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6K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

這節課是爲延邊州領導來我校參觀訪問所做的一節公開課,《老人與海》是新版長春教材中的新篇,因其故事的完整性,震撼性,名著性,教育性,我對這次課的選課非常滿意而有激情。現反思如下:

一節課價值的課要達到以下幾點:

一、圓滿完成任務

二、教學節奏緊湊順暢]

三、學生學有所得

四、教師有成功快感

這篇文章我沒有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拓展延伸內容,人生哲理的思考,對《老人與海》名著的推薦非常得力有意,我對自己的這段話非常爲滿意:當評論家們預言海明威已文思枯竭,江郞才盡的時候,53歲的海明威發表了舉世矚目的傑作,僅僅5萬多字就震驚於世,長久不衰,同學們,如果不學這篇文章,不看到老人與大魚殊死搏鬥的場面,教師讓你們買《老人與海》你們不會真正領略它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那麼當你今天以後,再走入書店的時候,我想你的心情會更加,腳步會更加堅定,相信它會給你無窮的精神力量,成爲你成長過程中堅強的路基。

教學環節比較緊湊,自己對名著很是動情和熟悉,挖掘較有深度,如老人爲什麼如此讚美大馬林魚?老人與海中海的作用?這兩個問題我自認爲設計非常科學合理成功,也爲所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怎樣去讀名著,讀完後應該領悟和思考什麼?什麼叫學有所得的東西所在。

本文最有價值的是板塊清晰,層次分明,結構合理,一導入用諾貝爾獎涵義和獲獎作品《老人與海》導入,然後介紹作者,作品概述,然後播放視頻老人智捕大魚的片段,再分析老人形象,得出精神探究寫法,和作品的藝術價值。環環相扣,結構嚴謹。

但略有不足之處是,分析佔用時間過多些,設計內容含量也過多,學生反應慢不能很好配合分析學習,這樣一來,沒有能完成所有預想的教學環節,設計的兩道有價值的思考題,沒能如期指導學生在課上茅塞頓開,欣然領悟,大功告成。在時間的把握和分配上總有拖延,這一點是以後教學必須堅決克服的大問題。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2

第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地讓學生讀出語文味

語文教學要“讀佔鰲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所以我以讀代講,讓學生以讀悟情。當然這一方法的習得也還頗費了一番工夫。在最初的試上時,我並沒有把握好把主動權教給學生,而是牽着學生鼻子,自己講得多,代替了學生的讀書和思考。課後老師們指出了我的問題,我才學着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昇華。

第二,以愛爲主線引導學生充分感悟人鷗深情

課文即兩幅畫面。第二幅畫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爲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將教學重心放在此。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後,我巧妙引導“哪部分最讓人出乎意料,最能打動人?”,這樣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學習中,讓學生充分感情讀課文,讓其他學生評:讀出了什麼感情,爲什麼這樣讀?並且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在學習第一幅畫面時,我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當學生交流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我趁機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當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我感覺對課堂的把握不能遊刃有餘。再就是教師爲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急於求成,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於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學的深度和生成的效度。因此才深刻領悟,教學中游刃有餘的課堂背後需要滲透教師紮實的基本功,厚實的語文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積累。離開了刻苦的鑽研,不可能有課堂上輕鬆的駕馭。所以,作爲一名語文教師,迫切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唯有此,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境界。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3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爲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根據文章的特點與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並理解“撮、應聲而來、親暱“等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

文,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等方法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

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爲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

在學生閱讀全文後,教師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節:“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後,從1-13節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着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尋找中心句時並沒有一下子找到,現在想來,可能是教師太過心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畢竟文本還是比較長的,或者教師可以改變一下提問方式:課文的哪一小節寫清了老人與海鷗的關係?這樣指向性就更明確了。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節,字裏行間洋溢着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四大塊,也就是課件上出現的四段話,這四段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爲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與海鷗動作的字詞。並採用師生對讀,另女生對讀的方式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和諧。此外,第10節中“生動”一詞的教學也較有特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在什麼時候,你的眼睛會立刻生動起來。學生討論得出在談及自已心頭最受的時候會有如此表現。如此一來,老人對海鷗的愛護自然不言而喻了。

