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七年級作文 >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精選27篇)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精選2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精選27篇)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1

人們都說河南人口多而且有獨特的藝術文化,在河南的藝術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麼呢?當然是藝術的瑰寶——豫劇了。

戲曲史中國古代人民遺留下的藝術瑰寶,讓我們看到豐富多彩的人,物,畫。

在中國人民當中,最喜愛的當然是老人了,雖然有些青年人和孩子也喜歡聽戲曲,但是他們所佔的比例是相對較少的,老人所佔的比例是比較廣泛的。

爲什麼老人會喜歡戲曲呢?

爲什麼河南的老人喜歡豫劇呢?

因爲老人可以在戲曲當中尋找一些自己小時候的味道和回憶,老人們不能再回到從前了,所以戲曲可以帶給他們許多美好的回憶,所以說老人會喜歡戲曲。

在我們河南,老人們喜歡我們當地的豫劇,因爲在老人年輕的時候,她們生活的不是很好,而且那時沒電視機,所以,她們常常聽曲子,在當代,那時最幸福不過的事了。

在我們河南有專門設置的電視臺——梨園春節目,那裏是戲曲融入最多的焦點,那裏有我國各種戲曲的融聚點,看到梨園春的朋友知道,梨園春的觀衆大多數是老年人。

中國的戲曲很有特色,河南的豫劇是很有特色的代表性。

河南豫劇的曲子是融入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如《劉大哥將換,理太偏》這首曲子就講述了當時的現實生活。

所以說,河南的戲曲史富有民族特色的,它的藝術價值很高,雖然說在唱戲的過程中是假景,假物,比不上電視是的真景真物看的明瞭,但我們的唱戲者,卻把它們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來,它夠簡單,明確,讓人們有足夠的想象空間,讓人們能夠感覺到這些景物的存在,由此可見,戲曲的價值和表演技術是多麼的高超。

希望我們河南豫劇也能夠繼續的傳承下去,讓世世代代的人民不要忘記古代人民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件瑰寶。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2

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爲臺,當地稱爲“靠山吼”。因爲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爲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豫劇的流行地區分佈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爲聽衆聽清,表演風格樸實、鄉土氣息濃厚,深受觀衆歡迎。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文場柔和舒暢,武場熾烈勁切,藝術風格豪邁激越。唱腔結構爲板式變化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爲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爲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絃、三絃、月琴,稱之爲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絃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大淨(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醜)。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3

豫劇是河南人引以爲豪的,它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傳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主要在黃河、淮河一帶流行。大部分省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佈。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但是,豫劇的起源是什麼呢?這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是由北曲絃索調直接發展而成。

據班社中的老藝人傳說,過去的演員大多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已經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噹噹噹!噹噹噹!”讀着讀着,我彷彿聽到了豫劇樂隊武場的伴奏聲音,是那麼鏗鏘有力。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器樂有板鼓、堂鼓、大鑼、手擦、小鑼和梆子等等。加上其它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

豫劇是河南的代表,是河南的特別之處,我身在河南,爲河南的豫劇而感到深深自豪!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4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比較著名的劇種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京劇、秦腔、河北梆子、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戲曲,對於我們這一代來說是陌生的,但在當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我的爺爺和姥爺都是戲迷,他們說之前的戲曲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每齣戲都堪稱經典,每位演員在臺上走心的演出,戲迷們在下面走心的聽着,非常舒服。然而,戲劇在現在的發展中卻面臨着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現代文化的衝擊.隨着老一輩藝術家的漸漸衰老,新一代的年輕人逐漸崛起,現代文化正和傳統文化商討着一個問題:我們兩個,到底哪一個才能站得住腳呢?

作爲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的退出的確是一件大事,如何挽救就成爲了我們現在要做的首要任務,那麼怎樣傳承更好呢?

戲曲與當今時尚元素結合是挽救戲曲的最好辦法,現在許多藝人和戲曲大師們正在磨合,有許多熟悉的作品加入戲曲元素後又是另一種風格,獲得了許多戲迷的肯定和觀衆們的認可,認爲可以繼續發展下去,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也自發的去學習戲曲,並在這方面有很大的造詣,之前的一些經典曲目也被年輕人們反覆推敲改編,使古老的戲魂又有了青春的活力,如今的戲曲已經在逐步國際化,這讓大家很欣慰。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已經漸漸地成爲當今世界的主流,我們要多多瞭解戲曲,支持戲曲,相信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之後,會煥發出新的光芒,再次震撼世界。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5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着鮮明的民族風格,每個劇種,都有着它獨特的魅力、韻味以及內涵:如京劇的雍容華美,崑劇的典雅精緻,梆子戲的高亢悲涼,還有越劇的輕柔婉轉……

可這些中華民族的瑰寶,在現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似乎有些站不住腳根。如今的藝術形式日漸豐富了,傳統戲曲面臨着更嚴峻的考驗、挑戰。它漸漸地被人們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更多人喜歡追流行,認爲在流行中能夠展現西我,獲得滿足。“棄之戲曲,投之流行”。

爲什麼傳統戲曲會面臨如此的抉擇?是它乏味?不是。是因爲它抵制不住流行的強撼衝擊。流行是什麼?引領潮流,追求時尚。不可否認,“流行”,也是一門藝術,但是現實中的藝術。

打個比喻,流行就像劃過天際的一顆流行,一劃而過,短暫卻璀璨,更多人驚豔於它的閃亮,於是拋傳統追流行,心中只覺得流行放射出的奪目光彩才爲自己矚目。殊不知,一劃而過的背後,是寂靜,沒有任何追求後的精神享受。而傳統戲曲,就好像宇宙中一顆並不耀眼奪目的恆星,雖然若隱若現,但它始終保持自己的韻律哼唱寧靜。它擺脫了喧囂與浮華。深夜,一個人靜靜地坐着,閉目養神地聽一段戲曲,或是泡上一杯醇香的茶,看一會兒戲劇節目,你定會感到超脫的自然與靜心,感覺古老卻清新的戲曲很美,很美。

