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1

每次公開課課結束後,留在心裏的或多或少總有那麼一些欣慰與遺憾。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羣海鷗之間的深厚友誼,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鷗有義,讀之令人動容。全文以愛爲主線,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通過朗讀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上。

五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閱讀教學已不是字詞句段的單純教學,教學要抓“實”。重要的是抓住重點詞句段領會文章的主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落實到本篇課文則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因此,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始終就是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的一種教學目的。

在本課教學中,先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明晰文章的脈絡。

接着我用倒敘的方式引出兩個畫面,第一幅畫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爲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將教學重心放在此。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朗讀後,這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時刻。之後再讓學生精讀,充分引導學生朗讀,並從讀中感悟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去感悟、體驗,儘可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然後引領學生走進老人生前的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當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通過老人喂海鷗時與衆不同的動作,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從而更加理解剛剛感悟的“海鷗送別圖”。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緊扣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這條線索,從兩幅畫面入手,讓學生從文中畫出海鷗表現的句段,並試着分析、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因爲故事生動感人,海鷗也具有像人一樣的情感,所以,學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動了。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教學時,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創新,突出亮點,可課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鐘是難以達成的,爲把握時間而去進行的教學,多少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的不夠深刻,沒有做到實實在在,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學生留下很充裕的時間去思考,給課堂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二)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還不夠,學生的情感沒有全部被激發起來。學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對老人的敬仰之中。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會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讓課堂在“實實在在”地基礎上做到“活潑有趣”。

《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2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爲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根據文章的特點與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並理解“撮、應聲而來、親暱“等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

文,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等方法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

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爲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

在學生閱讀全文後,教師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節:“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後,從1-13節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着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尋找中心句時並沒有一下子找到,現在想來,可能是教師太過心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畢竟文本還是比較長的,或者教師可以改變一下提問方式:課文的哪一小節寫清了老人與海鷗的關係?這樣指向性就更明確了。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節,字裏行間洋溢着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四大塊,也就是課件上出現的四段話,這四段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爲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與海鷗動作的字詞。並採用師生對讀,另女生對讀的方式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和諧。此外,第10節中“生動”一詞的教學也較有特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在什麼時候,你的眼睛會立刻生動起來。學生討論得出在談及自已心頭最受的時候會有如此表現。如此一來,老人對海鷗的愛護自然不言而喻了。

當然,在教學第四段文字的時候,也存在許多問題。第4小節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暱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教師在引導師時一味側重“親暱”,忽視了“抑揚頓挫”。其實,教師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後再請學生親暱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長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的名兒時,纔會有那麼份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

另外,在教學10—13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並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

三、拓展資料的補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詞

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圖片、音樂、感性的介紹,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師又適時出現說話練習,請學生想象十我年來,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情況,老人每天都怎麼樣,這麼一來,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鮮明瞭。

在具體進行說話練習的時候,學生對於“無論,老人每天”這個句式的前半部分該填什麼有疑問,其實這格填的應該是一個選擇型的名式。但學生似乎不夠明確。其實,教師可以師範說一句,給學生一示範,就會減少之後說話練習的錯誤。另外,教師可以多提供學生一些情境,那麼在之後的發言中學生就會更加覺得有話可說。還有一點也值得考慮,就是這個說話的練習放在此時出示是不是最佳?現在想來,其實放在第2小節中“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爲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這句話教學時可能更合適。

四、練筆激發想象,現次點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

原本設計這個環節的用意在於再次感受老人與海鷗的愛護、眷戀,但現在想來這個環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進行,一來時間不夠充裕,二來這個練筆對學生來說一時間要完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BR>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

5)《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五

《老人與海鷗》是一篇美文,這篇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爲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

1.創設情境,以“愛”爲主線。

課文即是兩幅大的畫面。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教師相機進行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再如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教師小結:愛是節衣縮食給海鷗餵食,愛是愛海鷗勝過愛自己!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爲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應該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爲老人守靈的場面,可將重心傾斜在這裏。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的朗讀交流之後,可以這樣設計:面對着老人的遺像,伴着哀婉的音樂,引導學生們把自己當成海鷗,回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點滴,爲老人靜默三十秒。這表面平靜的三十秒,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三十秒。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扮演海鷗與老人進行對話,傾吐無盡的思念和牽掛……隨後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最後,再伴着音樂,出示老人喂鳥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