當然,在教學第四段文字的時候,也存在許多問題。第4小節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暱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教師在引導師時一味側重“親暱”,忽視了“抑揚頓挫”。其實,教師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後再請學生親暱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長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的名兒時,纔會有那麼份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

另外,在教學10—13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並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

三、拓展資料的補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詞

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圖片、音樂、感性的介紹,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師又適時出現說話練習,請學生想象十我年來,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情況,老人每天都怎麼樣,這麼一來,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鮮明瞭。

在具體進行說話練習的時候,學生對於“無論,老人每天”這個句式的前半部分該填什麼有疑問,其實這格填的應該是一個選擇型的名式。但學生似乎不夠明確。其實,教師可以師範說一句,給學生一示範,就會減少之後說話練習的錯誤。另外,教師可以多提供學生一些情境,那麼在之後的發言中學生就會更加覺得有話可說。還有一點也值得考慮,就是這個說話的練習放在此時出示是不是最佳?現在想來,其實放在第2小節中“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爲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這句話教學時可能更合適。

四、練筆激發想象,現次點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

原本設計這個環節的用意在於再次感受老人與海鷗的愛護、眷戀,但現在想來這個環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進行,一來時間不夠充裕,二來這個練筆對學生來說一時間要完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BR>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

5)《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五

《老人與海鷗》是一篇美文,這篇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爲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

1.創設情境,以“愛”爲主線。

課文即是兩幅大的畫面。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教師相機進行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再如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教師小結:愛是節衣縮食給海鷗餵食,愛是愛海鷗勝過愛自己!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爲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應該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爲老人守靈的場面,可將重心傾斜在這裏。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的朗讀交流之後,可以這樣設計:面對着老人的遺像,伴着哀婉的音樂,引導學生們把自己當成海鷗,回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點滴,爲老人靜默三十秒。這表面平靜的三十秒,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三十秒。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扮演海鷗與老人進行對話,傾吐無盡的思念和牽掛……隨後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最後,再伴着音樂,出示老人喂鳥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

2.注意勾連,緊抓聯繫。

在教學中,可從整體把握教材,注意文本段落間的聯繫。如第12小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十多年了”表明時間之久,“每天必來”說明了任何困難阻攔不住老人。這句話在前面“老人喂鳥”、“親暱取名”、“親密交談”等幾個鏡頭基礎上,更深層次地說明了老人愛海鷗之深。可把這句話反覆出示,並讓學生反覆讀,如此層層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愛海鷗的感情,在孩子們的腦海中越來越高大,已越來越受感動。

又如文中第14小節“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彷彿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此處的省略號,省略掉了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相伴的場面。爲了讓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靈,也爲了讓孩子們更能理解海鷗們的行爲,此處,可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句子。最後一小節“在爲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擡着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揹着那個藍布包,撮着嘴,好像還在呼喚着海鷗們。”再出示老人喂鳥的圖片,出示老人外貌描寫和喂鳥的句子,讓孩子們看圖片,讀句子。相信,如此勾連,老人與海鷗親密相處的情形,已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裏。

通過師生入情入境的讀,使全文的情感基調進一步加深。

6)《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六

上週三的下午,全校50多位語文教師齊聚在實小分部多媒體教室,觀摩了我校青年教師李紅主講的閱讀教學示範課《老人與海鷗》,李紅不愧爲很優秀的語文青年教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中體會、感悟、交流,並輔之以精美的課件,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通過李老師的情感引領,向我們展示了一幅人與動物的和諧畫面。學生們以情感爲紐帶,讓思維的火花盡情迸射,使語言在情智中共生。這是一堂很成功的閱讀教學課,我爲她鼓掌,爲她喝彩。

