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教師重複語言的運用分析

語文教師重複語言的運用分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對於課堂教學語言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之前學者們只是注重語文教學法的研究,認爲教學法在教學中起決定作用。從20世紀70年代起,由於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決定作用得不到確認,使得不少學者逐漸把研究興趣轉向對課堂教學過程的研究,轉向對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用語、師生互動分析及語篇分析的研究中。

語文教師重複語言的運用分析

語文教學強調學生對語言、對文本的主體感悟和體驗,強調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互動。因此,教學過程主要是在一連串的“教師誘發(提問)—學生應答—教師反饋(對‘應答’的迴應)”中展開和推進的。

教師的重複語言,這裏是指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應答語言的重複,即教師把學生表達過的語言重新表述一遍。教師重複語言作爲課堂教學語言使用中的一個自然存在的組成結構,是課堂上教師語言交際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重複語言除了向學生表示接受和禮貌(即“我在聽”),作爲教師反饋的重要表達形式,其表現形式和功用是比較複雜多樣的。下面擬結合典型實例作簡要分析。

一、重複的表現形式及主要功能

從表現形式上看,教學情境中的教師重複語言可以分爲全部重複和部分重複。

1.全部重複。指教師把當前學生的應答語言全部原封不動地給予重述,不僅重複前邊的整句,還包括語音、語調準確無誤的重複。如:

例1.師:“策”是什麼意思?是駕駛嗎?我們駕駛一匹馬,你們說是嗎?是什麼?大聲說。

生:鞭打。

師:鞭打。(《馬說》)

例2.師:哪位同學補充一下“仙”字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生1:是“美麗”的意思。

生2:羅布泊是美麗的湖,現在消逝了。

師:很好。羅布泊是美麗的湖,現在消逝了。(《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全部重複,通常用於學生的應答語言較爲簡短的情況下。從教學過程來分析,全部重複的主要功用在於:一是爲了讓大家都聽到當前應答者表達的內容,因爲並非課堂上其他學生都總是能聽到當前應答者的回答,因此有時教師的重複是必要的;二是表示對學生應答語言的認可、支持、肯定;三是能夠起到強化應答語言的效果。

2.部分重複。指教師對學生應答語言選擇部分進行重複,或把學生的應答語言全部或部分通過“換言之”的方式即經過一定的語言形式改變之後給予重述。對學生應答語言進行重複時,主要表現爲對學生應答語言中關鍵詞語的選擇或核心內容的提煉、概括。

部分重複根據其語言形式表現的不同,可再分爲詞語的部分重複和語義的部分重複兩類。

第一,詞語的部分重複。常見的情況有兩種:

一是當學生的應答語言相對較長,或者學生應答表述不清時,教師敏銳地抓住其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進行重複。例如:

生:當我們走到有一個地方不是很好走的時候,我背起了我的母親,妻子背起了我的兒子,從這我可以看出這一家人非常溫馨而且非常尊老愛幼,這使我非常感動。

師:尊老愛幼,溫馨。你來說。(《散步》)

教師針對學生的應答內容,提煉出關鍵詞“尊老愛幼”“溫馨”加以重複,目的在於突出強化應答的核心內容。這種反饋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得最普遍。

二是出現在學生的應答尚未完成的中間自然停頓處。這種情況下的重複往往只是對學生應答中的關鍵詞語的重複,通過重複,教師向學生傳遞“我在聽,請你繼續說吧”這樣的信息,這常常可視爲對學生應答言語行爲的認可、支持和鼓勵。如:

師:你們是從詩中的哪些詞語感覺到“母親形象的?你對這些詞語是如何理解的?”

生:從“溫聲細語”體會到母親的和藹可親,很慈祥。(師:和藹、可親、慈祥。)“走得很輕”說明母親的動作溫柔。(師:溫柔。)“織”展示了雨對所有事物的博大愛心。(師:博大愛心。)(《雨說》)

第二,語義的部分重複。可以細分爲兩種情況:

一是當學生的應答語言相對較長(內容較多),或者學生的應答表述不清時,教師概括其主要的語義並加以重複。這種重複既能起到突出強化的作用,又能給學生的語言表達以良好的示範。如:

師:庸人是一種什麼樣的人?

