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三年級作文 >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通用13篇)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通用13篇)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1

文章不厭百回改。對於處在習作的起步階段的學生來說,說得好不一定寫得就好,寫下來就意味着把口頭變爲書面,就會出現諸如錯別字、標點、語句通順等問題。《課程標準》(20xx年版)上對於中年段學生的習作要求是這樣描述的:“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

首先自我修改。學生在完成本身的作品後,只有反覆的修改,才能使文章加倍完美。但對於剛剛起步的三年級學生來說,要求不宜過高,可以由易到難逐步地要求。在教學中,可以對自改提出這樣的要求:1.格式是否正確;2.字體是否美觀正確,簿本是否整潔美觀;3.是否有錯別字;4.標點符號是否使用正確。

然後是生生之間的互批。學生對自身習作中的不足與錯誤必然不能完全修改,而且對於本身的一些優點也不自知。這就需要有人幫他指出來,好的加以發揚,不足的加以改正。但是要求同樣不宜過高,學生處在習作的起步階段,對於修改自身習作已屬不易,修改別人的習作到了第三學段才作要求——“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

不能忽視的是教師批改。這一學段學生能力有限,自我修改或生生修改必然不能發現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可能是共性的。這就需要教師再批,不但要批作文本身,還要批一批作文的批改。應以鼓勵爲主,給學生在寫作文之初、批作文之初一些信心、動力。教師批完之後還可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好文章或者有問題的文章,師生再一次共同欣賞或修改,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寫、批作文的積極性,而且還能提高他們瀏覽鑑賞文章的水平。

這樣的自我批改、生生批改、教師批改,再到師生批改,是一步步對學生的習作進行不斷打磨,也是對學生思想的一次次打磨。學生通過參與習作的修改,既訓練了他們修改習作的能力,完成在他們能力範圍內比較完美的作文,又是一次自信心的提升,對作文興趣、動力的提升。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2

三年級是語文作文的起始階段,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雖然一二年級有看圖寫話的要求,但是作文和它有着很大的差別。作文的要求更高了,它不但要求把話寫完整,寫清楚,更要求把話說漂亮。就是學會運用寫作技巧,學會使用形容詞,想方設法地把文章寫得豐潤圓滿,讓人讀了還想讀。

三年級的小朋友做不到這麼高的要求,一開始只是要求她們能把事情或者事物給敘述完整了,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我認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寫作產生了興趣,那麼他的文章自然而然地就能寫好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寫作沒有統一要求,卻強調了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讓學生喜歡寫作,愛上寫作,自發地寫,開心地寫,這纔是重中之重。寫作沒有興趣的支撐是肯定不行的,老師要先培養學生的興趣,然後再教他寫作的技巧。萬萬急不得。

本次寫作教學中,我就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爲主。本次的寫作主題是寫一個班級裏的同學,或是你的好朋友。寫之前,先讓學生確定自己的寫作對象,然後利用下課時間仔細觀察對方的外貌特徵,以及他的喜好等等。不僅要寫出對方的外貿,而且還要寫出他的特點,並用小故事來舉證他的特點。待到上課時,先不急於下筆,而是先讓學生說一說,其餘同學做聽衆,看他說的得對不對?在他說的時候引導他把話說完整,這樣他寫的時候也能把話給寫完整了。

作文不是寫完就好了,它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步,那就是修改與交流。好作文不僅是寫出來,更是改出來的。在學生寫好作文的時候,要求他們先自己讀三遍,自己發現問題,及時修改。尤其是錯字和不通順的句子。然後教上來由老師批改,發現問題即使批註。改好以後全班交流,朗讀寫得好的文章,讓學生聽聽別人是怎麼寫的,學習別人好的地方,最後在請大家自己看看自己的文章,再次自我修改。

這就是我自己的寫作教學的個人反思。在我的觀念裏:興趣是寫作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興趣,那他就能寫好文章。但是光有興趣也是不夠,還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幫助。只有方方面面的結合才能產生出好文章。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3

