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2020關於傳統清明節的日記

2020關於傳統清明節的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清明節,一個讓人悼念親人,懷念烈士、英雄的日子。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0關於傳統清明節的日記,歡迎閱讀參考!

2020關於傳統清明節的日記

  2020關於傳統清明節的日記1

又到了清明節,我想起了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寫出了人們悼念已逝親人的沉悶氣氛。

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說起清明節不得不提起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有一天重耳餓暈在地上,跟隨他的介子推,四處找食物也沒找到,眼看重耳奄奄一息,介子推忍痛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餵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重耳做了國君之後,就封賞所有跟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沒有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便隱居綿山。

後來,有人向重耳諫言說“要是沒有介子推,大王那有你的今天,介子推纔是最大的功臣啊!重耳一聽,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深山,不肯接受封賞,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那知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仍不肯出山,在這場大火中活活的`燒死掉了。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禁忌菸火,家家戶戶只能吃冷的食物。現在清明節取代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清明掃墓也稱爲上墳,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4至4月6日。掃墓時,人們要帶紙錢、水果、酒、食品、鮮花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燒掉,爲墳墓添上新土,然後磕頭,祭拜,最後吃掉酒食。

至今,清明節已成爲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被國家列爲法定節假日,放假三天,便於人們有更多的時間祭奠親人。

  2020關於傳統清明節的日記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想許多同學都知道這首關於清明節的詩,但是你們對清明節的來歷是不是很清楚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國亂出逃,來到了一個非常窮的地方,這是他們的食物也沒有了,身邊只有介子推等幾個臣子了。重耳因長期風餐日曬餓的快不行了,介子推偷偷的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羹湯給重耳吃,但重耳並不知道這是介子推自己身上的肉,過了許久,重耳才知道並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作了晉國國君後的重耳獎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臣子,但唯獨沒有介子推,許多人都未介子推鳴不平,勸他去面君討賞,但介子推並沒有去,而是帶着母親在綿山隱居。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極了,親自帶人登門去請介子推,但這時的介子推已離家去綿山。晉文公帶人來到綿山,但莽莽大山,讓他們無法找到介子推,爲了將他找出來,於是晉文公下令火燒綿山。大火併沒有將介子推逼出綿山,卻將他活活燒死了。

火熄滅後,大家看到的是介子推揹着母親,靠着一顆大柳樹燒死了。晉文公見狀十分悲傷,這時大家在樹洞裏發現了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這一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年去時,發現那棵老柳樹又復生了,所以,寒食節的後一天是清明節。

看了這個故事你們是不是對清明節有了更多的瞭解。

  2020關於傳統清明節的日記3

今天是清明節,按照規矩應該去祭祖。

可是我爲什麼要去祭祖必須在清明呢?我帶着這個去問他,他不知道我又是查。原來是這樣:

“在春秋時期時,晉公子重耳爲逃避迫害就逃到了國外,逃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沒有力氣站起來時,隨行的大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就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有一個隨行大臣介子推走到沒有人的地方,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皇帝,也就是晉文公。上位後晉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逃亡的功臣,就是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感到不公平,就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討厭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便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原來清明節祭祖是因爲以前的君王在清明節前後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就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所以,每個節日背後都不知道經歷多少的變化,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來之不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