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熱門】高考作文彙編七篇

【熱門】高考作文彙編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作文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高考作文彙編七篇

高考作文 篇1

文章摘要:對“抄襲作文”不能一棍子打死——對20xx年高考作文的評判及憂思作文而我亦喜歡那淡淡的芒果香;我埋葬了寓意的留筆。雖然黃昏的美景如詩如畫,但我這個最喜歡殘陽的人此時卻無心去欣賞。自然在無意中將所有期盼都化作無邊的碧草?因人而亦,於我,要堅強,我出售不起靈魂,所以,我要明智的順從。

1、“抄襲別人的作品,這種做法是缺乏道德的,應該受到譴責和懲罰”。

2、提示性地引用了“20xx年有些省在作文評改中規定,發現答卷是抄襲的,就只能在最低一檔評分”。

3、這樣做對學生的行爲是個約束,有利於促進學生端正品行,形成良好的學風。

一石擊起千層浪。很多人爭相傳言20xx年對抄襲作文要嚴打,而同時也有很多人撰文論述20xx年對抄襲作文嚴打的必要性。本來抄襲作文因爲牽涉到道德問題,我本人並沒有對這種說法提出思考性疑問。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歷了太多的“開始是全體贊成,後來是全體否定”的熱鬧場面。這些經驗告訴我們:在現在的生活中,如果人們一致地認爲某一件事是完美的的話,那麼它一定是有被掩蓋的東西在,因爲這世上本無完美的人或者事。

所以我們應該在當初就去考慮它是不是完美。

所以我們應當考慮打擊抄襲是不是真的就很完美了?完美到不需要反省一下了?

如果仔細考慮一下,我們不難發現嚴打這一件事情還真是“說着容易做着難”。

首先,現代社會傳媒業興旺發達,而評卷教師受時間和精力以及閱讀愛好的限制,其閱讀面是有限的,因而對抄襲作文的發現在操作上是很難的,我估計發現率不會超過50%。在20xx年的高考中就有這種情況,有一些滿分作文是在發表了一段時間之後,才被某人指出是抄襲的,象《患者吳良心的診斷報告》還有一種“人生四幕劇”的格式的作文很多都得了高分,其中仿寫的成份非常多。另外,有必要指出的是,由於抄襲作文的思想水準和文采都是很高的,如果不被發現,分數一般會在50分以上,甚至滿分;如果被發現就按最低檔打分,那頂多是20分,這樣的分距可能就是30分以上,高考招生中的30分意味着什麼,我就不用再說了。試想,有一些人抄襲上了很好的大學,有一些人抄襲求學之途卻遭遇一票否決,這合理嗎?我們恐怕不可以對這些學生說“沒有發現是僥倖,發現了認倒黴吧!”這行嗎?

其次,抄襲作文的嚴打一定會牽連到仿寫和相似的問題。

如:仿寫和抄襲作文如何界定?仿寫和相似如何界定?

比如,有一些學生在作文中借用了某個作品的思路或者構思方式,甚至部分地使用了原話,到底算不算抄襲?

比如,有些同學背原文,因爲記憶的清晰度不同,背得準的是原文,當然要按雷同;可是,如果他背得不準確,大致思路和原文相同,而具體的文字倒和原作並不相同,這算不算是抄襲?

比如,作文的雷同應該是好判斷的,但是具體到一篇文章,文字的雷同要達到百分之多少纔算是抄襲,這恐怕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同時它也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還有仿寫的作文,比如兩個學生仿了同一篇作文,一篇仿後,切合題意,表現得也深刻;一篇仿後,完全脫離了題意,是按照書面的水平給分呢,還是一律按同一檔次給分?

另外,幾百萬考生參加的考試,有沒有可能考生自己所寫的文章卻和某一篇成文偶然巧合,“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如果真有了,怎麼辦?

以上種種情況是我們在嚴打抄襲作文時不得不面對的。說實話,我們的很多政策是源於一個領導的頭腦一時發熱,然後是一羣下屬的唯唯喏喏,根本沒有人會不合時宜地提出不同意見,當然也沒有人去考慮操作性的問題,其結果大多是大張旗鼓地宣傳,雷厲風行地執行,事與願違的效果,悄無聲息地收場。

那麼對抄襲作文應該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按卷面打分的基礎上適當壓低分數,不能一棍子打死。

理由只有一條:能恰當地把原文移植到高考作文中來,這本身就是水平。

如果要是加以分析,可以分爲三點。

1、能恰當地抄一篇文章,至少要求該考生對作文題目有準確的把握,其次他還必須對所抄襲的原文有深刻的理解。

2、要想合適地抄襲一篇成文必須要有相當的積累。因爲這種抄襲實際上是瞎碰的,有簡單數學知識的人都知道,要想在瞎碰中提高概率,必須要加大背誦的數量。而背誦正是語言學習中的一種重要方法。

3、因爲高考題目的廣泛取向和高度保密,在高考中抄襲成文一般不可能是事先準備好的。抄襲者必然是在對題目的閱讀和理解基礎之後的苦思冥想中靈光一現,使他聯想到了某一成文。這種靈光不是每一個考生都能產生的。

所以能否恰切地使用成文來完成高考作文,這本身就反映了考生語文水平的高低差異,在這三點上任一點上的差異,都會在抄出來的作文有所體現。

所以,對抄襲作文要區別對待,不能一棍子打死。

另外,從純客觀的角度上,我們是不是還可以這樣問一下,反押題、反抄襲是誰的責任?是出題人的責任,還是考生的責任?如果是出題人的任務,現在出現了抄襲就讓考生承擔全部的後果這是不是公正?