我知道,對於學生來說,寫景作文較難寫。但我並沒有認真啓發引導,就讓學生看看園地一的習作要求,先自己寫。我想看看他們是個什麼水平。結果,只有三個人的作文還比較好,其餘的都不怎麼樣。

於是,我再上口語交際,事前也讓學生蒐集了有關家鄉的風景。小組討論時,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講不出什麼東西。當全班交流時,叫了四個同學,儘管是“精英”,我發現了許多毛病:一是言之無語,說的是“優美的風景”,聽起來一點都不美,用詞單調,說得也短,更沒什麼特色;二是言之無序,剛開始說一處景物(或一種事物),才簡略地說了一兩句,又說到另一處景物(或一種事物)。當時我也進行了點評。但一節課時間有限,這節口語交際課就這樣過了。

又到上作文知道課了,我帶領學生回憶第一單元的課文,如《燕子》這課第二自然段,讓學生明白作者如何寫景;《翠鳥》這課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寫了翠鳥外形的那幾個部分,那一點寫得最詳細(當然是翠鳥鮮豔的羽毛)並告訴學生這是“先總後分”的寫法。接着讓學生想想寫家鄉的哪個地方、那些景物。然後提出作文要求:要按一定的順序,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可以加上你平時積累的好此好句。

沒想到收上來的學生作文,還是讓我大失所望。我只好花一節課的時間來講評。我念了有代表性的4篇文章。一邊讀,一邊說出好在哪裏,不好在哪裏,應該如何改。並與學生一起總結出寫作這篇文章要注意的地方:

1、寫幾個內容,就幾個自然段,把一處景物(或一種事物)寫完整、具體後,再另寫一處景物(或一種事物)。

2、每處景物都可從它的方位、形狀、顏色、大小、多少等方面來寫,要抓住其特點重點寫。

3、段與段之間注意銜接。

我接着又花了一節課讓學生重寫這篇文章。這次學生的作文比前兩次好多了。50%學生都寫得不錯,28%學生作文良好,只有12%的人作文還犯以前的毛病%。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4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中安排了一次大作文,共有8次:寫自己的課餘生活、寫身邊熟悉的人、寫一幅秋天的圖畫、寫一則觀察日記、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寫自己去過的地方、編一個童話故事、自由習作。

本學期我重點引導學生描寫紀實作文。學生學習紀實作文,一般要求說清有關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事件。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通過訓練應該能夠記述實實在在發身的事件,並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這裏特別強調“實實在在”和“真情實感”,就是要求記述真實的人、真實的事,反映真實的生活,不能造假,不能瞎編。這樣,既能切實提高學生把握事物特點的能力和記實的表達能力,又能培養學生誠實的品質和良好的文風。本學期我抓住了四個契合點引導學生寫紀實作文。第一,中秋節。在中秋節的時候佈置學生觀察家裏過中秋節的情景,同時由於今年中秋節月亮特別園(前期報紙就有相關報道)。我這樣跟學生說:“人們常說十五的月兒十六圓,今年卻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中秋節的晚上大家一定要好好欣賞一下。”學生們帶着濃厚的興趣去觀察,回校交上一片片描寫月亮的優美片段。第二,秋遊實踐活動。今年秋遊實踐活動安排去陶藝中心。學生們到陶藝中心做陶泥。學生們在實踐後紛紛把自己活動過程及體驗寫了出來。第三,學校運動會。每年的運動會都是學生們的盛會。每個學生都會參加其中的一個項目。今年除了傳統的項目,還增加了“拋金引玉”、親子拔河趣味運動。運動會後專門用一節課和學生們交流,讓他們把運動會中感興趣的、印象深刻的場景描述出來,學生親身經歷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第四,帶着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側重指導學生留心觀察。

通過一學期的紀實習作,學生們養成了較好的觀察習慣,實實在在記錄,真真實實表達。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5

打開學生的習作簿、作文試卷,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寫的是生活中真實的東西,但表達上出現了很多問題。

