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有關教育的作文素材積累

有關教育的作文素材積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有關教育的作文素材積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教育的作文素材積累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小軒放學回家,很沮喪地告訴媽媽,這次考試成績被同桌大桐超過了。媽媽對小軒說:“大桐沒什麼了不起的,下次打敗他!”

爸爸拿着一本雜誌走過來:“這裏有篇文章,介紹一個叫隆。克拉克的老師,得過美國最佳教師獎。他教的學生個個成績優異,又彬彬有禮。”

媽媽急切地問道:“他有什麼祕訣?”

爸爸說:“他的制勝法寶是他的班規。比如這兩條,別人有好的表現,要替他高興;自己有什麼好的表現,不要炫耀,輸給別人也不要生氣。”

媽媽有點生氣:“最重要的是鼓勵孩子超過別人,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你看,我們公司的成功,靠的就是這種不服輸的勁頭。”

爸爸說:“不過,看見別人的長處能去讚美也很重要啊!”

小軒一聲不吭,默默地看着他倆。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1)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選文體。(2)不少於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二、寫作導航:

【對材料的理解】

這是一則就孩子學習問題的家庭對話,對話背景是孩子小軒的一次考試成績被同桌超過,爸爸媽媽就此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小軒在一旁沒有表達意見。

材料中媽媽不把對手放在眼裏,鼓勵孩子打敗對手,要有競爭的意識和不服輸的勁頭;在社會上從事其他行業也當如此。

爸爸與媽媽意見不全一致,他以隆·克拉克的教育方法爲例,認爲要爲別人好的表現高興,也不要爲自己輸給別人而生氣;這是人應當具備的重要品質,它也會促使孩子的成績變得優異,人也會變得彬彬有禮。

小軒在一旁沒有說話。

[材料與寫作範圍的把握]

1、材料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其中有三個角色:爸爸、媽媽、小軒。三個人就教育問題或有意見表達,或有神態表現,體現各自觀點和態度;其中折射出來的道理也反映在教育以外的其他領域。學生可以就材料內容及含義作文,可以將材料引入文中,也可以不引入。

2、寫作要求(題幹)中沒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字樣,可以從材料中自選角度立意,可從爸爸、媽媽、小軒中任選一人,也可以綜合一個、兩個或三個人的看法;對人物觀點可以贊成,也可以反對,言之有理即可。

[立意方向參考]

(一)媽媽角度

1、從小應該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如果未針對“從小”“孩子”等關鍵概念或不在教育的範圍講競爭,內容分考慮在二等);

2、人就是要有不服輸的勁頭,才能立足社會,取得成功;

3、人生最重要的是戰勝別人,纔能有成功的人生。

(觀點2、3近似。對媽媽的觀點可以做否定的立意,如“無須與他人爭高下,何必爭輸贏,自己有進步有收穫就好”“人生不是以打敗他人爲榮,而是尋求彼此共同的進步”)

(二)爸爸角度

1、好的學習成績與學生具有好的思想品德是分不開的;

2、我們需要有教學生做人的教育(學生階段人的教育不可或缺);

3、不光注重孩子的`考試成績,還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

4、胸襟寬闊、平和謙遜的人更能取得學習或事業上的成功;

5、競爭不用你死我活,而應該彼此學習共同進步;

6、能對別人的長處讚美是一種胸懷,是立足社會的重要品質。

(三)小軒角度

1.教育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見;

2.對自己的事情,孩子要學會(敢於)表達意見。

(四)綜合角度

1、教育評價固然要關注考試成績,但更要看重素質教育;

2、不要單以成績評價學生,個人的品行考察纔是最重要的;

3、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孩子自身缺位,沒有參與權,影響其創造力、自我表現能力的培養;

4、媽媽在教育中的強勢地位,對孩子成長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5、談論教育與人的關係(育人在整個教育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學校教育與家庭的關係等。

[對材料片面和錯誤的讀解]

1、不能只選某個詞語做角度,比如孤立地寫“班規”的作用,人要學會“彬彬有禮”,人不要自我“炫耀”,等,不符合題意,但多少與以上角度立意有些關聯,可視爲屬於基本符合題意;

2、單論“寬容、大度”等,沒有聯繫競爭的環境,內容在二等下;

3、不應脫離材料含義談教育。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達爾文曾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的進化史其實就是一部競爭的歷史,人類要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種競爭,以求得生存;人類之間也在不斷競爭,以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競爭,就沒有生存,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但,作爲人類,作爲被稱爲“思想的蘆管”的人類,競爭了,獲勝了,就真的能生存了嗎?

回溯人類發展史,在惡劣的自然條件面前,爲生存,我們不得不競爭。我們的祖先爲求得一餐飽腹,一席之地,與其他物種競爭,廝殺得你死我活,這是動物本能的競爭;我們的先祖也爲求得更多的土地、人口、財富,互相競爭,勝者爲王,敗者爲寇,這是人性貪婪的競爭。因競爭,我們生存至今,也因競爭,我們一路紛爭不斷,硝煙四起。正如某電影臺詞所言:“有人,就會有江湖。”有人,自然就會有競爭。

但總有一些先哲在競爭中反思。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句引人深思的名言:人啊,認識你自己。何以爲人?人又何爲?我們以人的身份競爭了幾千年,終於在這星球上求得了絕對的統治地位,求得了絕對的生存空間,江海湖泊、陽光空氣、飛禽走獸,皆爲我所用。我們是競爭的勝利者,但同時也是失敗者。物種滅絕,生態失衡;伐木毀林,土地沙化;貪吃野味,病毒橫行。競爭本是爲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間,但驀然回首,我們卻發現我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土地沙化了,無地可耕;水被污染了,無水可喝;就連空氣也陰霾了,呼吸困難。印度“聖雄”甘地曾說過:“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飽每個人的慾望。”人的慾望在競爭面前被無限的擴張,擴張到矇蔽了我們的雙眼,以致反傷自身。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強者,也沒有絕對的弱者,每一個你我他都是這個蔚藍星球上的一員,我們在這裏繁衍、生存,當然也會競爭。但如果競爭就只是意味着打敗他、殺死他、滅絕他,顯然是落後而愚蠢的。競爭源於動物本能,但人又絕不僅僅是動物,我們會思考,我們需要與時俱進,更新我們對競爭的認識。競爭其實更是一種自我超越的途徑,一種趨向和諧、平衡的手段。通過競爭,我們發現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學習他人,借鑑他人,實現自我的超越。通過競爭,我們更會去尋找達成和諧、平衡的手段,實現共贏。須知,這個世界不只是你我他的單獨個體,而是一個完整的我們。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沒錯,生存,需要競爭,但競爭卻不能僅僅滿足於眼前的生存,更在於未來的發展,沒有發展,何來生存。因爲如果競爭就只意味着打敗他人的話,當地球上競爭到只剩下一個人的時候,恰恰是人類最大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