當然,很多人會說,抄襲是一個社會公德問題,我們不要無德之才。其實這個問題已經討論多次,語文考試是以考查語言能力爲主,還是以考查道德水準爲主?如果一名考生的道德水準在語文試卷上因抄襲就被判定了,那麼政治考試還有什麼意義?在我們對反道德的行爲嚴懲的時間,我們是否想過,自己也曾經有過那樣這樣不夠完美的或者不道德的行爲,比如在農村生活過的人,誰沒有像迅哥和三喜那樣的偷豆角的經歷?如果當時被發現了,被一棍子打死了,你是不是還能像今天一樣從容生活?

面對這麼多的生活悖論,我們應該想一想:我們做得對嗎?面對公認的完美,我們也應該想一想,這世上有完美嗎?世上有完美的人嗎?我們自己完美嗎?同時在我們要求我們的考生完美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這合情理嗎?

我不希望我們總是在自以爲完美的口號下扼殺了一些人之後才輕鬆地說:“我們以前做得是太過分了些”。因爲對於那些被扼殺了的人來說,他們一定不會輕鬆,因爲他們連反省的機會都沒有,他們甚至連成長的機會都沒有。

二○○二年四月二十日

高考作文 篇2

  在美國尤金舉行的20xx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比賽,中國飛人蘇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賽中,以9秒99的成績並列季軍。蘇炳添成功奪牌讓中國人倍受鼓舞。他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亞洲的驕傲。他不到最後一秒不放棄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人生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專注執着,正確科學地把握自己,永不言棄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專注精神,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成功所必須的精神。他,年僅25歲,就獲得了獲得了神學哲學雙學位。如果他願意,他隨時可以成爲巴赫音樂最正統的接班人,這就是史懷哲傳奇的青年人生。然而,外界的鮮花掌聲,輿論的吹捧沒有給這個理性的年輕人帶來一絲的浮躁。29歲時,他決定從零基礎學習醫學,拯救非洲難民。從此,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專注地奉獻給了非洲醫療事業,在蠻荒叢林中度過餘生。被譽爲“非洲之父”的他,臨終時由衷感慨:“上帝啊!當跑的路我跑過了,盡力了,我一生紮實的活過了!”史懷哲的一生可謂專注地做到了追隨奉獻的本心,做了最真實的自己。可見,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須要具有專注精神,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南開馬蹄湖畔的親筆題詩,正是葉嘉瑩先生一生的寫照。已九十歲高齡的她是中國古典詩詞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她研究的方法講究科學,充分利用優勢,她大半生漂泊,所到之處,從孩子到成人,傳播的方法都是讓人喜聞樂見,她也從中得到啓發。葉先生曾說,她的根在祖國,她要爲祖國永遠留下古典詩歌的財富。於是,人們依舊能在世界各地華人文化圈內,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一生的努力也終讓一代年輕人感受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她因此成爲當今詩壇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員宿將。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她的科學精神和執着的卓越的內涵,卻始終沒有改變,精神矍鑠,風采依舊,真是“蓮實有心”“夢偏癡”。所以,要成就一番事業,執着的精神加上科學的態度,纔是成功的雙翼。

永不放棄,更是一種高寶貴的品質。在成功的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許許多多困難,只有那些不畏艱險,執着追求的人才有希望達到頂點。他生來就沒有四肢,獨特的外表讓人銘記。他就是享譽全球的演說家尼克.胡哲。少年時飽受嘲諷,讓他閃過輕生念頭。但跳進浴缸前他改變了想法,他想要清醒地活着。於是,他苦練演說技巧,到世界各地尋找機會。在被拒絕上百次之後,終於感動了世人。憑着出色的勵志演講,他贏得全球的尊敬。三十出頭

也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說:“沒手、沒腳、沒煩惱。”因此,他的樂觀與堅忍終於帶他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終於駛向成功的彼岸。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這是強者留下的箴言,也是成功的借鑑。專注執着,科學追求,是打開成功之門的三把鑰匙。

【修改與點評】

1.題目《把握自己,永不言棄》比較準確地揭示材料和文章的中心。

2.開篇引用材料,簡短分析,引出中心。中間三段分論點+引述+舉例+論述+結論,段落嚴謹。

3.結尾再現論點,照應手段,引用名人名言,深化昇華了中心。全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預測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60分)

20xx年6月1日凌晨(北京時間),在美國尤金舉行的20xx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比賽,中國飛人蘇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賽中,以9秒99的成績並列獲得季軍。蘇炳添就此成爲歷史上首位突破10秒大關的黃種人。 賽後蘇炳添說:這次賽前,劉翔給我了很大鼓勵,要我注意起跑節奏,進入途中跑後也要把握節奏,不要亂。今天比賽我完全是跑自己的,沒有看任何人,從起跑到衝刺都是非常專注地在跑。劉翔也激動地表示:“我賽前也跟他說,起跑一定要穩,起跑、途中跑和後程一定要配合好,自己跑自己的,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 使用新技術,成績獲突破。去年,外籍教練發現他原來先出右腳的起跑方式不科學合理,於是指導他進行技術改造,採用的是出發先出左腳的新技術,並建立了中途跑過渡自然的技術,更改之後他實現了技術的突破。

高考作文 篇3

例1:《魯侯養鳥》讀後

有這樣一則故事,講的是魯國一個國君把棲息在郊外的一種海鳥迎至祖廟,供之以動聽的音樂及美味佳餚,可謂關懷備至,然而海鳥面對這仙樂美味,不知所措: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只是愣愣地、憂傷地望着,最後終於餓死了。海鳥的死自然是因爲魯侯盲目仿效別人養鳥的經驗,過分愛鳥,反而置鳥於死地。引申到人才問題上,就是不可“愛殺”人才。

