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精選11篇)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精選11篇)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1

人教版八上的教材編排與七年級的有所不同,文言文不再是每一單元有一篇,而是把文言文集中到五六兩單元。這學期我們先學習的是第五單元,《核舟記》是第五單元的第三篇文言文,也是本單元中最長的一篇,共六段,其中第二至四段是主要部分也是要求背誦的部分。考慮到《核舟記》是一篇自讀課,我想到了長文短上,精心設置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整體感知;

二、理清思路;

三、重點文言字詞、句用練習題體現,通過課件展示;

四、主體部分(2—4段)的學習以及背誦指導。

其中第三個環節是重點,但面太大,一點一點梳理下來,枯燥又費時。於是用練習的方式呈現,會的自行解決,有疑問的再重點講解,有針對性,同時目標又能落實。

第四個環節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本文是說明性文章,介紹一工藝品,本就有些枯燥,何況還是學生不熟悉的文言文,而且還要求背誦。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快速地感知,形象地理解,進而背誦呢?

在第2-4段學習中,我根據相應的段落的具體情況,採取了不同方法讓學生巧妙地背誦,背誦效果很好。具體做法爲:

第2自然段,我引導學生首先了解結構方位介紹順序。這一部分是從核舟的整體到核舟的船艙部位,具體來說,從核舟的整體(長——高——中)——局部的小窗——啓之——閉之——右刻——左刻來練習背誦,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說明順序的理解和把握,同時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巧妙的背誦,取得了功倍事半的效果。

第3自然段,學生容易對蘇軾和黃魯直二人的動作神態及相互的方位配置產生了混淆,爲此,我引導學生三人一組,首先疏通段落的文意,然後三人配合模仿相互的動作神態,把無形的文字語言轉化爲有形的動作演示語言,然後根據有形的動作、神態進行背誦,尤其是注意兩個人的手的相互位置動作,膝的相互位置,這樣就解決了蘇軾和黃魯直的雙手的左右和兩個膝的左右的混淆的難點,從三人配合模仿動作,再到要求每個人描畫三人的動作、神情,既而按照畫面的神情動作進行復述,乃至背誦,這樣就事倍功半地解決了這一段的背誦的難點,也激發了學生背誦的興趣和積極性。

第4段背誦的難點是兩個舟子的動作的配置,也是出現左右混淆的問題。爲此我引導學生首先把兩個人的左右位置及其左右手的動作相互關係理清,如兩個舟子是從右邊到左邊的順序來介紹,右邊的舟子是從左手到右手,左邊的舟子是從右手到左手,這樣就形成了總體是從右邊舟子到左邊舟子,具體的兩個人的手是從“左——右——左”的結構形式,這樣背誦就省力多了。

課堂上,學生積極活躍,教師引導周密,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而最重要的是學生都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速度快多了,而且學得很開心。通過這節課,我深刻認識到了教師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2

23課《核舟記》。這是一篇說明事物的文言文,篇幅較長,難點字較多,還有不少的長句。因此,在引入課堂後,先給了5分鐘用來掃清朗讀障礙。然後,就試着來讀。學生們自行讀,到有疙的地方我再糾正,大約用了5分鐘算是勉強的讀完全文。讀完後,孩子們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紛紛嘀咕“好糗喲”我說:“老師再給大家範讀一遍,在我讀的過程中,你們拿起筆,對仍不懂的字詞和節奏做上符號。”接着我就用很慢的速度朗讀全文,讀完後,再強調了幾處難字和節奏。而後組織全班再齊讀全文,這次的效果要比前一次好得多了。讀完後,他們還給自己鼓掌呢!我順勢表揚了他們,又提出同桌、小組之間互讀,着重注音難點的字詞和節奏。然後抽生起來朗讀,同學們針對幾位同學的朗讀,提出了很好的評價,聽着他們說:“我覺得某某的朗讀感情很到位,節奏劃分也很準確,但字音不標準,出現了幾個錯音,比如說……”我很高興,這種評價訓練對他們的表達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因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我在備課時就注意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分析課文。於是,在多次朗讀以後,也只剩下不到10分鐘的時間,我就安排大家按照小組合作的方式,重點討論描寫“大蘇泛赤壁”的段落,也就是三、四段,並提出以實際表演的方式分析課文,一提到表演,一個個興趣高漲呢!專著的投入其中,我在其中巡轉的時候,聽到他們激烈的議論着句子的意思,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確定表演的情景,真是好笑,很快就下課了,我示意大家靜下來。他們驚呼:“就下課了哇?我們還沒準備充分呢!”我問:“那怎麼辦呢?”學生們紛紛說午自習再來仔細演練。我告訴大家明天的課堂會抽小組上臺表演,他們的興致更高了,我還沒招呼下課就議論起該怎麼表演的細節。看他們熱情的樣子我也就沒統一下課了。

