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爲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着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爲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2

課程標準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很大程度上是藉助形象思維來完成的,所以單憑教師單一的講解,學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點,如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在教學中,適當運用信息技術,並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方法的意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裏的一篇觀察描寫某種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啓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七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併爲保護自然環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貢獻。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背誦3、4自然段。

評價任務

任務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任務二: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後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裏面藏着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採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

(五)作業佈置:以《我發現……的祕密》寫片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爲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爲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爲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着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2、課外查詢資料:

(1)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嫩綠綠得新鮮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語,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教具準備】

課件、彩筆、畫紙

【教學過程】

一、質疑,激發閱讀興趣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了爬山虎的葉子,對於它的腳,你最想知道什麼?

2、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師梳理問題

大致如下:

腳是什麼樣子的?顏色怎樣?怎樣爬牆的`?爲什麼不會掉下來?

二、研讀,體會自然的神奇

1、剛纔大家圍繞“爬山虎的腳”提了很多想知道的問題,那就請同學們帶着自己的問題自讀課文3至5自然段寫腳的部分,邊讀邊想,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的腳。

2、學習第三自然段。

⑴誰願意把第三自然段讀給大家聽?其餘的同學請提起筆,畫出寫爬山虎腳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⑵指導讀勾畫的句子,用讀書記號在句子中標出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腳是什麼樣子的?什麼顏色?

⑶看圖認一認爬山虎的腳,說說根據。

⑷指導朗讀。

3、分小組討論學習第四自然段。

⑴請同學們用剛纔抓關鍵句、關鍵詞的辦法,在4人小組裏學習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麼往上爬的

⑵交流彙報。

⑶重點指導句子:

長出小圓片,細絲變彎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隨着爬山虎不停地長出新莖、新葉、新腳,就這樣先巴住牆,然後“彎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從牆腳爬到牆頂。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爬上去的。

⑷議一議:能否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爲什麼?

⑸指導朗讀。

4、自學第五自然段。

⑴自讀課文。

⑵說一說:爬山虎的腳觸着牆和沒觸着牆有什麼變化?

⑶指導朗讀。

三、朗讀,感受文字的韻味

1、因爲有了爬山虎這樣神奇的腳,纔有那滿牆的美麗的葉子。想不想欣賞一下呢?

2、課件欣賞。

3、孩子們,讓我們捧起課本,帶着剛纔看畫面的感受,美美地讀讀課文吧。

四、總結,拓展課外的世界。

1、學了課文,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

2、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一課,瞭解到大千世界,萬物百態,無奇不有。老師希望你們做個有心人,多去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發現世界,用你的手中的筆去描繪美好的世界。

3、下面,就給同學們一次展現自己的機會。(出示課件:詩、書、畫、文)

請你在“詩”、“書”、“畫”、“文”等形式中選用自己最喜歡的一種來表現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板書設計

位置、形狀、顏色樣子

爬山虎的腳:觸、巴、拉、帖爬牆

觸着牢固沒觸萎了變化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4

一、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瞭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種葡萄科藤蔓植物,並且瞭解到本篇課文是從哪兩個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葉子、腳)我們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顏色好看、排列整齊),爬山虎的腳究竟有什麼特點,咱們大家一起到課文中找一找,好嗎?

二、研讀課文,品味爬山虎的腳的位置,特點

1、通過第一節課的學習,哪幾個自然段是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裏呢?它長什麼樣子呢?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相關語句。

2、請生回答,預設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簡筆畫板書)同學們說這爬山虎腳的位置和形狀,老師來畫一畫。

男女生分讀:結合圖片,腦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腳,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大家見過蝸牛的觸角嗎?仔細觀察過蝸牛的觸角嗎?今天我特意帶來一隻小蝸牛,你們想不想看?(課件出示圖)這是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把爬山虎的腳比作蝸牛的觸角,非常生動形象。看到蝸牛的觸角,說說你的感受。

預設生:蝸牛的觸角給我的感覺有點滑,很有光澤,特別細,長得很漂亮。

4、同學們找得很仔細,如同蝸牛觸角般的細絲,作者葉聖陶爺爺是怎麼發現的?預設學生回答“仔細觀察”,師繼續追問:你本自然段中從哪一個詞語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於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腳,所以纔會把這麼可愛的“腳”分享給同學們。

三、研讀課文,瞭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觀察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請同學們繼續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腳如何向上爬的語句?圈出相關的動詞。

2、請生回答:“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簡筆畫板書)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細絲變成了小圓片,巴住牆,細絲由直變得彎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關動詞,你可以圈出來了嗎?

3、如果把“巴”換成“挨”字可以嗎?當然不可以,“巴”字說明爬山虎貼在牆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可以嗎?“一步一步”是指雙腳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長出一隻腳,巴住牆,向上爬,再長出一隻腳,再巴住牆,這樣一腳一腳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換。

4、同學們,瞭解過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請大家藉助你的雙手,一隻手臂扮演牆壁,另一隻手扮演爬山虎的腳,同桌兩個人互相來演一演吧!請同學示範演。

5、帶動作齊讀:請同學們帶着動作一起讀一讀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葉聖陶爺爺仍然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瞭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樣向上爬的?從文哪一個詞語直接告訴了我們?“仔細看”這一個詞語體現作者觀察認真,仔細。

四、爬山虎與牆的關係

師: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它是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如果沒有觸到牆呢?會怎麼樣?