2.注意勾連,緊抓聯繫。

在教學中,可從整體把握教材,注意文本段落間的聯繫。如第12小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十多年了”表明時間之久,“每天必來”說明了任何困難阻攔不住老人。這句話在前面“老人喂鳥”、“親暱取名”、“親密交談”等幾個鏡頭基礎上,更深層次地說明了老人愛海鷗之深。可把這句話反覆出示,並讓學生反覆讀,如此層層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愛海鷗的感情,在孩子們的腦海中越來越高大,已越來越受感動。

又如文中第14小節“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彷彿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此處的省略號,省略掉了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相伴的場面。爲了讓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靈,也爲了讓孩子們更能理解海鷗們的行爲,此處,可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句子。最後一小節“在爲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擡着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揹着那個藍布包,撮着嘴,好像還在呼喚着海鷗們。”再出示老人喂鳥的圖片,出示老人外貌描寫和喂鳥的句子,讓孩子們看圖片,讀句子。相信,如此勾連,老人與海鷗親密相處的情形,已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裏。

通過師生入情入境的讀,使全文的情感基調進一步加深。

6)《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六

上週三的下午,全校50多位語文教師齊聚在實小分部多媒體教室,觀摩了我校青年教師李紅主講的閱讀教學示範課《老人與海鷗》,李紅不愧爲很優秀的語文青年教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中體會、感悟、交流,並輔之以精美的課件,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通過李老師的情感引領,向我們展示了一幅人與動物的和諧畫面。學生們以情感爲紐帶,讓思維的火花盡情迸射,使語言在情智中共生。這是一堂很成功的閱讀教學課,我爲她鼓掌,爲她喝彩。

《老人與海鷗》的確是一篇美文,這篇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爲人與動物這樣真摯的感情而動容。如果是我講這篇課文,我想:從下面兩點入手。

1.創設情境,以“愛”爲主線。

課文即是兩幅大的畫面。教學中,可以以詞串入手,引出兩畫面。再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教師相機進行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再如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教師小結:愛是節衣縮食給海鷗餵食,愛是愛海鷗勝過愛自己!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爲第二幅“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應該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爲老人守靈的場面,可將重心傾斜在這裏。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的朗讀交流之後,可以這樣設計:面對着老人的遺像,伴着哀婉的音樂,引導學生們把自己當成海鷗,回憶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點滴,爲老人靜默三十秒。這表面平靜的三十秒,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三十秒。之後再讓學生互動,扮演海鷗與老人進行對話,傾吐無盡的思念和牽掛……隨後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最後,再伴着音樂,出示老人喂鳥的形象,和老人的名字,讓孩子們永遠記住這個可敬的老人!

2.注意勾連,緊抓聯繫。

在教學中,可從整體把握教材,注意文本段落間的聯繫。如第12小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十多年了”表明時間之久,“每天必來”說明了任何困難阻攔不住老人。這句話在前面“老人喂鳥”、“親暱取名”、“親密交談”等幾個鏡頭基礎上,更深層次地說明了老人愛海鷗之深。可把這句話反覆出示,並讓學生反覆讀,如此層層深入,使老人的形象以及他愛海鷗的感情,在孩子們的腦海中越來越高大,已越來越受感動。

又如文中第14小節“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彷彿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此處的省略號,省略掉了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相伴的場面。爲了讓老人的形象深深地印入孩子們的心靈,也爲了讓孩子們更能理解海鷗們的行爲,此處,可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句子。最後一小節“在爲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擡着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揹着那個藍布包,撮着嘴,好像還在呼喚着海鷗們。”再出示老人喂鳥的圖片,出示老人外貌描寫和喂鳥的句子,讓孩子們看圖片,讀句子。相信,如此勾連,老人與海鷗親密相處的情形,已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裏。

再如兩幅畫面中,海鷗飛行姿勢和叫聲是不同的。平日裏,“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着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見到遺像,“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在人的遺像前,“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當我們收起遺像時,“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纔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採取對比出示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比較海鷗不同的表現,體會句子表達的不同,所表現出的情境的不同。

7)《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之七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爲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根據文章的特點與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並理解“撮、應聲而來、親暱”等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等方法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爲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

在學生閱讀全文後,教師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自然段:“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後,從1-13自然段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句,隨着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自然段,字裏行間洋溢着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這些內容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爲主。在教學中,我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讓學生帶着這一問題朗讀課文,然後找出相關句子,如“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爲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我再把這些句子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挖掘文字背後蘊涵的深意,真正的感受老人對海鷗的關愛,然後小組彙報個人體驗,學生在彙報中感受到了老人與海鷗那親人般的情誼。