這就是戲曲的魅力,如一襲清風吹拂着,精神與靈魂,此刻,都能得到昇華。其實,中國傳統戲曲,根本不存在什麼“去”與“留”,它一直是我麼民族的瑰寶,是東方的歌劇,是永恆的歷史文化。

聽,風的拂動,葉的擺動,雲的笑聲,是我自失地又想到了古老而自然的韻律。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6

2009年3月24日,南環中學師生們再一次走進沁蘭廳,去體驗那久違的崑曲。崑曲,對於我來說是一場熟悉而又陌生的夢……從小,我便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每晚少不了那纏綿婉轉的聲音伴我入睡。但自從和爸媽來到蘇州,那種熟悉的聲音便漸漸離我遠去。直到今天,崑曲再次扣響我的心門,拉開我對其興趣的序幕……

據說,崑曲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因此,2001年5月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爲“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從今天的觀賞可見崑曲是以抒情爲主的,優美的唱腔與優柔的舞蹈相互結合,更顯其溫文爾雅。你瞧,一位身着樸素的`女子以她那柔漫悠長的聲音將我們從空蕩蕩的舞臺上引向那百花齊放的園林裏。聽!我似乎聞到那美妙的花香;聽!我似乎看到了花開的瞬間;聽!我似乎感覺到主人公的心痛……每一回崑曲結束,總會沒回過神來,每次都會被那激烈的掌聲拉回到現實中。說實話,我不懂崑曲,但我願意欣賞它。欣賞它的一言一行,不願去探究其深意,只要被眼前的景象陶醉就夠了。沉浸其中,欣賞它的深邃,理解它的曲折,只願那一刻永遠存在……

隨着時代的變化,人們的興致早已改變。或許,崑曲成爲遺產是如今人們早已默認的觀點吧!現實如今,有幾個人願在空閒時間來聽一段崑曲?除了那幾位懷舊的老人。青少年聽流行歌曲並不爲過,畢竟它充滿活力,風靡一時。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也應該多去了解祖國的藝術文化,如崑曲,要知道經典的纔是永恆的!

懂得崑曲!懂得自然!懂得優雅!懂得人生!——我的追求。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7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它是將衆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距今約有三百六十多個戲曲劇種。

中國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京劇,豫劇,越劇,被稱爲中國戲曲三鼎甲,其他較爲著名的戲曲種類有:黃梅戲,粵劇,秦腔,湘劇……今天,就來說說豫劇中的翹楚:《朝陽溝》。

《朝陽溝》創作於一九五八年,以戲曲形式演繹現代生活。本劇講述了女主人公銀環與拴寶相戀,相約高中畢業後共同趕往拴寶家鄉朝陽溝進行農業生產,但由於銀環母親阻攔,拴寶先行,銀環既捨不得母親又不忍離開拴寶,但後經拴寶鼓勵,來到朝陽溝。可自幼在城裏長大的銀環,不適應農村勞動,又恰好收到母親病重,讓她回城的消息,於是思想開始動搖,最後不聽拴寶母子的勸阻,離開朝陽溝,踏上回城的路。路上恰逢黨支部書記,受到了教育;這與後來銀環再回朝陽溝也有極大的關係;到家後,銀環發現母親竟是裝病騙她回家,於是批評了母親,銀環毅然返回朝陽溝。母親後也去看看親家,並決定落戶朝陽溝。反映了時代農民的吃苦精神,知識青年的熱血,幹事業的精神,令人值得深思。

不管是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湘劇,粵劇,秦腔。不管有再多的分支種類,不管有再多的唱腔唱法,不管有再多的表現形式。它們身上都有一個閃耀的,同樣的名字:中國戲曲!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8

中國的戲曲在國際上都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因爲它源遠流長,有着鮮明的民族風格。但隨着時代的發展,流行文化在羣衆文化生活中佔據絕對主流。

我的爺爺是個戲迷,自然愛看戲,愛聽戲,也愛唱戲。每天早晨,爺爺都會大展歌喉,邊唱邊比劃:“蘇三離了洪桐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我趴在窗上,喊着:“爺爺,別唱了,過路的人都在看你呢!你唱的是哪一齣呢!”唱哪出?來來來,我告訴你。”爺爺向我揮揮手。我跑過去,爺爺說:“這曲叫《玉堂春》,不錯吧?”“噢,原來你們戲迷流行這曲呀!”“流行哈哈---”爺爺笑了,“對,我們就流行這曲。你們孩子流行啥呀?”於是我得意地唱起了周杰倫的新歌:“在我的地盤你就得聽我的……”“原來玄兒喜歡聽蚊子哼哼的呀?好吧,你聽吧,聽吧!”我看得出爺爺有點失落,但我決不喜歡,同學會說我老套的。這樣,每當村裏來了戲班子,爺爺一席都不缺,而我情願一人在家裏看《流星花園》,因爲流行呀!

小時候跳舞,有一跳《藝苑新蕾》,服裝上畫了個大大的臉譜,我覺得它透着古怪,便扔在櫃子底層,不見天日。直到幾年後的一天,表姐驚喜地發現它後,愛不釋手,我毫不猶豫地送給了她。後來到她家,我發現她房間裏掛滿了各種各樣的臉譜,收集了非常多戲曲光盤。我嘲笑她:“你好土呀!”“說什麼呢?”表姐嘴一撅:“你不知道嗎?臉譜和戲曲是我們中國的標誌。掛着臉譜,無論到世界哪兒,老外都知道咱們是中國人……”接着,表姐給我上了一堂戲曲課,我也驚訝得半天沒回過神來。

回到家,爺爺依舊在唱:“蘇三離了洪桐縣,將身來在大街前……”“爺爺,你們現在還流行這曲啊?”“對呀,我們永遠都流行這曲。對了,你那蚊子哼哼不唱啦?”“嗨,又過時了!”