1、語句表達不流暢。學生習作中的語病首先表現爲語句不通順,意思不明確。如前後搭配不當、成分殘缺重複、句式雜糅等。在學生的習作中有這樣一段話:“洋槐樹的枝像小樹苗一樣翠綠,河邊一些花草,就像在小草原上一樣,既美麗又漂亮。”文中“枝像小樹苗”用同一種事物作比本身不合規範,加上“枝”的特點爲“翠綠”就更不符事實。下一句“花草”“就像在小草原上”意思表達明顯不通暢,“美麗漂亮”同義詞連用重複累贅。其次是句與句之間承接不自然,意思不連貫。例如“過山車慢慢地出發了,耳邊只聽見呼呼的風聲和尖叫聲。”這兩分句之間至少得加上“爬到最高點時突然飛速而下,這時”,這樣才顯得承接自然,意思連貫。

2、描寫事物無順序。一位學生在介紹自己的家鄉時,寫出了這樣一段話:“走進果園就會看到很多水果,走出果園就是我家的廚房。那裏還有廣播電視塔,也是一個很好玩的地方。只要你過那條小河,就有很多好玩的東西了。”這裏寫到了自己的家、果園、電視塔、小河,可這幾樣景物分別在哪個方位,它們之間的位置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叫人看了很不清楚,主要問題是這位學生沒按一定的順序來寫。

3 重點內容不具體。學校慶“六一”開展了活動,按理說,學生對於親身經歷的事應該能寫得頭頭是道。有位學生是這樣寫的:“我玩的第一個活動是‘貼鼻子’,工作人員用毛巾把我的眼睛矇住。我把鼻子貼到右邊臉上去了。我第一樣活動沒有得到獎品。我玩第二個項目‘掌上明珠’,我走了四圈,老師給了我一把尺子。”這是典型的“記賬式”作文,對於每一項活動的具體過

程缺乏描寫,活動的趣味得不到顯現。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6

《語文課程標準》在高年段閱讀目標中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會文章的表達方法。”可見,高年段閱讀教學課中不可忽視"領會文章表達方法"的指導。但如何指導學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式(寫作特點、表現手法),我卻一直找不到很好的解決方法。《愛之鏈》在寫作上有兩個特點值得借鑑:

一是通過描寫人物的神態、語言和動作的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品質;

二是文章內容注意了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後,我很直接的提出了:“文章我們學習完了,它有兩個特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一是通過描寫人物的神態、語言和動作的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品質;二是文章內容注意了前後呼應,渾然一體。”接着在黑板上板書:寫作特點一(略,同上)

二(略,同上)。學生低頭猛做筆記,並沒有做出積極的思考,沒有想着要去回頭看看文章再揣摩一下。我只好提示:“請同學們看看書本,找找哪些地方是通過描寫人物的神態、語言和動作的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品質?”學生都答是關於喬依修車的相關段落,特別是第四自然段修車時的具體描寫。“能說說爲什麼嗎?”沒有人作聲,看來我的這個問題讓學生很難回答。最後,只好我自己作答。由於時間關係(下課了),第二個寫作特點也沒有能來得及和學生討論。

顯然,課堂最後的寫作特點指導是失敗的:

1、提出的問題太直接,沒有結合課文,就着上課文的時候順學而導。

2、教學機智不夠,不知道在當時學生“不作聲”的情況下,從其他角度去引導學生,來激活學生的求知慾望

3、等待的耐心不夠,特別容易促成學生今後習慣性等答案的心理。

如果要順學而導的話,是不是就該在指導學生學習第一個故事(喬依將愛傳遞給老婦人)的這個教學環節中,對評價學生的回答時,加入對人物的神態、語言和動作的提煉性、指向性評價,並且在總結人物品質時一道的總結寫法特點:

1、一起來讀讀第一個故事,覺得喬依是個怎樣的人?請將自己的感受寫在旁邊。

2、故事發生在怎樣的天氣?喬依的心情如何?