課文第5自然段。這說明爬山虎與牆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爬山虎依賴牆壁。

無論是爬山虎的葉子、腳還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觀察爬山虎特別仔細,那他是採用了那種觀察的方式呢?板書(連續觀察),在我們的課文中有哪些表示他連續觀察的詞語呢?

預設生找出:不幾天、以前、今年、原先、現在……

五、練筆

這節課,我們瞭解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怎麼爬?它與牆的關係?如果你是爬山虎,讓你來自述一下自己,你會如何去說呢?請同學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一寫“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長在……

2、我爬的時候,腳先……再……

3、我與牆……

六、昇華

因爲爬山虎有了腳它才能不斷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麼堅實。一步一個腳印,做人也應該這樣。你喜歡它嗎!當然,我們也要學習葉聖陶爺爺善於觀察的特點,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11個生字,正確讀寫“重疊、空隙、觸角、痕跡”等詞語 。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4、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生活情趣。

5、背誦、抄寫作者描寫生動形象的句子、段落,並仿照課文寫一篇介紹植物的文章。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課前準備:

課前發動學生通過上網等方式蒐集有關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植物資源”交流,導入新課。

1、學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資源”,介紹自己瞭解到的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老師重點把握學生髮言中有關爬山虎的信息來導入。)

2、導入:是啊!爬山虎與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許多特別的地方。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近大作家葉聖陶爺爺的《爬山虎的腳》,去領略它的與衆不同之處。

二、初讀感知,理清脈絡。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a、把句子讀正確、讀通順;b、文章主要寫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內容?)

2、讀後交流:(老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從文章敘述的內容中體會到寫文章要按一定的順序寫,才能做到條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葉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腳。

三、品賞葉子的美。

1、自讀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卻帶給了我們許多美妙的感受,讀一讀,說一說,爬山虎的葉子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感受?

2、讀有關語句,說說它美在哪裏?

3、交流爬山虎葉子的美。

a: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美:顏色美:嫩紅——嫩綠。

b:長大了的葉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的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引導學生體會“新鮮”、“均勻”等詞的準確性和“那麼……那麼……”用法的獨到之處。)

句子二: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

(引導學生: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體會“漾”字的妙處。)

4、出示掛圖,或網上搜集的圖片(爬山虎葉子的畫面),學生美讀第二自然段。

5、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寫作方法。

(通過對爬山虎的葉子的顏色、動態、靜態的描寫,其中“動態、靜態”讓學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師不必祥析。)

6、美讀第二自然段,深入領會作者的寫法。

7、指導背誦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出示爬山虎的圖片,學生看圖回答: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爬山虎的葉子的?

2、背誦第二段。

3、導入:爬山虎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卻不以爬山虎的葉子爲題,而是以爬山虎的腳作爲題目,那麼爬山虎的腳又有什麼更特別、更吸引我們的嗎?

二、研讀第3、4、5自然段,交流體會。

1、默讀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的獨到之處?

2、彙報交流。

▲: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很獨特。

a::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爬山虎腳的樣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引導學生髮現作者是從位置、數量、形狀、顏色上來具體描寫的。運用比喻句顯得更生動、形象。)

c:指導朗讀這個句子,加深體會。

▲: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a::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並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描寫爬山虎腳的動作的詞句。(動詞:觸、變成 、巴住、拉、貼)

b:想一想,畫一畫,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這樣”是指什麼?學生複述自己畫的句子。

“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到什麼?(引導學生體會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導朗讀,熟讀成誦。

▲:爬山虎的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莖。

b:抓住詞語“相當、要是 、休想”來體會爬山虎的巴牆的牢固。

c:指導朗讀。

3、小結,並全班感情朗讀第3、4、5自然段 ,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腳的神奇。

三、迴歸整體,體會寫法。

1、感情朗讀全文,加深體會。

2、交流歸納寫法。

a: 能夠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懷着喜愛之情觀察,觀察地非常深入 。

四、積累運用 ,提升語言。

1、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優美的詞句。

2、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爬植物(如:葡萄、牽牛花等),仿照課文寫一寫,內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板書設計: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顏色:嫩紅(灰色)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6

 【設計理念】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葉聖陶老先生細緻精準地描寫出爬山虎充滿了勃勃生機的“葉”和“腳”,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這也是課文的重點。設計時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重點研究“葉子的特點”,第二課時重點討論“腳”的特點。教學中立足工具——課本,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薰陶,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審美能力,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過程與方法: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像爬山虎一樣的向上精神。

 【教具準備】

教具(爬山虎實物,教學課件);學具(水彩筆)

 【教學重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有順序的觀察事物的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一、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葉子和腳)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爬山虎的腳。

1、板書: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2遍)

2、質疑:學習爬山虎的腳,你最想知道什麼?(隨機板書)

板:樣子?

怎樣爬?

