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誠實守信手抄報的素材

誠實守信手抄報的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誠實守信的辦報素材:誠實守信的思想淵源

誠實守信手抄報的素材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規範,也是革命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隨着時代的不斷髮展和變化,“誠實守信”也不斷賦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涵。

在先秦,所謂“誠”主要是指“誠實”、“真誠”和“忠誠”,要心裏想的和實際做的一致,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誠於中、形於外”,就是要“勿自欺”、“勿欺人”。所謂“信”,主要是“真實”、“誠實”和“信守諾言”,強調一個人要“言必信”,要“言而有信”等。後來,思想家們往往把“誠”和“信”相互通用。東漢的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中說,“誠,信也”,又說“信,誠也”。由此可見,“誠”和“信”,不論是單獨使用或相連使用,在古代,表示的大體是同一個意思。

誠實守信的手抄報圖片

孔子作爲著名的教育家,他認爲,在社會生活中,“信”是一個人立身之本,如果沒有誠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他把“信”列爲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規範”(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認爲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則人任焉”)。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大車轅端與衡相接處的關鍵),小車無軏(小車轅端與衡相接處的關鍵),其何以行之哉!”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失去“信”,就像車子沒有輪中的關鍵一樣,是一步也不能行走的。孔子在談到統治者怎樣才能得到老百姓信任時說:“民無信不立”,如果一個國家對老百姓不講誠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對老百姓講誠信,才能夠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古人認爲,在爲人處事中,“謹而信”(謹慎和誠信)、“敬事而信”是最基本的。《春秋穀梁傳·僖公22年》中記載:“人之所以爲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爲人?言之所以爲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爲言?”孟軻把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基本道德規範,概括爲五個原則,“信”就是其中之一。這就是他所說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先秦以後的思想家們,都把“誠”和“信”作爲立身處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宋明道學家們,對“誠”賦予了更重要的地位。周敦頤把“誠”提到“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高度;朱熹說:“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陸象山則強調“忠信”,認爲“忠者何?不欺之謂也;信者何?不妄之謂也”,“人而不忠信,何以異於禽獸者乎?”從上述這些思想家的言論可以看到,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中,“誠信”佔有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