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在柏林教學設計大綱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在柏林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在柏林》這篇文章敘述的是一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在柏林教學設計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在柏林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讀小說,說清內容,感受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難和難以彌合的創傷。

2、關注環境、人物和情節,瞭解小說表現戰爭主題的方法,感受微型小說構思的巧妙。

課前準備:

接觸學生,複習《橋》,瞭解微型小說的基本特點。組建四人小組,落實組長。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引出戰爭

1、今天,我們走進另一篇微型小說,一起讀課題——《在柏林》。(板題)

2、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了題目,你覺得文章有可能寫什麼?

3、這篇課文有一個導讀提示,默讀提示,聯繫題目,繼續猜測。(戰爭、二次世界大戰)

4、記錄戰爭的文字浩如煙海,你看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書籍就有許許多多。

二、運用猜測,讀懂小說

1、《在柏林》是一篇不到400字的微型小說,這篇小說是怎樣表現戰爭災難這一主題的?讓我們先走進小說的第一段,它就在《學習單》第一題,用心默讀。

2、讀完這個自然段,你的腦袋裏出現哪些疑問?將最大的一個疑問寫在《學習單》第一題中。教師巡視中評價:關注細節,提出真的問題,好的問題。

3、每人分享一個問題,其他人仔細聽,不重複。

(1)就內容提問:

預設1:老婦人爲什麼“一二三”。——評價:神祕的一二三。

預設2:車上看不到一個男子。——評價:這是一個細節。

預設3:火車駛向哪裏?

預設4:姑娘在嗤笑。——評價:無知的笑。

預設5:老頭會狠狠掃她們一眼?

總結:同學們每一句的疑點,就內容提出這些問題。如果我們再讀讀這些句子,然後上下聯繫起來,你可能還會發現一些新問題。

(2)抓住矛盾點提問:

預設1:爲什麼老婦人身體虛弱,這聲音卻蓋過車輪的咔擦咔擦聲?——這是更有質量的質疑。

預設2:題目是在柏林,爲什麼開頭寫道火車駛出柏林?

4、那麼多疑問,我們來大膽預測一下。

預設1:老婦人瘋了。

預設2:車上看不到一個男子。——有根據的預測,說明你是個細心的閱讀者。

預設3:火車開往……——有思維的預測,說明你是個大膽的閱讀者。

預設4:姑娘在嗤笑。

……

5、如果能完全猜到,那麼這一定不是經典微型小說,我將整篇課文下發給你們,一切問題能否迎刃而解。

6、默讀全文(學生拿到課文紙後),看看你能解答剛纔提到的哪些問題,劃出相關句子。

7、現在你們心中有答案了,交流獲得的答案。哪一個答案最讓你意外?

8、這些一個個意外的答案,讓你感受到戰爭——?讓你感受到戰爭——?

三、對比閱讀,賞析經典

1、學到這裏,我們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聽到了作者通過400字的文字對戰爭的的隱忍而強烈的控訴。那麼接下來,我們還可以學什麼?(我們可以繼續研究小說主要內容,也可以研究小說的寫法。)

2、出示兩份學習單要求,教師讀要求。30秒,協商你們小組準備研究哪一個。

3、小組學習,教師巡視。(三分鐘左右)

4、內容研究:學生梳理小說三要素,說清小說主要內容。

(1)學生彙報梳理。——情節嚴謹,篇幅短。

(2)環境、人物、情節是小說的三要素,我們可以在三要素中感受到小說的畫面,還可以通過串聯三要素獲得小說的主要內容。指說主要內容。

(3)這篇微型小說,簡簡單單的環境描寫,四個小人物,幾個動作,幾句語言,爲什麼能成爲描寫戰爭的經典之作呢?讓我們聽聽研究寫法的小組發現了什麼。

5、彙報寫法研究:

閱讀三份關於戰爭的材料,討論:《在柏林》這篇小說在表現“戰爭災難”主題時,獨特在哪裏?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節選材料二:《二戰百科》材料三:《在柏林》

(1)組員自主閱讀三份材料。(《在柏林》經典在哪裏,將你的發現批註在紙上。)

(2)組內交流,組長主持。(組長將你們小組的意見彙總)

(3)選派代表,上臺發言。

材料一:歌曲。材料二:《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材料二:《二戰素描》

(1)預設彙報:(引出:1、選材獨到,以小見大;2、結構安排中結尾耐人尋味)