我這才明白,戲曲不分時代,它不會過時也不會老套。從那時起,我不再排斥戲曲,因爲它象徵着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悠久,深長……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9

戲曲是我國的一大文化,它歷史淵源,在漢代出現了戲曲的原型,叫“角抵戲”;在唐代,民間舞蹈得以入宮,得到更大的發展;宋代,又出現了 “瓦舍”和“勾欄”;金朝時,南方出現了“南戲”,北方出現了“北雜劇”,之後,南方的“南戲”逐漸發展起來,戲曲的雛形形成。

後來在各朝各代出現了許多戲曲形式,列如元雜劇,還有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是在元代,第二個繁盛期則出現在明清時代,在明代還出現了四大唱腔,分別是浙江海鹽腔、浙江餘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崑山腔。在清代,戲曲轉型,向民間化、通俗化轉變,後來由於徽班和湖北漢調藝人同臺表演,後來逐漸融合,成爲了現在大家最熟悉的戲曲形式——京劇。

後來在地方又不斷的出現許多戲曲種類,諸如越劇、評劇、黃梅戲之類的,戲曲有許許多多的形式就不一一闡述了。

我國的戲曲是我國的國粹,從1400多年就出現了,是我國無形的財富,屬於非物質遺產,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資產,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戲曲這一輝煌的文化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戲曲的舞臺被現代的歌舞給搶佔,戲曲表演的地方在現在可謂是少之又少,比如我們這裏,我就不知道哪裏有看戲曲的地方,所以說現在我們的非物質遺產保護得非常不好,作爲中華民族幾千年逐漸形成的民間文化、藝術,有着它獨特的魅力,它傳承並表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以及精神,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國粹,是中華民族的靈魂、精神、智慧、文化的結晶體,而現在隨着時代在向着科技化,現代化發展,戲曲這一千多年前的東西,不受現在人們的喜愛,自然而然沒有了市場,就沒有了生存的空間,除了中央電視臺在播出以外,其它的地方我們很難找到戲曲的影子。戲曲這一偉大的民族結晶體不能就這樣埋沒,我們應該將它延續下去。

當然,隨着社會的發展,戲曲也應該進行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隨大衆而變化,不然古板、死板的東西是一定會退居二線或者是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的。當然戲曲也是中國幾千年前的文化,有人會說是不能改變的,但是我想問:現在在以後不也將成爲歷史嗎?改變是必然的,不然戲曲非但不能表現現在、以後的歷史,卻將會在歷史的河流長流中無奈的被埋沒。

因此我們不僅需要接受戲曲,而戲曲也應該做改革,以適應現在的潮流。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10

戲曲是我們中國的國粹,但因爲它源遠流長,而且欣賞門檻比較高,所以很多年輕人都不大願看,甚至覺得很厭煩。

起初我對它的感覺也如此,裏面的人物總是以一些怪怪的唱腔說話,穿的很誇張的衣服,化着很醜的妝,所以我寧願刷抖音也不願意看戲劇。

可是因爲一節語文課,讓我改變了對它的偏見,我慢慢了解它,發現裏面的故事很多都很經典,裏面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戲曲裏面分很多類型,比如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等等,每個戲曲的風格都不一樣,黃梅戲輕快活潑,豫劇鏗鏘有力,每種戲劇都給人不一樣的感覺。

其中我最喜歡的劇就是京劇,京劇被譽爲國劇,京劇空城計中在這裏設計了整個戲最爲精彩的一折。

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臉上帶着微笑,手向春風拂過水麪般輕撫着古琴,城樓下只有幾個由官員扮演的百姓在打掃,司馬懿已率大軍到達城門之下,雖然諸葛亮表面一點都不慌張,心裏卻已心亂如麻,司馬懿生性多疑,見諸葛亮城門大開,獨自在城門上撫琴,所以十分懷疑諸葛亮在城裏設了伏,就帶着大軍慢慢退走了。

一段優美的唱段膾炙人口,流傳了百年。這裏展現的是諸葛亮的瀟灑自如,在司馬懿的數萬兵馬前,他心裏早已慌亂不堪,所以司馬懿的兵退了之後,諸葛亮早已是嚇的汗流浹背。

這齣戲,使我們看到了諸葛亮面對危險臨危不懼的大男子大丈夫的氣魄與胸懷。

到現在我才發現,戲曲不分時代,也永遠不會過時,它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聆聽和傳承。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11

中國的戲曲在國際上都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因爲它源遠流長,有着鮮明的民族風格。但隨着時代的發展,流行文化在羣衆文化生活中佔據絕對主流。漸漸地,我也隨着時代開始排斥戲曲。

我的爺爺是個戲迷,自然愛看戲,愛聽戲,也愛唱戲。每一天早晨,爺爺都會大展歌喉,邊唱邊比劃:“蘇三離了洪桐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我趴在窗上,喊着:“爺爺,別唱了,過路的人都在看你呢!你唱的是哪一齣呢!”唱哪出?來來來,我告訴你。”爺爺向我揮揮手。我跑過去,爺爺說:“這曲叫《玉堂春》,不錯吧?”“噢,原先你們戲迷流行這曲呀!”“流行??哈哈---”爺爺笑了,“對,我們就流行這曲。你們孩子流行啥呀?”於是我得意地唱起了周杰倫的新歌:“在我的地盤你就得聽我的……”“原先玄兒喜歡聽蚊子哼哼的呀?好吧,你聽吧,聽吧!”我看得出爺爺有點失落,但我決不喜歡,同學會說我老套的。這樣,每當村裏來了戲班子,爺爺一席都不缺,而我情願一人在家裏看《流星花園》,因爲流行呀!

小時候跳舞,有一跳《藝苑新蕾》,服裝上畫了個大大的臉譜,我覺得它透着古怪,便扔在櫃子底層,不見天日。直到幾年後的一天,表姐驚喜地發現它後,愛不釋手,我毫不猶豫地送給了她。之後到她家,我發現她房間裏掛滿了各種各樣的臉譜,收集了十分多戲曲光盤。我嘲笑她:“你好土呀!”“說什麼呢?”表姐嘴一撅:“你不明白嗎?臉譜和戲曲是我們中國的標誌。掛着臉譜,無論到世界哪兒,老外都明白咱們是中國人……”之後,表姐給我上了一堂戲曲課,我也驚訝得半天沒回過神來。

回到家,爺爺依舊在唱:“蘇三離了洪桐縣,將身來在大街前……”“爺爺,你們此刻還流行這曲啊?”“對呀,我們永遠都流行這曲。對了,你那蚊子哼哼不唱啦?”“嗨,又過時了!”

