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通用8篇)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後感(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通用8篇)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1

汪曾祺散文之好,讀過的人有口皆碑。他寫景、寫人、寫事、寫物,看似沖和散淡,其實有着精心的佈局,結尾尤其好。讀每一個結尾都是一種享受。一切景語皆情語,但還不只是景語,每一句平實的話都有深情。全篇只一兩句點到傷情之處,好比冰山露一角,我們就能體會到那座冰山。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寫的是各種植物,很生動有趣,像科普讀物,後面寫到秋海棠,帶到自己的母親,很小的時候就得肺病死了,鎖在一個小屋裏,怕傳染不讓人去看,所以對母親沒什麼印象,小屋邊開着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親。

語言非常的平靜,一點不抒情,但給我巨大的感動。再說寫他的老師沈從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細密的寫沈從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實,行文到最後寫到老師的死。只一句,也是用敘事代抒情:“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這是多麼高級文字,堪稱人書具老。

書中也有赤子的情懷流露。在西南聯大邊的諸多茶館之一的牆上,發現了真正的詩: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摸螺殼,巷口弄泥沙。

幾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在《湘行二記》中,汪曾祺細細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時也在馬路邊買到過擂茶,已經不十分的土了,類似珍珠奶茶的店鋪。汪曾祺還反覆提到了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大學生們都愛泡昆明的茶館。有人甚至連牙刷臉盆都放在茶館裏。他是個美食家、老茶客,對茶也有心得,在《尋常茶話》一文中,大談了吃茶的點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發現我祖母與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國公汪華的後人。汪華大概是割據一方的豪俠,後來降了唐,受李淵封爲越國公。在隋唐時期,這是個很高的封號,隋煬帝時期的司空楊素就是越國公。當地稱“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2

我本是很少讀散文的。許是初中時印象過於深刻,在我的認知中,散文多半是艱澀難懂的:它不像小說那樣,所有的情節都是圍繞這一條明晰的主線層層展開,隨着故事的推進,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給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它總是從一些細微的角度入手,一點一滴地表達出作者的思緒,一切都需要讀者去細細揣摩,而這恰恰是我所不善長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強烈推薦下,我才接觸了汪曾祺的作品。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怎麼說呢,汪老的文字會讓人有一種很親和的心情。就好像冬日溫暖的午後,在些許喧鬧的院落裏,一邊捧着熱茶、曬着太陽,一邊聽着滿臉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經歷和想法娓娓道來,那種溫馨與愜意。

《花園》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並沒有十分華麗的辭藻,卻能讓人在腦海中清晰地描繪出在那個充滿生氣的小花園裏嬉戲玩耍的淘氣小孩。花園就是作者童年的樂土,充滿了單純的快樂,充滿了自然的聲音,也充滿了菖蒲草的味道。他喜歡壓在草上,靜靜地注視着倒下的草慢慢站起來,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裏叫一聲“嗯!”;他會把馬齒莧的瓣子套在啞巴蟬的眼睛上,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往上飛,絕不偏斜轉彎;他認爲土蜂是種蠢頭蠢腦的傢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會爲了被貓吃點的小鳥而哭泣……這一切都通過樸素的文字,生動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我曾經看到過,有人這樣評價汪老的作品,說: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種平淡的美,是一種細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無法如白開水般淡而無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帶着一襲襲清香,讓人久久回味。的確,在汪老的文字裏我們不會感覺到激烈的情緒,一切都是淡淡的,卻能輕易地引發讀者的共鳴,同時容易讓人想起自己所經歷過的、所思考過的,並有一種會然一笑的心情。這應該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3

汪曾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當代文壇巨匠,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沈從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最值得回憶的藝術與生活的代表作。能與這本書相遇,更是小女子的榮幸。

古往今來,描寫吃的文章倒是不少見,像老舍的《駱駝祥子》啊,梁實秋的《雅舍談吃》啊,許多許多,更是將美食描寫的淋漓盡致,而汪曾祺先生的吃卻更別具一格。雖平淡,像菜譜一般,卻處處流露出人間真情,引來無限遐想。

