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精華】高考語文作文集錦10篇

【精華】高考語文作文集錦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考語文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華】高考語文作文集錦10篇

高考語文作文 篇1

人生是一條曲線,坑坑窪窪,曲曲折折。但只要星星還在天空閃爍,我們就不必害怕生活中的坎坷。

還記得,剛開學的那段日子是快樂的,那時認爲自己就是天之驕子,懷揣一個美麗繽紛的夢想,攜帶着父母的款款叮嚀和殷切的希望,充滿信心的走進這個醞釀夢想的新環境。這裏的每一件事都是那樣的新鮮和好奇,可美好的夢太容易被驚醒,寧靜而甜蜜的日子又太容易被打碎。

現實中,一次又一次的周練,月考,不記其數的檢測,血淋淋的分數,徹底驚醒了我"平步青雲"的美夢,讓我對自己的實力感到懷疑,讓我產生了放棄的念頭,讓我在現實中舉步維艱......

那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沒精打采地走進那個讓我一進去就感到苦悶壓抑的教室,蜷縮在自己的位置上,打開《餘秋雨散文》,就在這時,一張卡片出現在我的眼前,"人生是一條曲線,坑坑窪窪,曲曲折折。但只要星星還在天空閃爍,我們就不必害怕生活中的坎坷。"根據筆跡,我知道這是好友飛寫的,透過卡片,我彷彿看到他友好的目光向我投來。那一刻,我釋然。

的確,既然人生是一條曲線,我們便不能把人生設想得陽光燦爛,風平浪靜,更不能因爲一些小小的挫折而放棄。沒有奮鬥的艱辛,又怎會有勝利的前程?那些能正確看待人生,能經受得住生活的遭遇和挫折的人,往往會取得成功。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作《離騷》,司馬遷宮刑而作《史記》,曲嘯蒙冤而作《犯罪心理學》......古今中外無數傑出之人,爲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又怎能對人生抱有僥倖的幻想?

人生之途是曲折的,人類歷史是曲折的,可這決不能說明人生前途的黯淡,歷史潮流的倒退。人生之路雖然是曲折的,但前景卻風光無限;人類歷史雖然曲折,但時代總在飛躍。無論人生,無論歷史,總是在曲折中前進。挫折,低谷,只是前進中"小插曲"而已。因而,事業上的巨人們,在受挫時是決不會消沉的,因爲他們透過暫時的風雨能窺探到未來的陽光。

而我們,立身創業的時代,處於創業的年段,對理想,有美好的追求;對未來,有瑰麗的憧憬。因此,對遇到的挫折和失敗,應用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君不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麼?

教室裏的燈還亮着,有飛蛾不斷地撲向日光燈,不惜被撞的遍體鱗傷,也許那就是它們的希望和最終的歸宿。那麼我們,我們的前途我們的命運也是燈是火嗎?站在獨木橋的這端,雖然我看不到河的對岸,但我知道那裏一定是草木皆兵,平靜下有暗流涌動。爲了心中的那個懷揣已久的夢,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我一直一刻不停到走在路上,雖然我不知道我的未來究竟在何方。我甚至有時也會看到上帝牽引着我的那根線,儘管我不知道他要將我帶向何方,但是那句"人生是一條曲線,坑坑窪窪,曲曲折折。但只要星星還在天空閃爍,我們就不必害怕生活中的坎坷。"已成爲我前進的不竭動力。是的,我願意,在路上走好我的每一步。

生活中有七彩的陽光,我已不再沉淪於往日失敗的痛苦中,微笑着面對每一道題,每一個困難。我相信,風雨後會有彩虹,在挫折中,我一定會邂逅陽光。

高考語文作文 篇2

通過20xx年全國一卷的高考語文難度看出,題目並不簡單。以山東作爲基點,這套題超出了大部分山東考生以及老師的預料。因此,有的題大部分學生是連見都沒見過的。

有的山東題在全國一卷裏被刪掉,有的多出一些新題型來。20xx年高考語文全國一卷平均分91分。如此低的分數,差點沒有及格,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人便會沮喪說,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12年的語文越學越爛,到頭來白學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是苦讀12年寒窗,到頭來一無所獲嗎?顯然,不可能,也不符合常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高考語文越來越難了。中考時,語文考上120分,那也很正常,但是,高考語文能考120分,那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如此,照應出3年前的中高考的改革一個說法,那就是“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難度必須提升,而相對的數學英語學科,難度需要降低。並且其中英語學科給予多次考試機會,拿最高分作爲高考成績。看來,這種說法是真的,即將就要實現了。

