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一作文 > 高一滿分作文三篇

高一滿分作文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一滿分作文三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滿分作文三篇

高一滿分作文三篇1

滿眼金黃的麥子呵!

但外公並沒有笑。他幹皺的嘴巴在風裏微微顫着。風倒是清爽,可此時吹在他臉上,顯得蒼涼。天暗下來,燈光星星點點被夜引亮,風吹進外公心裏,繞了十八個彎子愣是沒繞出來。

收成好,麥子卻賣不出去了。這對於農人來說,是無比煎熬的。外公是拿捏過故事的人,饑荒歲月曾經慢慢熬過,眼前的困境無疑打不垮外公。

外公並不識字,但不乏智慧。這智慧,常常從麥香裏飄出。

金黃的麥子們很快被處理。它們脫去了殼兒被不停地、一道一道地碾壓,變成碎兒,變得末兒。麥子粉出來了。

外公眉眼彎彎,喜不自禁。他徵得家裏人同意,買來器械,將麥子粉進行深加工,再出售。這樣一來,麥子都能賣出去了。他還替村裏別的人家加工麥子。小小成本,又做了好事,外公樂得自在。

外公留了些麥子粉,做成不同樣的食品吃。雖是同樣的原料,但嚐起來還真是不重味,妙得很。

冬日的陽光斜斜地射進了院牆,臘肉香腸悠閒地掛在竹篙上晃盪,它們早已被陽光和風薰出了緊瘦的奇香。外公把秋天裏收的麥子碾成的麥粉炒熟,又和上各種不知名的食材,做成他自創的糕點。一盤臘肉,一碟香腸,一碗外公自創小糕點,他的日子活色生香起來。

高一滿分作文三篇2

開隨着首富比爾·蓋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發起富豪慈善活動,慈善之風便如無數個超級颶風,迅速席捲全球。這似乎是一種皆大歡喜的事情,捐者開心,得者開心。然而,並不是所有貧困者都會滿懷感激地接過免費的贈予。在他們心中,這或許是一種施捨,一種尊嚴的丟失,骨氣的丟失。

那麼,當慈善也遭遇“滑鐵盧”,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作爲一個施善者,有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國富豪陳光標高調行善,在獲得無數榮譽的同時,也一直飽受詬病。原因在於他的急躁與高調。在他的每一張宣傳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過他援助的貧苦百姓。但是那些解決了生活困難的農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難掩一臉的卑微與怯弱。陳光標這種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無疑是傷害了他們的尊嚴,活活地擠走了他們的骨氣。相反,大連市的微塵就做得比陳光標好多了。微塵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組織,由無數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給需要的人送去錢財,卻不留名,不求回報。這種慈善方式不僅給受助者留下足夠的尊嚴,還很有可能感動他們,從此也加入微塵行列。由此可見,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實大不相同。窮人也有尊嚴,當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幫助他人,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有心靈上的。因此,用一種更溫和,更合適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幫助他人。

其次,作爲一個受善者,要視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做事,千萬不能意氣用事。古有“不食嗟來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終活活餓死在街上。且不論施飯者態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險時仍爭一時意氣,往往得不償失。接受他人資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點骨氣,但這並不代表盲目拒絕他人好意。臺大校長黃中天功成名就後回到耶魯去感謝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國大媽卻一臉嚴肅地拒絕了,並要求他去幫助更多的人來感謝她。黃中天謹記在心,一生中資助了無數學子。黃中天的做法,纔是受善者該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過的善意經自己的手向四周擴散,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遠。

當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執己見。只有雙方平心靜氣,改變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態,才能使這場慈善皆大歡喜,施者開心,受者也開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澆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樹更加拙壯成長。

高一滿分作文三篇3

當曾一時風光無兩,雄霸天下的膠片業巨頭柯達無奈地宣佈破產,當各式各樣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單反成爲攝影師手中的新寵,當衆多的智能手機鉅子爲旗艦機型裝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攝像頭……我們不得不承認,曾經記錄着我們悲歡離合的膠片時代,終究還是在一片唏噓中,緩緩落幕。

歷史總是如此冷酷無情,新電子信息統治時代的到來,總是以舊王者的黯然離場作爲背景,縱令人唏噓,令人流連,卻總是無可奈何。

其實何止是黑白膠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在面臨着現代技術的入侵和侵蝕。紙質化閱讀的備受冷落和電子閱讀的方興未艾;書信的逐漸絕跡和電子郵件、微信、QQ等即時通信的大行其道;磁帶和CD在角落裏蒙上歲月的灰塵,而MP3、MP4裏存滿了每一首最愛的歌曲……是的,不知不覺間,現代技術早已將我們的生活方式徹底改變,攻城佔地,勢如破竹。

然而,當我們臣服於現代技術那嬈媚的風姿和高貴的裙襬時,是否也曾想過科學技術的發展,除了帶來海量的信息儲存,光速的傳播速度,便捷豐富的資源外,是否也意味着美好的“稀釋”,傳統的遺失?你是否也曾對曾經伴你度過艱辛崢嶸歲月的“魚書”和“隨身聽”們,有過一絲不捨和留戀?

真正有底蘊的文化,必有泥土的`厚重,紙質的輕盈,和木質的清香,而非金屬、玻璃和塑料的冰冷。數碼技術的時代,照片不再高不可攀,然而打開手機和相機,液晶屏上的照片,卻不過是無數個晶體堆疊的機械體,冰冷而沒有生命;電子閱讀的普及,使圖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碎片化、娛樂化的閱讀傾向,使我們很少能再靜下心來,在雪夜擁一大爐,捧一杯茶,品讀智慧的芬芳;電子郵件、QQ的大行其道,使空間不再成爲心靈的阻隔,然而碎片式的簡短回覆,不但使人的思考變得膚淺蒼白,也再也品味不到“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的幽怨溫情以及每個文字背後如泣如訴、輾轉斟酌的糾結纏綿……生活方式的變遷,是時代和社會的進步,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正如王開嶺所說的,是古典與美感的消磨與喪失。

可怕的是,這種喪失,我們還渾然不知。

於是,佳能的“感動常在”聽上去更像一句難以實現的諾言。而偶爾翻開母親的相冊,我卻總能收穫發自內心的感動。因爲,即使泛黃,卻依然能看見那一抹動人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