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教育,另一種深耕細作》語文閱讀理解題目

《教育,另一種深耕細作》語文閱讀理解題目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文後小題。(20分)

《教育,另一種深耕細作》語文閱讀理解題目

①會想起農耕時代的教育。

②“因材施教”是那個時代教育思想的精華。教育好似農業,對不同的人施以合適的陽光、雨露、肥料,使之自己發芽、開花、結果,滿足人們的需要。

③工業化時代的教育如同工業:在統一的流水線中,學生被塑造成毫無二致的標準件。其弊端顯而易見:壓抑個性,生動活潑的人消失了。

④信息化時代,“自由、豐富、獨特”成爲社會的風向標。“關注個體,發展潛能,提供適合的教育”成爲教育的理念。

⑤今天,品味呂叔湘所言:教育的性質類似於農業,而絕不像工業。這會對我們有所啓示或有所借鑑。

⑥無論是教師還是農夫,面對的都是一個個欣欣向榮、充滿生命力的個體。教師與學生、農夫與作物,兩者之間,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關照與付出,這其中的感情置換,正是這兩種工作的動人之處。

⑦面對的是一個生命,不能怠慢,固定的.模式顯然不能滿足每一個個體的需要。農夫,需要潛心瞭解各種作物的生長特質,適時地修剪、施肥,而違背農時,揠苗助長,是農夫斷然拒絕的。這些教訓當是當代教育應吸取的。

⑧在某種程度上,教育,就是一種深耕細作的“農活兒”。教師似農人,每一天在田間耕耘:點種、耕作、間苗、收穫、釀造。沒有捷徑,有的是投入和期待,一顆能夠隨時發現的敏感的心靈,一顆深諳種植之道的智慧心靈,一顆不辭勞苦的堅韌的心靈……

⑨每一個人的發展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應是我們這個社會價值觀的體現。僵硬、劃一的程式化教育已逐漸被教師摒棄,遵循教育規律,尊重每個學生的優勢智能領域,創設多樣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提供適合的教育,舒展獨特的自我,漸漸成爲教師的共識。所以說,農夫因時因地因類栽培作物與因材施教,有異曲同工之妙。

⑩秋收時節,農夫收穫的是麥穗沉甸、瓜果飄香。不用懷疑,拒絕千篇一律,因材施教,纔是我們教育的核心內涵。

(有刪改) (選自2010年04月14日《光明日報》)

小題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3分)

小題2:聯繫文章,談談你對第③段中“在統一的流水線中,學生被塑造成毫無二致的標準件”這句話的理解。(4分)

小題3:結合上下文,談談教師和農夫“這兩種工作的動人之處”是什麼呢?(3分)

小題4:文中談到“這些教訓當是當代教育應吸取的”,那麼,“這些教訓”是什麼呢?(3分)

小題5:第⑧段劃線句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採用這種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4分)

小題6:請簡要分析第⑨段的論證過程。(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不用懷疑,拒絕千篇一律,因材施教,纔是我們教育的核心內涵。

小題1:在僵固的教育模式中(2分),學生毫無個性可言(2分)。

小題1:教師與學生、農夫與作物,兩者之間,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關照與付出,這其中的感情置換,正是這兩種工作的動人之處。

小題1:違背教育規律,限制學生個性的發展。

小題1:比喻論證(1分)。把教育比作“農活”,生動形象地(1分)論證了教育的特點——因材施教(1分),使論證更有說服力(1分)。

小題1:首先提出“每一個人的發展權利神聖不可侵犯,應是我們這個社會價值觀的體現”(1分),然後寫出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1分),最後提出了教育要因材施教的觀點(1分)。

小題1:本題考查議論文的中心論點。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可以從標題、開頭、結尾去概括,但要注意有時標題作爲文章的論題,不同於論點。本文就是這種情況。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語句的能力。不能只理解句子的表層含義,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理解出句子的內在含義,同時還要抓住關鍵詞,比如“標準件”。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並提取信息的能力。結合上下文,找出“教師與農夫工作的動人之處”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並提取信息的能力。結合上下文,找出“這些教訓”指代的內容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議論文的論證方法。解答此題的方法:方法+道理,但必須要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

小題1:本題考查議論文的結構。議論文的論證過程一般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分析論證過程的時候,需結合具體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