我這才明白,戲曲不分時代,它不會過時也不會老套。從那時起,我不再排斥戲曲,因爲它象徵着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悠久,深長……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12

我的家鄉,在中國也算是有名的,川菜的發祥地——四川。這個四川啊,不光有好吃的川菜,優美的景色,還有我們富有特色的川劇。

川劇的歷史,也算比較悠久了,據記載,明末清初,由於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會館的先後建立,致使多種南北聲腔劇種也相繼流播四川各地,並且在長期的發展衍變中,與四川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從而促進了四川地方戲曲劇種——川劇的發展。

要說川劇的種類,那可是多了。川劇有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和爲五種聲腔伴奏的鑼鼓、嗩吶曲牌及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劇音樂博採衆長,兼收幷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系的營養,與四川的地方語言、聲韻、音樂融匯結合,衍變形成爲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構嚴謹、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先來說一說崑腔,崑腔多文人之作,詞白典雅,格律規嚴,演唱時特別講究字正腔圓,加之曲牌曲折,節奏緩慢;高腔是川劇中最重要的一種聲腔,它結合了四川方言、民間歌謠、勞動號子、發間說唱等形式。幾經加工和提煉,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聲腔音樂;川劇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黃二類聲腔的合稱,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小胡琴”,故統稱胡琴。正調二黃宜表現深沉、嚴肅、委婉和輕快的情緒,反二黃宜表現蒼涼、悽苦、悲憤的情緒,老調則大多用於高亢、激昂的情緒。川劇西皮腔與二黃腔的音樂性格相反,具有明朗、瀟灑、激越、簡練、流暢的品格……

川劇的種類太多了,實在介紹不過來。這些你可能都不太瞭解,但有一樣,你絕對看過,那就是我們四川川劇的變臉。那令人眼花繚亂的臉譜,那種速度,那種神奇,讓人看一眼就能牢記在心。變臉的方法大體上分爲三種,它們是“抹臉”、“吹臉”、“扯臉”。

抹臉,是演員將化妝油彩預先塗在臉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在臉上一抹,便可以使臉成爲另一種顏色;

吹臉,是演員將粉末狀的化妝品(金粉、墨粉、銀粉)放置在舞臺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內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類器皿中,到時閉眼、閉氣、用口一吹,便使臉色變色;

扯臉,是演員將畫在綢了上的若干張臉譜疊在一起蒙在臉上,每一張臉譜有一根特定的絲線,並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隨着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動作的掩護下,一張一張的迅速扯下來。此法貴在巧妙、乾淨、利落;

運氣變臉,是演員運用氣功的作用使劇中人物變臉;面具變臉,是演員根據實際需要,事先將不同的臉譜繪製在以木、紙、布、綢、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臉殼來施以變幻。

另外,我們川劇中還有許多絕活,如吐火、藏刀、頂油燈……我們川劇還有許多有名的劇目,如《伍三拿虎》、《三孃教子》、《白蛇傳》……我喜歡川劇在於它那有趣的四川方言,令人百聽不厭。

怎麼樣,現在你對川劇有一些瞭解了吧。戲曲,是我國的特色,在戲曲中,我們能夠學會許多東西,希望同學們能夠多聽一些戲曲,瞭解更多關於戲曲的東西。篇七:黃梅戲

說實話,我以前一點也不喜歡中國的傳統戲曲,因爲在我的印象裏,它們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個不停一點也沒有趣味。

但是,幾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段黃梅戲,改變了我對他們的看法。

表演者的嗓音是那麼輕柔,音樂也那麼優美,聽過以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我想,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爲鄉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爲生動:“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

黃梅戲不但優美動人,而且還有這麼悠久的傳說呀。

我覺得,現在中國的傳統戲曲越來越不受歡迎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雖然流行歌曲確實有它的優點,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爲它而忘了中國的傳統戲曲呀!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會不難發現傳統戲曲的美妙之處。所以,請大家和我一起,去體會中國傳統戲曲的優美,相信大家一定會愛上它們!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13

我本來是不喜歡聽粵劇的,總是覺得曲中敲打的樂器發出乒乒乓乓的聲音,簡直就是在製造噪音,唱曲的人在那兒咿咿呀呀的,不知道唱什麼,反正就是感覺很吵鬧。我外婆卻是一個粵劇謎,幾乎每天都會去公園聽“私夥局”唱曲。看見外婆這麼如癡如醉,我懷着質疑粵劇魅力的心情,決定上網去了解一下粵劇文化。

原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說過“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把粵劇與中國最古老的崑劇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和讚揚,從此,“南國紅豆”成爲粵劇的美稱。

粵劇又稱“廣東梆黃”、“廣東梆子”、“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年間。舊時,佛山的粵劇戲班有一個慣例: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個戲班都會返回佛山,解散舊班底,重組新班。而新班的首場戲定要在祖廟萬福臺上演,審閱通過之後,新班纔可以乘着紅船下到廣東四鄉演出。粵劇結合廣東本地民間曲調,吸取弋陽腔、崑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戲曲的優點,逐漸發展形成,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等地。隨着廣府人徙居海外開枝散葉,粵劇也變成了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必有粵劇。

看來是我不會欣賞粵劇這一人類文化遺產,是我誤會了粵曲所蘊含的文藝特色。粵劇簡直一個無窮無盡的海洋世界,以後我還要多點去了解粵劇文化,掌握我家鄉的戲曲——淮劇

淮劇是我家鄉中戲曲劇種之一,它原名叫江淮戲,流行於淮陰、鹽城等地。

淮劇的表演人物不限,而且演員的服裝、化妝不像京劇那麼複雜、那麼講究。基本上只要穿上你所要表演的角色的人的衣服,化妝也是一樣,如要扮演一位老太婆,只需穿一身老太婆的服裝,和戴一頭假白髮,再化妝成一個老太婆的樣子就可以了,不像京劇,臉上畫臉譜,服裝還要穿得像