三、合理利用補充的資料。

課程改革以來,許多語文課堂把太多的資源引入了課堂,四十分鐘裏充斥了太多的學習資源,便捷的信息渠道使教師可以收集到與課文有關的任何資料,而教師在面對這些資源的時候又不能很好地甄別和把握,課堂上弱化文本、喧賓奪主的現象時有發生,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也是衆說紛紜。基於這種認識,對於所蒐集的老人與海鷗以及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資料我進行了篩選,保留可以更能體現老人愛海鷗的吳慶恆身世資料(這些資料由學生自行閱讀),昆明人爲老人捐款塑像的圖片。

四、多媒體的適度運用。

本節課的多媒體內容避免了繁雜的教學資源,以尊重學生主體爲前提,設置多媒體課件,學生理解哪一自然段即出示哪一自然段的文本,既可以直觀、快速地閱讀到文本,也可以通過文本中字色的改變強化學生對重點詞句的閱讀和理解。而且課件設置的鏈接是預設中考慮到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情況時及時尊重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第4自然段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暱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我在引導學生研讀時對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其實,我們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後再請學生親暱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分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的名兒時,纔會有那麼份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

在教學時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並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課堂教學中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如當學生髮言不夠積極時,特別是男同學不夠積極時,沒能較好的進行引導,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會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超越自我。

《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3

第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地讓學生讀出語文味

語文教學要“讀佔鰲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所以我以讀代講,讓學生以讀悟情。當然這一方法的習得也還頗費了一番工夫。在最初的試上時,我並沒有把握好把主動權教給學生,而是牽着學生鼻子,自己講得多,代替了學生的讀書和思考。課後老師們指出了我的問題,我才學着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昇華。

第二,以愛爲主線引導學生充分感悟人鷗深情

課文即兩幅畫面。第二幅畫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爲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將教學重心放在此。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後,我巧妙引導“哪部分最讓人出乎意料,最能打動人?”,這樣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學習中,讓學生充分感情讀課文,讓其他學生評:讀出了什麼感情,爲什麼這樣讀?並且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在學習第一幅畫面時,我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當學生交流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我趁機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當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我感覺對課堂的把握不能遊刃有餘。再就是教師爲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急於求成,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於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學的深度和生成的效度。因此才深刻領悟,教學中游刃有餘的課堂背後需要滲透教師紮實的基本功,厚實的語文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積累。離開了刻苦的鑽研,不可能有課堂上輕鬆的駕馭。所以,作爲一名語文教師,迫切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唯有此,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境界。

《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4

上星期聽了新民小學龍老師上此課,她也是抓住“讀中感悟”這點來展開的,我基本上也按這“招”來。學生還是興趣不少。學得相當投入,但我發現對於文章練習題中的重點句,學生分開一小句一小句地來,理解得很好,但提問整個大句來說說,竟沒人舉手!怎麼回事呢?我沒生氣,今天心情比較好,哈哈!我試着

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去引導,真靈啊!勇鋒舉手了,學龍也舉手了,連文傑也舉手了。孩子們終於慢慢地投入了課中,我從他們傷心的眼神中感覺到,從他們沒有笑容的表情中也感覺到。

反思自己的不足,課前對教材的苦功還很不夠。學生回答不到位時,我沒有很好地進行點撥,而是一昧地期待孩子的精彩,浪費了很多時間,致使教學任務沒有在規定時間裏完成。

“被動就會捱打”在我身上有了真實地體現。因此,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5

初讀本文,就被文中感天動地的場面所深深震撼,於是不假思索選了本文作爲公開課教材。但事實上本文屬精讀課文,需兩到三課時纔可完成教學目標。如何將如此大容量的文章濃縮於短暫的四十分鐘,實在是蠻傷腦筋的事情。何況同課異構需儘量避免雷同,所以在備課時必須另闢蹊徑,力求發揚自身的教學風格。

經過緊張的準備和投入地上課,這項工作終於如期結束。應該說,這是一場非常有爭議的課,不同的聽者有不同的看法,就如課堂環節設置上,我把高潮部分提到開頭,再去追溯發生如此感人場面的原因,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共同的觀點是讓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如果從意外的震撼着手,再來分析事由,感受情理之中,最後再次感受海鷗的異常舉動,迴環往復,效果更佳。還有在課堂上能否設置質疑環節,也引起大家的激烈討論,應該說,學貴有疑,質疑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好更深地消化知識能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例如:學生提問:這個故事是真的嗎?爲什麼說海鷗是吉祥鳥,富貴鳥?爲何老人談到滇池時心有不捨,卻不能前往?等等等等,提得很精妙,很到點,教師利用點撥,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介紹生活中的海鷗老人,從而引發主題的思考,教學思路一氣呵成。但是這也是對教師課堂調控能力的考驗,因爲課堂時間畢竟有限,如何引導高效提問是教師必須深思的問題。至於利用《一個真實的故事》的故事導入,既創設了情境,又與教材內容相吻合,效果不錯,利用出示示例的方式能又快又好地教會學生如何學會賞析,從哪些角度來品味語言。板書安排新穎別緻,能給人意深刻的印象。

