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部編版《月光曲》教學設計

部編版《月光曲》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4K 次

作爲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部編版《月光曲》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部編版《月光曲》教學設計

部編版《月光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線索,抓住貝多芬的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以及內容,並從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中,讓學生體會他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愛。

2、學會根據實在的事物,展開適當的聯想,在讀寫結合訓練中,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樂曲意境的統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走進文本

師:剛纔我們欣賞欣賞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滿了我們東方的神韻。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支充滿異國韻味的曲子——《月光曲》。

二、自學彙報

交流點撥

1、出示自學提綱:

(1)查閱課外資料,閱讀主題叢書,瞭解貝多芬,再用精煉的文字加以介紹。

(2)從課文看,貝多芬是個怎樣的人,抓住重點詞句結合課外資料和主題叢書展開分析。

(3)是什麼因素促成了貝多芬即興彈奏《月光曲》呢、

(4)仔細朗讀第九自然段,想想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此引發的聯想?配樂朗讀,再閉眼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寫下來。

(5)找一首你喜歡的音樂,展開想象,把聯想到的用優美的文字表述出來。

2、學生先回顧預習中的體會。想好了,在小組中研究討論。

3、小組彙報,教師適時點撥:

(1)、一年秋天的一個夜晚,地點是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人物:窮兄妹倆和貝多芬。

(2)、至於彈琴的原因,要求學生結合貝多芬彈琴時的情境加以分析。貝多芬第一次彈的是盲姑娘剛纔彈的曲子,目的是爲了幫助她學習;第二次彈的是《月光曲》,原因是深受感動。談得非常好,可以從窮兄妹倆聽音樂時的神情、聯想和聽完後的表現看出來。

(3)、對於窮兄妹倆的分析,抓住他們的對話和聽音樂過程中的相同表現。窮兄妹倆互相關愛,互相體貼,互相理解,非常善良,也非常熱愛音樂,懂音樂。貝多芬有很高的音樂造詣,是一位熱愛勞動人民,具有豐富想象力的音樂家。

(4)、要求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抓住實在的事物與聯想。指導學生分析樂曲的曲調及其內容,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屋裏顯得格外清幽,這些描寫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事物。貝多芬此時彈起的《月光曲》,正是從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樂聯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彷彿是窮兄妹倆淳樸、美麗、善良、勤勞的美好情操;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這波濤洶涌的海面,彷彿是貝多芬在替兄妹倆向不平等的社會提出的抗議,爲兄妹倆鳴不平。

對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聽貝多芬的音樂會是盲姑娘一直以來的願望,而盲姑娘把這夢寐以求的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說明了她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說的“音樂會入場券太貴,咱們又太窮”話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對自己說的那句話感到不安和後悔。這“隨便說說”,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讓我們感受到淡淡的悽楚和酸澀,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種被生活所迫,而強壓住內心對音樂熱愛的無奈。是啊,生活本來就已經很艱難了,聽貝多芬的音樂會是多麼奢侈而又無望的事啊!學習本句,要側重語意的領會。可通過聯繫上文中兄妹倆的對話,反覆朗讀,讓學生領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多純熟”,是說彈奏的技能熟練;“多深”,是說把曲子裏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句子中的兩個“您”讀起來不一樣,第一個是表示猜想,語調稍延長一些。後來她做出了判斷,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這樣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個“您”就很肯定。夢寐以求的願望變成現實,盲姑娘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盲姑娘的這幾句話使貝多芬十分激動,一個雙目失明的姑娘,這麼愛音樂,又這樣懂音樂,這是知音啊!正因爲遇到了知音,貝多芬才產生要爲她彈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創作的激情頓時而生。

③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清幽”,秀麗、幽靜。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麼朦朧,那麼美,就連破舊的茅屋也顯得詩情畫意。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裏的窮困和淒涼。此情此景,深深打動了貝多芬,他“望了望”窮兄妹倆,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而又愛好音樂的人們,這樣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鍵來。

