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求異思維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求異思維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同一篇課文,某一段文字,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體味,正如魯迅評不同的“家”們看《紅樓夢》得出的不同結論一樣。同一道理,在語文教學中儘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肯定其見解,並加以正確引導,使他們育求異能力,個僅可提高學習效棠,還可以增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求異思維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發展發散性思維,使學生能夠同中求異。教學是一種雙向活動。便現存的考試製度及統考形式,卻極大地限制了學生思維見膜的發揮。老師按照教參上的“標準答案”施教於學生,不允許有“百花齊放”只能是“百家齊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一種惰性,依賴子老師所教的“正確答案”,而自己則被動的加以接受,潛意識中的“自我”被扼制。

語文教學中,應以教委爲綱,學生的理解爲目,儘量尊重肯定學生的見解。如《窮人》一文。如按“標準答案”來說,主要突出桑娜對窮人的同情心和善良的本性。在教學時,有的同學提出:文中的桑娜不僅僅只有這一點,強烈地是促使她救助兩個孤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理由是,文中開頭一段描寫她對生活沒有過高奢求,惟求孩子健康。而目着重提到桑娜看五個熟睡的孩子時的神態及心理活動。有着如此強烈母愛的桑娜,當她青到西蒙死後,兩個幼兒還在母親身邊熟睡的情景,怎能不激動她那顆母愛之心!於是她毫不猶豫地抱回了兩個孩子。許多學生出持自這種見解。經過分析,這種見解是合理的。我結予嘉許,這醫學生興致大增,自信心提高了。又如《趕花》中學生對“趕”的體會:文章不僅僅從人的方面突出“趕”,而自從蜜蜂方面地突出了“趕”──顧不着蜇人,捨不得時間。由此皋出“趕”的精神。這樣不僅加深了理解,而目開拓了知識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求異的核心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切鼓勵各種思維結果的存在。便學生體會到自己思維的意義。自己見解的價值。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求的慾望。所以興趣是來異的前提,又是求異的核心。如《凡卡》一文凡卡給爺爺的'信中敘述了自已悲慘的境遇和非人的生活,末尾──問候了鄉構中熟識之人,這是爲什麼?如果自己是凡卡,自怎樣想?學生特別感興趣,設身處地“扮演”凡卡。結裏答案竟自十多種:懷念家鄉、想念同伴、渴望關懷、反襯現實……只要能自圓異說,並有一定道理。就加以肯定,而不必將自已的意見強加於他們。

三.同中求異要加以正確引導,不能導致漫無邊際,甚至於一些錯誤思想的出現。作文方面也應該堅持求異,讓學生寫自己所喜歡的,所經歷過的內容,追求文章的魅力所在──真情實感。而且對同一問題容許幾種觀點的存在。如學生或闡述電子遊戲機的好處;或說足球的意義;或敘任高樓的煩惱;或繪邋遢的樂趣……這都有可取之處,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同學在作文中對自己幹壞事的津津樂道;耍小聰明的真樂無窮;陰壞點子的精妙所在……這就要加以正確引導:真情不能沉溺於庸俗,實感不能流於錯誤低級。有些同學對自己所接觸的現實不甚瞭然,對錯綜複雜的社會一知半解,一味地描寫社會的一些陰暗面,透露出悲觀、厭倦的思想,這就要及的加以“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