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閱讀的重量心情日記

閱讀的重量心情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過去了,相信大家這一天裏都收穫頗豐吧,何不趁現在趕緊寫一篇日記。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日記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閱讀的重量心情日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閱讀的重量心情日記

在一間間擺滿書籍的書屋裏,我們躬身其間,保持仰望的姿勢,學會尋覓和閱讀。這是人類一種很神奇的轉換能力。在我們的閱讀下,一本本書由一定厚度變薄了變輕了,在完成轉換過程中走入我們的大腦,變成了記憶儲存與力量積蓄。

自剛識字時,我們就開始了閱讀,一個個方塊字附着在特有的聲形裏走進我們的耳廓,走進我們的眼睛,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印記,而後這印記漸漸鍍染着我們的記憶與心靈

時過多年,我常要回望那些早年曾帶給我閱讀印記的書本。隨着時間的推移,大多的書本已經作爲讀物,作爲教科書被歲月泯滅了,消失得無影無蹤。它們真的完全消失了嗎?其實也未必,它們通過閱讀成爲了我們的知識,融解在我們的骨子裏,融解到我們的行動中。這是一個令人驚奇的變化,這種過程充滿奇妙,充滿遐想。這樣的書本註定完成了它的使命,一路上伴隨我們的成長而離去,只是目送我們長大。在成長過程中,給予了我們知識與支撐。我們常常會感覺到它具有與食物同等的能量。

待我們長大後,慢慢地感覺到我們的閱讀不再像是等待餵食。我們有了自己的食慾,學會了自己的閱讀選擇,這時候我們會自覺地選擇書籍,懂得了甄別與珍存。這又和我們長大後的自立出奇的一致。我們走進一座座填充的'小山似地書店,在書海里以搜索的方式淘淋着,把一部部書籍搬回家,搬到我們的書房,在牀邊,書籍成了至爲密切的夥伴。在搬運過程中,在用錢交換的剎那,我們感覺到了紙頁疊加的分量。其實,這裏更有文字附着的重量。我們總是喜歡在自己的閱讀中,藉助作者體味着情感層面和理性內涵,或激動或感傷,或啓悟。閱讀裏,我們還能傾聽到大師在文字中的低語,充滿智慧,讓人感悟。

書是有重量的,而我們的閱讀更是微妙的過程,一部部書籍在閱讀裏走進我們的大腦。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填充?在大腦的溝回裏,我們學會了貯藏和提取。是閱讀的過程讓我們感受情感的波折與震撼。也是閱讀讓我們學會理性與思辨。正是在自然的浩大和波動裏,我們用平靜的心貼近閱讀,也在不斷貼近認知,就像那根走向無窮小的線一樣不斷貼近。我們也知道,我們的認知永遠不能和自然的涵義疊合。而這正是我們樂意做的事情。想起楊絳女士96歲寫的一本書,叫作《走到人生邊上》,她在自己的人生經歷即將走到盡頭時,不是等待,不是睜眼迎送日出日落。走到人生邊上,她還在探尋留在身後的是什麼,前面等着的是什麼。她平和的心態令人欽佩,她的不衰的敏銳同樣給人啓發。這也是我們人類貼近無窮小的又一抵達。

就想到了小時聽到的一個寓言。一頭豬在和它的主人對話。豬說,你整天在那裏抱着那些書,能有什麼意思啊。主人答道,在這樣的閱讀咀嚼中才能感覺書中的滋味的。豬一臉的不屑,說,得了吧,那些書味道一點也不好呢,我曾經趁你不在時嚼過好幾本,既不香也不甜呢,乾巴巴的一點也不好吃。主人一臉無奈。自然他是再無法與豬進行辯論解釋了。那時我聽這個故事,就以爲是好笑的,現在想來決不僅是好笑。李叔同說,有字的破書也是好的。出此話時,李叔同大師字裏行間透着那種獨有的對書籍的珍重,那是對於我們人類智慧的珍重。我們能夠透過這殘破的一角,望見著書者對生活、社會、人生等方面的感悟、哲思,是付出歷練的心血而得。而閱讀者正是在閱讀中達成了與作者心靈波動的對接。這,就是閱讀時輕與重的有機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