現在,“好心”的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就是屬於“魯侯養鳥”一類的愚蠢行爲。從世俗的眼光看來,成績優異的學生是“金片”“衛星”“太陽”。於是,無論在家還是在校,都能得到國寶——“大熊貓”級的特殊照料。如此下來,這些學生究竟會怎樣呢?會吃,會睡,會給父母、學校掙個好分數。父母、學校名爲“愛”,實際“害”,也像魯侯愛鳥一樣,實際上是“愛殺”人才。

總而言之,我們要愛才,但不可“愛殺”人才,這是足以使當今“魯侯”們引以爲戒的。

[修改]這篇習作在運用因果思維方法上存在着明顯錯誤。《魯侯養鳥》故事中,造成鳥死的原因大體有以下幾種:

①魯侯不會養鳥。

②魯侯“以已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③魯侯盲目仿效別人養鳥的經驗。

④魯侯沒有按養鳥規律辦事,而按照自己的好惡來養鳥。

⑤魯侯過分愛鳥,反而置鳥於死地。

對以上原因再做進一步剖析思考,可以發現:①條說得太籠統,③、⑤條不是主要原因,造成鳥死的主要原因是②、④條(實際④條是②條的現代漢語解釋)。這篇習作於對造成鳥死的原因分析錯了(見加着重號的文字),所以整篇文章思維混亂,造成論證的似是而非與簡單膚淺。下面的修改稿糾正了原稿思維上的毛病,論證令人信服。

請看修改文:

不可“愛殺”人才

——《魯侯養鳥》讀後

魯侯將棲息在郊外的一種海鳥親自迎進祖廟,給它敬酒,奏樂,吃美食,但這鳥卻不領魯侯的情,三天後便死了。可見,魯侯雖然用心良苦,但由於破壞了海鳥的生長環境,結果適得其反。引申到人才問題上:人才也是須有合適的環境才能生存,不可“愛殺”人才。

魯迅先生當年在談及如何看待文藝新人時就說過,不能用“捧殺”和“捧殺的辦法”。

清代詩人顧嗣協有一首《雜興》:“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這也說明,愛才要愛在“點子”上,因爲我們的愛才,才爲他們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使魚能躍,鳥能飛,所似要量才錄用,用當其才。否則,本是人才,用得不當,不僅會變成庸才,於個人無益,甚至還會有害於社會。

現在,“好心”的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就是屬於“魯侯養鳥”一類的愚蠢行爲。從世俗的眼光看來,成績優異的學生是父母、學校的“衛星”“太陽”“金片”。於是,在家裏,父母對之體貼人微,愛得一塌糊塗。而在學校裏,又往往能得到“國寶——大熊貓”級的特殊照料,如此下來,這些學生究竟會怎樣呢?有個典型的例子:有個20幾歲的大學生,在被派赴國外留學前夕自殺了,原因是母親不能與之同行,自己又不會疊被、洗衣、燒飯,困頓至極,而走向絕路。在上述事例中,父母、學校名爲“愛”,實爲害,也是在“愛殺”人才。

總而言之,人才的成長是與一定環境有關的。雖則我們要愛才,但如對人才僅知其表而不知其裏,愛不到根本,破壞了人才的生存環境,那就會“愛殺”人才。我們不僅不做魯候,而且還應積極爲人才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並以伯樂的慧眼去發現他們,這纔是我們所追求的。

例2:近墨者未必黑

“近來者赤,近墨者黑”,這似乎已成爲千古名訓,然而,我卻要說:“近墨者未必黑。”

無論是否讀過周敦頤的《愛蓮說》,但凡是見過荷花的,都會被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所深深感動。可見,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

那麼,爲什麼會有近墨者而不黑者在呢?其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試想,一身浩然正氣者近墨也好,近朱也罷,絕不會沆瀣一氣,必定總是滿身正氣,使“赤者”讚歎,令“黑者”自慚。

戰國時愛國詩人屈原,他的正確主張不能實現,自己又處於混濁的環境之中,他寧可“固將愁苦而終窮”。他就是“近墨者未必黑”的典範。

當然,我們也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的,可見,黑與不黑,不能一概而論、籠統而論。

我們要說,近墨者未必黑。

[修改]

此篇在思維方法上存在着嚴重問題:思維不能辯證。立論蒼白無力(詳見加點句子)。尤其不能運用辯證唯物論從本質上看問題,論證膚淺且似是而非。下面的修改文從思維方法上與病文迥然不同,立意較高,能運用多角度的創造性思維的方式,對傳統觀念大膽質疑,並能運用辯證唯物論“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纔是事物變化的根本”的理論,使立論堅實可靠,且頗有新意(詳見加點詞句)。

請看修改文: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似乎已成爲千古名訓。然而只要細加思索,我們就不難發現,近墨者未必黑。

無論是否讀過周敦頤的《愛蓮說》,但凡是見過荷花的,都會被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所深深感動。荷花可謂是“近墨者”了,它卻冰雪晶瑩,亭亭玉立,被人們千古稱頌。它深深紮根於淤泥之中,卻沒有與其坑窪一氣,更顯風姿卓絕,潔如皎月,可見,近墨者中不乏不黑者。

那麼,爲什麼會有近墨而不黑者在呢?黑與不黑,關鍵在於近墨者本身的素質。荷花所以“不黑”,在於它內在的純潔。

由此可見,近墨與否只是外部環境的表面現象,而近墨者最終是否會變黑,起決定作用的,是其本身的素質,即內因起主導作用。試想,一身浩然正氣者,近墨也好,近赤也罷,必定總是滿身正氣,使“赤者”讚歎,令“黑者”自慚。

