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手抄報 > 愛我中華2015手抄報的資料

愛我中華2015手抄報的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9K 次

  愛我中華的相關資料:中國夢的文化精神、哲學基礎和文明願景

愛我中華2015手抄報的資料

在世界歷史上,夢想,無論苦難、屠殺,還是戰爭、強權都不能剝奪人類固有的這一“特權”。對於每一個人,夢就是一種希望,就是一種嚮往,一種理想,一種對未來的期冀;對於一個民族,它則是集體的記憶,凝聚的共識,奮鬥的目標,行進的方向,也是爲着實現那一夢想而生髮出來的全民族的熱情、動力、犧牲和擔當。

中國文化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條自古以來從未斷流的文明長河。雖然歷經5000年的演變,至今仍然煥發着勃勃的生機。她弘浩博大,流麗萬有;她克明峻德,修道以仁;她克己修身,勵志圖強;她勸學師聖,慎思明辨;她品德藻神,安本守誠;她陰陽相濟,神人以和。而她的主流精神則是剛健有爲、自強不息的精神與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

剛健有爲、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化早期的代表《尚書》和《詩經》。這兩部儒家典籍裏充滿勤勉穩健、勇猛深沉的前進氣息。如《尚書?堯典》裏對先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功業的頌揚,《尚書?無逸》中對成王盡忠盡職的諄諄告誡,《詩經?公劉》、《詩經?生民》中描寫的周部落誕生之初的創業艱難等。

愛我中華的手抄報圖

孔子是大力提倡有爲並身體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夢想以周禮匡扶亂世,“知其不可而爲之”,結果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投以極度的蔑視。以爲君子應當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儒家學派的後繼者們,對“有爲”和“自強”的學說進一步發揮。孟子從人格修養、擴充人性中善的成分這一角度提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荀子則從天人關係角度提出“制天命而勝之”的著名論斷。對於剛健有爲、自強不息作出明確表述的是《易經》。《易經?象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天體運行無休無止、永遠向上的規律,要求人們積極有爲,勇於進取。此後,剛健有爲、自強不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便一直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激勵着中華民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德修身,以識養身,是中華人文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數千年來一以貫之的內核。士先器識而後文藝,孔子的諄諄教導是歷代中國人引以自勉奮進的精神支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宋代范仲淹寫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爲中華民族一代代仁人志士追求家國理想的座右銘。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觀念,是中國精神的核心理念。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天人和合,但其主張各自不同。儒家文化關注社會的治理,強調積極有爲,追求由自我到天地自然的和諧,故而以人道爲核心,推己及人,成己成物,盡心而知天。中華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諧自然觀,政通人和的政治觀,和爲貴、和氣生財的商業準則,貴和尚中的社會哲學觀,親仁愛人的人道觀,協和萬邦、善鄰懷遠的國際關係觀念等都是對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戰與補充,構成了“中國夢”重要的哲學基礎。

中國夢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以鮮血和頭顱換來的歷史經驗。歷史證明,一切舶來的思想、理念如果不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相結合,就必然困難重重,屢遭挫折。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於找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