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2016年迎新年春節手抄報資料

2016年迎新年春節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不但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在一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起過春節。除了原來的幾千萬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今天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在走出國門,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人的進進出出,勢必促進文化的進進出出,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華,取長補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歡迎的。以下是本站網小編整理的春節手抄報資料,希望喜歡^^

2016年迎新年春節手抄報資料

  山東年俗

說起地方傳統文化最具有特色的要說山東年俗了,下面一一介紹:

年除日

臘月的最後一天爲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點爲兩年的分水嶺,俗語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除日的活動很多,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響(放鞭炮),二是紅(貼春聯),三是火(點燈守歲)。

貼年畫、春聯:

山東各地都盛行貼年畫,年畫內容十分豐富,有各種故事如《唐僧取經》等,有歷史故事如《李自成》、《楚漢相爭》等,有戲曲故事如《回荊州》、《白蛇傳》等,還有山水畫等。年畫的形式有中堂、單開、四條屏等。在諸多的年畫中以雞畫、魚畫、娃娃畫較爲普遍,因爲雞表示吉祥,魚意味着錢糧有餘,娃娃則象徵人丁興旺。膠東、濱州、茌平等地幾乎家家貼窗花,窗花一般都是紅顏色,其內容因時而異。

除日的主要活動是掛家堂字畫,貼春聯、年畫、窗花,祭天,請神,祭祀等。家堂(卷軸圖畫)、字畫要貼在堂屋正中。春聯的內容十分豐富,一般大門上貼的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之類顯示門第家風的春聯,進門迎壁牆上要貼“擡頭見喜”、“萬象更新”之類的年關吉利的單聯,正房門上貼“國泰民安,人壽年豐”之類祈求福壽安康的對聯,中堂兩邊要貼“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之類的祝福祝壽的對聯。店鋪要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之類寓意招財進寶的對聯,天地堂兩邊貼“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宅神堂兩邊要貼“年年多吉慶,月月保平安,”之類祈求保佑的對聯。糧囤上貼“五穀豐登”、“糧食滿倉”,豬羊圈貼“六畜興旺”,牲口槽貼“騾馬滿槽”,大車上貼“日行千里路,夜行八百里”,其他地方還要貼“福”字(有些地方把“福”字倒貼,意爲“福到了”)。魯西、長島和蓬萊沿海農村,家中有人去世,三年中不貼紅對聯,改用綠色對聯。日照沿海漁民除日午後到漁船貼對聯,將“招財進寶”合爲一字,貼於船頭,五桅風船的桅杆上分別貼“大將軍八面威風”、“二將軍日行千里”、“三將軍隨後聽令”、“四將軍一路平安”、“五將軍馬到成功”。長島縣漁民除日早晨爲漁船掛大吊子(長方形大旗)拉米旗,傍晚,到船上掛燈籠,設祭桌,敲鑼打鼓,放鞭炮,焚香紙,祭海龍王。

過小年

過小年臘月二十三日爲祀竈日,民間俗稱爲“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竈神上天言事,稱爲送竈、辭竈、醉司命。

祀竈是在二十三日晚間進行的。膠東地區竈神畫像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竈牆上,兩旁有一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麪湯,然後燒香叩頭,把舊竈神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竈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穀草和雜糧,好給竈王餵馬。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山東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縣、博平等地卻是婦女率兒童焚香拜奠祀竈。舊竈燒了以後,有的把新竈當時貼上,有的則到除夕再貼,所以對聯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的詞句。

祀竈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棗等,臨朐地區還用羊棗、柿餅,威海用糯米餅、小糖瓜,無棣、恩縣、博平、招遠、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棗糕,意思是粘住竈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或者是讓竈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所以成武等地稱此爲“塗神口”,有的還真在竈神的嘴上或鍋竈門口粘上一小塊糖。也有的在竈門口抹點酒糟或酒,謂“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類外,有的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麪條,有的還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竈馬、竈雞,好讓竈王爺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祭祀之後,還要舉行歡送儀式。一家人跪在竈王像前,一邊磕頭一邊燒掉舊竈王像和一匹紙馬,同時老年人唸唸有詞:“竈王竈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歹,五穀雜糧全帶來。”那些迫切需要生兒育女的則念道:“臘月二十三,竈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這樣就算把竈王爺送走了。淄川、招遠等地在辭竈之後還有卜竈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卜吉兇。 辭竈後,據說是諸神上天,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亂歲”。古代稱大寒後10日爲陽宅亂歲,嫁娶無禁。現在農村還多在年底結婚。

  少數民族的春節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羣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着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裏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曆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竈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在家裏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爲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徵富富有餘,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後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糉子,糉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製成。男女多於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

獨龍族——居住在雲南怒江貢山縣的獨龍族,將每年11月12日之間第一次大雪封地爲歲首,因無固定時間,由族長擇日而定,一般3到5天。節日期間,各家各戶互相邀請,友好往來,同時舉行娛樂活動。

哈尼族——每年要過兩次年。一是十月節,二是六月節。哈尼族曆法以十月爲歲首,即“大年”。過年這天,人們走親訪友,求親訂婚。“六月年節”期間殺牲祭祖,開展盪鞦韆、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雲南新平縣境內的卡多人,過年時間在農曆正月初六。傳說古時勇敢的卡多青年爲了抵抗外來的侵略,出征應戰,臨行時留下話,他們哪天還鄉,新的生活就從哪天開始。戰爭結束後,因征途遙遠,直到新年初六日他們纔回家。家鄉人就把這一天定爲新的一年開始。過年時,他們殺豬宰羊,跳大鼓舞,以此慶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羣衆多以臘月初六爲歲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響,並吹海螺。然後家人團聚吃糯米飯。

勒墨人(白族的稱謂)——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碧江縣,他們有自己的推算節令的方法,春節日期也有差異。如桃花發苞時稱三月,漆樹發葉到五寸左右稱五月,這樣的推算結果,一年是十三個月,三月稱三月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基諾族——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羣衆把公曆六月稱作過年月,歌手們輪番互相對歌,輸了則留下一塊包頭布,到第二年再去對。過年時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婦女們一邊品嚐酒餚,一邊跳大鼓舞,男女青年們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尋找自己的情侶。

仡佬族——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纔開始發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穀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爲仡佬年,也就是春節。

瑤族——每年農曆七月的月半節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內外到處是牛角聲和歡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