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高考散文閱讀“謀篇佈局”類題型大綱

高考散文閱讀“謀篇佈局”類題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典題闡釋

高考散文閱讀“謀篇佈局”類題型

高考散文閱讀中的謀篇佈局類試題,重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即要求考生學會分析文章每一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並能加以歸納整理。這類題型往往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設題:

一、文中某一句段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某一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在文首,或開篇點題,照應題目,總領全文;或渲染氣氛,埋下伏筆;或設置懸念,爲下文作鋪墊。在文中,承上啓下;總領下文或總結上文;與前文相呼應。在文末,昇華感情,點明或深化主旨;首尾呼應,使結構嚴謹;畫龍點睛。

二、文章線索的作用。在一篇文章中,線索就像一根紅線,將一些零散的材料有機地貫穿起來。可以作爲文章線索的事物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有以下幾種:以情感爲線索,以時間、地點爲線索,以人、物爲線索,以中心事件爲線索。其作用一般有以下幾點:1.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2.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3.有利於作者情感的抒發,深化文章的中心。

三、歸納文章的寫作思路,包括散文的情節安排、結構方法等。

該類試題的題型模式有:

1.本文開頭(文中或結尾)一段,對文章結構的安排有什麼作用或好處?

2.本文是如何謀篇佈局的?請結合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3.文章所寫的對象是×××,而在開頭卻寫了×××,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4.文中畫線的句子×××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

5.文章是以什麼爲線索貫穿始終的?以此爲線索,有什麼作用?

6.聯繫全文,簡要分析作者用×××這一句話來收束全文有什麼好處。

7.如果將文章的某一段刪去,好不好?爲什麼?

  文本選讀

默默的父親

一路開花

我記得他第一次將我送到學堂裏的情景。他默默地拉着我尚且稚嫩的小手,慢慢地朝着那扇紅色的木門逼近。我以爲,他會對我說些什麼,可他始終一言不發。我坐在窗邊的木椅上,注視他漸行漸遠的背影。

他時常會來接我,但我從未因此而覺得自豪和快樂。每每奔出校門見到他那張神情肅穆的臉,肆無忌憚的歡笑便會戛然而止。

八歲那年,他在學校附近的路上開了一家手工店,出售木製的茶杯桌椅。爲了避開他銳利的眼神,爲了不在那條狹窄的路上與他相遇,我開始繞另一條漫長的路回家。

我與他見面的機會忽然減少了。他從未對此有過抱怨,或是詢問過原因。他依舊默默地切割木塊,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家,倒頭大睡,鼾聲震天。

我多希望有一天他來問我,兒啊,爲何我老是在路上碰不到你呢?儘管我不太喜歡他那張生來冰冷的臉,可我還是願意見到他。每次見到他,心裏都會有一線無由的安定,暖暖地,如光霧般將我層層籠罩。不管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頭,還是過河流湍急的獨木橋,只要他跟在我的身後,我都不會存有絲毫膽怯。

他從來沒有問我。於是,我開始相信,原來他是不願見到我的,更或者,他是從來都不曾注意過我的。

偶爾,我想走上那條舊路試試,看他是否會在洶涌的人流中將我辨認,喊出我的姓名。我一直不曾有那樣的勇氣,一直繞很長的路回家。

中學時候,他經常從城北那頭跑來看我。一是給我送生活費,二是向班主任詢問關於我近期的學習狀況。很多同學都羨慕我有這樣的父親,可我卻從來不覺得有何驕傲。因爲那時,我和他的感情已經走進了一個不可復出的低谷,我毫無理由地認定,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補償兒時的虧欠。

更要緊的是,那時我已經奮不顧身地喜歡上了一位同班的女生。我幾次約她吃飯,都被父親的忽然到訪給攪黃了。

無奈之下,我只好央求父親將每月的生活費一次給清。他答應了,再不如同往日一般前來看我。我以爲,我會爲此萬般欣喜,卻不料,自己竟會在後來的漫長等待中憂心忡忡。

大學第一年,他趕來車站送我。母親在一旁叮囑了許多話,唯獨他沉默不語。臨行前,我主動叫了他,我說,爸,我要走了,您保重身體。他吐出口中的煙霧,輕輕地點了點頭,爾後朝我漫不經心地揮了揮手。

母親給我打過幾次電話,我總會問她父親的近況。她說,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年前歸家,猛然見到屋中懸掛的黑白照片,才得知父親病故的消息。母親說,你爸說了,你一人在外,無論如何都不能告訴你關於他病危的消息,免得耽誤學業。我沒說話,獨自一人走進了臥室。

躺在溫熱的被子裏,我終於忍不住滾滾的淚水。

很多年後,我眼前依舊會浮出父親的背影和他那張神情肅穆的臉。他的默默,給了我無限的愛和永生的悔憾。

  典題呈現

1.文章主要抒寫的是作者對父親的摯愛和感激之情,爲什麼在開頭卻寫到父親時常會來接我,但我從未因此而覺得自豪和快樂?

2.文中畫線的句子在結構上起何作用?請用自己的話作簡要的分析。

3.文章的最後一段,有什麼作用?