總之,這不是一堂特別成功的課,但絕對是一堂有價值的課,如何站在學生角度調動學生以往的情感體驗是要繼續探究的一大問題,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模仿老人對海鷗說話,或是站在海鷗角度,說出海鷗與老人永別時的話語,可能會使課堂與現實接軌,更大程度地鍛鍊學生說話寫話的能力。教學的生涯無止境,我對教學方法的探索也就不會終止,“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老人與海鷗》語文教學反思6

一節課結束後,留在心裏的或多或少總有那麼一些欣慰與遺憾。欣慰的是,備課時依據一定的教學理念所採取的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實現,遺憾的是課堂上總有那麼一些環節希望可以重來。

本篇課文編者選入教材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們加倍的回報。在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真摯情感的同時,學習如何把這種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並進行語言積累。

我在處理這課時,具體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的:

1、針對處於課改進程中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如何落實新課標、如何凸顯語文學科的個性,立足工具,弘揚人文等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方面,如何體現24字模式,以學代教,結合自己的實踐所得進行了比較深入地思考和學習。

2、在充分閱讀教材領會編者意圖的同時,針對教材本身進行了細緻入微的研究,對於教材涉獵的有關人與動物的內容、有關老人與海鷗的事蹟掌握了比較豐富詳實的資料。

3、立足文本:課堂教學僅只是在四十分鐘內所進行的師生活動,文本是師生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最終是由對文本的把握和運用來檢驗的。整節課的教學環節無論是導入、瀏覽、研讀還是拓展都是依據文本重難點而設計,在教學過程中,也緊緊抓住文本,通過學生整體讀文、部分讀文、段落讀文、品詞析句等多種方式去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摯情感。對於教材的拓展和延伸也同樣是立足文本,並由文本延伸開去,《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這本書籍的推薦是對文本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主題的進一步深化,是閱讀教學人文教育功能的進一步落實;第二項作業是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寫一篇人與動物的故事,則是語文功能學習的直接行爲。

4、立足生本:六年級的學生,閱讀教學已不是字詞句段的單純教學,重要的是抓住重點詞句領會文章的主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佈局謀篇以及通過語言文字具體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落實到本篇課文則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而這又恰恰是學生們在習作中感到困惑的地方,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鷗深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學習方法,抓住重點詞,讀文想畫面,聯繫上下文或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既領會情感又學習寫法,落實工具與人文的統一。

5、立足根本:語文姓“語”名“文”,學語習文是語文教學首當其任的任。小學語文是學習語文的起步階段,特點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質,還有基礎性的特徵。閱讀教學是憑藉文本的語言,着重培養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先步入第二場景的學習,通過讀、畫,質疑,燃起他發自內心深處的情,調起他了解老人是如何愛海鷗的趣。從而感悟他們之間那相依相隨、和諧默挈的動人故事。從語言入手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感情、學習文章表達方法。

成功之處:

第一,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讀、思,小組共享收穫,合作中互助提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嘗試析疑、評價、研討、感悟,接受知識的更新、學習方法的輔導,同時嘗試做簡單的學習彙報,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能力訓練的過程。

第二,兩個場景聯繫的很密切。質疑——感悟——解疑——提升。也就是說我是從意外的震撼着手,再來分析事由,感受情理之中,最後再次感受海鷗的異常舉動。從設計的流程看我覺得還是很滿意的。學生品讀文章之後,對曾經意想不到的事情,覺得那是情理之中,愛是相互的。懂得感恩是我們每個人應具備的道德品質。

失敗之處:

首先,教學時間把握不準,前鬆後緊,導致感情提升不到位,本想在解疑之後。帶着對老人的感激與敬佩,帶着海鷗對老人離去的深刻懷念與悲痛再次朗讀第二場景。可是時間不夠了。

其次,在感悟老人對海鷗的愛時,在喚海鷗和談海鷗這兩件事上設計的問題沒有全部完成。如:本準備體會,“白鷗飛處帶詩來”的理解,有時談到教學不要面面俱到,可是仍然覺得是一種遺憾。

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能僅看效果,不能僅僅讓學生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就完事了,我深知,文中的很多細節還沒有向學生滲透。今後,我會深刻剖析,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