④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

“水天相接”,水和天連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形容水清澈的樣子。“霎時間”,極短的時間。

皮鞋匠聽着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此刻,貝多芬輕輕地按着琴鍵,音樂輕幽、舒緩。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縷輕紗似的微雲”。隨着景象的變化,音樂氣勢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多麼美麗的畫面,多麼豐富的聯想!時而舒緩,時而明快,時而悠揚,時而激烈。清新、夢幻的境界,優美、和諧的曲調,讓我們不得不歎服貝多芬高超的技藝。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恬靜”,形容姑娘被音樂喚起了想象後,臉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色。臉上是“恬靜”的,心裏是舒適、安逸的。“彷彿”,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生的感覺,感覺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濤洶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是多麼寬闊自由的天地,又是多麼光明、美好的景象,這正是兄妹倆所向往的情景。貝多芬的琴聲帶給了兄妹倆無窮無盡的想象。音樂,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

1、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

2、播放《寂靜的山林》生閉眼想象畫面,交流彙報,寫在作文本上。

四、佈置作業

完成作文

部編版《月光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並理解“蠟燭、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鍵”等詞語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在質疑理解、感情朗讀、想像寫話的語言實踐過程中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瞭解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3、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

教學過程:

預習(課前)

1、自學生字新詞,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一課時

一、聽寫詞語,自由說話,引出問題

1、學生聽寫詞語:蠟燭、茅屋等

2、學生自由說話:選用剛纔聽寫的詞語根據課文內容說一段話,教師隨機點評

3、教師引出問題:究竟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創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進入問題,自主感悟,感情誦讀

語段一: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突然停了……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

隨便說說罷了”

1、貝多芬聽到哪一句話起就心動了?(感情朗讀)

2、貝多芬從這一句話中聽出了什麼?

(1)盲姑娘家境貧窮(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貧窮?)

(2)盲姑娘熱愛音樂(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熱愛音樂?)

(3)師: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她依然熱愛着生活,姑娘雖然家境貧困,但是她並不放棄

對藝術的`嚮往與追求貝多芬的心被觸動了

3、貝多芬從兄妹倆的整段對話中還聽出了什麼?

(1)妹妹的懂事、兄妹倆之間的相互關懷與體諒等(感情朗讀)

(2)師:盲姑娘這麼貧窮,但是這麼熱愛音樂,又這麼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動了,所以走進茅屋

語段二:貝多芬坐在鋼琴前面,彈起盲姑娘剛纔彈的那首曲子來……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1、學生質疑

預設問題一:盲姑娘什麼也看不見,爲什麼知道她是貝多芬?

預設問題二:貝多芬爲什麼不回答?

預設問題三:貝多芬彈一首曲子已經滿足了盲姑娘的心願,他爲什麼還要再彈一首曲子?

預設問題四:貝多芬爲什麼稱盲姑娘爲“您”?

2、梳理問題

3、解決問題(感情朗讀)

三、入情入景,想象寫話,欣賞音樂

1、師生共讀“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語段: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

2、重新回到問題:貝多芬此時此刻會想些什麼?

3、進一步瞭解貝多芬,聯繫上文,想像寫話,體會貝多芬內心情感

課外資源:我爲什麼要作曲,因爲我有很多想法要釋放出來——貝多芬

4、欣賞《月光曲》片段

部編版《月光曲》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2.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並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3.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理解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講讀課文第二段第二部分。

1.從前課導入:第一課我們學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講貝多芬走進了低矮的茅屋,爲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曲子,那麼激動,那麼興奮。上一課我們提到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苦人造福。"還說,"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啊。"這時,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裏怎麼樣?