生:我覺得庸人就是讓時間來沖刷一切人後讓自己否認歷史的存在,然後淡忘歷史的一種人吧。

師:淡忘歷史,這就是庸人。(《記念劉和珍君》)

學生的應答句子相對冗長,作爲口語表達容易讓人感到表述不清,教師準確地概括其語義,恰當地採用部分重複的'方式,將學生的應答內容變得簡潔、明瞭。

需特別說明的是,這種情況下的語義重複,教師往往會用加重語氣來突出關鍵內容。此外,這種語義重複所表達的信息與學生所表達的內容之間,往往有一種總括與解說的關係。如:

師:我就想問了,只有孫仲謀和寄奴兩個人的事件發生在京口,其他五位是不是作者天馬行空,胡思亂想啊?(下邊有很多同學都搖頭。)不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

生:主要是寫了孫仲謀、寄奴兩位英雄,他們具有英雄氣概,這時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國,自己的祖國當年出兵失敗了,然後又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到重用,於是後面三個典故就都聯繫起來了

師:哦,是用自己的身世把這些典故都聯繫起來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學生就作者(辛棄疾)如何將三個並非發生在京口的典故聯繫在一起進行了具體分析,教師用一句話總括學生應答的內容,既明確了答案,又加深了學生的認識,且方便理解和記憶。“用自己的身世”是問題答案的關鍵,教師在進行重述時用了重音。

二是有時即便學生的應答完整、簡潔,爲突出、強化並幫助其他學生理解應答語言,教師需要在重複學生應答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必要修飾,加強表達效果。如:

師:爲什麼(醜小鴨)要不停地遊動?

生:因爲他不想放棄自己的生命。

師:只要生命還有一線機會,他都永不放棄。(《醜小鴨》)

語義的部分重複,其目的和功用與全部重複的基本一致,但因爲教師在部分重複時用了“只要……都”的語言形式和“永不……”的否定的形式來增強語勢,使表達取得了更好的修辭效果,更具有書面語色彩。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部分重複的主要功用與全部重複的主要功用是基本一致的。當然,由於部分重複的具體使用情形不同,在表達功能和效果上又具有差異,尤其是語義的部分重複。

二、重複的特殊語用功能

重複除了具有擴大對話交流範圍、突出強化應答語言的核心內容、對說話人表示支持認可等主要功能外,還有補充和完善、延續話題、暗示修正的功能等。

1.補充功能。當學生的回答不夠完整、不夠充分、不夠準確時,教師在重複時往往需根據學生的應答作必要的補充,以達到完善學生應答的作用。如:

例1.老師讓學生結合詩人的處境和時代背景讀詩歌的第一句“我用殘損的手掌”,之後討論對這句詩的理解。

師: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生:是一種惆悵的感覺。

師:悽楚的、惆悵的。

例2.師:好。“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手掌已經殘損,摸索廣大的土地,這廣大的土地是什麼?

生:中國。

師:中國。中國的領土。(《我用殘損的手掌》) 2.延續話題功能。部分重複後再加上新的話題,這種情況下的部分重複被作爲話題延續的手段,具有舒緩節奏,並使話題延續的作用。如:

師:“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怎麼樣來理解?

生:這是一個疑問句,反映了作者不受重用,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他就自比廉頗了。

師:他是自比廉頗。那廉頗這個典故是個悲劇還是喜劇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教師部分重複的學生的語言“他是自比廉頗”,是對學生應答的反饋,表示接受、同意。後面的“那廉頗這個典故是個悲劇還是喜劇啊?”,顯然是開啓了另一個話題,屬於下一個新的話題。這樣,前面的重複就具有了舒緩節奏,並承上啓下使話題繼續下去的過渡作用。

3.暗示修正功能。部分重複的後面用上拖音,用於暗示學生改正錯誤。這種重複,嚴格說,應該屬於對學生應答進行否定的委婉表達。如:

師:看我黑板上的詞,它是什麼意思。

生:“馨”是“品德”。

師:“馨”是指……

生:“馨”是指“散佈很遠的香氣”。(《陋室銘》)

部分重複的後面用上拖音,暗示學生應答錯誤,並給予改正的機會。

正因爲重複有以上多種功用,所以從我們所採集的轉寫的語料中發現,重複的使用頻率是非常高的。教學實踐表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使用重複,但要適量。適量使用重複可引起對所學知識的重視,既成爲輸入的精華,又成爲掌握使用的技巧。但過量的使用會使課堂教學結構出現混亂,影響教學效果。”(李悅娥、範宏雅《語言分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