3、回家路上喬依遇到了什麼事情?哪些地方讓你感動了?(抓細節描寫)

引導:

(1)喬依發現老婦人就下車了,他可以不車卻爲何下車?(師評價:你從動作描寫中知道了……)

(2)喬依發現老婦人緊張,完全可以不理會直接修車,卻爲何又要去安慰了老婦人?(師評價:你從神態描寫中知道了……)

(3)通過文中喬依修車狀態的描寫,你能想象當時修車的情景嗎?(師評價:你從動作描寫中知道了……)

(4)老婦人給錢時,當時的喬依需要錢嗎?能接受錢嗎?(理解:愣 天經地義)(師評價:你從心理描寫中知道……)

最後再給學生總結:我們通過找人物的神態語言和動作等句子就能感受到家境貧寒的喬依是真心誠意、無私的樂於助人,他把友愛互助的溫暖送給了一位陌生人。而文章就是通過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這正是文章的一大寫作特點。

唉,也不知道這樣的處理對不對,大家是怎麼處理的呢?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7

三年級的作文教學是小學階段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結合本班實際對學生也進行了本次作文的訓練。對本次作文教學也有了一些認識和思考:

1、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本次作文就是讓學生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這就是要求學生能注意留心觀察生活,注意積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作爲三年級的起步作文就應該培養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興趣是最強的推動力。作文是小學語文的難點。學生寫作文難、難寫作文已是普遍的現象。如何讓學生不怕寫作文,愛上寫作文應該是老師貫穿作文教學始終的研究課題。但是,應試時,作文的寫作往往會有字數等的要求,因此作文教學也會難免此俗套。我想:這也是與讓學生我手寫我心相矛盾之處吧!

3、審題是三年級作文教學的重點。本次作文要求裏強調寫熟悉的人的一件值得寫的事。因此,教學時一定要明確寫作範圍是熟悉的人,寫的事是一件值得寫的事。如果審題不細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因此,審題的教學應是一大重點。

4、語言積累和素材的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基礎。三年級學生的思維較狹窄,往往有所侷限。如:值得寫的事就是

助人爲樂。因此,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很重要。學生在寫作時,所用的語言比較枯燥,語言形式也比較單一,所以在語言技巧的訓練上應該加強。

5、範文的合理適當運用。對初學寫作的人而言,怎麼用詞用句不知道,怎麼組織文章不知道。想有所創新,必先有所模仿。至於怎樣用,可探討。

6、細節描寫的訓練較難。例如本次作文,在寫事時,可寫人物語言、動作、表情、心理等。可是,學生不能較好地寫出來。怎樣訓練是個難點。希望能得到指導。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8

習作7是寫一次體驗活動。一個人的親身經歷即是一種“體驗”。如體驗家庭生活:煮飯、當家、做家長等;體驗學校生活:當節目主持人、做一天老師、做一次紅領巾督察員、領廣播操等;體驗社會生活:做交警、參加社區活動等。課上,我採用情境體驗法,學習例文後組織一次體驗獨臂人的活動。讓學生將一隻手從袖管裏抽出,讓這隻袖管變成空袖管,瞬間“斷手”,秒變“獨臂人”,大家覺得新奇又有趣,嘗試起來。第二節打草稿,回味自己在體驗過程中心理和行動的發展變化,並有詳有略地描寫出來,特別注意能寫下自己對這次活動獨特的感受。幫助並教會學生直接有效地儲備習作素材。學生有了切身體會,都寫得真實真切。修改時抓住最難的拉拉鍊和紐鈕釦環節,通過動作、心理活動等一處處細節反映了獨臂人生活的艱辛。結尾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對殘疾人的同情與關愛之情。平時寫作不太生動的同學也寫得相當入神。如:周梓研的習作——當一回“獨臂人”今天上午的作文課上,汝老師讓我們所有的人,當一回“獨臂人”,我們一開始都覺得很好玩,體驗之後才覺得,這不是件容易事兒。上課了,老師先讓我們把校服外套脫了,然後讓我們把左手和右手縮到衣服裏面,接着老師請了兩位同學上講臺,一個是曾梓騫,另一個是劉趙文。大家把衣服放在桌子上,都等着老師的指令。“預備,開始!”只聽話音剛落,我們把馬上拿起衣服穿了起來,我先把右手穿進袖子裏,然後用嘴咬住袖子,用力拉,我的右手出來了,然後我用力一甩,掛在右邊的衣服一下子甩到了左邊,再把領子拉扯好,最難點來了,拉拉鍊,我先把拉鍊頭抵在桌子上。把另一個頭艱難的滑了進去,剛拿起來,差一點就掉了,我用牙咬住了領子,最後慢慢的拉了上來。別的同學有的甩,有的跳,有的臉都紅了,有的正在拉拉鍊,剛剛把兩個拉鍊頭弄到一起時,一個不留神就又開了……講臺上的同學也是。今天的體驗讓我們知道了殘疾人的辛苦,所以我們要多幫助殘疾人,當獨臂人的另一隻手,當盲人的另一雙眼睛……經過此次獨臂人的體驗活動,很多同學的感悟深刻獨到。如陳宸寫到:“讓我真正體驗到了殘疾人生活的艱難和生活中的諸多不便,但他們依舊在這個社會上堅持了下來,這是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每個人都有着一顆堅強的內心;他們又爲什麼會有那麼堅強的內心呢?因爲苦難是上天給你的試金石,只有真正的強者,才能讓苦難變成自己寶貴的財富。”