2.師生對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話。

3.於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不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趁着興致當時彈出來的?從哪一旬裏可以看出?("他飛奔口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剛纔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

4.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樂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樣聽的?他們聽着,聽着,又展開了怎樣的聯想?請你們看看插圖、帶着這個問題自學第二部分。

(學生自學)

5.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聞名的樂曲呢?這個情景課文中有一幅插圖(老師讀課文"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讀後描述,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這個情景多美啊。蠟燭滅了,屋子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麼自,那麼亮,那麼美。(結合情境的感受,教給詞)爲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麼詞?(清幽)這個"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給人寧靜的美感。前面也講到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

6.現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麼清幽,小屋子裏是什麼情景?屋子裏人物的形象怎麼樣?然後請你們講這幅圖。

(學生各自準備,同座兩人對話。)

例話:(描述插圖)一陣風拂過,把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茅屋。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啊,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月夜呀,身邊的窮兄妹是這樣的窮苦,他們同樣需要音樂,我一定要用我的音樂給他們帶來快樂,給盲姑娘帶來光明,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藉着月光彈起琴來。

7.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貝多芬的琴聲給窮兄妹帶來了什麼呢?課文上沒有寫,但是從哪兒我們可以知道?

8.通過貝多芬的琴聲,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聯想來寫的。現在我們看看下一節課文,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聽琴聲的事實,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因聽琴聲產生的聯想?

(學生自學。)

9.學生讀寫實的部分:"皮鞋匠靜靜地聽?","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着他睜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讀。引導學生體會這兩處寫事實的課文,從內容上講是連貫的。

10.從事實引出聯想,課文中用了哪兩個詞語?

(板書:好像……彷彿……)

11.下面,我們先看皮鞋匠聽着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麼?有幾個畫面。

學生自學課文分層次。

"月亮升起來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三個畫面。

他們兄妹倆聽着好像看到了這些美妙的畫面。

12.(用簡易畫創設情境,理解課文詞句,體會感情,伴隨老師哼唱。)

(1)語言描述帶入情境:現在我們也彷彿來到皮鞋匠的小屋裏,站在盲姑娘身邊,一起聽貝多芬彈琴,想象也看到了課文上的一幅幅畫面。老師輕聲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們也好像到了大侮,還看到了什麼?你們說,老師畫。

(2)第一幅畫面:

月亮應該畫在哪兒?爲什麼要畫在海平線上?(理解"水天相接")

邊作畫邊指點:"粼粼"指水清。

指導看插圖:聽到貝多芬的琴聲,皮鞋匠彷彿覺得月亮從大海上慢慢升起,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上的月夜,你們想這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起琴鍵,節奏也比較慢。)

(3)第二幅畫面。

敘述:貝多芬繼續彈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她又彷彿看到了什麼?

(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微雲"是"小云"嗎?從整個句子看,是"一縷一縷輕紗似的"。想一想,這兒的"微"是什麼意思?(薄)"一縷一縷"的微雲又是什麼樣兒的,你們說老師畫。(邊討論邊畫圖,見右圖)

這時貝多芬的琴聲,一定比開始時怎麼樣?(再回到插圖,進一步把學生帶入情境)

(4)第三幅畫面:

描述:皮鞋匠聽着聽着,覺得海上颳起了大鳳,捲起了巨浪,這情景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波濤洶涌)

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有沒有月光?從哪兒知道?結合學生回答作畫:"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涌向岸邊"(見右圖)

指點:可見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種歡樂的,令人激動的情景。

引導再看圖: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彷彿覺得大海捲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13.描述性小結:貝多芬的琴聲把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有波濤洶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這是多麼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麼寬闊自由的天地呀!

14.皮鞋匠所聯想到的,盲姑娘有沒有想到和看到呢?從哪兒可以看出?

(姑娘眼睛睜得大大的,她彷彿也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指點: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嚮往的那個光明美好的情景。這一點還表現在哪兒?(恬靜的臉上。)

釋"恬靜".臉上是"恬靜的",表示心裏很舒適的,很安逸的。這波濤洶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沒有看到過?