戰國時的屈原,“內修朝政,對外聯齊抗秦”的主張不能實現,自己又處於“燕鵲烏雀、朝堂壇兮”、“腥臊並御”的環境之中,屈原卻仍然不爲環境所動,寧可“固將愁苦而終窮”,也要爲尋求救國救民之道而上下求索。他的身上,就體現出一種近墨不僅不黑,反而更加高潔的品質,足以令人千古稱頌。

當然,我們並不否定近墨者也有黑者在,特別是自身已經開始變質,即使“近朱”,他們也會變黑的。可見,黑與不黑,關鍵要看其本質,看其骨幹裏是不是黑的。

近墨者未必黑,這就是結論。

例3:讀《她留下的不是悲傷》所想到的

讀完1987年2月《新體育》刊載的《她留下的不是悲傷》一文,我浮想聯翩。

海曼是世界著名的排壇名將,自23屆奧運會後,她爲了謀生,爲了掙錢,不顧有病,遠涉重洋來到遠離祖國和親人到日本打排球,最後因心臟病突發而無聲無息地辭別了隊友、同事,辭別了爲之奮鬥一生的排球事業。

海曼出生子美國的'一個鐵路工人家庭,從小喜歡體育運動,得天獨厚的身體條件使她10歲就成爲一名排球運動員。經過多年的刻苦而科學的訓練,使她的球技達到很高的水平。然而,在拜金主義氾濫的美國,無處不需要金錢,海曼爲了生存,爲了家中八口人的生活,她不得不帶病到高工資的日本掙錢。在異國,她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機器,不停地運轉着,最後竟在比賽場上停止了轉動,“世界第一炮手”倒下了,遠離人世而去了。然而,她的“遠去”,不能不令人深恩。她留下的不是悲傷,而是對萬惡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控訴。

資本主義國家的排球隊是不配備隊醫的,隊員看病要自己掏腰包,海曼從1983年下半年起,體力下降,曾在1984年奧運會領獎時,暈倒在發獎臺上,但她還是帶病訓練,到日本後一年半多的時間,海曼沒有去醫院檢查過一次。這又是爲什麼呢?這都是因爲錢。

現在不少人對社會主義優越性談的不多了,似乎西方資本主義物質文明會給人們帶來一切,這些“糊塗蟲”目光如此短淺。海曼之死,給這些人上了生動的一課。

[修改]

這篇習作思維淺薄,對原材料不能深刻理解,不能從多方面、多層次和多種聯繫或關係中,來揭示事物的本質。觀點片面僵化,用公式化的現成結論來套解原材料,單憑個人主觀臆斷,只看到一點,不及其餘,使文章顯得單薄無力,難以立論。可以運用比較思維的技巧來修改此文。可以從海曼和郎平等人都是世界女排名將的共同點出發,引出一些不同點進行橫向比較:海曼打排球奮鬥一生的目的是爲了掙錢養家,結局是死在異國他鄉的比賽場上。郎平拼殺賽場有黨和國家的無比關懷,並實現了到大學深造的願望;海曼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運動員醫療條件沒有保障,而郎平等我國運動員有較好的隊醫監護。經過這樣一番橫向比較,水到渠成地揭示出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因———社會制度所致。下面的修改文運用比較思維技巧分析問題,安排結構層次清晰,合乎情理。

請看修改文:

孰優、孰劣?

——讀《她留下的不是悲傷》所想到的

讀《她留下的不是悲傷》(載1987年2月《新體育》)一文,促使我重新思考一個老話題。

海曼是世界著名的排球運動員,自第23屆奧運會後,她爲了謀生,爲了掙錢,不顧有病的身體,遠涉重洋來到遠離祖國和親人的日本打排球,最後因心臟病突發而無聲無息地辭別了隊友、同事,辭別了爲之奮鬥一生的排球事業。相比之下,賽場上是對手,賽場下是朋友的我國排壇名將郎平、張蓉芳等人,在結束了排壇生涯後,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進入大學深造,實現了多年的願望,開始了新的追求。這些世界排壇名將不同命運的對照,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最好比較嗎?

海曼出生於一個美國鐵路工人的家庭,從小喜歡體育運動,得天獨厚的身體條件使她10歲就成爲排球運動員,經過多年的刻苦的和科學的訓練,使她的球技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經濟發達的美國是個“金錢社會”,在這個社會裏生活,無處不需要錢。海曼爲了生存,爲了家中八口人的生活,她不得不帶病到高工資的日本掙錢。在異國,她像一部不知疲倦的機器不停地運轉着,最後竟在比賽場上停止了轉動,“世界第一炮手”倒下了,然而,她的“遠去”,不能不令人深思。同樣是排壇名將,曾在同一賽場上戰鬥過的中國隊員郎平,爲什麼能光榮而愉快地退出排球隊?爲什麼會得到那麼多的榮譽和稱心的歸宿,這告訴人們,是社會主義的無比優越性使祖國的兒女獲得幸福。

有一名隊醫,或許不需要多少錢,這是海曼生前所羨慕的,也是美國、日本的女排教練、運動員共同羨慕的。可是,世界上:沒有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運動隊,配備專門的隊醫,他們看病要自己掏腰包。海曼從1983年下半年起,就體力下降,曾在1984年奧運會領獎時,暈倒在發獎臺上,但她還得帶病訓練,到日本後的一年半多的時間裏,她沒去醫院檢查過一次病情。這又是爲什麼呢,是她不願治病嗎,不是。都是因爲金錢。而在中國排球隊裏早就配備了專門隊醫,在所有的體育館,凡有比賽都設有急救站,這些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所無法比擬的,這些又說明,中國雖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國家對人民的關懷和熱愛,就如同母親熱愛自己的孩於。這難道不表明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嗎?