……

3、小結: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很有學習的價值!課文第3自然段就就講了爬山虎的樣子,還講了它生長的位置和顏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默讀課文,畫出這樣的句子。

【通過質疑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直奔教學目標。】

 二、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找一找: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爬山虎樣子、生長位置和顏色的句子。

說一說: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從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麼?(板:莖上長葉柄枝狀細絲嫩紅)

誰能說說蝸牛的腳是怎樣的?(觸角很細,頭上有圓片)

師:哦,原來爬山虎的腳就是這些細絲。

畫一畫: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你瞭解到的爬山虎,看誰畫得又快又好!(學生繪畫)

評一評:誰願意把自己的畫讓老師展示一下,請同學們對照板書評評這幅畫。(投影爬山虎實物)

讀一讀:誰能通過朗讀讀出你瞭解的爬山虎嗎?

【利用對比教學,讓學生感悟爬山虎腳的特點,採取說、畫評的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語感和表達能力】

 三、瞭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過渡:師:作者把爬山虎描寫得多麼細緻呀!是什麼原因呢?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誰能獨具慧眼找出來呢?

對了,正是因爲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顏色瞭解得那麼仔細。剛纔同學們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問題,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讀課文,畫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點標出表示動作的詞交流。(誰能說說你畫出了哪些句子,標出了哪些詞)板:觸巴拉

2、理解:觸巴拉

質疑:你認爲“觸”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挨)

追問:爲什麼不用“挨”而用“觸”呢?

提示: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細小圓片;小輕,只能觸)

“巴”可以換成什麼詞?(抓貼)爲什麼不用抓呢?老師做抓的`動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師想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做動作,注意觀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貼”)誰在“巴”,誰又在“貼”,你是怎麼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爲什麼用“巴”不用“貼”呢?(爬上虎的腳是小圓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讀第一句)

你讀時注意了什麼?(“觸”讀得輕,“巴”讀得重)誰還能讀一讀

爬山虎的腳又是怎樣“拉”的呢?誰來讀讀寫拉的句子。(指名讀)

演示:(老師拉一名同學)老師在拉誰?

文中什麼拉什麼?(腳拉莖)

是怎麼拉的呢?(學生說,老師做動作)

3、說話練習: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組用自己的話組內交流,交流時一人說,其他人聽,聽完後可補充。)

全班交流,(誰能說說)

4、出示CAI:他們說得怎麼樣,讓我們看看畫面吧!現在誰還想說。

5、感情朗讀:讀到這,你對爬山虎的腳有何感受?(提示:對本身,對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讀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來嗎?

齊讀第4自然段

【抓住關鍵語句,啓發學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語言環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訓練了學生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氛圍;恰當的肢體語言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寓教於樂;感情朗讀,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產生共鳴;演、說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

 四、學習第5自然段

1、師:爬山虎的腳都能觸着牆嗎?那是怎樣呢?

板:觸着牆(牢固)沒觸着牆(萎了)

2、原來爬山虎的腳還有這些變化,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來的嗎?

3、啓示:從中你受到什麼啓示嗎?(談啓示、說方法)

(可提示學生從作者的觀察順序、作者的觀察方法、文章圍繞一方法和時時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這些方面去談。)

【引導發現,發散思維,總結寫法。】

 五、小結:

1、我們觀察事物時要耐心,細心,還要長時間的觀察,這樣才能把認識的事物寫清楚,你們明白了嗎?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們喜歡的植物。課後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種植物。

【板書設計】(略)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2.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相關段落。

4.體會爬山虎堅忍不拔、積極向上的精神。

 教學重點: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難點:抓住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出示實物引出課題

出示吸盤:這是什麼?什麼樣的吸盤?你能把你看到的說給大家聽嗎?(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觀察時要細、抓特點、注意變化)

有一種植物的莖上長出的細絲觸着物體時頂端變成了小圓盤就有這種吸附的功能,誰知道是哪種植物的什麼?(板書:爬山虎的腳)

二、釋題讀文理清段落

1.談談你眼中的爬山虎好嗎?(展示課前查找的關於爬山虎的資料):爬山虎是一種攀援在牆上供觀賞的`植物。也叫巴山虎、爬牆虎、地錦、常青藤、飛天蜈蚣、假葡萄藤。原產我國,北起長白山,南至廣東、廣西,廣泛分佈。爲葡萄科落葉大藤本,是一種美麗的垂直綠化植物。其形態與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鬚,卷鬚尖端有粘性吸盤,遇到物體便吸附在上,無論是岩石、牆壁或是樹木,均能吸附。葉由三片小葉構成掌狀複葉,夏季枝葉茂密,用於綠化房屋牆壁、公園山石,既可美化環境,又能降溫,調節空氣,減少噪音。爬山虎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陰溼環境或向陽處,均能茁壯生長。繁殖採用播種、壓條、扦插等多種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達95%。一年生苗株高可達一米。房屋、樓牆跟或院牆跟處種植,應離牆基五十釐米挖坑,株距一般以一點五米爲宜。在樓房陽臺可以盆栽,苗盆緊靠牆壁,枝蔓迅速吸附牆壁。爬山虎的根、莖可入藥,有破瘀血、消腫毒之功效。果可釀酒。

2.自由讀課文後理清哪幾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3—5自然段)除了寫它的腳之外還寫了什麼?(爬山虎生長的地方與葉子的特點)

三、逐段剖析理解內容

(一)爬山虎的位置

出示提綱(1)作者看見的爬山虎生長在哪裏?它的生長與其它植物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爬山虎長得怎樣,從哪能看出來?畫出相關詞。

(3)爲什麼作者把爬山虎生長的地方寫得這麼具體?