這琴聲使窮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幾乎忘掉了周圍的一醉:快樂得人迷了,時間比較長,程度比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指導讀:"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這裏運用重複,強調看到了景象,是她從來沒有看到的。

15.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麼感人,這麼富有美感,同在記敘中展開了聯想有很大的關係。

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麼樣?(不那麼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讀讀。

指導讀: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是敘事,哪是聯想,從而很好地瞭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導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深刻。

男生讀寫實部分。

女生讀聯想部分。

16、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想象的重要性,蘋果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水果。它味道可口,營養豐富,人人愛吃。請你發揮想象,合理地編一個與蘋果有關的故事。

總結:

學了這個美妙的傳說,我們知道了貝多芬對勞苦大衆的感情是很深的。課文本身寫的是關於《月光曲》創作的傳說,其實這個傳說本身也是一首動人的《月光曲》。

部編版《月光曲》教學設計4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爲了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努力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所以,本節課我遵循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對文本進行自主理解、體驗和感悟,從而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給學生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同時以朗讀爲載體、感悟爲主線,引領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探究。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兄妹而爲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命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適宜於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訓練的好材料。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結合自己的理解讀出人物內心的情感。

學會根據實在的事物展開適當的聯想,在想象,表達的訓練中,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

2.理清課文線索,抓住貝多芬的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

3.從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中,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2.引導學生體會由實在事物展開的適當的聯想,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彈奏第二首樂曲時的情和景。體會人物的心境和樂曲的意境的統一。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今天,不僅是我要與各位同學共同渡過這40分鐘,我還給大家帶來了一個人,這個人相信你一定聽說過,而且還會有所瞭解。(放課件,貝多芬圖片)認識他嗎?對他你有什麼瞭解?

2.師簡介貝多芬並出示他的話“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

3.學生談感受,引出課題《月光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大家自由讀一讀課文,爭取讀準字音,將句子讀通順。

2.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文中爲我們講了一件什麼事?

3.指名彙報,理解“傳說|。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1.《月光曲》是怎樣誕生的呢?課文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筆墨爲我們記敘了月光曲的誕生過程。現在就請大家再次細細地讀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直至結尾段,找一找《月光曲》是怎樣誕生的。

2.學生自由讀文並勾畫。

3.生彙報。此時貝多芬正幽靜的`小路上散步。體會一下,他當時的心情會是什麼樣?本來正在悠閒地散步的貝多芬,又是什麼吸引了他,讓他創作出這著名的月光曲呢?

4.學生彙報,預設:

對話一: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呀!……說說罷了。”

(1)生彙報,師:他找的是兄妹倆的對話,這段對話正巧被站在茅屋外的貝多芬聽見了。(出示句子)

(2)透過盲姑娘的這句話,你能感受到她在想什麼嗎?(生:想聽貝多芬彈琴,喜愛音樂等)

(3)請大家再來讀一讀盲姑娘的這句話,看看誰能打動貝多芬的心?(自由讀)

(4)同學們,貝多芬不但是一個音樂家,他更是一個心思細密的人。他又會從姑娘的這番話中,他能聽出什麼呢?(渴望)

(5)是呀,貝多芬除了聽出盲姑姑內心的渴望,還聽出了什麼?(喜歡音樂)

(6)何止是喜歡,也許她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除此之外,在這句話中,你還聽出了什麼?(家窮)

(7)從哪些細節中讓你能感受到姑娘家很窮呢?(生彙報:找本段中的話,或文中的相關描寫)

(8)生彙報,再次指導朗讀本次對話。

對話二:出示“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1)生彙報,出示句子。

(2)大家看,此時盲姑娘已經十分激動,因爲她猜出了這個人就是貝多芬,但貝多芬聽了盲姑姑的話,有什麼反應?(沒有回答)

(3)盲姑娘她看不見,可爲什麼一聽就知道是貝多芬?誰來說一說你的想法?