我原本就愛好美食,以至於入神般去品味這篇文章,更是受益匪淺啊!內容呢,都是生活中的食物,而汪先生卻寫的行雲流水,妙筆生花。例如在《故鄉的食物》一文中,開頭引用鄭板橋的話:"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聽着這句話,有種特親切的感覺,炒米比較省事,比下一碗掛麪還要簡單,一般吃泡炒米,是要抓上白糖的,這便是鄭板橋話中的含義。

還有種食物,叫"焦屑",就是用糊鍋巴磨成碎末。它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無論是炒米還是焦屑,除了方便,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應急。當時,縣境內開了仗,我們用這種食物度過的。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焦屑溫暖着彼此的心靈。令我感到敬佩地是,作者在如此亂境之中,依然淡定從容,樂觀安靜,像文中說的:"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麼地方一陣一陣地亮着,覺得有點緊張,也很好玩。"真是樂觀啊!也是如此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啊!

在作者的吃的部分中,用簡單的話語,寫出了各種美味佳餚,可以稱他爲美食家了。

在這本書中,內容有敘事的,有抒情的,有釋理的,這些散文文筆細膩,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文中又滲透着作者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複雜的內心世界,真可謂一部讓我受益匪淺的好書!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4

本週,我讀的書是《汪曾祺經典作品》。這本書分爲小說和散文兩大類。小說有《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寂寞和溫暖》、《大淖記事》、《七裏茶坊》、《職業》、《陳小手》、《安樂居》、《陸判》等。散文有《花園》、《冬天》、《夏天》、《我的家鄉》、《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館》、《昆明的雨》、《觀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記》、《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這個小說集的第一篇就是《異秉》。由於我忘了看書,全書我也就只看了這一篇。

《異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爺爺。這個“王二小的爺爺”原先是擺一個薰燒攤子的。這個薰燒攤子什麼都賣:滷豆腐乾,牛肉,蒲包肉,豬頭肉,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後來還添了時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經濟不景氣,周圍的攤子都漸漸敗落下來,不過,王二的攤子卻辦的越來越紅。接着,王二把他的攤子搬到了一家店鋪那裏。金銀財寶嘩嘩嘩的往王二家裏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聽書,但我猜他啥也聽不懂。王二還愛賭博,書上說,王二輸的時候不多,這表示王二肯定是個大老千,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太會算計了……

文章的最後一段寫出了王二的“異秉”,先解小手,後解大手……真的是因爲“異秉”使他發達的嗎?恐怕是因爲他的勤勞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紅火起來的吧。而且,價錢公道,有誠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顧”的主要原因吧。

這堆雞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給說了出來,可見作者特別囉嗦。可也正是他的寫作手法與衆不同之處。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5

近日讀到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感興趣於他所描寫的也是我正身處其中的城市吧,所以就多讀了幾遍。

文章以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着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的畫開篇,視角新穎,不落俗套,以素樸的寥寥數筆便清晰地勾畫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豐滿、濃綠,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氣悶。接着作者寫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楊梅、緬桂花,其中寫到“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提到“格調比牛肝菌高”的青頭菌,介紹到“菌中之王”雞樅“中吃不中看”的乾巴菌和“中看不中吃”雞油菌。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一點都不酸!昆明的緬桂是大樹!作者不直接寫雨,看似與雨無關,實是與此作襯托,將昆明的雨季立體、現實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我也能從字裏行間讀出作者作爲一個外鄉人在發現昆明雨季特點時滿心的驚奇、欣喜與自豪。篇末作者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深化了意境。“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溼雨沉沉。”

一整篇看下來,自己只感到賞心悅目,但也有些感慨。即使一些老昆明人的生活習俗,如“於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被逐漸淘汰,但例如蓮花池、“香得像蘭花”的緬桂花等自然景觀還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如果你願意讓你的節奏慢下來,如果你有一顆善於發現美的心,你會發現身邊的現實世界很美,而不是經過別人的提醒,哪怕是名家的提醒,自己就是自己的精神導師!不要讓自己忙碌的腳步,遮住了雙眼,更不要荒蕪了自己的內心!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6

