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生吞活剝的典故

生吞活剝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1、生吞活剝成語故事

生吞活剝的典故

唐朝時,有個縣的武官叫張懷慶。他爲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虛作假,把別人的作品,改頭換面當做自己的“創作”。當時詩人王昌齡、名士郭正一聲望都很高,張懷慶便常常抄襲他們的作品。

大臣李義府寫了一首“鏤月爲歌扇,裁雲作舞衣”的五言詩。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時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雲剪裁成跳舞時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張懷慶一看,便抄了下來,並在每句詩的'開頭加上兩個字,湊成了一首“生情鏤月爲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的七言詩。經他這麼一“創作”,詩句都不通了,誰也不知道寫的是什麼意思。

張懷慶這首詩一傳出,人們就議論紛紛,有人根據他常常抄王昌齡、郭正一作品的行爲,還給他編了順口溜,嘲笑他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這句話,經過簡化成了成語“生吞活剝”,使用上也發生了變化。現在用來比喻一些人不經過思考,不經過消化,就生硬地照抄照搬別人的經驗、方法。

2、生吞活剝材料

用 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丁玲《杜晚香·媽媽回來了》:“她還不懂的,就把聽來的,~地逐條念一遍。”

近義詞:食古不化、囫圇吞棗、生搬硬套、生拉硬扯

正音:剝;不能讀作“bāo”。

辯形:剝;不能寫作“播”。

3、生吞活剝點評

這個故事在唐朝劉肅所作《大唐新語·諧濾》裏也有記述。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剝”這句成語,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竊照抄別人現成的詞句、理論、經驗等等,而不知融會貫通。多用來比喻學了別人的東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機械地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