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伊尹負鼎的典故

伊尹負鼎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伊尹畫像

伊尹負鼎的典故

伊尹是商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輔佐商湯討伐夏朝,建立商朝,據記載,伊尹在商朝爲相長達五十餘年,死時正好100歲高齡。關於他你瞭解多少?伊尹之志和伊尹負鼎的典故是怎樣的?

伊尹之志

“伊尹之志”指伊尹那樣的志向或者意圖,出自《孟子》。原文是有人以伊尹放逐太甲後重新扶立他的故事來詢問孟子,賢臣遇到君主不夠賢明,是不是本來就可以把君主放逐。孟子回答,如果大臣有“伊尹之志”就可以,如果沒有那就是篡位。

伊尹是輔佐商湯討伐夏朝建立商朝的開國功臣,官至右丞相,而且一直是帝師的身份。他爲相共五十餘年,經歷是商朝五位君王,太甲就是其中之一。太甲是商湯的孫子,商朝第四位君主,因爲之前三位都英年早逝,剛建立的商朝政治並不穩固,所以伊尹把希望寄託在太甲身上。

然而太甲即位後,卻辜負了伊尹的期望,不僅不繼承一直延續的德政反施暴政,還肆意破壞商朝的法制。對於伊尹的多次勸諫,他都根本沒有聽進去。於是,伊尹果斷將太甲廢黜,把他放逐到商湯的墳墓中去。

期間,商朝由伊尹掌管並治理。太甲被放逐後開始改過自新,在墓中一邊緬懷祖父的功績,一邊努力學習。三年後,伊尹見太甲已經和過去判若兩人,就親自把他接回,恢復了他的王位,自己重新成爲臣子。

由此可見,伊尹放逐太甲是出於他爲太甲爲商朝的考慮,而非爲了個人,所以他纔會在太甲改過後重新交還大權。太甲重新即位後重新實施德政,商朝國力恢復,這正是“伊尹之志”。

三國時期,盧植曾經對想要廢少帝立獻帝的董卓提過“伊尹之志”,這大概是大多數人是知道這四個字的來源。

伊尹負鼎的典故

“伊尹負鼎”是一個典故,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主要講的是伊尹給商湯藉着談論廚藝的'機會跟他講治國之道的故事。也有學者把這四個字作爲成語,用來比喻尋求機遇來體現自我價值

在司馬遷的描述中,伊尹見商湯的故事有兩個版本。第一版本是,伊尹名叫阿衡,他想求見商湯但苦於無門,於是就去給有莘王的女兒做陪嫁的廚師,這才得以見到商湯。之後,伊尹揹着做菜的鼎和切菜和砧板來見商湯,先是跟他談論烹飪和滋味,後來藉機勸說他實行王道。因此,伊尹負鼎的故事也正是出自這個版本。

另一個版本的故事說,伊尹是一個有才有德的隱士,不願意出仕做官所以一直拒絕商湯的聘請,前後五次才答應下來。伊尹給商湯講上古帝王的治國之道,得到了他的重用。伊尹曾經離開商湯去找夏桀,但後來厭惡夏桀就又回商都。在入城的時候,伊尹見到了商湯的另外兩位賢臣女鳩和女房,回去就寫下《女鳩》、《女房》兩篇文章。

伊尹負鼎就是出自這一個典故,後世的詩歌文章裏常常借用它來指輔佐帝王。“負鼎”、“伊尹之志”、“伊尹烹飪”等詞語也是相似的出處和意思。

至於把伊尹負鼎當成語使用,雖然沒有相關的例子和證據,不過這樣的比喻也非常恰當,因爲負鼎烹飪對於伊尹而言就是一個進見商湯的機遇,而他也因此得到重用,可以說是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