有誰曾料到,時隔兩月,我重拾經典,再次捧起汪老的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會問:“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彆着急,汪老這位“文壇美食家”向來喜愛吃喝、玩樂。咱今天就在這玩樂嘗人間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山東名城——菏澤。說來慚愧,我作爲一名山東漢子,竟對荷澤知之甚少。莫慌,有汪老帶你遊歷荷澤。一進城,初日將進,楊柳春風,迎接遠道而來客人的是一個千許畝牡丹,彷彿走進一場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閱着甜香氣息,憂惚之間,有如夢迴酒醒。汪老最喜那一朵淺白色的牧丹。他本人,也如這素淨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賞完這菏澤牡丹,再當一回綠林好漢——上梁山,在人們印象中,應該是不甚高大的。但梁山實則低矮而不雄偉,山勢也不險惡,就連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氣山頂而不覺有什麼。汪老也發出了自己的質疑:這樣一座山,能做出那樣大的一番事業嗎?”這個問題,我們不再深究,因爲眼前的這一尾鱖魚對汪老更具研究價值,在菏澤的兩天多時間,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魚,梁山人對魚文化的研究,連江老都不禁讚歎其“贊極精妙”。讀後感·說到魚,汪老又來勁了。關於鱖魚的種種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數家珍,最出名的不過鬆鼠鱖魚、臭鱖魚、清蒸、糖醋等他還誠心推薦了清湯鱖魚。汪老把自己貪吃的本性在字裏行間中顯露無遺,直言不諱。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與汪老起身。欲離開,破曉時分,一場傾盆大雨開始了獨奏。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煥發,眼裏開始閃爍着一些東西,“山東今年是個好年景。”他說道。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7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與陸游廣爲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閒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

汪老喜愛這首詩,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境,這種心境是具有生活氣息的。“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是汪曾祺用來評價自己的散文的。他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深得自然之馥郁,敘述平淡,含蓄,而節制。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閒,世界也就這麼大:嘴裏叼着的微甜的草根、爲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着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桐城派講究寫文章要有"文氣",汪曾祺的文章就是很有"文氣"的,"氣"很足,抑、揚、頓、挫,全篇文章看似無法,結構散漫,但卻有一股"氣"相聯,"大巧若拙"。再一點就是汪曾祺的語言相當好,看似平淡,韻味很足,並且會留空白。汪曾祺寫他的老師沈從文,不去寫沈先生如何有才,如何勤奮,而是寫沈先生有一腔難懂的湘西方言;寫張君秋,就寫張君秋的能吃,吃過飯畫完妝再來二十個餃子;寫金嶽霖接受毛主席勸告要接觸社會,就坐三輪車在王府井東張西望——這些都是表現人物性格與特點的東西,汪曾祺就是不動聲色地抓這些,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裏或辦公室裏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裏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爲了一小盤帶着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爲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纔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着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裏。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淡",淡得相當有味道。他的散文,記的也就是一些昔人舊事,或者名勝古蹟什麼的,好像信手拈來,娓娓而敘,並且點到即止,留下大量讓人回味和思考的空白。那些隨手拈來的東西經過作者看似漫不經心的處理後,立即就充滿一種雍容大度的雅儒氣息,是一種真正意義的聰穎和智慧。這些年文壇玩深沉的東西特別多,滿紙文章故弄玄虛或者莫測高深。比較着汪曾祺,你就會發現後者的大家風範,而前者只不過是一羣自作聰明者,他們不是"真和尚"。可謂:真僧最言家常話。

  汪曾祺散文讀後感8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打漁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內容。《孤蒲深處》是他的短篇小說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說確切地說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

此外他的書並不是特別流行的那種。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度,很有才華但是缺非常地內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我也可以攀上老鄉的江南之地。水鄉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後來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於故鄉的那些描寫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爲鄉土文學,但是他卻並不認同。我以爲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裏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徵。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對於我的父母來說,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後來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一定的重複性,沒有根的人,這樣纔可以四處漂泊,並不覺得有什麼難過,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現代許多人,不再有那麼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爲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的觀念必須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願意離開,是出於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麼地熱愛家鄉。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的時候,故鄉纔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沒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寶貴的地方和意義的。我們從離鄉之人的視覺處發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也只有從離鄉人的情懷裏體會出自己溫暖幸福的真諦。所以,故鄉的人應該感謝離鄉的人,因爲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故鄉是多麼地美麗。

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於我來說,是勾起我的思鄉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