《老人與海鷗》的確是一篇美文,這篇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爲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如果是我講這篇課文,我想:從下面兩點入手。

1.創設情境,以“愛”爲主線。

課文即是兩幅大的畫面。教學中,可以以詞串入手,引出兩畫面。再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教師相機進行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再如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教師小結:愛是節衣縮食給海鷗餵食,愛是愛海鷗勝過愛自己!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爲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應該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爲老人守靈的場面,可將重心傾斜在這裏。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的朗讀交流之後,可以這樣設計:面對着老人的遺像,伴着哀婉的音樂,引導學生們把自己當成海鷗,回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點滴,爲老人靜默三十秒。這表面平靜的三十秒,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三十秒。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扮演海鷗與老人進行對話,傾吐無盡的思念和牽掛……隨後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最後,再伴着音樂,出示老人喂鳥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

2.注意勾連,緊抓聯繫。

在教學中,可從整體把握教材,注意文本段落間的聯繫。如第12小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十多年了”表明時間之久,“每天必來”說明了任何困難阻攔不住老人。這句話在前面“老人喂鳥”、“親暱取名”、“親密交談”等幾個鏡頭基礎上,更深層次地說明了老人愛海鷗之深。可把這句話反覆出示,並讓學生反覆讀,如此層層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愛海鷗的感情,在孩子們的腦海中越來越高大,已越來越受感動。

又如文中第14小節“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彷彿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此處的省略號,省略掉了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相伴的場面。爲了讓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靈,也爲了讓孩子們更能理解海鷗們的行爲,此處,可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句子。最後一小節“在爲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擡着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揹着那個藍布包,撮着嘴,好像還在呼喚着海鷗們。”再出示老人喂鳥的圖片,出示老人外貌描寫和喂鳥的句子,讓孩子們看圖片,讀句子。相信,如此勾連,老人與海鷗親密相處的情形,已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裏。

再如兩幅畫面中,海鷗飛行姿勢和叫聲是不同的。平日裏,“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着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見到遺像,“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在人的遺像前,“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當我們收起遺像時,“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纔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採取對比出示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比較海鷗不同的表現,體會句子表達的不同,所表現出的情境的不同。

7)《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七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爲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根據文章的特點與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並理解“撮、應聲而來、親暱”等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等方法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爲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

在學生閱讀全文後,教師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自然段:“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後,從1-13自然段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句,隨着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自然段,字裏行間洋溢着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這些內容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爲主。在教學中,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讓學生帶着這一問題朗讀課文,然後找出相關句子,如“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爲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我再把這些句子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挖掘文字背後蘊涵的深意,真正的感受老人對海鷗的關愛,然後小組彙報個人體驗,學生在彙報中感受到了老人與海鷗那親人般的情誼。

三、合理利用補充的資料。

課程改革以來,許多語文課堂把太多的資源引入了課堂,四十分鐘裏充斥了太多的學習資源,便捷的信息渠道使教師可以收集到與課文有關的任何資料,而教師在面對這些資源的時候又不能很好地甄別和把握,課堂上弱化文本、喧賓奪主的現象時有發生,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也是衆說紛紜。基於這種認識,對於所蒐集的老人與海鷗以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資料我進行了篩選,保留可以更能體現老人愛海鷗的吳慶恆身世資料(這些資料由學生自行閱讀),昆明人爲老人捐款塑像的圖片。

四、多媒體的適度運用。

本節課的多媒體內容避免了繁雜的教學資源,以尊重學生主體爲前提,設置多媒體課件,學生理解哪一自然段即出示哪一自然段的文本,既可以直觀、快速地閱讀到文本,也可以通過文本中字色的改變強化學生對重點詞句的閱讀和理解。而且課件設置的鏈接是預設中考慮到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情況時及時尊重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第4自然段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暱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我在引導學生研讀時對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其實,我們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後再請學生親暱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分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的名兒時,纔會有那麼份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

