲。不諳世故百無聊賴的我便趴在青石橋的欄杆上,或數點着河面游水的鴨子,或盯着漣漪看它時起時伏……

剛讀小學一年級,一次學校勞動課佈置積肥,我在自家院子和小巷邊拔了一些雜草,裝在竹編的籃子裏,高高興興地往學校跑,一不小心在潮溼的石板小路上摔了個跤,手中的籃子連草被滾進了路邊的小河。看着籃子漂向河中央,想到自己不能完成勞動任務,又丟了奶奶買菜的籃子,便站在河邊哭泣。恰好此時河上划來一隻小船,在衆人的招呼下,划船漢子撈起籃子扔到了岸上,這時籃子裏雖然只剩下半籃雜草,我卻頓時破涕爲笑。

水很溫柔,但每個熱天都會聽到孩子溺水的消息。我是個還算乖的孩子,聽從家長的告誡,從來不敢擅自下河。每次玩伴們歡天喜地下水,我只能孤零零地坐在埠頭觀看,那些淘氣的夥伴,常常故意把水揮潑到我的身上,我不躲也不藏,心甘情願讓他們把我全身澆透,不下水游泳也能享受河水的清涼。爲此經常穿着溼漉漉的衣裳回家,當然也要承受偷偷游泳的冤枉。

會游泳是水鄉男孩應有的技能。小學四年級時,父親終於教我游泳,也許是和水毫不陌生,也許早已熟悉了游泳的姿態,下水十來天我就能在河中游上一個來回。那時學校提倡游泳活動,會游泳的學生都有下水的資格,可以跟着班主任去臨校的小河去游泳。班主任是個來自城市的姑娘,有着曼妙的身材、凝脂般皮膚,每次她穿着紅色游泳衣來到河邊,在夕陽輝映下,她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引得小河兩岸行人都注目觀看。作爲學生,老師受人青睞,我們也感到些許自豪。

當今的家鄉已不再是當年安謐恬靜的水鄉,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喧囂的城市。站在家門四望,已不見波光粼粼、舟楫往來,昔日城中的河道大都已不復存在,或填平拓寬爲街道,或建爲高樓大廈,只留下許許多多含河含橋的地名至今仍在沿用,模模糊糊地記載着歷史的印痕。

家鄉沒有烏鎮的福分,永遠失去了小橋流水的靜謐和綿長,再也不可能回到從前水鄉的原生環境。無數次魂牽夢縈的尋蹤,走進夢境中原汁原味的兒時水鄉,留給我的只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惋惜,和對遠逝絕美的眷戀……

小橋流水人家,如今再也不屬於家鄉,但故土曾經的河光水色,已深深地烙在心中,時時浮現在夢裏,一次又一次地告誡我:家鄉過去是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