【板書:以小見大】

經典一:用詞方面:無直接控訴戰爭的罪惡的詞。

經典二:選材以小見大:同樣寫戰爭,視角就不一樣了。這篇小說沒有寫槍林彈雨、炮火連天,只是截取戰爭背後的一個切面,抓住車廂裏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來控訴,這種手法叫做:以小見大。透過一節小小的車廂,讓讀者感受到一場戰爭使一座城市遭受的極大不幸。

經典三:側面描寫:並沒有直接描寫戰爭的可怕,而是側面描寫手法。

經典四:意蘊深長:這篇小說獨特之處,留給大家想象的空間很大。引起讀者的想象、思考和共鳴。“一二三”給老婦人一個特寫。這難道是一個家庭的“一二三”?(生答)不僅是一個家庭,是一個民族一二三,是一個城市一二三,是所有受災受難的一二三(一二三特別慢)。這樣一個個小小的窗口,我們看到了一座城市、一個民族的.不幸。

經典五:故事出人意料。“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呢?老婦人爲什麼“一二三”反覆念,這些懸念就像相聲中的包袱,直到小說結尾才抖開,讓讀者恍然大悟。

(1)互動追問:以小見大、耐人尋味話題時追問:你聽明白了什麼?

(2)評價。你們的小組彙報引發了大家的共鳴,也爲你們的有效學習送上掌聲。

四、展開想象,體味留白

1、小說讀到最後,作者說——(學生讀)車廂裏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2、回過頭來,想想小說中提到的這些人物,有經歷過的,有瘋了的,有平靜的,他們此時正在想什麼?展開聯想選擇其中1-2位,交流。

3、這篇微型小說可以有你的結局,有你的結局。作者爲什麼只留下這樣一句話?

評價:微型小說的魅力,小小的空間可以激發大大的思考。

總結:戛然而止的結尾,寂靜裏面卻波濤洶涌,含蓄中耐人尋味。【板書:耐人尋味】

五、總結

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用上預測、比較等方法,有目的地閱讀提高了閱讀效率。我們讀懂了《在柏林》這一篇微型小說的內容(畫思維線),瞭解了寫法(畫思維線),小說可能是虛構的,但是背後有生活。而生活,就是作家創造的源泉。課後,繼續運預測、比較等各種方法品味經典,閱讀更多的微型小說。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在柏林教學設計2

文本分析:

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爲背景,以一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上的小插曲爲故事材料,通過一個家庭在戰爭中的遭遇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控訴。這是一篇微型小說,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裏涉及的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戰爭的殘酷性。作者截取火車上短暫的一幕,以後備役老兵的一段話爲小說情節的核心,隱去所有背景、過程的交代,而把慘烈的戰爭後果直接推到讀者面前。小說的篇幅極短,卻包孕着豐富的內涵;小說的情節非常簡單,卻有着極強的可讀性。教師在教學本課時,因爲本文篇幅極短,所以不必糾纏於小說的層次劃分,而應選取適當的句子理解,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和深沉的主旨。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沉的主旨,體會作者對殘酷戰爭的控訴。

2、感悟這篇微型小說中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本中的重點詞句,理解作者蘊含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致。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發現不同。

過渡:同學們,這個單元我們學習的課文都是小說。在前兩課,我們學習了《橋》和《窮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較長,但情節都扣人心絃。今天這篇小說大家應該已經提前看過了,大家能結合它給你的初步感覺來說說它和前兩篇小說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嗎?

預設:學生就初步印象來談,不要求詳細、深入,可從篇幅、結尾或讀後的感覺來談。

2、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讀課前導語,瞭解相關背景。(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二戰中的柏林 1940年至1942年,柏林還是比較繁華的都市,偶爾會遭到零星轟炸。這歸功於德國空軍提供的保護傘。1942年後期至1944年,由於東線戰場的惡化,大量的防空部隊和戰鬥機聯隊被調到前線。加上盟軍的空襲力度逐漸加大和丘吉爾的轟炸德國的大中城市打擊民衆士氣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漸被打亂直至崩潰。1945年,蘇聯軍隊攻陷柏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文章,概括小說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時間:(沒有小的時間點,只有大的時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地點:一列火車車廂裏。主要人物:老兵、老婦人、兩個小姑娘。

事件: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從柏林駛出的列車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婦人反覆地數“一、二、三”,招致兩個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敘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婦人在戰爭中失去了三個兒子,而老兵也即將奔赴戰場。

2、提出問題,學生帶着問題學習,課尾再進行探討。

思考:小說既然寫的是一個發生在列車車廂裏的故事,爲什麼題目叫《在柏林》呢?