在教學時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並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課堂教學中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如當學生髮言不夠積極時,特別是男同學不夠積極時,沒能較好的進行引導,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會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超越自我。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4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羣海鷗之間的深厚友誼,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鷗有義,讀之令人動容。全文以愛爲主線,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上。

六年級的學生,閱讀教學已不是字詞句段的單純教學,重要的是抓住重點詞句領會文章的主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佈局謀篇以及通過語言文字具體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落實到本篇課文則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而這又恰恰是本班學生們在學習語文中感到困惑地方,因爲本班學生在理解能力上是弱項,因此,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始終就是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的一種教學目的,希望能夠在儘快的時間內,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得以提高。

在本課教學中,我引出兩個畫面,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當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當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並讓學生想象老人與海鷗會親暱的說些什麼……,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爲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爲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將教學重心放在此。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朗讀後,這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時刻。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我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感悟、體驗、並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繫在一起,體會自己在失去親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與文本產生同感,產生共鳴,讓學生儘可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緊扣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這條線索,從兩幅畫面入手,讓學生從文中畫出海鷗表現的語句,並試着分析、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因爲故事生動感人,海鷗也具有像人一樣的情感,所以,學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另外,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深刻理解海鷗的種種表現,更利於學生認知的提升,感情的昇華。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教學時,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創新,突出亮點,可課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鐘是難以達成的,爲把握時間而去進行的教學,多少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的不夠深刻,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學生留下很充裕的時間去思考,給課堂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二)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還不夠,課堂中引導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少,學生的情感沒有全部被激發起來。學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對老人的敬仰之中。

(三)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於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應該以學定教!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會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超越自我,努力引導學生的個體生命在現實或特定環境中的感悟,體驗和交流,尤其是關注孩子的思維展示。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5

上一星期五,我們去了中心小學聽了一節滿玉梅老師講的課,課題就是《老人與海鷗》。我們被滿老師的講課激情和課文中所體現出來的濃濃的人鳥情感所震撼,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羣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爲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的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後習題“默讀課文,說說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在本篇了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結合課文內容,跟同學討論: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讓“意想不到的事”成爲全篇設計“牽一髮而動全身”問題,並且圍繞這個問題進行重點詞語的分析,讓學生在分析重點詞語的同時,體會“海鷗對老人”這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感,並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海鷗對老人”的情感,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

充分的讓學生讀。語文教學要“讀佔熬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因此,在授課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把送給學生的話,用錄音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大家耳目一新。合作中互助提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嘗試析疑、評價、研討、感悟,夠接受知識的更新、學習方法的輔導,同時嘗試做簡單的學習彙報,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能力訓練的過程。創新思維的發展。學生在課文學完後進行創編獻給海鷗老人的碑文。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發展情況設計的課文練習。特別拓展延伸閱讀,貫穿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超文本閱讀,這也是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分層教學的需要而精心設計的。

在備課時仍感覺到自我應變能力欠缺,遇到棘手事件處理不夠完美。出可以看到沒有完全做到備學生。但課文中體現出來的人鳥未了情,學生一定會深深感受到的!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6

《老人與海鷗》這篇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爲之動容。爲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們加倍的回報,我是這樣設計的。

這節課我的設計理念是結合第七組課文中繼續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在學生的閱讀方式方面,我主要以默讀爲主,重點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主要分爲下列幾個方面:

第一、通過默讀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思考並概括出課文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寫老人餵養海鷗;二是寫海鷗送別老人。這環節的設計主要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爲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第二、通過精讀感悟課文。主要學習理解“老人對海鷗像親人一樣。”這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使學生初步感知了老人和海鷗之間的真摯感情,並重點學習作者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方法表達了老人對海鷗的愛。用文中例子說明作者是運用怎樣的描寫手法把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

第三、拓展資料的補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詞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圖片、音樂、感性的介紹,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師又適時出現說話練習,請學生想象十我年來,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情況,老人每天都怎麼樣,這麼一來,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鮮明瞭。