展翅要飛的燕子似的。

淮劇的唱聲也不像京劇那麼粗或細,而且淮劇表演的整個過程中,有很少的唱段,不像京劇表演過程中基本都要唱,還要在場上在走來走去,做出一些隨表演的變化而變化的表情,可淮劇則就不那麼麻煩,只要你稍稍改變一下聲帶,做一些極奇簡單的動物和表情就可以。

比較有名氣的淮劇有:《對舌》、《趕腳》、《巧奶奶罵貓》和大戲“九蓮十三英”(即《秦香蓮》、《藍玉蓮》等9本帶“蓮”字的戲和《王二英》、《蘇迪英》等13本帶“英”字的戲)。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後,還編出了一些現代的淮劇。這些淮劇,豐富了老百姓的生活,給我的家鄉的人民帶來了歡樂。

這就是我家鄉的淮劇,一個具有活力、頗具魅力的戲曲劇種。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14

戲曲,對於我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熟悉而又莫生。熟悉的是在我們村子裏,常見到老爺爺和老奶奶們經常晚上在收音機邊聽戲,也在電視上看到各種戲曲節目。而莫生的是,戲曲到底是什麼東西,我一概而又不知。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鄉每年三月三的廟會時就會請來幾臺大戲,一唱就是幾天。我整天跟着爸爸媽媽去看戲,目地是爲了到廟會上買衣服、買吃的、買玩的,有誰到戲臺邊看呀!只有一些老年人在那裏看。我還覺得他們很老土,趕不上時代的潮流。打死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這些天由於要寫文章。我也試着接觸起了戲曲。還和爺爺聊聊戲曲,又在網上查閱關於戲曲的內容。原來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拔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就拿我在電視上這幾天看的梨園春節目來說,節目中有的老人七八十歲了也能在舞臺展現出他們的藝術魅力。有的才四五六歲的孩子,一個人穿紅戴綠的,也能把人物演視的活靈活現。

當我們細心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嘆不己。

同過這段時間的接觸,我覺得我已經慢慢的喜歡上了戲曲。時不時的自己也能啍上幾句。作爲我們新一代的接班人,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讓它永遠發揚光大、代代流傳。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15

因河南的簡稱是“豫”,所以就把這種來源於河南梆子的劇種稱爲豫劇。如果非要我選一個代表河南文化的標誌,唯有豫劇之美稱攢動人心的了。

因爲出於對豫劇的好奇,就跑去問爺爺豫劇的角色都分哪些?“豫劇啊,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其中,“四生”即老生,大紅臉也就是紅生,二紅臉也就是武生、小生。而“四旦”即大淨也就是黑生;大花臉、二花臉也就是丑角。”爺爺談得聲情並茂。我又問:“據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即四生四花臉戲爲主,生行戲佔很重要的地位嗎?”

爺爺想了想,道:“當然,你看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清楚,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我聽說旦行在八角主的時代,只佔次要地位,但現在卻位於主導地位,爲什麼呢?”爺爺說:“因爲隨着女演員的登臺增多,大淨主要以唱功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等不少絕招。”

爺爺還跟我說了豫劇的表演要決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脣;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最主要的,用的還是河南方言。”

由此可見,豫劇是河南人自己的文化。如果一樣東西沒有自己本土的特點和體系,那麼光靠外力的影響是不足以體現一種歷久不衰的文化。我們一定要把豫劇的精髓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16

一個下午,我正在做作業,老師叫我和羅子盈去音樂教室。到了那裏,人已經很多了,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張樂譜。哇塞,豫劇耶,我還不知什麼叫豫劇呢!是《誰說女子不如男》老師告訴我們:“回家好好去聽幾遍,這個豫劇音很高,明天可要一個一個到我的方過關哦!”“嗯”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

放學回家,我立馬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媽媽:“媽,我要唱豫劇了!”“啊,我沒聽錯吧!”媽媽大吃一驚,從她的眼神裏能看到一絲喜悅。我馬上把譜子給媽媽看,媽媽又驚又喜。我做完作業,先聽音樂,邊聽邊想:這豫劇跟唱歌不一樣啊!其中“偏”這個字本來讀平聲,而這卻讀第三聲了,好不習慣哦。我又往下聽,這樣類似的現象多着呢!我開始學唱起來,唉,第一遍根本就是五音不全,一點兒也沒有唱戲的味道。但我並沒有灰心,而是繼續練,一遍,二遍,三遍······終於唱得有模有樣了,聽得媽媽直點頭,她還使勁給我鼓掌。

第二天中午,我又去了音樂教室,剛走到樓梯口,悠揚的歌聲就從樓上飄下來了,我邁着輕盈的腳步來到了音樂教室。輪到我唱時,我放下一切緊張唱了起來,老師聽了點點頭,又朝我微笑,似乎很滿意。我心想:太好了,總算過關了!果然老師說:“你唱得不錯哦,可以走了,你已是我們唱豫劇的一員了。”我聽了高興地像腳踩了彈簧似得一蹦三尺高,嘴裏還大聲地喊:“耶!”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17

無論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還是漂泊他鄉的外地人,或是身在異國的炎黃子孫,都會有對自己的家鄉難捨難分的情懷。是啊,誰不喜愛自己的家鄉,誰不瞭解自己的家鄉呢?家鄉的優秀文化又有哪個家鄉人不知道呢?今天,就要來介紹一下我家鄉河南的優秀文化——豫劇。

提到豫劇,可能還是有人很陌生。豫劇是中國的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它發源於河南省開封市。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創新、發展起來的。一直到建國後,因河南簡稱爲“豫”,所以改名爲“豫劇”。

常香玉,但凡瞭解豫劇的人都會很熟悉這個名字,就是她把豫劇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鼎盛時期的。常香玉奶奶從小生活在一個貧寒的家庭,9歲就隨父親學習豫西曲調。信奉“戲是苦蟲,非打不成”的父親,對她非常嚴厲,甚至還專門編了一條鞭子來督促她練功。艱苦的磨練,讓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的她很快脫穎而出,10歲就開始登臺演出,13歲時就文武全才在開封嶄露頭角。

當時的社會並不安定,爲了能更好的活下去,她後來不得不到處漂泊演出。“吃透勤與苦,才能到高峯”,常香玉奶奶憑藉對戲曲藝術的執着和堅定的信念,先後創作了很多家喻戶曉的名曲,如《花木蘭》《朝陽溝》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中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這就是我喜歡豫劇的原因,我們的學習也要像常香玉奶奶一樣,在別人喊苦喊累的時候堅持下去,終會一定能嚐到最甜的果子!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18

河南人向別人提起豫劇,總是眉飛色舞;別人聽河南人談豫劇,也總是津津有味,露出羨慕的神情。豫劇可是我們河南人的驕傲!

