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四書是哪個朝代的

四書是哪個朝代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四書創作於春秋戰國時期,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小編爲你整理了四書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四書是哪個朝代的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紀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錄孟軻言行的《孟子》合爲“四書”。 四書的作者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孔伋、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後,《大學》《中庸》成爲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在中華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啓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精華。但《四書》中也存在着先人思想的侷限性。

馬積高在《重印四書集註前言》裏講:“南宋朱熹寫了讀餘隱之尊孔孟辯,並將孟子編入四書”,之中的“四書”,即爲《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四書,也即《四書集註.朱熹集註》中的“四書”。《注音全譯四書》開啓了全民能讀四書的新時代,是中國讀經史上一個跨越性的標誌 。

今天所看到的“四書”,其內容不止《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其中還被加入了程子、朱熹的文章。這是對古籍的不尊重。程子、朱熹等人的註疏,本有單行本,如嶽麓書社出版的《四書集註·朱熹集註》,沒必要將他們加進來混淆視聽。

“四書”中所含文章,實則八篇。其中,《論語》記載孔子及其主要門弟子的言行。《孟子》記述孟軻的言論。大學章句中之“大學”,在大學章句開頭明確指出:“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也就是說,“大學”是孔子所著。而大學之章句,在大學章句中明言是朱熹之語。中庸章句中之中庸,在中庸章句開頭也明確指出,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受孟子。”也就是說,中庸乃子思所著。而中庸之章句,在中庸章句中同樣明確註明爲朱熹之言。

需要說明的是《大學》 ,雖然是“孔氏之遺書”,但並非孔子親手所著。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講,“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四書的成書是集大成之作。其作書時間跨度達一千八百年,作者先後有孔子及其弟子、子思、孟子及其弟子和程子、朱熹。書中作者之關係令初讀者難以理清。《論語序說》中介紹孔子,其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紇,母顏氏,以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歲十一月,生孔子於魯昌平鄉陬邑。孔子卒,年七十三。《孟子序說》中介紹孟軻,其騶人也,授業子思之門人。論語序說和中庸章句講,子思,乃孔子之孫,伯魚之子;授業於曾子;傳道於孟子。曾子,孔子之門人,得孔子之真傳。程子和朱熹都是理學家,南宋之鴻儒。朱熹曾向程子學習儒學。

作爲儒家學派經書的《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跡。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啓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精華。但《四書》中也存在着先人思想的的侷限性。

一、《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爲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爲“四書”之首。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誠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詩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琴兮僴兮,赫兮咺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琴兮僴兮者詢慄也;赫兮咺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兮,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俊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二、《中庸》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爲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爲《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大學》,不是取正文開頭的兩個字爲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爲題了。

三、《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由其學生編輯而成。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爲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爲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樑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四、《孟子》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爲《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爲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推到了與《大學》、《論語》等同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爲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南宋孝宗時,朱熹編注的《四書》收錄了《孟子》,把《孟子》正式推到了與《大學》、《論語》等同的地位。元、明以後,《孟子》成爲科舉考試的內容之一,是科舉者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