第四、練筆激發想象,再次點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原本設計這個環節的用意在於再次感受老人與海鷗的愛護、眷戀,但現在想來這個環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進行,一來時間不夠充裕,二來這個練筆對學生來說一時間要完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從表面看,這節課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一節好課不僅看效果,不能僅僅侷限在讓學生得到在感情上的共鳴就了事。我深知,在文本中還有好多細節沒有向學生滲透。我會根據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寶貴建議進行深入剖析,以便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7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羣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爲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乾,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後又肅立不動,像是爲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這篇課文,爲了提高效率,我設想就是圍繞兩大問題開展教學:1、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愛海鷗?2、老人死後,發生了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從中體會到什麼?教學的方法是讓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基本流程如下:默讀課文——畫出句子(能體現老人愛海鷗的句子)——寫體會(批註)——小組討論——彙報(全班交流)——師生點評。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展開想象,豐富文本內容,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寫老人的外貌描寫的句子中抓住三個“褪了色”體會老人的無私,適時讓學生補充課前查找的關於海鷗老人吳慶恆的故事;抓住“背已經駝了”體會老人年紀很大,但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每天堅持步行二十餘里給海鷗餵食(因爲工資不多,全節省下給海鷗買餅乾——無私,對海鷗就像對自己的兒女。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文本表達的情感。有了第一部分的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就顯得水到渠成,因爲學生已經知道如何品味詞句,理解情感了。

這節課帶給我最深的一點感受是隻要大膽放手,有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學得輕鬆,並且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因爲他們自己也能找到答案,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8

執教完《老人與海鷗》一課後,我的內心幾分歡喜幾分憂愁,歡喜的是課已終、心已靜,憂的是學生,孩子畢竟是孩子,真的是世事難料,他們的心理到底還是揣摩不透!但俗話說的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課堂更是如此,有瑕疵的課堂纔是完美的,因爲瑕疵才能成全下一次的更好!所以,上完課後,我的收穫依然是滿滿的!

一、清晰的主線,指引方向

本節課,我設計的主線是課文的第13自然段“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是親人一樣。”圍繞這一主線,我在處理第一部分“老人關愛海鷗”時,分別抓住了老人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等幾部分進行品味,處理每一部分的落腳點都在“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這句話上;在處理第二部分“海鷗送別老人”時,又抓住了海鷗的動作描寫讓學生進行揣摩,落腳點仍然是“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這樣的主線每篇課文都有,我覺得根據主線來設計教學、實踐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其他文本上我將繼續踐行。

二、朗朗的書聲,以情動人

在語文課堂上,朗朗的書聲是必不可少的,在本節課上,我們展示了個人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承接讀。在讀中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我特別想提到的是我們師生的承接讀,這是在處理“海鷗送別老人”這一部分時我們採用的讀書方式,在當時的場景中,我的情把學生帶到了當時的情景,學生通過他們的朗讀打動了我,就這樣,你用情,我用情,我們最終還是被海鷗的那些化作語言的動作深深地感動。

三、主題的滲透,自始至終

本單元的主題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共與主題呼應了四次。第一次是在單元導入時,第二次是在學生體會完“老人關愛海鷗”時,第三次是在體會完“海鷗送別老人”時,最後一次是在穿插本單元后面的口語交際時。每一次落腳點我都精心設計了過渡語,讓單元主題“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課堂,牢記在學生的心裏。

四、語言的訓練,注重時機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第2張

本節課的語言訓練點有三處,第一處是在處理第四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想象獨腳、公主、老沙等海鷗和老人的對話;第二處是在處理第二部分“海鷗送別老人”時,讓學生根據116頁的插圖進行想象,面對老人的遺像,海鷗們都會說些什麼呢?第三處是在課堂最後安排的“口語交際”裏,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體會動物的情感。三處語言的訓練我設計得比較精心,但學生由於受限制,思路狹隘,展開得不太順利。我想可能是自己引到得不到位吧,比如說,在處理第二處語言訓練的時候,我若是提醒學生關注海鷗的動作,從動詞入手讓學生想象海鷗的語言,學生或許能打開思路。

總之,本節課我的收穫還是很多的,但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學生所給我的教訓吧!

