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花之詠》教學設計

《花之詠》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教材分析:

《花之詠》教學設計

本文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1883—1931)散文集《淚與笑》中的一篇。《花之詠》可以理解爲“花的歌唱”,品讀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書。詩人採用擬人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寫出了花的心聲;在前3段“我”分別把自己比作了“大地心中的一句話”、“墜落到草地上的一顆星星”、“大地的女兒”、第4小段講了自己的用途“朋友間的禮物”、“新娘頭上的鮮花”甚至是“祭拜逝者的贈物”,“花”是世上美麗事物、人間真摯感情的象徵;在5、6段“我”又歌頌了自己從清晨到黃昏,從大地到空中與微風攜手同百鳥相伴的幸福美好生活;第7段則表達了花的理想:追求光明。本文表面上是關於花的描寫,實際是作者在借物抒情,作者已與花融爲了一體,字裏行間洋溢着對花的欣賞和讚美,潛藏着作者的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與追求。詩人以流暢的語言,清新的文筆,愧麗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從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啓示深刻的哲理。

學情分析:

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借花抒情、借花喻人的寫作手法有了較深的瞭解與感悟,而本文作者在抒發自己對花的讚美與喜愛的同時借花表達自己對美麗對光明的追求,正是兩種手法的有機結合。加上“花”是學生們身邊十分常見的也是大家較爲喜歡事物,學生對它們的形態外表以及生長習性比較瞭解,所以本文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不難理解。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能用第一人稱和擬人的手法仿寫課文。

3、通過誦讀課文體會到作者對美麗與光明的渴望與追求,並與自己情感產生共鳴。

教學重難點:對“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爲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爲了看到光明。”的理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

1、直接出示課題

2、,“詠”什麼意思?(歌唱)

3、結合預習,想一想“花之詠”什麼意思?(花之詠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對我們唱了些什麼呢?讓我們來靜靜的聽一聽

二、初讀課文

1、錄音示範讀。

2、聽之後有什麼感受?

3、誰願意代替花“唱唱”這首歌?(知名分段讀)

4、你覺得他們讀的怎麼樣?(生生互相評價)

三、品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語氣自由讀課文,對喜歡的段落可以多讀幾遍。

2、小組交流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3、選自己最喜歡的段落,用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讀後的感受。(語言交流、畫一幅畫、唱一首歌、表演、吟誦一首詩詞

(在說到“我是一句話”這一段時,可以引導學生猜猜大地說了一句什麼話;第4段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的談談感受,體會花的美好寓意;第7段,開展討論“我”的幻想是什麼?“我”追求的光明又是什麼?這是本文的重難點。“我”的幻想可能是對自己的孤芳自賞,希望自己更加的美麗,希望自己能和星星一樣升上天空,希望自己永不凋零,希望自己被更多的人稱讚等等,鼓勵學生髮揮想象大膽地說;“追求光明”是“花”崇高的理想,這裏可以適時介紹一些關於作者的資料,感悟課文借花喻人的特點。)

四、朗讀背誦課文

學生充分交流對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後,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選背課文。

第二課時

複習上節課所學之後

1、課下蒐集到的關於紀伯倫的更多信息,進行知識擴展。

2、選自己喜歡的段落,當堂仿寫一段。進行交流。

3、讀一讀日積月累中“讀一讀”中的詞語。

4、練筆:通過這首散文詩我們不但感受到花是美麗的,更體會到了花的崇高理想與追求,其實大地萬物還有很多東西也有着崇高的氣節,你願意像作者一樣爲它們作詞歌唱嗎?(學生進行練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