(二)爬山虎的葉子(在黑板上畫出幾片葉子)

1.指讀思考: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顏色:嫩紅到嫩綠)課文着重講了長大的葉子又是什麼樣子的,討論:爬山虎的葉尖爲什麼一順朝下?爲什麼“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教師可播放錄相片,靜態與動態的爬山虎的葉子。)

2.出示卡片引導孩子試背此段:嫩紅、嫩綠、引人注意、新鮮、一順朝下、均勻、重疊、空隙、拂過、漾起波紋。

(三)爬山虎的腳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麼?(樣子、怎麼爬、與牆的關係)

1.燈片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上。莖上( )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 ),每根( )像蝸牛的( )。( )跟新葉子一樣,也是( )。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要求:小組學習填出空白的地方,並思考寫了腳的什麼特點?(位置、形狀、顏色)

師:我這裏有好幾種顏色的粉筆,你能自選一種上黑板前面畫出爬山虎的腳嗎?(讓學生上黑板上去畫可以運用課文中關鍵詞對爬山虎的腳的位置與形狀、顏色的理解)

2.默讀4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此段的中心句,用畫出爬山虎腳動作的詞,討論這些詞能隨意變動嗎,爲什麼?(學生討論後回答後觀看flash動畫)

學生根據畫出的動作詞想象爬山虎腳向上爬的樣子,指名上前貼出這幾個詞。(觸、巴、拉、貼、爬)試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它是怎麼爬的。

3.齊讀第5自然段思考腳的變化包括哪兩種情況?

出示:觸着牆的( )

沒有觸着牆的( )

師:爬山虎之所以能不斷地向上生長着,也使這綠綠牆呈現於人們的眼前,可這變化是作者一天就能觀察到的嗎?(很長一段時間)這都是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結果,才能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

四、練習鞏固昇華主題

1.看板書: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寫了( ),再寫了( ),最後寫了( )。

2.看錄相配樂朗讀,欣賞爬山虎。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8

【思路】

可以有效地幫助廣大學科老師將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積累轉化爲多媒體課件方式。

多媒體課件開發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兩張皮”的效應。傳統的軟件開發一般是由學科老師和計算機制作人員組成,由於各自的專業所限,有效的教學溝通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許多商業化教學軟件的質量都是由此引起的)。爲解決這一難關,一方面製作羣體應增配教學設計人員(主要是教學形象轉化設計者);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倡導廣大教師儘快學會運用教學稿本而成爲多媒體軟件的創意和設計者。教學稿本就是爲教師們而設計,下面以幾個教學實例說明教學稿本的設計撰寫。

有了一定理論的儲備,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多媒體教學設計的表達邏輯了。爲了明確多媒體課件設計的特點及其表現形式,我們先看下面兩個按常規教學形式表達的一個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教案)。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生長部位。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麼樣一腳一腳爬上牆的。

4、結合觀察發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教學具】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想】

1、創設審美情景,以 爲主導地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與主動。

2、教學設計分爲四個大的環節:

創設情景,審美欣賞—細緻觀察,建構新知—反饋操作,強化認知—形成評價,自我完善。其中前兩個環節是以教學講授與演播爲主,而後兩個環節卻是以學習的自主操作爲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審美欣賞

1、啓發談話:

誰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長在什麼地方?你能否說出它的一些特點?它美不美,怎樣美?

2、讀課文,重點讀一讀第三、第四兩個自然段,體會一下爬山虎與爬山虎的腳有些什麼特點?

3、教師演示 ,看一看描寫第三段的有關爬山虎的視頻資料,初步感受“均勻”、“空隙”等詞彙,並重點感受“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的動態藝術。

4、說一說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讀讀課文,體會一下課文中語言文字的藝術表達。

二、細緻觀察,建構新知

1、熟讀第四自然段,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

2、cai,看一看描寫第四段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顏色、形狀視頻資料。培養口語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它到底長在什麼位置?

4、邊讀課文,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與長成的動態效果—嫩紅的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細絲的頭上又長出幾個圓片,就像是蛟龍的爪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三、反饋操作,強化認知

1、從上面的學習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腳的.那些外部特懍寺穡?

2、利用 和教學交互網絡的操作,請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腳長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麼部位?

3、根據操作的交互反饋,再閱讀課文。

4、最後用自己的話重點說一說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麼位置?

5、細緻觀察爬山虎的腳長成的動畫。

四、形成評價,自我完善

1、讀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課文說了些什麼?