這節課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應該着重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爲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不能只說不練。同時,應該持之以恆,堅持在自己的每堂課的教學之中。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3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文,因爲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基礎能力,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尤其在翻譯的教學環節,我讓學生分成小組,然後讓學生在組內自由翻譯,劃出難點,然後小組展示,師生共同交流。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很喜歡,也正是這樣的方式,讓我班的學生不再討厭文言文的學習了,而是變得很積極,我覺得這也是本節課中最大的亮點。這種教學方式如今一直提倡,以往的教學中,我一直不敢嘗試,在本屆學生的教學中,我在七年級下半學期開始使用,現在到了八年級,效果很好。

但是,每一件事都是一把“雙刃劍”,這種教學方式也有缺點:在組內自主翻譯時,總是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說,其他的學生大多是聽,時而給出一些意見,參與度不均勻。這樣就導致了部分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雖然如此,但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是讓學生喜歡上文言文課的事實是讓我樂觀的,我會努力改進其不足,讓基礎差一些的學生多代表小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信心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4

1、這堂課體現出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思想,達到了全員參與,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的目的。

2、開放性強,尊重了學生的人格,開發了學生的潛能,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例如:自己動手實踐,用自己語言描述等。一開課就設計一個親自動手的氛圍,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並將這一設計貫穿整堂課,使本文內容理解起來顯而易懂。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允許學生走彎路。課堂上既放得開也收得攏。教學環節形式多變,也適應初中生各種能力的發展需要。

3、在這堂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摒棄說文解字的傳統教學方法,以輕鬆愉快、有序和諧的方式組織學生探討並有所發現,自然得體。通過朗讀,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又提高了自己理解、鑑賞文學作品的水平,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4、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協同,使教學目標在學生身上得以實現,努力使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知識引導者和交流的對象,達到合作創新、求異創新的效果。

5、另外,我想:把培養民族自豪感的大目標融入具體課堂教學中,也可收到文道統一、教書育人的效果。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5

《核舟記》是我本學期的一節公開課,因此我的國培作業也就選擇了它。

核舟屬於我國的微雕藝術作品,學生對此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藉此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並就核舟的形象設計來解讀我國傳統美學的部分觀點,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另外本文作爲說明文學習更是一篇佳作,無論是它的說明順序的安排,還是說明語言的運用都極具特點,加上文言文基本的要求,就成爲我構建教學三維目標的基本想法。事實證明,我的目標確立是正確的,教學也達到了如此的效果。

在具體的目標實施過程中,多媒體的展示導入成爲我本節課最大亮點,幾乎所有人在屏氣凝神的觀看,學生對微雕藝術的瞭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接下來的課文疏通與實詞掌握中,我把學習活動的舞臺交給了學生,學生的合作探究,登臺展示,集體糾錯,把整節課的知識目標得到了最大化的實現。事後我覺得,唯一欠缺之處在於,我沒有及時的對文中的實詞,活用詞,通假字,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現象進行總結,並在媒體上呈現,缺失了鞏固這一環節。在自習上,我及時做好了補救。

在實施第二板塊的環節中,我的講析似乎少了點。學生可以明白文章的順序安排,但對核舟本身的藝術形象構建的美學特質,並不能自我獲得,這一點,我沒有進行放開的態度去處理,更沒有把類似的藝術作品帶入做深入的分析,因而學生獲得的印象比較膚淺,只是大致知道了作品的設計講究意趣美,對比美,色彩美,和諧美。但鑑於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後來《蘇州園林》,《橋之美》等課文的美學知識滲透,我處理的時候淡化了,這也是從全局出發的一種考慮。

相對來說,第三版塊的教學羅列的內容較多,提問思考較爲充分,學生對核舟藝術形象的理解充分到位,一些細小的問題有了觸及,對於開發學生的想象力,鑑賞力,分析能力都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一個存在的問題在於,媒體的使用成爲大家議論的焦點。我沒有在第二課時使用。我的想法是:媒體的使用不需要重複,更要講究成本。至於教學效果,從學生的反饋來看,都不錯。