隨着中國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因此,中文也越來越重要。

並且通過衆多考生反應,20xx年高考,數學學科十分容易,語文卻很難。其中語文第一個題,“諸子之學”議論文,便讓很多考生目瞪口呆,顯然,難度真的不小。並且今年的高考全國一卷的語文作文,也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可是這也不能證明,真的所有人都覺得難。

早在高考前,山東濟南市濟鋼高中的一名語文老師,便壓中了這篇作文:《寫給20xx年》。

從此可以看出,高考語文很多東西都已經進行大變了,與20xx和20xx年的題型不同,所以,今後如果不出意外,還會更難,但是這也說明,數學和英語的難度會下降,好事壞事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是不一樣的,只能拭目以待。

高考語文作文 篇3

大多數同學都在乎作文的辭藻是否華麗,卻很少有同學捨得在結構上下工夫,下面總結了高中生的高考作文結構最容易翻船的三大聖地,快來看看你的小船翻了沒有吧!

結構太長,層次不分

如“酷”文章必有“亮”形態。高考作文最吸引閱卷老師眼球的就是結構與語言。“結構”是“骨骼”,“材料”是血肉。只有根據材料主題需要,安排恰當結構才能光彩照人。文章結構使文章思路外現,主題通過結構來加以凸現。

結構單一,八股化單一化

文章呈現出“老三段”“八股模式”,臃腫虛胖,內容空洞;或段落顛倒,語序不當;或句意跳躍,突兀逼仄;或重複囉嗦,含義不明。

縱橫無序,雜亂無章

文章結構應如《左傳·昭公四年》所說:要“四季分明,互爲承接”,即要“有機相連、邏輯推進”。而考生常犯的錯誤就是沒有佈局意識,沒有“段與句”意識;就如同一個人一樣,應骨骼健全,勻稱有序。

高考作文段層安排,應力求達到“進遞有序、精緻關聯”環環相扣準則。沒有佈局觀是無法展示思維邏輯層次的,無法展現文章的美感,往下看:

構築“龍骨”,展現思想

鑄造考場作文“龍骨”是指着眼於作文內部諸要素的自然搭配和組合。即如何在考場上營造一種緊扣題意,類似“龍脈”結構方法;如何針對考生作文缺少深度的分析和延展的現實,強化對具體事例的解讀和運用;如何使文章從個人和自我的層面上上升爲國家和民族的層次,使文章有一種大氣和精神底蘊;如何打磨一種前後呼應、銜接自然、過渡通暢、文脈通達的內在脈絡。

優化內容,明晰結構

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正面歸納方式。常用的方法是在列舉事例之後,用“由此可見”“從中可以看出”“不難發現”等詞語擺明自己的觀點,亮出自己的思想,對文章所列舉事例進行延伸分析,使文章有敘有析,有梯度,有層次。

二是反面推理方式。即用“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這樣”“假如不……”等形式,對所列舉事例作簡要分析,這種分析是以邏輯上的“假設”和語法上的“讓步從句”爲主要表現形式的,因而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令人聳容動情。

梳理文脈理清層次

“文脈”就是指文章行文時候的思路脈絡,文脈的清晰和有致主要表現在文章的思維標誌即文章的“過渡”和“銜接”句以及“過渡語段”上。

這種“標誌”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一是縱向思路的過渡與整合。語言標誌是“不僅過去……,現在也是如此”;“誠然……”等方式;“既然如此……,那麼……”;“一個人是如此,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二是橫向思路的銜接與整合。其語言標誌有:“其實,不僅……,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物已如此,人何以堪?”“需要的不僅是……,更是……”。