在這節課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是我幾年都不曾感受到過的,寥寥幾個人頻繁地舉手,其他同學卻無動於衷,讓我在課堂上差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但課後想了又想,其實真的全怪自己,怪自己課前過於自信,相信學生的能力!怪自己在課上缺少激勵的語言,沒能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而這一切終歸怪自己教學能力有限,所以,學無止境,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9

上完《老人與海鷗》一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不僅僅因爲文中那感天動地的場面,更重要的是在我教學時的處處得失,讓我不停的咀嚼着,回味着。

本文屬精讀課文,需兩到三課時纔可完成教學目標。如何將如此大容量的文章濃縮於短暫的四十分鐘,又要將文中豐富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出來,實在是蠻傷腦筋的事情。何況一篇課文四人同時執教,同課異構需儘量避免雷同,所以我在備課之初着實考慮了許久,到底應如何另闢蹊徑,發揚自身的教學風格呢?

衆尋資源無數,風格各異的教學設計比比皆是,大同小異的教案也隨處可見,真是千個師傅萬個法,同行們雖是殊途同歸,但卻要看這路誰走的最精彩。上課前我學習了很多資料,觀摩了很多課例,甚至將語文新課標也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好好武裝了一下自己的頭腦,走在新課程理念的大道上,我相信我不會走錯。

在理論指導下,本課教學理念定位於“自主、合作、探究”,我力求在課堂能很好的體現。因此,我在本課教學目標、教法學法及過程的設計上反覆斟酌,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上做文章,在這一課時中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具體的語言文字,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以讀感悟,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深厚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對海鷗的感情寫具體的。

課一開始,我以“動物“一詞入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曾經閱讀的與動物有關的文章,並談感受,從而進入七單元單元導讀,明確本單元學習任務”,這樣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有一個總體的瞭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在初讀課文之前,我請學生回憶掌握了哪些閱讀方法,在預習中是怎樣預習的,目的是爲了提醒學生掌握正確並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高讀書效率。但是我通過課上觀察發現學生都好像放不開,舉手很少比較拘謹,特別在課前談話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時候,本單元課文要求學生用較快速度閱讀文章,但是學生對用較快速度閱讀這一方法並不是很熟悉,不夠明確快速閱讀的要點,所以造成學生讀書時速度較慢,進程有所影響。之後的預習檢查詞語認讀和概括文章內容的環節,都是爲學生更好接觸文本而設計。

之後的文章結構劃分,我以“親人”引入,指導學生利用過渡段來理清文章結構。首先讓學生思考:什麼是親人?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有這個詞的段落,並出示另一個有一字之差的句子相比較,讓學生感悟“和”與“對”的差別,從而理解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愛是相互的。同時讓學生髮現這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擬小標題,爲課文分成兩部分打下基礎。

在本課第三環節研讀合作,朗讀感悟教學中,我在時間上的處理沒有合理安排,導致後面教學時間不足,影響教學內容。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同時這些原因也是提出來請同行們商榷,以提出解決的辦法。

1、學生自讀課文時間較長,沒有用較快速度閱讀課文,暴露出平時學生的閱讀訓練的低效性。

2、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時間問題。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我爲了更好地體現這一理念,在學生獨立讀書、思考之後,便讓學生分組合作,交流學習結果。學生根據具體的學習要求開始進行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小組認真討論,抓住了關鍵詞句進行分析,有些小組則圍繞課文大膽質疑,並在組內尋求答案。我在觀察小組學習狀況時發現,有些小組的學習不夠大膽,交流甚少,分工不夠明確,造成效率低下。爲此,我在後面的全班交流環節時,特意讓討論很落實的小組進行彙報,尤其是讓學生的質疑面向全班,以此讓同學們明白應該怎麼樣有效合作。結果這一環節的落實很是耗費時間,以至於後面學生交流,朗讀感悟的時間不到20分鐘。教案中預設的場景不能完全展示。由此我又思考到一個問題,如果在平時教學中沒有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合作沒有階段性訓練,只是在公開課上做一個演示而已,那合作的意義又在哪裏?看來,充分了解學情,落實平時的合作訓練非常重要,因爲這些都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