豫劇的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明未秦腔與蒲州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絃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上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絃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豫劇的角色行當由“生旦淨醜”組成。奶奶常掛在嘴邊有一句話:“四生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奶奶說這是戲班的組織。

“豫劇的主要流派分爲豫東調與豫西調。”奶奶興奮地說。“豫東調的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蕩,擅長表現喜劇。豫西調的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迴婉轉,擅長表現悲劇。我呀,喜歡豫西調。”奶奶說完又忍不住哼了幾句,真上個不折不扣老戲迷呀!

我還從奶奶那裏瞭解到:豫劇出現了女演員之後,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陳素貞、馬金風、閆立品、崔蘭田五大名錶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陳派明快清新,馬派剛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閆派細膩委腕。

奶奶說起豫劇來就兩眼放光,要知道豫劇可是奶奶的驕傲。其實,豫劇不僅是奶奶的驕傲,也是我們河南人的驕傲!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19

一聲聲的曲調,一句句的臺詞,鏗鏘大氣,聲入人心。

輝煌的燈光下,那一張張紅豔的臉,已然在華夏閃耀了千年,美,莫過於此,最美不過豫劇。

姥爺會唱戲,還是村裏的戲神。老家那裏有習俗,每當秋收時節,村裏就要舉辦一場戲曲大會,姥爺可是大會的壓軸大戲。

小時候,每當秋收時,那些像爸媽一樣在外工作的人,帶着大包小包趕回老家,像逢盛事一般去感受那華夏千百年來的韻味。

太陽剛落山,我就催着姥姥,提着小板凳來到村口,佔據了靠近戲臺的位置。村裏的老老小小也都早早坐在戲臺前,大人們叨着家常,笑談豐收,小孩們則在附近的田野上奔跑撒歡。小販的叫賣聲伴着誘人的香味充塞着喧鬧的人羣。

所謂的戲臺,只不過是用泥土堆起來的高地,沒有幕布,沒有設備,只有那幾盞白熾燈發出刺眼的光亮。

噹噹噹,三聲鑼響,表演開始了。一個個濃裝豔抹的角色登上舞臺,他們手拿武器,繪聲繪色地開始表演。月光撒向大地,照在了演員的臉龐,照在了我的心裏,田野裏散發着莊稼的清香,伴隨着音樂陣陣襲來。

臺下的觀衆們一個個屏息斂聲,熾熱的目光中透露着對劇情的期待。隨着一陣陣激烈的掌聲,姥爺登上了舞臺,他清了清嗓子說:“今天給大家唱個《七品芝麻官》。”只見姥爺神情嚴肅,從那雙瞪着壞人的炯炯有神的大眼中,讓我們看到了七品芝麻官的嫉惡如仇。

“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姥爺的聲音鏗鏘有力,慷慨激昂,將芝麻官公正無私的做事風格展現的淋漓盡致,贏得臺下陣陣叫好聲。

姥爺他們這些豫劇傳人讓我感受到了豫劇的美:美在它行腔酣暢,字正腔圓;美在它鏗鏘有力,抑揚有度;美在它生動活潑,有血有肉。

月兒已經掛在樹梢,伴着蛐蛐的鳴叫,我陪着姥爺一路哼唱着往回走……

黃河在,華夏在,豫劇在,一代代的傳承,一世世的瑰寶,最美莫過豫劇!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20

豫劇的美,在於唱腔——穿雲裂帛,繞樑三日。唱得你淚眼婆娑,唱得你熱血沸騰,唱得你如癡如醉,唱得你柔腸百轉。

豫劇的美,在於唸白——抑揚頓挫,波瀾起伏。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迴婉轉,時而鏗鏘有力,時而軟語綿綿。

豫劇的美,在於做功——生動傳神,惟妙惟肖。做個紡紗織布,猶如身臨其境;做個翻江倒海,但見波濤洶涌;做個殺人放火,令人膽戰心驚;做個含羞帶怯,叫人頓生憐愛。

豫劇的美,在於武打——馳魂奪魄,蕩氣迴腸。刀槍劍戟,舞槍弄棒,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高來低去,左衝右突,七十二般變化絲絲入扣。配上鑼,加上鼓,熱熱鬧鬧引人入勝。有道是:

走一步王侯將相成羣,

唱兩句生旦淨醜閨門。

絲竹風流婉轉聲聲奏,

迎風流水驚醒夢中人。

“哆落”一聲,“慢板”奏起。俏花旦蓮步輕移,水袖微抖,“板”裏動,“眼”裏靜,楚楚動人,脈脈傳情,恰如三月春風拂楊柳;細腰稍動,二目含春。“強”中走,“弱”中退,捧心西子,出水芙蓉,卻似山澗溪水響叮咚。

要說熱鬧,還得是武打戲。《三請樊梨花》、《對花槍》、《南陽關》、《轅門斬子》、《七奶奶》《秦瓊觀陣》等都是很精彩的武戲,有些劇團甚至沒辦法演。這不是拍電視劇,不行了就重拍,舞臺上都是真功夫,容不得半點兒差錯。且聽那鑼鼓叮叮咣咣響連天,演員爬桌子、上板凳、翻跟頭、下大腰。“馬上將”你追我逃,回馬三刀,逃的沒死追的報銷;你拿倆大錘,我帶倆板斧,一個“哇哇哇”亂叫:“來將通名,爺爺刀下不殺無名之鬼!”一個“呀呀呀”亂喊:“兀那小輩,識相的下馬受死!”下面的人看得熱鬧,又是一通鼓掌叫,至於是黑臉殺了紅臉,還是花臉殺了白臉,大部分人是不管的。