然而,現在人們對此談得不多,甚至有人認爲西方資本主義物質文明會給人們帶來一切。那些只把眼睛盯在金錢上的人們,不免有些目光短淺。究竟孰優,孰劣,海曼之死,不能不令人深思!

高考作文 篇4

有時,百般憂慮,滿懷着的是千般的愛意。

憂,不過是他人對你表達愛的方式

人世間的情感莫過於三種,親情,友情,愛情。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我們都知曉,他日必將離開母親溫暖的懷抱。生活教的我們必須不斷前行,南下,北漂,年輕的時候爲了夢想拋頭顱灑熱血,即使摔得千瘡百孔,也會忍着痛繼續前行。少時,太年輕,以爲身體是自己的,痛,忍着,只要能達到目的,這些,算什麼。

可是,遠在外的兒女啊,你可知你們的父母此時的感受,傷在兒身,卻是,痛在母心,切膚之痛,她,如何不懂,你是她身上掉下的血肉,你的痛,她最懂,也是最痛,因爲,她的痛在心中,說不出,摸不着,無藥可醫,唯一減痛的方式,便是你的聲音,或是你年輕的臉龐。所以,她戰戰兢兢的照着牀邊你留下的號碼,撥給遠方的你,你可知,即便那頭的你不耐煩,幾次欲掛斷電話,她還是厚着臉道着家裏的是非,拖着你,只因她擔憂你啊,只是想聽聽你的聲音,知道你過的好不好,~~她想你啊!!

異鄉之客,最是脆弱,彼時,唯一能給其安慰的怕是隻有那永恆不變的愛情。茫茫人海中遇着一個對的人,你們相知相愛,彼此訴說,彼此信賴,兩顆脆弱的心,因爲有了依賴,而日漸堅強。熱戀之時,每天數十個電話,上百條短信,都是少的,可是時間久了,便膩了,倦了,你嫌他麻煩??擄緣啦喚怖恚?塹萌媚忝刻旖?約旱男諧桃磺逡淮Φ娜?可媳ǎ?袷橇?永鐗慕鶿咳福??チ撕潑斕奶煒眨?獠恢??饈撬??愕姆絞劍?蛐碚飧齜絞叫┬戇緣潰??獠⒉荒芊袢纖?詮匭哪愕氖率擔?虯??納?牽?淙徽廡┯鍬怯惺筆俏尬降模?/p>

可曾聽過這樣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最佳的報復方式,其實是冷淡,那種打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冷漠,何必爲了一個不相干的人浪費感情”或許你應該爲此而感到慶幸,起碼這證明着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牽掛着你,時刻爲你擔憂,有人愛的日子,終究不會太狼狽。

當然,如果說愛情會讓人流淚,那麼友情便是爲你擦乾眼淚。

人活一輩子,誰沒幾個臭味相投的閨友,哪些你傷心流淚日子,那一次不是她們依偎在你身旁,爲了你的事衝鋒陷陣,明知沒有結果,卻爲了讓你開心,不讓你孤單,而毫不退縮,曾經,當你將你讀到張愛琳的話“笑,便讓全世界都知道,哭,你變躲起來哭”說給她們聽時,是誰立馬正兒八斤的對你說“親愛的,沒事,你要躲我不攔你,就算我看到你哭,也會裝做沒看到,等你好了,不痛了,就回來,我會準備好面紙等你”,那些單純卻又真摯的話語,就在這念念不忘的歲月裏,日漸真情。

謝謝那些爲了我而操碎了心的摯友們。

生活,終究是美好的,因爲我所活過的每一天都在向我證明着我還在被這個世界記掛着的事實,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學會愛自己,愛生活,因爲這是能人那些在乎你的人開心的唯一方式。

能有人爲你擔憂,終是幸福的,那意味着還有人願意爲你付出感情,換言之,還有人愛你。

正所謂百般憂慮來自千般真愛,憂不過是那些善良的人們愛你的方式!

高考作文 篇5

高考作文審題特訓:新材料作文、命題作文、話題作文…

一: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所區別,提供的材料將更爲廣闊,便於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給他們更大的發揮空間。

1、閱讀下面一段話,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愛好虛名的人認定“別人的行爲便是他自己的幸福”,愛好享樂的人認定“他自己的感覺便是幸福”,但擁有智慧的人則認定“爲自己的行爲纔是他的幸福”。

——瑪克斯·奧勒留《沉思錄》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引導〗寫作文的關鍵在於審題立意,而審題立意的關鍵在於對瑪克斯·奧勒留的睿智之語的準確而深刻的把握。材料所呈現的是三種人不同的幸福觀:愛好虛名者,自己不願付出努力,卻常常竊取和佔有別人的成就,並把這樣做視爲一種幸福;愛好享樂者,以自我爲中心,不管他人感受,“自己的感覺便是幸福”。這裏,一個“但”字峯迴路轉,標舉言說者的觀點:只有爲自己的行動纔是幸福。擁有這樣觀點的人才是擁有智慧的人。