這次習作的關鍵在於寫出個性化的體驗。如從“學騎自行車”中體驗到有志者事竟成;從“第一次購物”中感受到平時應該多鍛鍊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從“今天我當家”的體驗中明白做家長的不易……這種個性化的體驗不僅能揭示習作的主題,而且能增強讀者閱讀時的真實感,易於與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9

一、引入煥發精彩

一節課的開始彷彿是一首優美的樂章的序曲。好的開始會引人入勝,燃起孩子們求知的慾望,能收到一舉成功的奇效。這堂課我就在引入部分花了心思。課堂伊始,我出示自己的日記《貝貝天空》集,讀了其中兩篇日記《趣味童言》《早餐的故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笑聲。這時同學們對我的日記發生了興趣,翹首觀看我的日記。這時我對他們說:“我把日記當成了我自己的朋友,對他傾訴自己的樂與悲,記錄生活中和貝貝點點小事,你看有意思吧:”學生心有所動,齊聲說:“有意思!”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說的時候猶猶豫豫,沒有自信心。接着我出示了《日記》兒歌,學生讀後談談感受。學生們信心增加了不少,有了寫作的慾望,悄悄和同位交流起了自己最近的事情。接下來的指導寫法學生們聽得異常認真。

這次的導入,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日記的距離,消除了他們寫作的膽怯心理,產生了對日記的興趣。

二、修改別出心裁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句話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面批能收到好的效果,這個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我們更應該注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雖然三年級學生年齡不大,剛剛開始寫作文。但是他們也有一定的詞語運用、語言感知能力,爲了培養他們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根據他們的年齡及知識水平,特提出比較具體的修改習作的方法。並要求學生根據提示,平時的日記,課堂小練筆,作文都按此步驟進行。長此以往,何愁能力不提高呢?

不足之處:

在進行“讀文品趣”這個環節中,明顯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學生聽得認真,但無論怎麼啓發他們不能積極響應“趣”在哪兒?顯得死氣沉沉的。這可能與我鑽研教材不夠,啓發引導的方法不恰當。課前在導入和修改方面花了心思,方法的引導就顯不足,今後在這方面注意。

本次習作結果統計:

1、本次習作47人中有將近40人使用了優美詞語,有意識使用優美詞語人數佔80%左右。摘錄部分優美詞語:一蹦三尺高、香噴噴、撒嬌、嚴肅、又香又脆、無可奈何等。這其中也有使用不恰當的詞語。

2、能說清楚事情,句子通順的學生60%左右,寫出優美句子的同學之友十幾人,只佔20%左右。還有20%的學生句子謝不通順,前後句子意思跨度太大,不連貫,事情寫得不清楚。這說明學生積累語言少,駕馭能力不行。