課後的作業,練習冊的拓展作業,學生完成的都比較順利。我想一節半課能收到這樣的效果,這節課還算成功。當然教學的方式及方法無止境,我會在自己的不斷反思中,對每一課進行精心的準備,力求達到最佳效應。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6

在教授《核舟記》一文時,就採用了自讀、朗讀和表演相結合的方法。表演能使文本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能夠保證學生的積極參與,也便於學生理解、接受文本內容。因爲,學生都有表演的慾望,他們會爲了演好角色,而主動鑽研文本內容,特別是對於一些疑難字詞,如果他們不理解,他們一定會自己去解決問題。對於理解能力差的學生,通過自己表演或者觀看別人的表演,一定會大大降低理解文本的難度。如:“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一句,如果用講授的方法,基礎差的學生未必能理解,但讓學生表演,效果則大不同了,一看便明白。在表演中,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這樣的學習,便於理解,學習後也不易忘記。

在表演時,臺下的學生齊讀,臺上的學生根據讀的句子表演,每當表演到會意處,不用老師提示,學生會非常主動地參與進來。比如到“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蘇黃共閱一手卷。”一段時,需要一些道具。學生會心領神會地拿出準備好的東西,有的把用報紙作成的“帽子”、“手卷”和“髯”等,遞給表演的同學。參與度較高,效果比較理想。

當然,這一堂課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讓學生自譯是否需要教師訂正,表演完成之後是否需要讓學生再翻譯一遍等等,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加嘗試。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7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古代工藝品——核舟的說明文,屬於自學課文,必須先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的主要內容,瞭解某些重要字詞句的確切意思。所以課前我精心準備了以解釋詞語,翻譯句子爲主的自主學習練習卷,事先讓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自學,並製作相應的字詞課件。

同時《核舟記》又是一文言文,文章介紹性很強,又缺乏故事情節,所以對學生而言,這篇文章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而且還顯得有些枯燥無味。所以課前我精心準備了實物桃核和介紹展示中國精湛的微雕技術,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爲了讓學生準確理解船頭三人(蘇軾、黃庭堅、佛印)的位置及其神態動作,我展示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吸引學生,使得學生很好的理解了課文又活躍了氣氛,收到很好的效果。

這節課內容較多,如果課前更好地引導學生自學課文,掃清文言字詞障礙,讓學生熟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那課堂上的引導解決問題可能會更順暢些。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8

前天下發了《核舟記》導學案,讓學生完成字詞解釋。批閱時,我特別仔細地改了各組語文組長的,以便課堂上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昨天我先梳理了文章的結構,讓學生明確這是一篇帶有說明文特點的文言文,它的說明順序是空間順序。然後再合作探究爲什麼作者先解釋船艙,再介紹船頭、船尾。這裏花的時間比較多。

關於字詞解釋,我讓各組語文組長負責帶領組員覈對答案,對於組長也出錯的,全組一起幫助解決。

學生討論得非常熱烈,我都不忍心打斷。但是他們有的討論到第三段了,而有的則停留在第一段。我原計劃是討論完一段,小組就坐下來,平板上傳討論結果。然後,藉着平板,全班一起來攻克難關。

但時間不足,只講了一段。

今天,我有一個早讀和一節課,我想要把字詞梳理完,再把幾個主要問題討論完,我的早讀就不能進行默寫,直接梳理字詞。但因爲學生沒有按小組坐,所以,選擇了我自己講,針對學生出問題比較多的地方,我就特別強調,然後還板書。

這樣的速度快很多,一個早讀,二十分鐘就全部講完了。不知道學生吸收德怎麼樣?

一節課,就讓學生合作探究雕刻者高超的技藝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結合例句賞析本文的語言的簡潔、嚴密、生動。

第二個問題,因爲時間比較趕,所以提前結束了學生的討論。結合已經上傳的,我邊講邊補充。

應該說《核舟記》的主要內容講完了,就差一個收尾。

在時間的安排、環節的設置上,我還應該設置得更細,看怎樣能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學生參與度又更高,學生吸收的效果會更好。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9

一是介紹某件工藝品,必須把握其特點。

《核舟記》開頭一段便將民間藝人王叔遠的雕刻技藝評價爲“奇巧”,點明其雕刻技藝的總特點爲“因勢象形,各具情態”,並由此引出說明對象核舟。在對核舟予以具體解說之後,作者發出“技亦靈怪矣哉”的讚歎,不僅照應文章開頭,也進一步突出核舟的雕刻特點。