高考語文作文 篇4

甲老闆每月只發給員工應得工資的80%,剩下的留存下來,要等到年終再發放;乙老闆每月只發給員工基本的生活費,其餘的工資則寄到員工家裏。乙老闆的解釋是,很多年輕人工資一發到手就花光了,尤其是那些談戀愛的,男孩兒的工資會被女友騙光,因此,把工資寄回家是出於對員工的愛護。

同樣是少發工資,哪個老闆更壞?甲老闆的伎倆大家一看就明白,他是企圖通過留存的20%的工資來牽制員工,以免他們在年終前辭職走人了,這種老闆堪稱周扒皮轉世,心狠手辣。而相比之下,乙老闆的做法則厚道得多———他不僅沒有剋扣工資,而且還有效防範了其手下的員工成爲“月光族”。遇上這樣的老闆,實在是幸事一樁。

但是有人說,更邪惡的實際上是乙老闆。此話怎講?

似是而非的善舉

出於善意的舉動不一定能指向好的結果,甚至可能違反最初的好意。以“工資寄給員工家裏”這一舉動來說,我們很容易找到它的漏洞。如果員工家裏有一位好賭、嗜酒成性的父親或兄弟,那麼員工的辛苦錢不是同樣打了水漂?更糟糕的是,如果員工實在是有用錢的需要,然而自己手頭的錢卻無法滿足,那麼他會不會產生偷盜、詐騙的念頭?

類似的例子有不少。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國,由於東正教的地位很高,所以在當時社會,離婚是被禁止的行爲。然而形式上的牢固不代表本質的忠誠,反倒是使得通姦變得更加風起雲涌、隱祕盛行。

美國19世紀中期掀起了反墮胎運動。出於對孕婦健康和胎兒生命權的考慮,有30多個州相繼立法禁止墮胎。然而此舉並沒有帶來多少益處。富人可以通過出國、聘請私人醫生等方法逃避法律,而窮人沒有條件去准許墮胎的州或國外做手術,所以只得求助於簡陋的地下診所、江湖郎中,不用說,手術失敗機率很高,孕婦常常有生命危險。直到1973年之後,美國各州才陸續修正了禁止或者限制墮胎的法律。

人的慾望、社會的複雜性是必須正視的存在。如果試圖以一道簡單的禁令來壓制它們,往往會產生適得其反的後果。這就是許多出於善意的規定無法達到效果的原因。

最大的惡:讓人無權作惡

或許還是有不少人力挺開頭提到的那位乙老闆———有人說,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錢,每月工資一到手沒幾天就花光了;我就是容易被女朋友騙工資,只有家裏人才會好好地替我存錢,所以我強烈認同乙老闆的做法。這裏涉及另外一個問題———如果強制是出於善意的,我們就應該提倡它?

其實,善意的強制有時比赤裸裸的惡還可怕,就像我們一眼就能看出甲老闆的狡詐,也很容易調動輿論的力量來與之抗衡;但是,由於有道德與善意的遮掩,我們卻不容易看出乙老闆的專制,甚至默許了他對員工個人自由的橫加干涉。

對於兒童以及智障人士、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人來說,相關的監護人應當對其加以管束,比如過年時,家長一般都會把小孩收到的壓歲錢挪到自己荷包裏,因爲依據常識,大部分幼童缺乏管錢、用錢的能力。但是,如果某人對正常的成年人也以同樣的方式管教,那無疑是把對方當做小孩、當做傻子、當做無法對自己行爲負責的人,卻把自己當成了善良的化身、當成上帝。

人類對這個世界、對人類社會本身的探索都十分有限,在很多道德問題、價值觀上,都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生硬、嚴厲地限制“不道德”的選擇,剝奪了個人的選擇權,就有可能取消了極有價值的生活的可能性。

高考語文作文 篇5

  [考場小絕招]

在考場上“寫什麼”固然重要,但“怎樣寫”更重要。所以一定要發揮自己的長處,避免自己的短處。“我想握住你的手”,看似是不宜寫成議論文的,更不宜寫成“三段論”式的議論文,而這位考生偏偏是發揮了自己寫這種議論文的長處,經過周密構思,在限制中跳出優美的舞蹈,寫出這樣一篇煥發文采的議論文,即說明此。