典題解析

1.本題考查的是對文章開頭段落的理解和把握。答題時,要聯繫下文進行考慮。文章重點描述的是父親對自己默默的關愛,由此可以看出,開頭寫自己從未感到過自豪和快樂,就是設置懸念,引人入勝,以便更好地表現父親的形象,爲下文作鋪墊,同時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有利於作者思想感情的抒發。

2.分析文中某一段落或句子在行文中的作用,主要結合它們所處的位置來把握。文中畫線的句子是在文章的中間,聯繫句意來看,前一句承上,後一句啓下,是一個過渡段,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當然,重點是引起下文的敘述和描寫,反襯出父親對自己默默無聞的愛。

3.對文章結尾段的分析,我們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內容方面,二是結構方面。結合本文的結尾段來看,前一句與文章開頭每每奔出校門見到他那張神情肅穆的臉相照應,結構上首尾呼應;後一句則是點明題旨,使自己對父親的感情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技巧點撥

現代文散文閱讀謀篇佈局類題目,近幾年在全國各地高考語文試題中頻頻出現,這說明它倍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其命題趨向於分析首尾段及過渡段在中的作用、對整篇文章行文思路的梳理、文章線索的判斷及作用的分析等。對此,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進行解答:

一、認真審讀題目,充分把握題目的特點和命題意圖

一般情況下,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具有特點,隱含不同的命題意圖。總的來講,題目設計的特點可概括爲兩點:

1.題目的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如分析某一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其特點就是對文中關鍵語句(中心句、過渡句等)的理解和把握,它主要考查考生對文章關鍵句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又如,判定文章的線索,並分析其作用。這類試題主要指向於對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結構的整體把握,重在考查考生全面瞭解文章結構特點和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

2.題目的設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命題者設計的每一個題目,所考查的不僅僅是一兩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傾向於綜合性題目的設計,讓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聯繫全文綜合分析。如分析整篇文章謀篇佈局的特點,就不能單純地從其中的結構方面進行,還要結合文章的內容、表現手法、情感、立意等方面總體考慮。

二、解題思路及模式

1.文中某一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類試題的解題思路如下:一是先要確認指定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再聯繫上下文綜合分析;二是要明確答題的方向,主要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進行剖析。答題模式:這個句子(段落)在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結構上,內容上。

2.判定文章的線索,並分析其作用。首先我們要明確常見的幾種行文線索,然後對號入座。對其作用的分析,要結合情節的發展、人物的活動、作者情感的變化等方面來進行。

答題模式:文章採用了的線索,使得文章脈絡,結構。

3.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我們可以結合文章的線索來把握,在明確線索的基礎上,按文章的寫作順序依次梳理。答題模式:文章以爲線索。開頭寫了,中間寫,結尾寫,這樣,文章的思路,結構。

4.分析整篇文章謀篇佈局的特點。解答這類問題,先整體瞭解文章總的結構特點,然後抓住其獨特的特點進行重點分析,不可面面俱到。答題模式:文章採用了的結構方式,有利於文章。特別是文章的段,在結構上呈現出的特點,在文章的表達方面起到了的作用。

三、答題應注意的事項

解答時,我們可採取以下幾個步驟:

1、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揣摩文題的含意,明確它所起的作用。

3.善於抓住關鍵性語句,並仔細推敲,特別是文章的首尾句、過渡句、單獨成段的句子,比喻句、反問句、設問句、抒情議論句等,它們往往隱含了文章的主旨,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4.識別文中能顯示文章結構層次和段落銜接的一些標誌性的語句,這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探究行文思路。

5.對每一個問題,切忌胡亂拼湊概念術語,要真正理解到位,並且要進行具體的闡述。

另外,考生最好認真揣摩和分析近幾年的高考題,以便使自己的答題趨於規範。

參考答案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插敘手法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插敘是敘事類散文敘述順序的一種形式,分析其作用,可重點從結構方面來把握。答案:文中插入對少年時敬佩登山英雄立下宏偉志願、跳鞍馬的技藝嫺熟、害怕攀爬等幾件事的敘述,一方面爲下文寫人不可能戰勝自然埋下伏筆,另一方面暗示了人類應該敬畏自然。

2.解析:這道題重在考查考生對文章線索的把握。抓住了文章的線索,有利於理解文章、把握中心和掌握結構。文章往往以人物、事物、情感、時間、地點等爲線索。答案: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剛登山時感到輕微的激動→爲自己冒險成功沾沾自喜→對攀爬有莫名的恐懼、忐忑不安→登山失敗後對自然的敬畏。以此爲線索,有利於突出作者敬畏自然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

3.解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就在於深入理解第二段在文章結構上的作用。答案:作者在該段中寫出古人對天柱山的評價,以及對天柱山的生動描寫,其目的是爲下文表現天柱山的偉岸、神祕和博大的胸懷作鋪墊。

4.解析:分析文章引用古詩詞的作用,首先要看其所處的位置,其次要聯繫全文,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進行把握。答案:從內容上來講,引用古詩句,昇華了自己的感情,深化了文章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結構上來講,與前文所寫的古代文人墨客對天柱山的評價相呼應,結構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