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大學生迎新年手抄報資料

大學生迎新年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春節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傳統節日,瞭解學習以及傳承相關的文化習俗知識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以下是本站網小編整理的關於春節手抄報相關資料,歡迎閱讀借鑑,希望能幫助到你^^

大學生迎新年手抄報資料

  春節紅包的來歷

  紅包

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是過農曆春節時長輩給小孩兒用紅紙包裹的錢。據傳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爲用紅紙包裹。現在泛指包着錢的紅紙包;用於喜慶時饋贈禮金。也指獎金、賄賂他人的錢。在中國粵語區紅包被稱爲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勵事),是將金錢放置紅色封套內做成的一種小禮物。

  傳統紅包簡介

在春節期間由長輩派給小朋友的紅包稱作壓歲錢,是表示把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每年春節期間有發紅包的習俗,部份地區是已婚者發給未結婚的親友。發紅包的習慣一般只存在於比較親近的親戚朋友之間。也有部分地區,新年發紅包的範圍比較廣泛,例如鄰居家的小朋友、普通交情的同事之間都有可能發紅包,但這種紅包內的金額往往比較小,紅包裏放上10元、20元等。

在工業發達地區,春節期間公司都會向所有員工發一封“開工紅包”。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很多人已習慣於用全新印製的紙幣來做紅包,除了比較雅觀外也有寓意去舊迎新,因此每年春節前許多銀行的現鈔提取量就會急劇增大。印鈔廠也會有增印新鈔的壓力。環保主義者認爲這一習慣不利於低碳環保。

在異國他鄉,一些與華人有往來的其它族裔朋友,對華夏的紅包文化也是隨俗例行,民間如此,社區、公司也奉行如儀。除了春節以外,在其他喜慶場合,例如婚禮、新店開張等亦有送紅包的習慣。但是相對於春節紅包來說,賀禮紅包的金額往往不菲。

  傳說

紅包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衆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時,由家長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爲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爲吉。此外,還有一種名副其實的壓歲錢,是由晚輩給老人的,歲,就是年歲,歲數,壓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着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着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爲“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爲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爲“壓歲錢”。

  這個春節,你感受到多少個“一年一度”?

熱熱鬧鬧的春節假期剛剛結束,這個一年中最喜慶的日子總會給人們留下很多別樣的感觸。春節是新一年的開始,很多的“一年一度”就發生在這短短的幾天裏,不少網民曬出了自己的故事。

  ——每年表白一次

“我每年春節回來都會和自己喜歡的女生表白,已經堅持三年了。”25歲的浙江籍大學生鍾名笑稱這是他回家的最大動力。

鍾名說,雖然每次都會被拒絕,但他還是不放棄。“總覺得過年是最好的契機,我和她都會放假回到家鄉,我可以告訴她我這一年的努力。下一年我會接着加油,希望能感動她。”

  ——每年同學聚會一次

從北京到杭州過年的陳萍則每年雷打不動地參加一年一度的高中同學會。“正月初二中午,20多人吃了個大餐,下午桌遊,晚上又ktv到半夜,對快 ‘奔三’的人來說,這已經很瘋狂了,不過這種激情感覺很爽。”陳萍說,雖然奔波很累,但是每次和他們在一起會覺得特別親切,“在外面工作,單純的友誼是個奢侈品,所以特別希望和高中同學的友誼能維持一輩子。”

  ——每年照一張全家福

寧波安家的王彪則更珍惜每年一次見全家人的機會。今年過年,他照例帶着妻兒回鄉下老家過年,一年一張“一個都不能少”的全家福成了精神的寄託。

“平時太忙了,只有春節才能把一家人從各地聚起來,七大姑八大姨都在,拍一張全家福,洗出來後一家送一張,上面印上年月日,捏在手裏感覺特別有家的味道。”王彪感慨地說,父母今年都90歲了,全家福越來越珍貴。

  ——每年有一天不幹家務

對家在浙江紹興、今年51歲的孫孝娟來說,她的“一年一度”除了在除夕張羅一桌年夜飯、給孫輩們發紅包外,大年初一她還能享受一個特別的習俗——不用幹家務。

“我們的習俗是正月初一不能做洗衣服、掃地等家務活,不然一年都會很辛苦,所以這一天最清閒了。”孫孝娟說,她幾乎每天都在爲家操勞,正月初一則什麼都不用做,舒舒服服地享受了一把,感覺很好。

  ——每年除夕做一道拿手菜

瀋水根是紹興一位退休老幹部,今年是他過的第90個春節。外孫女傅玲告訴記者,上了80歲以後,外公每年只有在除夕這天才會親自下廚做一道拿手菜——紹三鮮。“外公老了,這兩年這道紹三鮮越來越鹹,但是過年只要這道壓軸菜一上桌,一家人都會滿口稱讚,吃得美滋滋的。”

“說實話,現在沒有什麼吃不到,但外公親手做的團圓菜,比什麼都珍貴。”傅玲說。

很多網民說,春節很累,但來自家庭、親朋好友的溫情讓他們累並幸福着。“這些一年一度的故事都是滿滿的愛,也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