預設:在學生梳理了小說的要素,概括了小說的主要情節之後,對於標題的疑問可能已經浮上了心頭。此時提出疑問,讓學生在之後的學習中隨時關注,更有利於之後的探討。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剖幽析微——尋找文章的反常之處。

過渡:同學們在之前的比較中發現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單元三篇小說中最短,要在這麼有限的篇幅中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表達深刻的主旨,便要創設一些深刻的情節,引發人們的閱讀興趣,當最後揭開謎底時,才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那麼大家在學習這篇小說時,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處。

(1)學生細讀課文,根據提示尋找反常之處。(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組交流標示出來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裏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車給人的感覺總是氣勢磅礴、速度飛快的,這裏爲什麼用“緩慢”一詞呢?

反常之二:火車是一種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個公共場所,男女老幼匯聚纔是正常的情形,而這列火車的車廂怎麼盡是“婦女和孩子”呢?

預設:這是作者構思精妙之處,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懸念,而這個懸念就像相聲中的包袱,直到小說結尾才抖開。教師這時可以賣個關子,或者也可以說是設個懸念,不要告訴學生答案,只需告訴學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領學生進入文本之中去尋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着“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重複起來。

“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又重複數着。

①老婦人重複數“一、二、三”,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代表她失去的三個兒子。)

②老婦人的聲音怎麼會蓋過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呢?是不是不合常識?(這裏可能用了誇張的說法,是從側面表明老婦人的聲音之大。)

2、闡幽明微——探尋結局,解決疑問。

(1)學生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2)小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過渡:原來,老婦人的三個兒子都在戰場上犧牲了,她承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神智失常了。到這裏,我們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鋪墊、襯托的作用。聯繫上下文我們知道,這個人的身份是父親,是丈夫,也是老兵。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說說他是怎樣一個人。

(出示課件)這是一位的父親,這是一位的丈夫,這是一位的軍人。

交流:①作爲父親:堅強隱忍。“失去了三個兒子”。

②作爲丈夫:冷靜、有責任、有擔當。“挺了挺身板”“送進瘋人院”。

③作爲軍人:悲傷無奈。“輪到我上前線了”,爲了國家有不能推卸的責任。“總得”,家破人亡卻無法顧及的悲切。

(3)再讀小說開頭反常的情境,解開謎底。

明確:這是一輛有氣無力的火車,就像戰爭烏雲籠罩下的國民情緒低落,看不見前途。火車成了一個象徵,因爲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連火車去往的方向都沒有說明,所以說這是一輛“緩慢”的火車。因爲戰爭形勢緊張,連老人都要上戰場,所以車廂裏纔會都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戰爭之痛。

(1)教師出示交流問題,學生分組交流。

①戰爭的痛,車廂裏的人感受到了嗎?

明確:聽了老兵的話,車廂裏一片寂靜,靜得可怕。因爲衆人聽了老兵的話,既震驚又悲傷,心中充滿了對戰爭的憎恨。遭受到戰爭摧殘的不僅僅是老兵一家,車廂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親人或朋友正在戰場上,或已經死在了戰場上。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此時籠罩了整個車廂,所以他們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戰爭的痛,你感受到了嗎?請你寫一條反對戰爭的警示語,呼籲和平。

示例:別讓戰火的硝煙泯滅人性的善良,別讓水深火熱的境遇傷害國家的希望,和平纔是我們最終的期望。(學生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但只要關注過世界新聞就知道,現在還有許多國家正處於戰亂之中,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痛應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再讀課文標題,體會其深意。

明確:德國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許多國家的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而柏林是德國的中心城市,作爲侵略國的國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創傷,付出瞭如此慘痛的代價,那麼被侵略國則更加慘烈了。在戰爭中最終受害的總是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而人民總是渴望和平,反對戰爭。所以這個標題站在侵略國的國民的角度控訴了戰爭的殘酷,呼籲着和平。

四、語言訓練,課堂回顧

1、課堂語言實踐訓練。(機動)

(1)設身處地想一想,說一說。

質疑:作爲一名德國軍人,老兵的職責和義務是爲國而戰;但德國法西斯卻是侵略他國、發起戰爭的一方。他的角色實在是很尷尬。請你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說說你想對老兵說的話。

(2)讀一讀,記一記。(出示與戰爭有關的古詩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寧爲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2、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收束課程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說,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說情節的精巧構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們學會了抓住重點語句感受情節的不尋常,生髮思考,帶着問題去學習,最終解開了謎團。而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更受到了心靈的震撼——可怕的戰爭竟然給人們帶去了那麼多的痛苦,所以我們要呼籲和平,同時也要更珍惜我們的和平生活。

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