  [說三道四]

這是一篇被評爲68分的作文。它的成功可以歸結爲以下幾點:一、立意高遠。“我想握住說真話的人的手”,確實比別的立意都要高遠。在現實社會中,說真話確實不容易,是需要勇氣的,有時候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所以要握住他們的手,難能可貴。二、結構層次清晰。作者寫這篇作文是經過周密構思的,開頭直接亮出觀點,以“崇敬”、“支持”、“決心”三個關鍵詞總領全文,以下在說明“想”的原因時,按照這三個方面依次說來,層次非常清晰,而且層層遞進,一步步豐富“握手”的內涵,最後一段照應題目與開頭,昇華主旨,使得結構完整。三、內容充實。從形式上看,這還是一篇“三段論”式的議論文,總論點下面分解爲三個分論點,但分論點下面有豐富的論據和分析,這樣做到了內容飽滿充實。四、語言流暢。是一篇較有文采的議論文。

  [說三道四]

全文立足於虛化的“你”―――文學,以充滿感情的文字表達內心深處要握住文學的手直到永遠的心聲。文中用“是你”、“還是你”、“依舊是你”層層推進方式多角度闡述了“爲什麼要緊握文學的手的理由”:文學讓自己穿越時空;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讓自己感悟人生哲理。其間既有收放自如的鋪陳,也有對文學內涵的思索。行文流暢,多使用排比等整句,情感充沛,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值得一提的是首尾的語言,有了“與文學握手”的感染力,顯示考生運用文字的綜合能力。明顯的缺點是引用過多,有掉書袋之嫌,顯得樸實不足,華藻有餘。其實,寫自己對文學的感情,不在於知道了多少,而是自己和文學之間那種難分難捨的親和力,使文學成爲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考場小絕招]

應當說“我想握住你的手”這樣一個溫情的題目,是有利於愛好文學的同學的。要寫好這篇作文,一是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文學積累,二是要學會造境抒情,本身使用第二人稱,化虛爲實,就有利於抒情,加之使用排比等整句,一路鋪排而來,層層推進,這樣就使感情越發濃郁,使行文更富有感染力。

高考語文作文 篇6

語文的靈魂是人文理念,人文理念的核心是以人爲本,以人爲本的要義是生命意識。假如有一天語文遠離了人文的內蘊——生命意識,那麼語文將淪落爲“婢女”。

有誰願意做“婢女”?於是在語文“本紀”抑或“世家”的“皇帝新裝”裏發出了一個“天真的聲音”:“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一位小學生讀了很多成年人耳熟能詳的著名文學家朱自清的名篇《匆匆》,竟然在作文中寫道:“中國打仗時,有許多愛國烈士,他們爲國獻身,但是,朱自清重病在身,寧可餓死也不要美國人的‘救濟糧’,很多人都說他有骨氣,但是我卻覺得這樣做一點意義都沒有。如果說不吃不喝,寧可餓死,可以換來別人一句‘有骨氣’,我就覺得朱自清死得輕於鴻毛。生命第一,這是我們老說的一句話,爲什麼有人寧可餓死,也不吃眼前的糧食呢。都說進攻是最好的防禦,但是我認爲不會防禦,就無法進攻,打仗就是要有強勁的力量,你連飯都不吃,連槍都拿不動,怎麼能……”

邏輯上有點“幼稚”,外加對歷史背景的無知,不理解“不食嗟來之食”的階級鬥爭的政治內蘊,使這段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啼笑皆非。然而,其把時間與生命鏈接且衝破意識形態執著桎梏的讀後感,不要說那些無病呻吟的同齡人望塵莫及,即便時下的有些語文專家,可能也會難以“望衡對宇”。