部分優美句子:香氣撲鼻,在大門口就能問道香味。我在家哄我那可愛又調皮的妹妹……

習作7的教學要求:首先讀懂例文,結合作文提示,讓學生明白寫日記就是把一天的見聞真實、明白、通順地記錄下來;其次幫助學生掌握日記的一般格式。

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我讀幾篇有趣的日記給同學們聽,然後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發生在過去的事情了,當時作者把它們一件一件地記在本子上,所以,不管過去多久,這些有趣的往事都已被作者永遠地保留了下來。把當天發生的事寫下來,就是寫日記。然後,讓學生明白日記與我們以前寫的作文的區別——有特定的格式。

結果,這堂課收效不能令人滿意,任我三番五次強調,學生還是要犯錯。不是學生無內容可寫,也不是學生語句不流暢,或者出現錯別字多等現象。使我惱火的是日記格式一錯再錯。教學過程中,爲使那些基礎不好的,學習不太認真的學生能真正知道日子的寫作與其他作文的區別,我把日子格式“第一行要寫上某月某日、星期幾以及天氣情況,然後再寫正文。”畫出個模版給他們看,但是他們當中還是有人弄錯。教學以來,一直都害怕小學應用文的教學,不知該怎麼講,學生才能完全記憶那些格式。還請名師指點。

又到習作了,這許多孩子緊張而又充滿興趣的一項語文活動,學生們可以在習作中盡情的揮灑自己的想象力,並讓他們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讚許。

這次的習作對我們的學生簡直是小菜一碟——學寫一篇日記,而我們的學生算起來已經寫了兩學期的日記了,每天都會得到老師的批閱和指導,他們許多人的日記我自己認爲,遠已超過我的水平,不但內容具體,還影射出他們那與衆不同的思想和奇異的想象,所以這次習作我們完成的很輕鬆,很滿意!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10

進入三年級,開始真正習作課教學了,已經上了兩個單元的作文課,我發現教起來確實需要有些困難,兒童作文,需要經歷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雖然學生口頭語言已有了相當的積累,但要他們用準確的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畢竟還有較大的難度。我認爲還是應從模仿起步,它能在理解和表達、學習與運用之間架設起一座橋樑,從而大大降低起步作文的難度。教材將“習作例文”單獨編入習作學習內容,用的是孩子的語氣,寫的是孩子的生活,抒發的是孩子的感情,且篇幅短小,格調清新,使學生讀了倍感親切。

如“習作3”——先讓學生觀察一幅畫:遠處有山,天上有朵朵白雲,近處一片樹林,一條小河從樹林裏流出來,岸上有草有花:然後讓學生添上幾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併爲整幅圖塗上顏色。學生看到了有自己參加繪製的這幅美麗的圖畫,尤其看到有自己添加的可愛的小動物,心裏一定很高興:這時要求學生把這幅畫寫下來,學生一定是很感興趣、有話可說的。《習作3》的例文“幾條小魚在河裏快活地遊着。它們有時停下來,有時在水裏轉圈圈。遊着遊着,小魚好像發現了敵人似的,迅速鑽到深水裏不見了。”短短的三句話,讓孩子們知道怎麼樣寫河裏的小魚。孩子們的模仿能力還是很強的,我讓他們根據習作要求完成圖畫,很多孩子還是很自然的想到了小鳥、小兔、小鹿等一些常見的小動物,在描寫時都模仿着所給例文的敘述方法來寫,開始,我覺得有些抄襲的感覺,希望他們能寫出不一樣的情景,可是轉念一想,我是不是要求過高了,孩子們只要對某一項活動有了興趣,就會樂此不疲。

對於剛剛從寫話階段過渡到習作階段的中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最需要培養的就是對習作的.興趣,相反,如果故意拔高要求、加大難度就會使學生對習作產生畏難心理,學生愁作文、怕作文的情緒就會在習作起始階段產生,而一旦產生這種情緒,學生便會望作文而興嘆。