大嗩吶“嗚嗚啦啦”一吹,年輕人一鬨而散。小孩子拉着大人的手,順帶着往嘴裏再塞一口好吃的。老爺爺老奶奶們慢慢起身,馬紮先拎到手裏,拍拍土,咳嗽兩聲,這個說:“‘跟頭將’一下子能翻八個跟頭,真厲害,我年輕那會兒也才翻六個。“嘿,這老頭兒可真能吹!”那個說: “‘大青衣’'唱得我光想掉淚……”引來老頭兒們一片笑:罵:“你是想老伴兒了吧!”你一言,他一語,誇誇“黑臉包公”,罵罵“白臉奸臣”,倒揹着手,一路說說笑笑、慢慢吞吞地回家去了。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21

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戲劇,樂器,書籍等等。我的家鄉在河南,那裏是著名的豫劇發源地。有許多經典的作品,如《狸貓換太子》,《小二姐做夢》,《朝陽溝》等等在父母及外婆的薰陶下,以前討厭豫劇的我,慢慢對豫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我在父母及上網的資料中總結出來的: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衆多的豫劇中,我被那悽美的故事情節,演唱者那婉轉動聽的聲音深深吸引住了。在豫劇的形成中,演奏的樂器及劇情等都發生了一點點的改變,但是這其中不乏有那些老藝術家的不斷改革和創新。豫劇中那真實的歷史故事往往令人潸然淚下,感動不已。像朝陽溝的時候,我就爲銀環想,自己雖然在農村,但是卻得到了大家的尊敬與栓寶家人對她的體貼關心,使她想到了自己家中一樣。並沒有因爲不會幹農活或嬌弱而嘲笑她。從中體現了河南農村人的樸實與對人真誠友善,老實。讓我腦中浮現了他們那裏的人性格與地方景象,想到爺爺那裏農村人的樸實形象。

怎麼樣,在我的敘述中是否也對豫劇着迷了呢?它也是一種文化,希望你也要在勞逸結合的情況下來看哦!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22

豫劇大師常香玉是一位跨世紀老人,也是幾代人都熟知的愛國豫劇表演藝術家。她演唱的《拷紅》《白蛇傳》《破洪州》等諸多劇目可謂家喻戶曉。

常香玉,一位和藹可親,令人尊敬的老人,豫劇大師,前輩,她經歷了一個多彩而且多難得戲劇人生。

1923年秋,常香玉出生在河南鞏縣的一個貧困家庭,父親曾是當地有名的豫劇表演者,但後來因嗓子出了毛病,不得不離開豫劇表演的舞臺。童年時,常香玉就十分喜愛豫劇,在戲曲上有很大的天賦,她認爲登臺演出是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於是,9歲的常香玉開始跟父親張富山學戲,(興趣+天賦+努力=脫穎而出)終於,聰明好學的常香玉在13歲那年成爲豫劇童星。長大以後,獨創了常派真假和聲體系,被譽爲“豫劇皇后”。

真正讓河南人民感到自豪,令我由衷佩服的是常香玉爲國爲民﹑不惜一切的精神: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裏,陳列着一份已經退色的《香玉劇社半年來捐獻演出的工作總結》裏面真是詳細得記錄了當時香玉劇巡迴6省演出捐獻飛機的感人事例。

拂去歷史的塵埃,打開這件珍貴的文獻,讓我們去追尋這位愛國藝人帶領香玉劇社在全國6省市巡迴義演的歷史軌跡。

1951年6月,中國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人民發出了爲志願軍捐獻飛機大炮的號召後,全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捐獻武器高潮。一聽到這個消息,常香玉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做出了爲祖國捐獻飛機的決定,爲了國家,常香玉不惜把自己的兩個孩子送到託兒所,在巡迴六省的演出中,受到了民衆的熱烈歡迎。光在洛陽﹑開封﹑鄭州三市演出,就得到5億餘元……1952年2月,勝利返回西安,常香玉終於實現了爲志願軍捐一架飛機的願望,飛機被命名爲“香玉劇號戰鬥機”。在全國人民的歡呼和好評中,常香玉謙虛得說:“前方同志拼了命流了血,保衛我們的幸福生活,而我們爲抗美援朝捐一架飛機又算得了什麼呢?”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

2005年2月,常香玉與世長辭,但她那愛國精神永遠銘記於我心,河南人民爲此而驕傲,我們會把常香玉愛國爲民的精神發揚光大。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23

我們中國的戲曲藝術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比如;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豫劇,浙江的越劇,四川的川劇……這些都很有名。我的祖籍在河南,人們一提到河南就會想起豫劇。我也特別喜歡河南豫劇,覺得它比起我國的國粹京劇來毫不遜色。

我就是聽着豫劇長大的,所以對豫劇也略知一二,豫劇中最著名的選段像《花木蘭》《朝陽溝》《打金枝》等被人們傳唱至今,河南人不論男女老少在閒暇時都會唱上幾句,解解悶,我常聽姥姥唱:“親家母,你坐下,咱倆說說知心話。”“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兒男,男子打仗在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和夜辛勤把活幹,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哪。”聽起來特有韻味兒。

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欄目,收視率很高,我受父母的影響從小就看,漸漸地也成了《梨園春》最忠實的觀衆。裏面登臺的選手孔瑩年僅三歲,唱起來一板一眼,字正腔圓,而且一唱而紅,甚至唱到了悉尼歌劇院,現在已經成爲家喻戶曉的小名人了。

河南的豫劇,我真誠地祝願你在戲曲藝術的寶庫中大放異彩!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24

豫劇起源於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劇種。它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

河南人喜歡看豫劇就像北京人喜歡看京劇一樣,我奶奶就非常喜歡豫劇。每次河南臺播《梨園春》,她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我也喜歡豫劇,其中我最喜歡豫劇中馬金鳳的《穆桂英掛帥》常香玉的《花木蘭》、楊蘭春的朝陽溝和狄珊的《打金枝》。

在電視裏,我看到了狄珊的《打金枝》和馬金鳳的《對花槍》。我現在就給大家講講:

《打金枝》:唐代宗將女兒昇平公主許配給汾陽王郭子儀的三子郭曖爲妻。時值汾陽王花甲壽辰,子女紛紛前往拜壽,惟獨昇平公主不往,引起議論,郭曖大怒,立刻回宮,責打了公主。公主哭訴父母,讓唐王治罪郭曖,郭子儀綁子上殿請罪,唐王明事理、顧大局,加封郭曖。並勸說昇平公主,小夫妻消除怨恨,和好如初。

《對花槍》:隋朝末年,羅藝少年時,進京趕考,途中病在姜家集,被薑桂芝父親救回家中,並讓女兒薑桂芝向羅藝傳授姜式花槍的祕訣。二人一同練習花槍,彼此愛慕,由薑桂芝父親做主,結爲夫妻。一年後,羅藝再次赴京應試,時薑桂芝已身懷有孕。離別後,音訊難通。薑桂芝的父母亡故。於是薑桂芝便攜子離開家鄉,流落在龍口村。隋朝戰亂四起,羅藝投奔瓦崗寨,又娶了秦氏,生子羅成。四十年後,瓦崗寨史大奈、尤俊達到龍口村借糧,薑桂芝此而得知羅藝在瓦崗寨。於是便帶着兒子羅鬆、羅煥去投瓦崗寨以求團聚。羅藝既怕薑桂芝看見而責罵秦氏和兒子羅成,又怕在衆人面前有失自己長者尊嚴,因而否認自己和薑桂芝的姻緣。薑桂芝見羅藝忘了前情,氣憤至極,披甲上馬,定要在瓦崗寨衆人面前和羅藝比武對花槍。羅藝無奈只好應戰,結果被薑桂芝打下馬來。羅藝羞愧萬分,便認妻謝罪。薑桂芝在衆人勸解之下與羅藝重歸舊好,一對老夫妻又得團圓。

中華戲曲源遠流長,現在豫劇已經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也要好好學習豫劇,讓豫劇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25

河南,是一塊被戲曲浸潤的厚土,戲已經融入了那裏人的生活,戲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我的奶奶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家裏沒有電視,她就跑到鄰村去看戲,一去就是十幾裏,各地的廟會她都去看。我的叔叔,我的爸爸,我的......,所有我知道的河南人都非常熱愛豫劇。

然而豫劇對於我來說,卻沒有多大的感情。它的唱段方言極重,臺上三五步就走遍全天下,二三人就代表百萬大軍,這便使我覺得豫劇很不真實,所以我不怎麼喜歡它,這種情感一直在我的心中存在。不過,前幾天我與同學們一起欣賞河南豫劇《花木蘭》選段,卻徹底地改變了我的情感。

屏幕慢慢地顯示出來了,豫劇的奏樂也響起來了,一位女子出現了,張目嗔視,唱到:“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全是河南方言,同學們都不以爲然,有說笑的,有打鬧的,只有我一個人在心裏默默跟唱着,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河南豫劇的旋律美,我竟然有點兒愛上河南豫劇了!“爲什麼呢?這明明就是我在家鄉聽到的唱段啊!”我在內心反覆地問自己,反覆地思考着。也許這是在異地聽戲的特殊反應吧,也許我的情感在某一時間段突然改變了,也許是周圍的環境問題吧?

聽完了豫劇,緊接着便開始放黃梅戲了(黃梅戲發源於湖北黃梅縣),但我的思緒仍沒有收回來。驀然,全場一片唱和的歌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樹青山帶笑顏......”我擡頭一看,全班女生和男生都唱起來了,全班看戲達到了高潮,同學們聲音如雷,熱情如火。

而我卻感到陷入一片孤寂,全場就我一個人成爲局外人。我來到神農架這麼多年,第一次感受到了孤單。孤單從四面襲來,我此刻的內心是複雜的,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既夾雜着孤獨的寂寞,又有對故鄉的思念。不禁使我想起岑參的詩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抱平安。”當年的岑參可以“傳語”以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而今的我呢?一瞬間,我恍然明白我爲什麼會突然之間喜歡上了豫劇!那麼,就用對豫劇的愛來表達思鄉的情感吧。

此時,此刻,此地,我只想說,我是自豪的河南人,我熱愛河南優美的豫劇!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26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中是一向以唱見長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中是在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中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的呢?

還是從明末清初有這樣一段傳奇故事。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爲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絃索調直接發展而成說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絃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我很喜歡豫劇,其中《花木蘭》歌詞中寫着“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幹”這句話說明了女子在家也沒有閒着的時候,花木蘭就是女扮男裝去她爹爹的營地裏去打仗,爲了不暴露身份爲花木蘭儘量裝成個男人。這是多麼偉大呀,想讓爹爹打仗勝利,她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我們就應該學習那花木蘭的不爲自身的影響,而爲他爹爹打仗成功,感到驕傲。

初一介紹中國戲曲作文 篇27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閒,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這段唱詞和唱腔,相信每個河南人都很熟悉,大多數中國人也不陌生。英姿颯爽的女英雄,之所以能走進每個人的心中,都歸功於豫劇《花木蘭》的傳唱,《花木蘭》是河南人的驕傲,豫劇更是河南人的驕傲。

豫劇有着光輝燦爛的發展歷史,不僅生根開花在河南全省的城鎮、鄉村、山區,而且流佈全國。《花木蘭》、《穆桂英掛帥》、《七品芝麻官》、《朝陽溝》等劇目家喻戶曉、風靡全國。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從寶島臺灣到鴨綠江畔,處處都有豫劇迷,時時可聞豫劇調。

最近幾年河南電視臺播出的《梨園春》欄目更爲火爆,它吸引着全國的豫劇迷們來此集結。我媽媽更是期期必看、邊看邊學、樂在其中。

豫劇,已經成爲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們精神生活的營養品。在豫劇裏,人們結識了鐵面無私的包青天、認識了世代忠貞的楊家將。這些著名人物使人們沉醉在戲曲的芳香裏。

豫劇滋潤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們的藝術涵養。在公園裏、街道旁總會有人哼上幾句,聊上一些關於豫劇的事情。由此可見,豫劇對人們的影響之大。豫劇是簇立於我們中華民族園林之中的一顆常青樹;豫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讓我們爲有豫劇這樣的寶貴的文化遺產而驕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