倘若一個聲音高喊着:“說這話是要負責任的!”那麼我就會撕去最後一片遮羞布高喊着:“不是‘可能’,而是絕對!”請看20xx年杭州中考作文題:“著名導演張藝謀18歲時迷上了攝影,可在當時連吃飯都困難,哪有錢買照相機學攝影呢?於是,他瞞着家人,偷偷跑到城裏去,一連去了5個月,終於攢夠了買一架照相機的錢。憑着那架照相機給他帶來的藝術積累,他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可以這樣說,是那架照相機或者那段的經歷,給了他特殊的人生經驗,鼓勵他不斷挑戰逆境,走上了成功之路,實現了人生價值。但當人們把羨慕的目光投向成功人士名利光環的時候,往往忽視了他們成功的祕訣。請以‘成功的祕訣’爲話題……”

高考語文作文 篇7

俄國作家高爾基在信中曾給兒子以告誡:“施比受更快樂。”中華民族的美德中也有讓我們施恩於他人的,但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不顧及受予者尊嚴的給予行爲,是謂之“慈善暴力”。慈善暴力扭曲了與人爲善的本質,是萬萬不可取的。

我認爲,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才最有利於被施予者,也最爲他們所接受。

對接受者而言,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不至於傷害他們的品格,踐踏他們的自尊。儘管貧窮,但在道理上,貧窮者和施予者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形式的施予都不應該打破這一平衡,否則就會演變成慈善暴力,踐踏他人的尊嚴。

中國古代有“不食嗟來之食”的說法,來表明受施者尊嚴的重要。()曾在報刊上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也在強調同一問題。一位盲人乞討者在別人往他的碗裏扔錢時只是點頭致意,而在一位女士彎腰施捨的時候會起身鞠躬。乞討者說:“每次路過的人給錢的時候碗裏都會‘哐當’一聲,只有這位女士給錢時是輕微的‘叮噹’聲,這讓我感覺到我有尊嚴,我還是一個人。”

這個故事對於施予者有啓迪作用。施予應該是有方法、有限度的'施予,是帶有愛心和幫助的施予,而不僅僅是施捨;合適的施捨甚至可以考慮讓受施者付出一點“代價”,以便他們在接受時有“心安理得”之感。在這一點上,美國修建胡佛大壩的例子可供借鑑。1933年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失業率高居不下,數十萬人面臨無飯可吃的困境,時任總統的羅斯福提出“以工代賑”的政策,召集衆多失業者進行胡佛水壩及其他公共設施的建設,並施以高工資的福利,最終使千萬失業者受益,美國也安然度過經濟危機。適當地給予帶來的積極效應,由此可見一斑。

反觀當今中國,暴力慈善的例子比比皆是。且不說陳光標親赴日本當街派錢的惡劣行爲,光是官員們扶貧派送慰問金時,讓窮困百姓生活全面曝光,以至於受施者感覺顏面無存的做法就足以讓人詬病了,就連中國低保制度在審查上也有侵犯貧困家庭隱私之嫌,審查可以延伸到好幾代人的生活背景,這樣的慈善怎會讓人心安!

高考語文作文 篇8

白坤峯

那幅照片、那個人、那輛車,因爲曹文軒的散文名作《前方》而更加有名:“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那位男子手託下巴,望着車窗外,他的眼睛裏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的……茫然。”我之所以永誌不忘,因爲那輛車承載着遠方的夢。

童年時代,在封閉的魯西南農村,急馳而過的貨車、難得一現的客車,它會猝不及防之間粗暴而凜冽提醒我們:遠方,你去嗎?你去得了嗎?於是,那個其爸爸是貨車司機的同學讓我遐想;於是,那個坐車去縣城讀初中的同學讓夥伴們羨慕,甚至有人清楚得記得,她上車的時候,穿着紅色的新皮鞋。

今天見車而厭、坐車即煩的人,可能無法理解當年的孩子見汽車而心動眼熱,見火車經過常擲石塊的心理扭曲——只因遠方不屬於自己。

我理解美國小說家托馬斯沃爾夫的《遠與近》中的偏遠小鎮的那對母女爲什麼一見準時經過的火車就跑出來揮揮手,她們是向到不了的遠方致意吧。

後來,我讀過一位朋友的散文,他說一聽到火車汽笛聲,心就到了遠方。後來,我也終於坐車來到了江南,——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次上車。那天,客車在午後過了淮河進入南方,突然驚風亂颭,密雨斜侵,前方不辨。