(4)看來,這位盲姑娘真是對音樂真是太癡迷了,難怪她聽了一曲之後,就猜到了這人就是貝多芬。的確有這樣出名的音樂大師親自爲她彈奏,你想,她怎能不激動呢?來,自由讀一讀這句話,讀出你此刻的心情。(生自讀)

(5)同學們,假如你就是這位癡迷於貝多芬音樂的盲姑娘,老師相信,能見到貝多芬的你們也一定會激動萬分,所以你們也會激動地說:(生齊讀)彈得多純熟啊,……

(6)而此時的貝多芬雖然沒有回答姑娘的話,但他此時的心情已經難以平靜,已由原來的感動變成了萬分的。激動。於是,他決定再彈奏一曲,將這份真摯的感情送給兄妹二人,將這份愛心傾瀉在了他的指間中……

四、感受《月光曲》意境

1.這時候,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從窗子照進來,茅屋裏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藉着這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2.指名配樂朗讀第九自然段,生欣賞。

3.聽着這美妙的音樂,兄妹二人看到了什麼?(大海)是真看到了嗎?這是什麼?(聯想)

4.透過兄妹二人的想象,你能看到哪些不同的畫面?

5.學生彙報,師相機指導朗讀。

6.既然大家已經從文字中感受到了這不同的意境,那現在誰能將整段文字再給大家讀一讀,(指名配樂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靜靜地感受這音樂和語言相融合的無窮魅力。

7.讀文就要熟讀成誦,語文學習也重在積累。這段文字作者描寫得那樣生動細膩,你們能將它記在心裏嗎?來,自己先練一練。(生練習後,出示填空,師生齊背)

8.同學們,其實畫面的變化也代表着貝多芬內心情感在不斷地變化着。猜猜此時的他會想些什麼呢?

五、昇華情感,總結全文。

1.正當兄妹二人還陶醉在這美妙的琴聲中時,貝多芬呢?

2.此刻,貝多芬的內心已不再平靜,他的心中完全是創作的激情,在有感於知音,寄情於月光中,即興創作出了這首曲、意、境都非常美妙的樂曲——(課題)月光曲。

3.整篇課文以事情發展的順序,也就是《月光曲》的誕生過程爲主線,以人物情感的變化爲副線,構思巧妙,故事情節環環相扣。你們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好不好呀?相信大家以後也能寫出這樣好的文章。

4.(出示貝多芬的圖及音樂直到結尾)也許,大家還不曾瞭解,貝多芬的內心除了飽含着對窮苦人民的同情與關愛外,更多的還是對音樂的那份癡迷。現在我們就一起再次走進貝多芬那不平凡的一生吧。(放課件,師介紹)

5.聽了這段介紹,你想對貝多芬說些什麼?(生彙報)

6.有人說,美妙的音樂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愉悅我們的心靈,因爲它不僅會給人以美的享受,更會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老師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夠在閒暇之餘,再去欣賞一下貝多芬其它的作品,用你的心去熱愛音樂,去感受蘊含於每首樂曲中的那份情和意。

部編版《月光曲》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自然段。

能力目標: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情感目標:

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句包含着的意思,體會貝多芬在即興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

分辨課文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教學方法:

情境感悟

教學準備:

貝多芬想相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談話直接引出課題

2、概括課文大意練習。句式補充訓練。

月光曲。月光曲是。

3、簡介貝多芬。

瞭解貝多芬在世界音樂中的地位——樂聖,以及貝多芬名言:我的藝術應該爲貧苦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課文:月光曲是貝多芬爲盲姑娘譜寫的一首著名的鋼琴曲。

二、初讀感知課文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

三、學本課生字新詞

譜成清幽萊茵河茅屋入場券陌生人霎時間

波濤洶涌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領讀新詞

2、說說詞的意思

3、由“茅屋”一詞進行聯想。

訓練語感,體會生活在茅屋裏的人是窮人。

四、讀中感悟“盲姑娘”,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體會這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品讀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學習課文中運用的多種描寫方法:語言、外貌、神態,感受盲姑娘立體豐滿的形象。

這位姑娘是一位貧苦、懂事、熱愛音樂、懂音樂的盲姑娘。

五、展開合理聯想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漸明晰貝多芬越來越強烈的情感變化,好奇——心裏一震——感動——百感交集、激動萬分

2、嘗試理解貝多芬爲什麼彈了一曲又爲盲姑娘再彈一曲的情感因素——爲音樂上的`知音演奏

六、歸納貝多芬爲什麼被稱爲樂聖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這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2、貝多芬爲什麼會爲盲姑娘即興創作月光曲?

