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綿山猜想的散文

綿山猜想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69K 次

在我的印象中,北方沒有比南方更秀美的山水。但緣於民間流傳“南有屈原,北有介休”之說,我便開始嚮往綿山,去尋找一個令人好生敬意的傳說。

綿山猜想的散文

對於介休那段“割股侍君”千古傳頌的佳話,世人早已耳熟能詳。不過子推不求俸祿和還鄉孝母之舉,最終被奸臣陷害的結局,卻總令我痛惜和費解。

於是我登上西行千里之遙的列車,特去尋訪盛名廣傳的綿山。

綿山位於晉中平原南部的太嶽山脈之尾,因其險要,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636年,在國外逃亡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重兵護送下回到故國,取得王位後,分封逃亡時有功之臣。只有介子推不言,且暗暗歸鄉侍奉老母。母親擔心子推心生怨言,便勸解說:“你怎麼不把你的想法告訴給國君呢?”子推說:“既然我選擇了歸隱,言語是自身的文飾,又何必修飾自己呢?”

當晉文公得知此事後,便派去衆臣前去綿山敬請介子推。據說子推爲了躲避恩寵,早已攜母去往綿山隱居。大臣們在山上搜尋得筋疲力盡仍無所獲之時,有佞臣獻計:放火燒山,只給他留一條生路,他怎能不出來?大火將滿山遍野化作一片灰燼,依然沒有見到他們母子的蹤影。後來有人在山頂上發現母子各抱樹而亡。

此後,晉文公爲此事追悔莫及,便以“環綿山而封之,以爲介田”,又令天下皆禁火而寒食一月,以彌補自己的.過失和對子推的懷念。

故事中的人物雖早已逐水遠去,當踏上介休(今天的介休市)這塊丘陵山地,尤其是看到“介休人民歡迎你”的標語。心情依然倍感沉重,又油然而生敬意。

汽車盤山爬行懸崖山路,透過車窗向外張望,頓覺自己的眼界那麼狹小。你看深邃的峽谷,輕煙嫋動,令人目眩,對岸山石峻險陡立,如鬼斧神工之作。大約四十分鐘的盤山路,讓人心驚肉跳。終於來到山坳間一個寬闊的停車場地,各種車輛早已擠滿空地,而公路上的車輛依舊魚貫而來。操着各種口音的人羣噪雜流動。放鬆之餘向四周仰望,山間寺廟林立,梵音繚繞,棧道之字懸掛,令人搖頭生畏。而巨大的拱形的抱腹寺深臥山崖,令人震顫,仰頭而望驚歎不絕,確實堪稱天下第一。此景用文字描述都會顯得詞窮而蒼白。我們沒做過多停留,只想去尋那個令人敬仰的山神。

樹木茂密的峽谷,湍流百轉的清溪,古樹盤根錯節。兩人合抱的樹幹顯得蒼老威嚴,枝頭稀疏的葉片顯得經年的憔悴。潭水映徹着石崖上蒼勁的筆鋒:水濁心清山矮人高。百丈瀑布從山頂飛瀉而下,轟鳴作響。而山巔幾顆矮樹似嵌入雲端。那眉朦朧的弦月獨掛空中叫人好生冷清。

“請大家注意腳下!”導遊用擴音器喊着,人流接踵而行。我問年輕的導遊:“介休祠在哪裏?”他轉身朝着雲霧掩映的山巒輪廓說:“最高的山頂右側,有兩棵高大的松樹,大家都叫它子母鬆,那裏就是介休和他母親殉難的地方。”

由於雲霧漸濃,無法看清祠廟的位置,只有猜想它的莊嚴與肅穆。

初夏的山谷,雲雨變幻莫測。來時山外只有淡淡雲煙,下午山巒溝壑便細雨滴滴。爲了遊客的安全,導遊暫罷遊人攀行。遺憾之中,綿山更添幾分玄奧。

這次遊訪雖然因故中途放棄,但我對子推曾焚身於綿山的衆口一詞的傳說,還是置有疑問。難道古來忠孝之士都因忠孝而罹難?倘若孔老夫子在世又如何作答?

回來後我在《左傳》中找到這樣一段文字: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爲之田,曰:“以志之過,且旌善人。”

文中並沒有提到火焚之字,我不是史學家,無從考證事實真相,但掩上書卷,從內心深處閃過一道自然風景之外的亮麗,這種人性閃動的光輝,也足以安慰我不安的靈魂。

即使衆人杜撰的結果實屬必然,我敬仰的山神啊,你也一定會因這秀山麗水和絡繹不絕的後人朝拜而魂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