2、找一找描寫爬山虎的腳爬牆的動詞(觸/變/巴/拉/彎/貼)。

3、在 找到這些詞,並在課件上將這些動詞拖至交互區,然後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4、分別用鼠標點擊這些動詞,看一看與此相關的描述爬山虎的腳的相應動畫。

5、對照畫面,用自己的話有順序地說一說爬山虎的腳是怎麼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觀看一遍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完整動畫。

這個簡略的教學方案一個十分明確的特徵就是強調了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應用( ),並在創設生動的語言環境中,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教學設計方案中不難看出:一方面多媒體教學設計有別於常規電教的本質區別在於 課件幾乎主導了整個教學的程序(這也就是 課件創意與多媒體教學設計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緣故);另一方面就是“學”的意義真的可以在 具備的物質條件下落實在自我形成的動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慮到如何將常規教學方案轉變成 課件創意的表達方式,我們不妨創設這樣一個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將有關《爬山虎的腳》的 設計可能涉及到的教學要點詳細集中起來,以便於整理和觀察。

其實,上述表列式的教學內容表達本身基本沒有意義,但作爲常規教學方案《爬山虎的腳》的設計,可以轉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學創作要素,這些要素就是多媒體需要表達的直觀化素材,我們將這些要素通過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體素材,並說明這些素材的表現形式和策略,那麼一個漸趨於完善的 創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體會新詞意思。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課文結構,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3、通過對“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習,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

【過程預設】:

一、揭題,感知

01、揭題,讀題。學習“虎”的筆順。

02、直觀感知爬山虎。課件顯示圖片,學生欣賞,可以邊欣賞邊說與圖片相關的話。

二、初學,梳理

03、初讀全文,讀準生字的音,體會新詞的意思。

04、讀讀典型的生字和新詞。並交流“疊”的書寫特點。

均勻嫩莖葉柄蛟龍重疊空隙痕跡逐漸

05、說說此時心中的爬山虎。(圖片感知和文本閱讀之後,一定會對爬山虎產生新的感受。)

06、聽或跟錄音朗讀,思考: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07、討論: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幾個方面?

三、細究,感悟

08、葉聖陶爺爺是如何經過自己長期細緻地觀察,通過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寫,來介紹爬山虎的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說說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09、學習句子:“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隨機討論:你認爲該怎麼讀?爲什麼要這樣讀?)

10:學習句子:“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隨機討論: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爬山虎葉子還獨特在哪裏?)

11、過渡:哦!怪不得“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12、閱讀了上面這些恰切真實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寫,讓我們對作者葉聖陶爺爺產生了油然的敬意,爲什麼呢?

13、齊讀第二自然段。

14、試背第二自然段。(機動)

四、作業,延伸

15、作業:在生字本上抄寫生字。

16、實樣觀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圍、居民小區、公園等地方仔細觀察爬山虎。

五、板書預設

爬山虎的腳

嫩紅嫩綠

爬山虎的葉子綠得新鮮看着舒服

一順朝下鋪得均勻

教後反思

一堂課下來,感覺良好,教學進程和學情呈現與預設基本一致,整堂課充分體現了“簡約而不簡單,淺顯而不淺薄”的教學風格。

就課的“點”而言,從“虎”的書寫筆順和“疊”的書寫結構等,在課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實,紮實而有效。

從課的“線”而言,從“圖片欣賞”到“文本閱讀”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課完滿連貫,一氣呵成,使學生在沒有迂迴和陷阱的氛圍中,量力而習,獲得語文。

從課的“面”而言,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有“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聯動”,有“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互動”,有“有聲的讀”,有“無聲的思”,使“課堂場景”和“語文場景”融會貫通,聯勢推進。

唯一遺憾的是,也許由於作者對課文結構的故意布排,在“葉、腳、爬”三塊內容的描寫中,後兩塊內容文句交互,沒有明顯的邊緣痕跡,所以在梳理課文內容這一環節上,學生思維受阻,險些進入“冰河時代”。早知如此,這一個微格棄之也不可惜,因爲“一課一得,足矣!”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0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

1、我能學會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痕跡、觸角”等詞語 。

2、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背誦下來 。

3、我要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瞭解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

學習重點: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知識鏈接: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人,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學畢業後即開始當小學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他先後創作、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爬山虎:也稱“巴山虎”“地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開花,花小,黃綠色,漿果紫黑色。常攀緣在牆壁或岩石上,廣見於我國各地。

預習任務 :

1、讀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正確。碰到不認識的字,查閱字典並讀準字音。

2、仔細閱讀課文後,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長位置以及它的葉子的形態。

3、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與牆的關係。讀了課文,我還有疑問,我在課文中標註。(5、6 號同學可不做)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動,檢查預習。

1、我給大家談談我對葉聖陶的瞭解。 2、我還知道爬山虎的知識。

3、我學會了以下生字、新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會理解的詞語:均勻 葉柄 休想 一順兒

二、研讀重點、體會方法。

1、我知道課文( )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讀爬山虎葉子的美。(結合爬山虎實物,抓住重點語句體會 ,可以談感受、畫畫等形式。)

3、作者爲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交流觀察所得。

4、多種形式朗讀描寫爬山虎葉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學後反思,我來闖關:

1、本文先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再寫____________________,然後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積累課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優美句子。

a.

b.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

1、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與牆的關係。

2、學習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具體地描寫事物。 。

學習重點: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動,檢查預習。

1、小組內同學輪流朗讀 3、4、5 自然段,讀一讀。試着說一說每一段分別講了什麼?