聯繫我們的生活,各色人等比比皆是。作文旨在引導樹立健康正確的幸福觀,切中當今中學生的思想實際,可以讓中學生在寫作訓練中經歷一次幸福觀的教育:遠離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淡漠,拋棄“自我就是一切”的私慾,用行動寫就最美的語言。完成對幸福的青春註解。那麼,傾情的付出,真切的關愛,踏實的行動等,就是真正的幸福,就應該是本文寫作的主旋律;而自私的佔有、不假思索的享受等,自然就是遠離的主體和批駁的對象。所以,在具體的寫作過程中,最值得一用的表達技巧應該是對比,在對比中呈現各自鮮明的特點,在對比中傳達自己鮮明的價值取向。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人生在世,往往會經歷種種的痛。有人說,痛了,就直接說出來,這是本能。又有人說,痛而不言,體現了人性的堅強。還有人說,痛而善言,這是一種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選文體;②不少於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引導〗這是一道觀點型的材料作文題。該題其實就是要求圍繞“如何面對痛”這個核心問題,發表不同的看法。這類題型在審題時要注意仔細分析,對比解讀,綜合辯證原則。

人生在世,難免經歷種種的痛。痛是普遍性的現實。現實生活中,痛客觀存在,不可避免,所以,如何面對種種的痛纔是思考的重點,由此也引出瞭如何面對痛的三種言論。看到痛的客觀存在,更要思考痛的不同層次。“種種的痛”,包括個人學習、生活、工作產生的痛,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陣痛,也包括國家、民族、歷史和現實中的痛。對痛的不同理解,反映了考生思維的深淺、視野的大小。

“有人說,痛了,就直接說出來”是本能。在承認痛的客觀性後,面對痛的一種途徑,是直接說出來。這是面對痛的普遍做法,是條件反射式的本能。這樣的本能反應往往是釋放痛感、宣泄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正如傷心的人哭過了會平靜,鬱悶的人在傾訴之後會平和。因此,“痛了,就直接說出來”有其可取之處。

“痛而不言”體現人性的堅強。“痛而不言”和“痛了,就直接說出來”形成對比,“痛而不言”是自己一人承擔、解決,這體現了人性的堅強。痛有外在施加,也有內在產生,但面對痛的是自己,解決痛還得依靠自己。不唉聲嘆氣,不怨天尤人,不憤憤不平,不自暴自棄,而應堅強地面對。但,一味地痛而不言,會讓人對痛感麻木、靈魂僵化,以致最終屈服於現實壓迫,逆來順受。辯證地看待“痛而不言”,體現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痛而善言”是一種人生智慧。這句話既和前兩者形成對比,又對前兩者進行補充,不僅要說出來,而且還要善於去說,這是一種人生的智慧。對此,重點在什麼是“善言”,它怎麼凸顯智慧……留下廣闊的思考空間,言既可以理解爲言語。也可理解爲文字,更可理解爲行爲,因爲肢體語言也是言的一種。一連串的肢體語言整合在一起,就是行動了。因此,面對痛爲何要善言,善言如何體現,應是考生思考的重點。

通過分析和對比解讀後,對題目形成了這樣的認識:人生在世,痛是客觀存在的,無需逃避,而應面對。面對痛有不同的做法,一是直接說出來,釋放痛感,宣泄情緒;二是痛而不言,堅強面對,但對於痛也不能麻木,甚至逆來順受;三是痛而善言,恰當地用言語、文字、行動表達痛感,既不麻木於痛,也不魯莽衝動,而是善言。同時,考生要想寫出一篇立意深遠、思想深刻的文章,還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僅僅羅列人生中的種種痛,而應寫出對痛的思考,以及面對痛的做法;二是不能僅僅侷限於個人之痛,而應延伸至對社會陣痛,國家、民族、歷史與現實之痛的認識與思考。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一輛不知從何處開來的公交車裏,坐着一位媽媽,懷裏抱着一個小女孩。橘黃的燈光,空蕩蕩的車廂,不知開往何處的公交車。一個畫外音說:“每個人的一生好像一部電影,他是他那部電影的主角。他以爲自己也會是別人電影裏的主角,其實不過是一個配角——也許只有一個鏡頭,更可能自己的片段還被剪掉了。”“比如這對母女,”畫外音接着說,“這女孩肯定是媽媽一輩子的主角,可是幾十年後,在女孩的電影裏面,媽媽的角色還有多重要呢?”

閱讀這則材料,可以產生不同的聯想或感悟。請根據你的聯想或感悟寫一篇文章,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引導〗作文材料提供的思考是辯證而多維的。材料展示的鏡頭和畫外音,猶如黑白電影一樣,舒緩柔和,但卻直擊人心靈的柔軟角落:不知從何處開來,又將開往何處的公交車,喻指的其實是熙熙攘攘的紛紜世界;橘黃的燈光下,空蕩蕩的車廂,恰如空落落的心靈的荒原。畫外音揭示出這幕人生戲劇的核心:沒有永遠的主角,沒有永遠的配角,主角與配角之間,總在無聲無息的愛的傳遞中悄然發生轉換。

聯繫我們的現實生活,因爲覺得自己的角色、位置不如意的鬱鬱不樂者,因爲自己春風得意、順風順水的志得意滿者,在名利高峯和深谷走馬燈轉換的心理失衡者。喜劇剛上場,悲劇又趕趟,比比皆是。

在這樣的情感激盪之後,在這樣的理性思考之後,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就會扇動起來,與之相關的故事、情感,與此相關的思考,自然會奔赴筆底,寫一篇闡釋主角與配角的辯證關係的文章,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嗎?