知道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我的藝術應該爲貧苦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麼的幸福!”

二、學習新課

繼續學習課文,瞭解《月光曲》的內容。

(1)一邊讀課文,一邊想像、畫圖、體會美妙意境。

(2)再聽《月光曲》。感情朗讀課文第9自然段,如同貝多芬散步時心情平靜,聽到盲姑娘說的話之後,心情變得不平靜一般,體會《月光曲》的感情變化,表現出樂曲旋律由平靜到不平靜的變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

"她那恬靜的臉上""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離開了茅屋。"

(4)你能把這樣美妙動人的《月光曲》背誦出來嗎?背誦9自然段。

三、閱讀拓展

學到這裏,你覺得這個傳說是真實的嗎?

(1)故事的地點環境與《月光曲》一致。

小鎮環境幽靜,茅屋裏月光清幽。

(2)貝多芬的爲人與品格的確如此。

貝多芬十分憎恨專權勢暴政,極其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庸俗,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50歲時兩耳失聰,仍堅持創作。課文的這人"傳說"反映了人民羣衆的願望和好惡,表現了貝多芬的爲人與品格。

(3)故事中貝多芬的心情變化與《月光曲》的放律變化一致。

月光曲

琴藝高超

貝多芬即興作曲樂聖

情感真摯、細膩

高尚的品格

部編版《月光曲》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

3.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教學重點

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心情。

教學難點

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產生的聯想。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十歲舉行公開音樂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貧寒,受盡磨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對專制暴政無比憎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麼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關於《月光曲》的傳說的?(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樣分?

4.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讀後評議,糾正讀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讀課文,想一想,貝多芬爲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是哪幾首?

2.學生默讀思考後討論。

(1)貝多芬爲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彈了兩首曲子。)

(2)這兩首曲子分別是什麼?(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學的貝多芬譜寫的曲子;第二首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3)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從哪兒到哪兒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後寫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學生朗讀二至七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地方。理解幾個詞語:幽靜、入場券、陌生、純熟。教師介紹萊茵河是歐洲的大河之一,流經好幾個國家,包括德國。

2.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而感到深深的遺憾。)

3.盲姑娘一家很窮,又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們住在一所茅屋裏,兄妹倆相依爲命。哥哥是個皮鞋匠,妹妹是個瞎子,他們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4.姑娘爲什麼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

(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從這裏可以看出兄妹倆互相體貼,這種感情非常珍貴,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她看不見樂譜只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儘管斷斷續續,很不熟練,卻是很不容易的.。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並且由此猜出了彈琴的人正是貝多芬本人。這說明她具有音樂才能。貝多芬也深深地爲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這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課時

一、複習舊課

1.用生字卡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朗讀課文一至七自然段。提問:貝多芬爲什麼彈完了一曲又彈了一曲?

二、深入學習

1.指名朗讀八至十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正確的地方。

貝多芬看到了什麼?(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就在這樣的氣氛中,皮鞋匠兄妹倆站在他的身旁。)

2.貝多芬彈的是什麼?他彈的和他看到的有什麼關係?皮鞋匠聽着琴聲,好像看到了什麼?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爲樂曲使他產生了聯想。開始,音樂可能是徐緩的,使人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雲。再後來,音樂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聯想到月光下風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麼?爲什麼說盲姑娘“彷彿也看到了”?

4.爲什麼兄妹倆沒有及時發現貝多芬的離去?(他們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了。)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也給自己帶來了一次意外的創作收穫。

三、分辨聯想

1.在“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了琴鍵”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2,在“皮鞋匠靜靜地聽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指導。請學生試背第9自然段。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貝多芬盲姑娘知音

彈奏想聽感動

再彈入神動情

記錄本陶醉激情

教學反思

文中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