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中國古代茶典故三則

中國古代茶典故三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典故一:北魏·楊 之《洛陽伽藍記》卷三載:"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肅一飲一斗,號爲漏,經數年已後,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以味言之,是有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惟茗不中與酪作奴"。

中國古代茶典故三則

肅,即王肅,字恭懿,琅邪(今山東臨沂)人。曾在南朝齊任祕書丞。因父親王奐被齊國所殺,便從建康(今江蘇南京)投奔魏國(今山西大同,是其國都)。魏孝帝隨即授他爲大將軍長史,後來,王肅爲魏立下戰功,得"鎮南將軍"之號。魏宣武帝時,官居宰輔,累封昌國縣侯,官終揚州刺史。

王肅在南朝時,喜歡飲茶,到了北魏後,雖然沒有改變原來的嗜好,但同時也很會吃羊肉奶酪之類的北方食品。當人問"茗飲何如酪漿?"時,他則認爲茶是不能給酪漿做奴隸的。意思是茶的品位並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後來人們卻把茶茗稱作"酪奴",將王肅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典故二:苦口師是茶的別名。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字文通),自幼聰慧,十歲能作詩文,頗有家風。皮光業容儀俊秀,善談論,氣質倜儻,如神仙中人。吳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業的中表兄弟請他品賞新柑,並設宴款待。那天,朝廷顯貴雲集,筵席殊豐。皮光業一進門,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而不見,急呼要茶喝。於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此後,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典故三:北宋徽宗時期,宮廷裏的鬥茶活動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爲了滿足帝皇大臣們的慾望,貢茶的徵收名目越來越多,製作越來越"新奇"。據《苕溪漁隱叢話》等記載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制了一種以"銀絲水芽"製成的"方寸新"。這種團茶色如白雪,故名爲"龍園勝雪"。鄭可簡即因此而受到寵幸,官升至福建路轉運使。

後來,鄭可簡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後來發現了一種叫做"朱草"的名茶,鄭可簡便將"朱草"拿來,讓自己的兒子待問去進貢。於是,他的兒子待問也果然因貢茶有功而得了官職。當時有人譏諷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爲草朱"。鄭可簡等兒子榮歸故里時,便大辦宴席,熱鬧非凡,在宴會期間,鄭可簡得意地說"一門僥倖"。此時他的侄子千里,因爲"朱草"被奪正憤憤不平,立即對上一句"千里埋怨"。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