二是對工藝品各個部分的介紹要着眼於全局,服從於整體,要充分突出其總特點。

三是要確定一條合理而清晰的說明順序。

先整體後局部,先主要部分後次要部分,或由前到後,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內等。

《核舟記》在二至五段具體介紹核舟時,便是按先中間(船艙)後兩端(船頭、舟尾)、先主要部分(船頭)後次要部分(舟尾、舟背)的順序介紹的。這樣行文,層次分明,便於讀者理解。

四是觀察要仔細,揣摩要深入,遣詞用句要能準確描述說明對象的特點。

《核舟記》對人物情態的描繪逼真而生動,便是得益於觀察之仔細及動詞選用之恰當。如描繪船頭三人用“執”、“撫”、“指”、“現”、“袒”、“露”、“矯”、 “臥”、“詘”、“豎”、“倚”等動詞。這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使得人物形象逼真、活潑生動而充滿生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夠通過對人物細微神態的仔細觀察,深入揣摩,合理想象,準確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使人物更加生動傳神,使這篇工藝品說明文更生動具體,更富有情趣。如由魯直右手指卷等動作揣摩出他“如有所語”的情境;由舟尾楫左者“左手撫爐”、“視端容寂”揣摩出他“若聽茶聲然”的平靜心態。

課本中,介紹各種不同對象的說明文不少,這些說明文有共同之處,也因說明對象不同而有不同之處。如果認真閱讀,細加揣摩,這對我們學寫介紹各種不同說明對象的說明文會大有幫助的。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10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後,給學生制定出分析對象,自學範圍。然後讓學生分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爲了準確地重現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起來,主動地查字典,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後,他們精心製作了白鬍子,“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爲了表現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裏塞滿運動服,還另外用一個運動服斜系在肩上,以表現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挽起了頭髮,以示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右手攀右趾”;他們用凳子做爐,拿來了班級裏的水壺,還特別聲明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摺扇代替;最後,他們還把講臺當成了船,在上面演示。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課件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表揚包含着給被試以關於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並未因爲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是怎麼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繫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右足”、“現左足”自然就理解了。於是,同學們又找道具,補足了這一細節;通過查字典,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爲仰,臥爲側”。終於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另外加入了“若嘯呼狀”的細節??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後,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靠他們自學理解了,那麼,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後,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這樣,教師根據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啓發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教學內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後,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 ,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最後,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心的笑,那麼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熱情:他們滿含笑意的眼神,他們精彩紛呈的表演,他們此起彼伏的掌聲,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受到了師者的偉大與自豪。如果不是因爲時間有限,我真想把孩子們的精彩表現拍照錄制下來。真的,在這短短的一節課過程中,孩子們給了我無數的感動:他們準備了齊全的道具,他們製作了精巧的核舟,他們全心的配合表現。如今他們又將美好的回憶留給我,讓我獨自回味無比享受。 由於本人板書的基本功比較差,所以本課教學過程中,板書的字跡不那麼令人滿意,需要今後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

八年級語文《核舟記》教學反思 篇11

《核舟記》是一篇說明性質的文言文,是介紹王叔遠的作品——核舟。對這篇文言文的教授如果按老的文言文講授方式來說不過是朗讀——翻譯——總結中心——分析特點。這樣講授下來學生會倒胃口。我根據實際,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從畫圖入手,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把枯燥無味的文言文變得生動有趣了。

在第一課時讀懂課文前提下,默讀課文,根據說明重點,讓學生畫出核舟外形。巡堂指導,然後讓畫圖者口述所畫內容,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最後每個學生都根據自己所畫背誦課文,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把難記的古文背誦了下來,完成了教學重點。

我又把寫作和文言文結合起來,播放多媒體課件,一幅“秋收”的圖畫,讓學生依照《核舟記》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寫一篇 “秋收”的說明。提醒學生注意,文和畫的不同點,側重點。發揮了學生的主觀創造力和能動性,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得到 了訓練。

最後我又讓學生上講臺當回小老師,回顧本文應當掌握的內容,回顧內容,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不可能盡善盡美,本文反思也有不足,由於學生畫功差,在課堂上完成畫圖的這一過程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對其它方面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主意掌握每一個教學步驟的時間,以免影響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