2、對照課文,結合爬山虎實物仔細觀察腳的形狀、顏色。

3、找出爬山虎的腳的關鍵句子,讀一讀。

二、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腳長在哪? (直觀理解:葉、葉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兒的?(在書上畫出有關詞語,句子,可採取讀、劃、填、畫的方法)

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4、探究四:爬山虎的`腳力氣有多大?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你可以採取你喜歡的方式展示彙報。可以口答、表演、畫畫……

我來闖關:

請你爲爬山虎的腳畫一張簡筆畫,並展開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氣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本領。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領可大了!

知識延伸:我課餘時間在家裏要種大蒜,生豆芽,隨時的觀察,記錄它們生長變化過程,並寫出觀察日記。

6 《爬山虎的腳》習題

一、聽寫詞語。

二、多音字組詞

空 ______(

) 鋪______ ( ) 曲______( ) 蔓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______( ) ______( )

三、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

),看着非常(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的那麼(

),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 (

)。一陣風(

),一牆的葉子就(

)波紋,好看得很。

四、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睡姿百態

動物休息或睡覺的姿勢,千姿百態。

江河湖海里的魚兒要睡覺。金魚缸裏的金魚,無論在遊動或者靜止的時候,總是睜大着眼睛,好像它們從來不睡覺似的。其實,魚因爲大多數沒有眼瞼,沒法閉上眼睛睡覺。

蛇有透明而連續的眼瞼,是睜着眼睡覺的。烏龜也要睡覺,當它匍匐不動時,也就進入了夢鄉。

蝙蝠的睡眠很怪:後肢勾住屋檐,身體倒掛,頭朝下面睡覺。這種睡法比躺着睡更好,一遇敵害來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飛,又快又安全。

猩猩的睡態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時在樹枝搭成的窩上睡,動物園的猩猩靠牆睡,頭下垂到靠近膝蓋,狒狒喜歡把樹木當作椅子坐在那裏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聲響立即醒來。

動物睡覺也是一種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鬆弛下來,呼吸,循環,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節奏變慢,使疲勞漸漸消除。

1、睡眠對動物有什麼作用?用“_______”畫出。

2、用“~~~~~~~”在文中畫出描寫動物睡覺的句子。

五、積累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優美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1

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認識“均、勻、莖、柄、蛟”5個生字,會寫“虎、佔”等11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生通過初步閱讀課文,瞭解課文每一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知道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

學時重點

教學重點:

學生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本課的詞語;瞭解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學時難點

教學難點:

知道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

教學活動活動1

【導入】

一、瞭解作家導入新課

瞭解作家

-葉老嗎?(生介紹)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哪篇文章?他都有哪些主要作品?

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就再來一起學習一篇葉老的作品,也就是第六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2)學習書寫“虎”字。和我們學習的哪個字比較象?(虛)

(3)學生質疑: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活動2

【講授】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小組交流預習的字詞部分。

3小組進行字詞學習的彙報。

(一)我會讀

PPT出示:均、勻、莖、柄、蛟

1指一組讀生字

2強調:莖的字音

(二)出示多音字:

1出示:空:kong ①裏面沒有東西或沒有內容②無着落,無成效③天空④姓

Kong ①使空,騰出來②閒着的,沒被利用的③沒被佔用的時間或地方

2討論“空隙”讀哪個音?

3結合句子理解“空”的意思。

出示句子: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抹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三)出示本課詞語: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

1小組讀詞語。

2出示帶有詞語的句子:

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的葉子。

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四)我會寫:PPT出示:虎、佔、鋪、均、勻、疊、莖、柄、觸、痕、跡

1、小組交流難查的字的'部首。(佔、疊)

2小組交流難寫的字:疊、逐

3把你認爲難寫的字在寫一個。

(五)請小組交流形近字、近反義詞等。

活動3

【講授】

三再讀課文理清內容

課文圍繞爬山虎,每一段寫了什麼內容?

1小組內先說說

小組彙報:第一自然段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葉子

第三至五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

2讀了課文,瞭解了每個自然段的內容,你此時還有什麼問題?(課題是爬山虎的腳,爲什麼還要寫爬山虎的葉子?)

3閱讀第一自然段:

(1)指讀課文:思考作者都是在哪觀察爬山虎的?進行交流。

活動4

【作業】

四總結課文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勾畫自己喜歡的句子。

Tags:爬山,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目、均勻”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教學重難點: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細緻的觀察方法。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問激趣,整體感知

出示謎語

A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種蔓生植物,板題:它搭架嗎?(這個問題的提出,學生展開形象思維,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葉聖陶爺爺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就滿眼是爬山虎,指讀第一段,齊讀。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看看葉聖陶爺爺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樣爬牆的這一幅美麗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的。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再讀課文,提出問題。

1、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做泡泡。

2、提出問題,小組討論解決。

3、葉爺爺爲什麼會把爬山虎寫得那麼生動具體?

