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八年級作文 > 關於冬至的故事作文精選

關於冬至的故事作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關於冬至的故事作文精選

關於冬至,有很多民間傳說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冬至的故事作文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

歡!

範文一:冬至的傳說故事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

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

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

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

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

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

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爲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

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

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

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

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爲“餃子,也有的稱它爲“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

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

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

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

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

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範文二: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人們都知道,北方人大多數愛吃餃子,特別是農曆的冬至那天非吃不可,傳說這天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哩。提起冬至餃

子的風俗,南陽、鄧州一帶,流傳着醫聖張仲景的動人故事。

張仲景是鄧州涅陽(今穰東鎮)人,東漢時任長沙太這。有一年回鄉祭祖,向北走的路途上,看到不少人耳朵潰爛流水,

再不就是沒有耳朵,他覺得好生奇怪,找人一問才知道是被凍壞爛掉了。原來北方一入冬連降大雪,常常於一夜之間,鵝毛

大雪下得溝滿河平,將房屋埋掉半截,門窗都被雪堵住。天天上大凍,河水坑塘都冰透,連屋內的陶水缸,都因連日凍成冰

砣被撐破了。人們的手腳整天烤啊暖啊還被凍爛,更何況那支楞在外的耳朵呢!由腫疼到熱癢難耐,手一抓便潰爛流水,時間

一長便全爛掉了。

關心民衆疾苦的張仲景看在眼裏,急在心中,回到家鄉就教人們做藥膳吃,就是把羊肉兌上白廣椒、當歸、茴香、肉桂

等中藥,下鍋煮熟後撈出羊肉,加上蔥、姜、蒜、蘿蔔等剁碎,撒上油、鹽、辣椒或糊椒面,用面片包成一個個疙瘩,煮熟

後連湯帶疙瘩趁熱吃,幾次吃得渾身大汗就好了,包括手、腳都會好起來。

張仲景在家時就是的藥到病除的名醫,他說這方人們絕對相信,可就是大部分鄉親窮,冬季一天只吃二頓稀飯,哪還有

錢買藥割羊肉哇!所以當他再問鄉親們效果的時候,許多人搖頭唉聲嘆氣,張仲景心裏也明白大家的意思。

停了兩天,鄉親們看到張家在院內搭上大蓆棚,砌上大鍋竈,以爲他家要辦啥喜事兒,打聽之後才知道,張仲景決定自

己舍湯藥,治鄉親們凍壞的手腳和耳朵。開始還有人不相信,後來看到公告才明白是真的。只見院內殺了幾隻羊,一羣人在

忙忙碌碌,擀麪的擀麪,包疙瘩的包疙瘩,剝羊的、燒火的、破木柴的,忙得熱火朝天,快煮好時,有人在村裏喊:“請凍

壞手腳耳朵的鄉親,到張府喝祛寒矯耳湯嘍!”人們拿上碗筷坐在蓆棚下,吃得熱乎乎的直冒汗。吃過三天之後,凍爛的部位

果真好轉了。

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便象紮了翅膀,傳遍了鄧州和緊挨着的縣鄉,來吃藥膳的人越來越多,一天到晚一鍋接

一鍋做不及。沒多長時間傳遍方圓百十里,連南陽以東的人們都知道,有的騎着牲口來,有的坐着牛車來,有的踏着泥雪冰

凌來喝湯,大家都叫這種食物爲“膠耳”。

看到人們在老遠的往涅陽跑,年歲大的和小孩們很不方便,張仲景暗暗思忖着,再選個適中的地方,爲民衆舍祛寒膠耳

湯,後來張仲景認爲在南陽城東關合適,臨近車馬大道和船運碼頭,遠處來人交通方便,冰天雪地也好少挨霜凍。於是便在

現今醫聖祠那裏,搭棚壘竈支上大鍋,舍起了祛寒膠耳湯,還爲黎民百姓看病診脈治雜症。醫好了不少疑難重病,轟動了方

圓數百里。

張仲景是在冬至那天開始施捨祛寒膠耳湯,“膠耳”與“餃兒”諧音,所以後人們爲了紀念他,就在每年冬至這天包餃

子吃,一直沿傳到現在。

範文三:冬至節的故事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

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

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爲周曆的正月爲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

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

“冬節”是自漢代以後纔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雖然冬至不是年節,但人們習慣把冬至看成‘節氣年’的分界點”(《

載敬堂集·風物記》)。陳志歲《湯圓》詩就反映了冬至節湯圓製作和人們度節意覺。詩曰:“顆顆圓圓想龍眼,耋齠愛吃要

功夫。拌雲慢舀銀缸水,摶雪輕摩玉掌膚。推入湯鍋驅白鴨,撈來糖碗滾黃珠。年年冬至家家煮,一歲潛添曉得無?” (摘自

《江南靖士詩稿·節日詩》)。

《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

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爲“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爲“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

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

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

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爲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纔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

也是冬至爲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

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