4.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作家樑曉聲目前在談到中國現狀時,說:“現在有三個中國。一個是數字中國,也就是官方說法中的中國:高速、高鐵、高樓、GDP、國家實力、外匯儲備和富豪榜;一個是網絡中國:很多人都不快樂、鬱悶、憤怒、罵娘、嚷着‘撕毀一切’;還有一個是身邊的中國:也就是每個人每天過的日子,相比從前,確實是好些了。只有三個中國疊加在一起,纔是真實的中國。”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定文體:②不少於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引導〗在世界政治與經濟都經歷快速“全球化”的時代,一個迅速發展與崛起的中國,勢必特別吸引世界驚奇的目光,而國人在經歷了30餘年的改革開放後,經濟狀況和社會生活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揚眉吐氣的感覺和富足快樂的美好,讓每一箇中國人都重新找到了一種昂首挺胸的感覺。應該如何看待國家的以往發展和成就,該以怎樣的眼光和心態展望國家今後的發展?

題目呈現的樑曉聲關於三個中國的觀點,可以給我們帶來清醒的認識:第一個中國的主要特點是“高”“富”和“實力”,從官方視角展現出飛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第二個中國的主要特點是“很多人不快樂”,從百姓視角發現了存在諸多具體的社會問題;第三個中國的特點是“相比從前,確實是好些了”,從冷靜客觀的旁觀者角度,通過比較得出一個較爲可信的結論。三者相互“疊加”,便構成了一個全面完整的中國形象。

材料的核心是不能片面地看待日前的中國,不能一味地讚頌(護短),不能一味地批評,也不能一味地只跟從前比,而應當把數字中國、網絡中國和身邊的中國聯繫起來,全面看待與評價,這也是審題時要清楚看到的審題方向。如果展開寫全面看待社會和生活也算合題,但若單寫一箇中國,則屬偏題。

二:話題作文

“話題”作文其實只是提供了一個話題,即規定了表達的中心內容,而不限制取材範圍和表達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話題爲內容的開放式命題與以往的命題作文相比較,它的好處是給考生寫作的空間更大。發揮的餘地大。

1、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法蘭柯以斯·戴拉羅希弗卡爾說:“每個人都抱怨自己的記性不佳,但沒有人抱怨自己的判斷力不佳。”

樂思哲以爲:“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越客觀越好,有時你要相信你的判斷。”

請以“判斷力”爲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思路引導〗本則作文材料,以兩個名句呈現,第一句以一個“但”字作轉折,強調人應該“抱怨自己的判斷力不佳”;第二句則在先否定一種情形之後,強調人們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兩個句子共同的指向是每個人都要有判斷力,都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力。

作文即以“判斷力”爲話題,其指向性已在材料裏表明:對自己的判斷力,我們應該有自信。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既可以判斷力的有與沒有、佳與不佳爲線索敘述故事,寫成意蘊深長的記敘類文體;也可以什麼是良好的判斷力、怎麼具備良好的判斷力爲論題,寫成立論合理、論證有力的議論文。

此文審題、立意、構思與寫作,不僅對理解能力、寫作能力是一次嚴格的考查,對人格的培養和良好的判斷力的養成,也是一次上佳的機會。

2、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詩人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說:“我,惠特曼,一個美國人,一個粗魯漢,一個世界。”

請以“我是一個世界”爲話題,寫一篇文章。自選角度,自擬題目。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於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引導〗材料是美國浪漫主義詩人惠特曼的《自我之歌》,在簡單與直率之間,展現詩人極具時代特點的浪漫主義色彩:“我,惠特曼”是自我的率直介紹,沒有出奇之處;“一個美國人,一個粗魯漢”是詩歌的第一次提升,將自己與自己的祖國相聯繫,將自己的性格做了耿介的概括。最值得玩味的是最後一次大膽而完美的跳躍——“一個世界”,在豪壯和浪漫之間綻放哲思的花朵: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你完全可以引以爲豪,引以爲傲。

作文命制以此爲發端,將“我是一個世界”作爲寫作話題,就是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真誠面對自我,走向自我,認識自我,進而提升自我。讓單調的人生變得絢麗,讓灰暗的人生綻放明媚,讓不夠自信的自我擁有強大……結構上,可以將自我的天地與他人的世界比較映襯,可以將自我的現實與想象和規劃比較而行……情感方面,“我的世界”可以簡約,但一定不能簡單;“我的世界”可以卑微,但一定不能卑下,喜悅、豪壯應該是本文的主旋律,反思展望,可以貫穿全文。體裁上,敘述則以真情打底,抒情則以敘述爲基,議論當以條理和縝密爲骨……有真情,有思考,就能寫出好文章。

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英國作家約翰·羅斯金的一首詩《痕跡》是這樣寫的:“把每一個黎明看作你生命的開始,把每一個黃昏看做你生命的小結,讓每一個這樣短短的生命都能爲自己留下一點兒可愛的事業的腳印,和你心靈得到充實的痕跡。”痕跡是一種經歷,是一種見證。

請以“痕跡”爲話題,結合個人的成長經歷選材,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確立意,自定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引導〗這是一個極富韻致的作文試題,可以讓寫作者在審題立意中怡情立志,並得到心靈的收穫。

高考作文 篇6

在高考作文閱卷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四不像”作文——看起來像散文卻無內在的神韻,像隨筆卻無內在的文理,像記敘文卻無清晰的敘事脈絡。這種“四不像”作文沒有對問題展開集中的論述,找不到作者對問題的觀點和看法,缺少內在的邏輯分析,結構鬆散無序。這種文章與命題者對考生寫作水平的考查要求相去甚遠,直接影響高考語文成績。