五、學習第二段

課文寫了關於爬山虎的哪兩個方面(葉子、腳)

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

1、範讀第二自然段。聽了有什麼感受?(美)

2、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自劃、練讀

3、交流中適機點出靜態、動態;顏色、姿態。

4、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視頻播放,練習朗讀

5、背誦本段。

6、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葉爺爺爲什麼會把爬山虎寫得那麼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六、指導寫字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爬山虎的腳》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往上爬的,啓發人們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的特點。教學的難點是體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彩色筆、畫紙。

 教法學法:我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創設多種情景突破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質疑課題。

同學們回想一下,《雪地裏的小畫家》都是畫的什麼?(小貓的腳、小狗的腳……)這些都是動物的腳。那你們知道植物也長腳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聖陶老先生寫的《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並齊讀,接着質疑課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課堂。)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大屏幕出示生詞,多種形式認讀。

2、感知課文內容。

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三、學習探究,交流感悟

1、自主選擇,以學定教

你對爬山虎哪一方面最感興趣?這樣就把學習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教師再以學定教,打破傳統的“串講”形式。(這一問題預設有兩種情況,可能多數同學對爬山虎的腳感興趣。根據學生的選擇隨機交流話題)

2、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交流話題一: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一牆的爬山虎。

你看到了什麼?葉子有什麼特點?

(2)、文中爬山虎的葉子又是怎樣的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3)`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4)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漾起波紋的動作.

(5)老師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這一話題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引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過渡:在這一片美麗的葉子下面就藏着爬山虎的腳。請大家到書中去找吧(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 找出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句子讀一讀。

(2)大屏幕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形狀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

(3)引導學生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圖文結合,認識爬山虎的腳;接着引導學生動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交流話題三: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1)默讀第四自然段,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標出爬的動作詞,體會爬的過程;

(2)小組合作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麼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麼爬。 (這一環節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還有什麼特點呢?(牢固 )

“……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3、學習觀察方法

四、迴歸整體,深化情感

1、讀了本課,你有什麼收穫?

2、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畫一畫,感情朗讀、背誦,編兒歌,猜謎語等)

3、配樂(在輕鬆愉快的音樂聲中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4、展示

五、拓展延伸

仔細觀察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寫一寫它的特點。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

位置、形狀、顏色

腳 觸--→巴--→拉--→貼

變化:牢固 萎了

教後反思:

一、讓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他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自讀自悟、合作交流,理解課文的內容。學完課文之後,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學生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超出了我的預測。這些設計都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重點難點

我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學習爬山虎的葉子時,創設情景出示一牆的爬山虎,讓學生直觀感知葉子的美。然後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靜態美和動態美。爲了進一步激發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學生自己讀一讀、畫一畫、演一演的基礎上,再適時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以及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讓學生很容易地認識爬山虎的特點,進一步體會到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牆的。這樣的設計,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把課堂交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感悟,討論交流,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會寫“虎、操”等13個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爬山虎、操場”等16個詞語。

2.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的觀察。

教學重點

1.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2.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的觀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會寫“虎、操”等8個生字,會寫“爬山虎、操場”等7個詞語,理解“舒服”“均勻”“漾起”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細緻的觀察。

3.抓住關鍵語句,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並積累相關句子。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1.引導交流:哪些同學見過爬山虎?你們看見的爬山虎是什麼樣的?

2.過渡: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你們知道爬山虎的腳在哪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位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自讀要求: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生字讀音,指導生字書寫。

課件出示:爬山虎操場嫩葉舒服均勻重疊空隙

(1)指導讀準字音。“彎曲”放在句子中朗讀,注意讀準多音字“曲”的發音。

(2)指導書寫“虎、隙”。

(“虎”“隙”兩個生字較難,教師在課堂上指導並練寫,其他6個生字提示要點,學生課後再寫。)

指導書寫“虎”字:第二畫短橫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這一橫下面的橫鉤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齒,寫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學生練寫。

指導書寫“隙”字:“隙”字右邊上面的“小”,豎鉤變成了短豎。在上下兩個“小”字之間,那條縫隙裏,只有日光能透過來,這個“日”要寫得扁一些。學生練寫。

3.引導交流: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1)引導學生再次快速瀏覽課文後,根據提取的信息彙報。

(2)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結構,瞭解課文內容)提問: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併在一起?

再次板書:

設計意圖: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話題,幫助學生初步瞭解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特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對形難字在書寫過程中易錯筆畫的指導,幫助學生準確記住字形。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瞭解爬山虎生長的位置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提取信息。

出示自讀要求: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長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長位置。

預設:牆上、屋頂。

3.討論:自讀第一自然段後,爬山虎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1: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預設2:爬山虎是一種擅長攀爬的植物。

追問:課文中哪些詞語帶給你這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圍繞“滿是”“一大片”兩個詞語體會爬山虎的茂盛。

小結:①爬山虎生長在牆上。②爬山虎生長得非常茂盛。

4 .指導朗讀:“滿是”“一大片”兩個詞語要讀得慢一些,“滿”和“大”兩個字要重讀,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樣子。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關於爬山虎葉子的描述,體會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

1過渡:我們從文字中彷彿看到了那一片佈滿外牆和屋頂的爬山虎,它是那樣茂盛。

2 .出示: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預設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交流:

(1)發現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嫩紅一一嫩綠一一綠得那麼新鮮。

圍繞“舒服”指導學生讀出安逸、愜意的感受。

(2)瞭解無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圖片,理解“一順兒”的意思。

②聯繫上下文“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均勻”的意思。

(板書:準確)

