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兩小兒辯日原文

兩小兒辯日原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即使是大學問家孔子也不一定能有準確的答案,小朋友們要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下面是兩小兒辯日原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兩小兒辯日原文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此處念“智”)乎?”

  《兩小兒辯日》讀後感一:

相信大家都讀過《列子.湯問》中的《兩小兒辯日》吧,讀後是不是都有各種各樣的理解吧。今天我就借這次機會告訴你們我的理解吧!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這些好奇心會驅趕著我們,使我們發現一個接一個的事情真理。如:牛頓因為好奇心發現了地心引力等。雖然文中的兩個孩子在爭論太陽是早上離人近還是中午離人近的問題上沒能找出事情的真理,但是,我還是敬佩他們的善於觀察能力,說話有理有據,獨立思考事情的精神品質。同時,我也對孔子這位春秋末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肅然起敬,因為,他在那時是眾所皆知的,只用隨口一說,就可以讓兩個小孩知道誰對誰錯,可以不讓小孩說到:“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也不過於此!”可他卻恰恰相反,自己不知道也就不說。

每次讀到這我都會想:為什麼他不像其他一些名人一樣,用一些手段來掩飾自己的不足,維護自己的名聲呢?後來,讀的次數多了,知道了這樣一個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做事要實事求是。

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同。要注意客觀科學的分析事情。說話要想有理有據就要善於觀察這就是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兩小兒辯日》讀後感二:

此文講的是孔子東遊時的見聞,相信大部分人都讀過這篇短小富有哲學意義的文言文

我認為,除卻文章字面上的所要表達的意義------孔子博學而謙遜,且善於向人發問以消除自己的短處,增長自己的見識之外,文章還深刻地揭發了另一個引人深思的道理:萬事皆有兩面性。

一個孩童認為日出時太陽離人遠,日落時近;另一個則認為日出時太陽距人近,而日落時遠。兩個人觀點不同,理由卻相對充分 ,在這種情況下,誰對誰錯,都是很難加以分辨的,而此時,因為被人誇讚博學而不得不作答的孔子,有兩條路可走。其一:詳細地思考並依據兩人之一的`答案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二:表示自己的無力,從而脫身。顯然孔子選得是第二條,這便體現了他的過人之處。

為何?

因為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太陽的距離就和天的高度一樣,不可能有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若孔子作答了,可能當時會被小童們盲目崇拜,但日後被人加以考證,錯誤的可能性實在太大, 人們心中多少也會留下一絲絲的嘲諷,只是因他是“千古聖人”而不好表達罷了。

孔子應該是發覺了回答這個問題會帶來的影響,於是便不像大多數人一樣,不懂裝懂,強行逞一時口舌之快,這不正說明了他身為“孔聖人”的高瞻遠矚,想得全面透徹,且不濫充數,不懂裝懂的魄力所在麼?不是正應了那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名言麼?

所以,我以為,為人處事,我們要多學習孔子的實而不驕縱的做法,不因一時的臉面而得小失大,應多想多觀察,老實而不木訥,被人詢問時,知道便老實作答,不知道就放下臉面,說出實情,這樣的人,丟了一時的驕傲,卻能換來謙謙君子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