於是,我還是讚揚了那些模仿例文較成功並且生動準確描繪圖中景物的孩子,在聽到自己的作文被老師表揚誦讀了之後,有的孩子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開心地笑了,其他的孩子也覺得原來習作就那麼簡單,自己會寫得更好。而我想,孩子們在互聽了別人的習作後,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啓發,這也是間接一種模仿,這樣模仿多了,習作的素材就多了,也就有話可寫了,那麼習作教學也就可以從模仿開始。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11

上週我們的教研課是xxx老師講的第二單元習作課,有關於環境保護的習作課。教研課採用一課兩上的模式,第一次授課在三.(4)班,第二次在我們班。通過兩次對比聽課,我發現了很多課堂中的亮點和自己班級的問題,記錄在本篇反思中,如下:

xxx老師課堂的亮點,

一、巧妙地將口語交際和習作結合起來,先說後寫,讓習作成爲學生記錄自己所聽、所感的方式,從而破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

二、將優秀習作巧妙地轉換成了老師的親身經歷,把習作的作者說成是身邊的好朋友,一下子拉近了文字與學生的距離,讓孩子們覺得這些事情就發生在身邊,故事裏的人就是自己。從開篇的《家鄉的小河》到《保護環境倡議書》,再到最後的《未來家鄉》,每一篇都變得那麼真實,那麼親切,孩子們的思路一步步緊跟着閆老師的教學設計走,自然流暢。

三、在想象未來家鄉變化時,採用圖片展示的方式,效果非常好。既形象地描繪出了未來家鄉的美麗環境,又讓孩子們加深了對已學詞語的印象,“鬱鬱蔥蔥”、“湛藍深遠”、“清新甜潤”、“奼紫嫣紅”這些課文中積累的詞語一下子從孩子們口中蹦了出來,學會運用纔是真正地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要給孩子們創造更多這樣的機會,讓學到的知識真正成爲孩子們自己的,在不經意間自然而然地在表達出來。

四、課堂的一開始也是亮點之一,閆老師安排了學生的自我展示時間,這也是我這學期想在班級課堂中加入的一個環節,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說,他們需要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通過這樣的展示更好地鍛鍊口語表達能力,在每天的傾聽和觀察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馬上我們班的“陽光故事會”也要開始了,期待着孩子們的優異表現。

接下來說說通過聽課發現的我們班學生的不足。通過兩次對比上課,我發現班裏學生有一個突出問題,那就是普遍傾聽習慣不好。當有同學發言時,下面總會有學生自己小聲跟着說,這種現象在平時上課也存在,究其原因不是一方面造成的,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要重點解決。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一是營造良好的傾聽環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注意傾聽,表揚認真傾聽的學生。二是加快點名回答問題的節奏,讓更多的學生有發言機會。三是改變回答問題的方式,逐漸讓學生養成自己主動站起來回答問題的習慣,這樣思維快的同學可以馬上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不至於苦苦等着老師點名,而對於思維較慢的學生,也能在聽到其他同學發言後受到啓發,想好後站起表達自己的想法。四是一定要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課堂上有時已經在討論下一個問題了,可還有學生停留在之前問題的爭論中,不能很好地跟着課堂節奏走,如果他們提前預習了課文,在討論時就會更有針對性,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所以提前預習是非常關鍵的。其實觀察發言踊躍的學生,不難發現他們的書上總會有自己提前勾畫的痕跡,還沒上課他們就把老師問什麼問題想好了,這樣他們在課堂上就會動作迅速、思維敏捷。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而課下時間是學生自己說了算的,從現在起必須強化學生的預習和自學習慣的培養,更好地用課堂外的時間來提高課堂效率,讓良好的習慣早養成,讓學生早受益。