仔細分析,“四不像”作文的通病主要有兩個:一是文章的論證過程缺少邏輯推進,一是文章的層次結構佈局不合理。

議論文寫作有三個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而所謂邏輯推進就是作者對問題展開論證的思辨過程。議論文從審題立論、謀篇佈局到文章結尾,邏輯論證貫穿始終。許多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對論點和論據都給予了足夠重視,在文章開頭就能夠提出一個明確的觀點,然後羅列出一個乃至幾個與論點相關的材料。但是,怎樣利用材料對提出的觀點進行深層次、多角度的論證,不少學生做得不好,甚至沒做。他們在提出觀點後,基本上就在平面上打轉,沒有邏輯推進,沒有層次遞進,因而也就沒有層次結構。

議論文的層次結構是作者在論證過程中,爲了便於邏輯推進而對文章的謀篇佈局,是作者對問題展開論述的思維進程路徑。它不是簡單的段落組合,也不是作者強加給文章的外在形式,而是便於作者思想觀點表達,推動邏輯進程,最終形成自己觀點的利器。一篇文章的結構常常是考生思維素質的反映,而要把自己所思考的問題、表達的觀點、分析的思路、論證的邏輯過程全部包容其中,更顯示出考生寫作思維的發達程度與寫作水平的高低。所以,高考中那些結構嚴謹完整、邏輯性強的議論文往往更能獲得高分。

議論文的層次結構是邏輯分析層層推進的需要,它爲邏輯推進服務,合理的層次結構有利於邏輯推進的進行,散亂的層次結構就會影響到邏輯論證的推進。因而,選擇一個合理的結構佈局,對文章的整體表達極爲重要。

議論文總體上由引論、本論和結論三部分構成。寫作中,最常見的基本結構有下面幾種:

1、總分式結構。這種結構可簡化爲:總(引論)——分(本論)——總(結論)三部分,它要求“引論”與“結論”都要緊扣主題並前後呼應。本論部分的幾個分論點從不同的層面對中心論點展開論述。

2、遞進式結構。這種結構是縱向延伸、步步推進的。它將中心論點分解成幾個分論點,分論點之間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也可以簡化爲:“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幾部分。“是什麼”部分可提出問題、指明問題實質、闡明論述範圍、提出中心論點等;“爲什麼”是對“是什麼”的說明,着重講清觀點成立的理由;“怎麼樣”則指出根據某個道理應該怎麼做。這種結構和總分結構在寫作時也可以綜合使用。

3、對照式結構。這種結構可以簡化爲:開頭(提出論點)——本論(正反對比)——結論(總結歸納)。對照式結構是通過兩個方面的對照來突出深化文章的觀點。

當然,在寫作中,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題型採用一些變式的結構,如針對某些材料作文,可以採用“引”(引材料、亮觀點)——“議”(發議論)——“聯”(聯現實)——“結”(做結論)的結構。這些需要考生根據論述的方便而靈活變通。

議論文的邏輯推進與層次結構是相互依存的,邏輯論證隨着層次結構而逐層推進,而結構層次又依照邏輯推進的需要而做合理的佈局。寫作之前,爲文章謀劃好佈局,搭設好框架,這既保證了文章結構的完整性,又使得文章不會走題,更爲作文取得好成績打下良好基礎。

高考作文 篇7

高考作文佔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每年高考語文考試結束,總有一部分細心的同學驚呼:今年的高考作文立意和××年的一樣,只是材料有所改變。實質上,這些細心的同學實實在在地道出了一個事實,同一個主題或立意換換材料反覆考查已成爲高考作文命題的常見現象,因此高考作文題“撞車”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成功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萬變不離其宗其中,針對以上情況,爲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備考高考,冠華作文網提煉出了近幾年高考至少考查過3次的10個作文主題,鎖定了這些高頻主題,“撞車”高考作文將成爲“不可能”中的“可能”

一、家園

【上榜理由】

家園,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話題,也是近幾年世界性熱門話題。家園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有溫馨的,也有慘淡的;有讓人欣慰的,也有讓人無奈的……關注物質家園引導考生思考工業文明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樹立敬畏自然的意識;關注精神家園引導考生反思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文環境。家園這個主題既關注了社會熱點,又呼喚人文精神,對引導考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很有意義,因爲呵護家園,就是在呵護人類的明天。

【專家文題解析】

此主題既具有時代性,又貼近考生生活,考生可放到時代大背景下立意,也可化大爲小抓住一點寫出深度。

1.物質家園需要呵護。比如要敬畏自然、低碳生活、遠離戰爭、捍衛和平等等。

2.精神家園需要呵護。比如要構建道德體系、加強法制建設、營造文化氛圍、提高國民素養等等。

3.呵護家園需要全民的參與。比如要樹立責任意識、倡導奉獻精神、加強人與人及各部門之間的合作等等。

4.採取層進式結構立意。由物質家園起筆昇華到精神家園,也就是由實到虛,綜合以上三點進而呼喚如何呵護我們的家園。

二、見證

【上榜理由】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一個個夢想成爲現實。歷史見證了舊中國的積弱積貧,也見證了“中國人民站起來”;歷史見證了“落後就要捱打”,也見證了“改革開放富起來”;歷史見證了短缺經濟的拮据,也見證了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天,在“中國夢”指引下的中國人,將會有更多的奇蹟見證於世界……

【專家文題解析】

見證是一種經歷,也是人生、社會記憶的凝聚。在生命歷程中,我們見證了人生的悲喜、社會的變遷;在歷史長河中,許多人或事物又成爲歷史的見證。所以,本主題可從以下角度立意:

1.歷史的變遷見證了中國的崛起。如神舟十號上天、“遼寧艦”入役等。

2.生活的變遷見證了人生的悲喜。從此角度立意,考生可選取他人,也可寫自己的經歷,在文體的選擇上宜寫成記敘文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