3、學生朗讀感悟不能夠很好到位。本課教法的設計是以讀爲本,教學中我將朗讀和體會結合起來,在學生品味理解課文後適時指導學生朗讀。但是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體會不夠,不能大膽發言,情感體驗很不夠,而我也因爲時間的關係擔心教學任務的完不成,在指導和點撥上沒有到位,有的句子只是蜻蜓點水而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僅限於皮毛,缺乏深層次的感悟。首先,教學時,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創新,突出亮點,可課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鐘是難以達成的,爲把握時間而去進行的教學,多少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的不夠深刻,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學生留下很充裕的時間去思考,面向全體不夠。其次,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還不夠,課堂中引導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少,面不夠廣,學生的情感沒有全部被激發起來。造成回答面小的現象。

總之,很用心地在上一堂課,但留下了很多遺憾,雖不是一堂特別成功的課,但是值得讓大家來探究,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站在學生角度調動學生以往的情感體驗,如何更大程度地鍛鍊學生說話寫話的能力;還有我們在課堂上如何解決小組合作時間與教學內容的達成度的矛盾;高年級閱讀課中關於長課文的教學,在課堂上怎樣做到閱讀的高效;內容的學習與課堂上學情的現狀如何達到統一;

新課程理念與傳統教學的衝突怎樣解決,如何互補......這都是我所困惑的,希望在前行的路上能得到同行們的寶貴意見,那將是我最大的收穫。

語文《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0

《老人與海》這部偉大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古巴老漁民,在海上三天兩夜捕魚的經歷”,它的故事的寓言性具有震撼性人心的力量。那蒼茫的大海、孤獨的老人、艱辛的搏鬥、不屈的靈魂會激發也激勵着學生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題意蘊。學生會從一部偉大的作品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他們會用老人的精神激勵着自己,在遇到挫折時戰勝自己。

從單元安排來看,這是一篇小說自讀課文,在前面三篇小說的教學下,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學生的自讀,抓住老人的心理活動,分析老人的形象,進而把握小說的主旨。因此 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一是圓滿完成預設的學習目標;二是自讀文章,篩選出老人不同階段心理活動的關鍵詞和句子;三學生討論並概括出老人的形象;四是教師引導學生體味老人形象後的人生寓意。

這節課我基本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從《老人與海》電影情節導入到了解故事內容,從分析故事情節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從深入感受人物真實而強悍的性格特徵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終探究小說的象徵意義,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帶給我們的震撼和對於人生價值、意義的思考,節奏緊湊順暢。但學生對老人的形象的總結,語言不夠凝練和準確。

通過這節課,學生既全面瞭解了小說的主要內容、重點情節和人物性格,同時也通過深刻的心理剖析,辨析了人物形象,把握了小說的主旨桑地亞哥不止是一個勇敢面對失敗的硬漢,更是一個在生活的艱辛中看到生存的意義、在戰鬥的殘酷中展現生命的價值的真實而強悍的勝利英雄。同時學生也領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激勵了自我要如桑地亞哥一樣,在人生長河中堅守生命尊嚴,爲了理想永不言敗而且永不停息地奮鬥。

在課堂的層層推進下引導學生從模糊到清醒、從理解到深受感染。通過學習這一篇課文、這一部偉大的作品,也激勵着學生在今後的人生長河中,永不屈服、永不放棄、永不停息堅持人生的方向,實現自我的價值。

當然對於課堂內容的設計、對於與學生的交流、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都還有很多不足,我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我不停息地彌補、加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