你問我:爲什麼不能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正如一隻鳥在一棵樹上終生做巢、一棵樹在一塊土地上永遠扶疏?你爲什麼選擇了遠方的車?況且那輛車不是帶你高就……

我可能無法回答你,也許是造化弄人尋常見,心如流水總無主。我一直沒有對你說,其實那一次我上的是一輛“套牌”假車,它開不到桃花源它只開到沼澤邊,我所寫的“登程自斟一杯酒,好暖人生萬里霜”不是豪壯而是擔憂,一杯酒暖不化萬里霜。不是每一輛車,都把你帶到夢中的地方,很可能的情況是,車門打開,前方是陌生的廣大。

車,代表前方,前方代表未知,未知引發迷茫或恐慌。車的這一層意蘊,你可能不懂。我羨慕你的不懂。你最好永遠不懂。選擇遠去的車可能是艱難的,尤其你不知道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的時候。然而,回首那天的登車,我更想對你說:很多人沒見乍來煙雨與斜照相迎。

高考語文作文 篇9

第一次看到紅棉,我便深深爲之折服,爲之感動。紅棉,也稱木棉,木科植物。談到紅棉,第一個印象便是直,筆直的樹幹高聳入雲。沒有一株紅棉是彎着長的,也沒有一株紅棉矮矮的便生出許多枝條。一排排,一行行,像許多堅毅的戰士昂首佇立着。瞭解紅棉,第一個感受就是韌。紅棉不怕旱也不怕澇,不怕冷也不怕熱,即使遭受蟲災,也能儘快恢復。因此不管這一年它過得多麼艱苦,來年一樣能開出滿樹火紅火紅的紅棉花,絢麗如霞。(1998,天津考生《此生願爲紅棉》)

高考語文作文 篇10

看慣了枯燥乏味的數據,厭倦了色彩繽紛的熒屏,你是否有過這樣一個時刻,想拋開一切浮世的干擾,只沉浸於片刻的翰墨飄香?那文字如溪水,帶來最清涼的慰藉。

無論世俗怎樣繁雜,光陰怎樣飛逝,語文素養依舊是那樣不可或缺。它不僅是知識的積累,還是能力的體現,更是一種對生活最細膩最深摯的感悟。

誠然,我們可以在課堂中領略語文的魅力,跟隨老師的腳步,去追隨上古的悠悠和風中那氤氳着水霧的《蒹葭》,去探訪那崎嶇盤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親手觸摸生活來感知語文,在春日感受“淡煙疏柳媚晴灘”的清麗,在雪中欣賞“疏影橫斜水清淺”的淡雅。而我認爲,語文素養的形成更得益於閱讀,那些緩緩路過心頭的文字,無論意氣風發還是愁腸百結,都令人詩意滿懷。

於閱讀中獲得素養,你會得到歷史文化豐厚的底蘊。因爲,素養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漢宮秋月;素養是珠落玉盤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素養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門,是但求一字的數根鬚;素養也是莊子的逍遙雲遊,是孔子的顛沛流離……

於閱讀中獲得素養,你會感知文學大師的傲岸情懷。因爲,素養是魂兮歸來的《楚辭》;是受過宮刑的《史記》;素養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夢中淚;素養是朱自清眼中的背影,是徐志摩康橋的微波;素養也是聞一多最後的演講,是魯迅先生悲憤的吶喊……

於閱讀中獲得素養,你會感知歷代先賢的獨特哲思。因爲,素養是儒家之禮,道家之空,佛家之善;素養是“無”與“物”的神祕,是“禮”與“利”的深奧,是充滿玄機的善惡輪迴;素養是參禪之壁,是入世之門;素養也是普渡衆生之舟,是叩問天國之磬……

語文素養,就是這樣生於墨香。

語文素養,是一個鋼鐵構建的國家的軟實力,是一個民族千載以來傳承的品質。與其功利地把語文當作一個學科來學習,不如把文學當作信仰來膜拜,並把閱讀視爲一次充盈心靈的修行。書海擷英,墨香爲伴,點綴生命的旅途,定會播灑一路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