通過這次聽課對教學、對學生管理都有了更明確的方向,我相信只有不斷反思、不斷改變纔會有所進步,要及時把聽到的收穫轉化成自己的教學,把反思付諸於行動,期待着自己的進步,加油!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12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和大自然打交道:變化多端的天空、洶涌澎湃的大海、美不勝收的公園……可是,當我們在課堂上讓孩子說說印象最深的自然景觀時,佔主流的往往是這樣兩種回答:或“記不清楚了”,或“不知怎麼說了”。面對這樣的情形,即使我們講再多寫景的方法恐怕都收效甚微。

春天到了,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萬物復甦,植物發芽,整個世界換上了綠的色彩,在本次作文前,要求同學們和爸爸媽媽利用雙休日的時間一起出遊,到野外去,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收集春天中各種植物的信息建立植物的觀察記錄卡。目的讓學生在走進大自然,與春天零距離接觸,通過對各種植物地細緻觀察,引導學生重點觀察植物的莖、枝、葉、花及顏色,瞭解它們的大小,高矮、形狀、色彩、味道等,指導學生抓住特點來觀察,如植物開花時的姿態、顏色、花期;植物葉子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的變化,抓住與其它植物的不同,找出它的特點爲觀察的重點。並設計以下表格,讓學生課外自己觀察喜歡的一種植物,完成調查觀察表格,爲寫作指導奠定基礎。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的美麗與迷人。這樣對學生來說,就完全不是沒有東西可寫的問題了,而是如何利用好豐富的鮮活的資源了。

做好了相關準備後,便是指導學生如何把觀察所得通過文字有序地描寫出來。於是,我引導學生可以先從整體人手,看它像什麼,然後再一部分一部分地寫。也可以按照它生長的時間順序寫,先長什麼、再長什麼,最後長什麼;也可以按棍、莖、葉、花、果實的順序寫……總之,要按一定的順序寫,這樣作文才層次清楚,有條不紊。同時提醒學生作文注意點是要抓住植物的棍、莖(或幹)、葉、花(或果實)的特點來寫,注意語句通順,內容要具體,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作文只有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才真切感人。因此,在寫作文之前,我先引導學生讀讀本單元的課文,這些文章處處洋溢着作者對事物的介紹與說明,不僅抓住事物的特點寫出惹人喜愛之處,還具體通過舉一件小事把情感推向高潮,如《荷花》。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植物朋友介紹給他人又表達出自己對植物朋友的感情呢?首先要寫出爲什麼喜愛,也就是喜愛的原因,然後通過具體描寫,表達出喜愛的感情其次要寫出是怎樣喜愛的。在寫自己喜愛的植物的習作時要具體寫出喜愛的表現,如:怎樣給花澆水、施肥,怎樣看花,怎樣使它能曬到太陽……把爲什麼喜愛和怎麼喜愛充分表達出來。

這次習作指導教學結我帶來不少的思考:只因學生觀察過,只因學生思考過,只因有充分的準備過,學生的作文便能更加出彩!因此,在今後的習作教學上,應引導學生多觀察、多體驗、多思考,激發學生“說真話,道真情”,相信我們的學生在我們潛移默化的引導下,定能擁善於發現的慧眼、勤于思考的大腦、善於寫作的文筆!

三年級作文教學反思 篇13

成功之處:

習作指導課到底應該怎樣上,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老師們都在探索,我也一直在嘗試。本節課,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從觀察、描寫、佈局謀篇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講解,學生們學到了一些寫作知識,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小學寫作教學往往會從簡單的記敘文開始,生活中每天都發生很多故事,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發現。教師可以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用豐富的表情、恰到好處的肢體動作將學生們引領到我們所創設的故事情境當中去,再讓學生們去回想並感受他們新的發現,繼而把它寫出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可以說美是無處不在的。作爲語文教師,我們首先要擁有一雙慧眼,發現美,傳遞美,做學生們的榜樣。缺少對生活的發現和感悟很難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缺少對生活的愛和熱情也難以對寫作產生多大的興趣和熱情,所以,用心去感染我們的學生們吧,這是一條捷徑。

不足之處:

內容的講解過於繁多,對於三年級上冊的學生來說,過於繁雜。最好選擇其中的一類(如描寫事物)來學習、分析、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