(3)品味起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①出示:微風拂過爬山虎葉子微微漾起波紋的視頻。

②說一說“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導朗讀:“拂”和“漾”要讀得輕一些,突出微風的輕柔和葉子微弱的震顫。

(板書:生動)

設計意圖:

細讀描寫葉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品讀重點語句,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感受課文生動的表達。

五、總結收穫,體會細緻的觀察

1.過渡:無論是葉子顏色的變化,還是葉尖一順兒朝下鋪得均勻的形態,以及微風拂過時,葉子輕微的震顫,都被葉聖陶爺爺敏銳的眼睛觀察到了。

2.提問:孩子們,你們覺得葉聖陶爺爺是怎樣觀察這些葉子的?

預設1:葉聖陶爺爺一定是拿着放大鏡觀察的。

預設2:葉聖陶爺爺一定是走得很近,反覆看了很多遍。

3. 總結:是呀,他之所以能表達得如此準確,是因爲他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觀察啊!

(板書:觀察:細緻)

4. 小結:通過這節課,我們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通過那些準確形象的語句,感受到了葉聖陶爺爺細緻的觀察,下節課我們帶着這些收穫,再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

在學生充分感受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後,通過質疑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的表達與作者細緻的觀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萎、瞧”等5個生字,會寫“葉柄、反面”等9個詞語,理解“巴住”“逐漸”等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抓住重點詞句瞭解作者連續觀察的方法。

4.品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過程

一、回顧所學,複習導入

1.回顧交流: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預設1:我瞭解到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

預設2:體會到了作者在描寫爬山虎的葉子時,語言十分準確生動。

預設3:瞭解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葉子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2. 小結:作者將爬山虎的葉子寫得如此準確、生動,這離不開作者細緻的觀察。

二、遷移運用,自主探究學習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細緻的觀察

1.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自學。

(1)出示自學要求:

默讀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 ___ ”勾畫出表現作者細緻觀察的句子。

①圈畫關鍵詞語,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②學生默讀、勾畫、寫感受。

2 .交流學習收穫,體會細緻觀察。

(1)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數量、形狀、顏色的相關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討論:從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點撥:細絲的位置隱蔽、數量精確、形態細小而捲曲都可以看出作者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2)描寫“爬的過程”的相關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引導:請抓住描寫爬山虎爬牆動作的詞語描述“爬”的過程!討論:“巴”字可以換成其他詞嗎?你覺得哪一個更好呢?讀一讀:朗讀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的相關語句。

指導朗讀:“觸”要讀得輕一些,“巴”和“拉”要讀得有力些。

(3)交流爬山虎的腳變化的語句。

引導:請說一說“逐漸”的意思。

點撥:作者只有通過細緻的觀察,才能發現腳細微變化的過程。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聚焦課文中關鍵的詞語反覆品讀,通過讀、說等多種形式,體會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

三、感受連續觀察

1.關注變化過程,感受連續觀察。

提問:通過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和腳逐漸變化的過程,大家發現作者觀察得非常細緻,你覺得作者觀察了多長的時間?

預設1:作者觀察的時間很長。

預設2:作者是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的。

點撥:我們通過“爬”的過程和腳變化的過程,都能發現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板書:連續)

2.圍繞表示時間的詞語,感受連續觀察。

交流:課文中還有哪些語句,你也能發現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

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相機出示: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

小結:圍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

設計意圖:

在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細緻的觀察後,通過引導學生髮現事物變化的過程,關注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作者的觀察不僅細緻,而且持續了一段時間。

四、總結觀察方法

總結: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作者不僅觀察得十分細緻,而且進行了連續的觀察。其實生活處處皆學問,如果我們也能這樣連續細緻地觀察,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

學習內容

爬山虎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我能學會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痕跡、觸角”等詞語。

2、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背誦下來。

3、我要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瞭解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學習分析

《爬山虎的`腳》作者葉聖陶,這篇文章細緻描述了爬山虎腳的特點,通過學習這篇文章,要學生學習做着的觀察方法和表達能力,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學習準備

1、讀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正確。碰到不認識的字,查閱字典並讀準字音。2、查閱資料瞭解作者葉聖陶及其主要作品。

學習流程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會認5個生字

2、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學習第一部分。

二、自主獨學

1、初讀全文,藉助字典,聯繫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詞語,(均勻蝸牛觸角蛟龍萎)瞭解課文大意

2、檢查生字預習情況

(1)一個學生領讀,全體學生齊讀

(2)任選生字,指名學生認讀。

(3)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均勻蝸牛觸角蛟龍萎

3、指名講述課文大意。

三、合作研學

小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可以分爲幾個部分?並總結段落大意。

2、學習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齊讀,思考:這兩句話從哪些方面介紹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長的特殊環境————————————————————。

爬山虎是生長——————————

爬山虎生長的特點是————————

四、彙報展示

五、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一、目標導學

1、談話導入

2、明確學習任務

二、引出行爲

1、明確自主獨學任務

2、指名反饋並點評

三、呈現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學任務

2、師點評小組學習情況

四、反饋學習

1、小組彙報展示

2、教師小結

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