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通用24篇)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通用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通用24篇)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

語文教學經過多年的改革,已經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是,以整體而言,語文教學效率偏低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面對學生不懂文體,不會謀篇,詞不達意,表達不清,錯別字連篇等諸多語文能力的缺漏,人們在思考,語文教學怎樣才能走出頹靡的困境?怎樣才能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以適應四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與需要?

首先,應擺脫操作上的簡單化。

國家教育部門爲方便教師查找備課資料,編寫了教學參考書,其目的主要是讓教師在備課時,參考使用一些資料,因此在表達形式上並不那麼深入淺出和有條理性、邏輯性。而有些教師則不加思考的地將教參上的內容照搬到課堂上,不結合本地區,本班的學生情況,這樣的傳授知識,學生如何能接受?於是就形成了“千節一面”的情況,甚至包括有些優質課、觀摩課也是如出一轍,缺少新意。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就只能成爲一種良好的願望。

其次,升學考試導致了語文教學中的短期行爲,誘使教學中的簡單化。

多年來,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學生家長及至教師本人已經習慣和認同了成績就是效果,考分就是質量。於是教師爲考而考,學生爲考而學,領導以考視人。把繁紛複雜的、豐富厚實的語文世界收縮於考試說明之中,排斥了除考試說明之外的其它內容。教師將豐富多彩、優秀生動的課文,分解成支離破碎的骷髏,難怪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本來貼近學生生活,感情豐富,吸引學生的文章,學生會覺得學起來枯燥乏味。我們看到不少教師,爲了應付考試,把語文課上成了應考訓練課,題型分析,應考技巧,大量的時間被消耗了,這無疑大大限制了教師教學的創造性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積極性,如果不擺脫爲應試而採取的簡單的短期行爲,那麼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路子會越走越窄。

第三,要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還應遵循語文學科自身的教學規律。

語文教學中的簡單化,還表現爲排斥與不重視語文學習中的直覺,領悟等非理性現象的.存在。近年來,不少地方把語文教學量化了,甚至把理科教學中的某些做法引進了語文教學領域。語文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容易操作。認識若干生字、背誦一篇課文可以在一定時間完成,而要理解、體味一段或一篇文章則不一定能在一定時間完成或取得滿意效果。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自覺與感知對於他們學習語文來說是十分可貴的潛能。所以我們的前人十分重視學生讀的功能,把入學學習稱之爲“讀書”。“讀”是我們教學中的優秀傳統。可我們現在大多數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讀,而特別重視學生的寫與對文章的分析。漢語言較之其他語言而言,更有許多不確定性,如果把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譯成白話,就會索然寡味。葉聖陶先生說:“課文無非幾個例子”如果不加強對語文教學規律的研究,不能把學習“例子”轉換成技能,則學生只能得到死的知識,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問題則無從談起。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2

今天上了《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這是一年級孩子學習的第三篇課文,是一首簡短的詩歌,可其中蘊涵的內容卻很豐富,有些詞句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是比較難理解的,比如“江南魚米鄉,小小竹排畫中游”這一句。在備課過程中我想了一些法子去解決這個難點;另外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美麗,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當然識字依然是一年級語文課的重點。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我主要從以上這幾方面來考慮。因此在今天的教學中,以下幾點還是比較可取的:

1、課件輔助,突破難點。在課前談話時,我給學生介紹了江南,有些學生通過昨天回家的瞭解,已經初步知道了江南就是指我們這邊(孩子們第一次做這樣“瞭解”作業,還是比較好的),接着給學生欣賞了江南的風光圖,讓學生髮現江南這邊什麼多?學生觀察的很仔細,一個學生說:“水多。”另外一個馬上接着說:“橋多。”多好呀把江南“小橋流水”的特點說出來了;當讓又有同學聯想到“魚多”、“船多”,這可都是孩子們自己的發現啊,我的圖中並沒有出現這些場景。因爲孩子們說得比較全面,所以我就告訴孩子們江南又被稱爲“江南水鄉”、“魚米之鄉”。這樣的知識還是要通過老師的`傳授的。這個時候我覺得孩子們也特別專注。瞭解完江南後,我讓孩子們自豪地說:“我們的家鄉在江南!”雖然沒有正式上課,但我從孩子們喜悅地眼神中已經感受到他們對家鄉的喜愛。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又適當用了一些圖片,豐富了課文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美,而有一個同學看到一幅圖時忍不住問:“我們的教室在哪裏?”雖然聽起來似乎他的話不着邊際,但細思量,是因爲孩子覺得這地方美,我們的學校就在這樣的地方而高興。我覺得利用課件對與幫助孩子理解“江南魚米鄉,小小竹排畫中游”還是很有幫助的,也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家鄉的美。

2、關注學生,鼓勵爲主。這節課上我覺得比較關注平時識字、讀文比較差的學生,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許很多時候教研課怕出錯,會多叫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不過我想課堂機會是平等的,所以我總是會把發言的機會留給每一個孩子。像小葉這個男孩,他的識字能力比較弱,但是在我的鼓勵下,他整堂課都能積極參與,相信他收穫肯定不少;而另一位男孩平翹舌音不分,但我還是請他讀,因爲他信心十足地舉着手,同時也給了他表現的機會。另外在朗讀比賽中,雖然同學們明顯覺得一位同學好,但我還是不忘給差的同學鼓勵,因爲他的勇敢。的確,課堂上多給孩子一些表揚與鼓勵他們的學習信心會更足。

3、重視朗讀,讀中感悟。其實一年級的孩子剛剛接觸課文,別看這麼短的兒歌,有些孩子要讀上好幾遍才能讀通順,所以要讀得有感情就更難了。因此在今天的課上我給了學生充分拼讀的時間,先做到讀正確、流利。在理解課文時,我讓學生說說看到了哪些景物?這樣的提問是第一次嘗試,孩子們還是能很快領會到我的意思,說的也不錯,這是讓我欣喜的。在逐句朗讀時採用了指名讀、比賽讀、同桌讀等多種形式,有些學生的朗讀還是給我帶來了美的享受。我想孩子的朗讀能力就是這樣點點滴滴培養起來的。另外今天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問,也是第一次嘗試,雖然只有一個人發問,但我覺得還是很值得讚賞的,相信在以後的學習中他們會學會提問。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3

《比大小》一課主要是在初步理解分數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簡單分數(分母不大於10的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大小比較。分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比較抽象,我充分地運用畫圖的方法,藉助面積模型讓學生經歷比較的探索過程,掌握比較的方法。

一、在操作中理解

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讓學生動手操作上。在比較1/4和3/4誰大誰小時,先讓學生進行猜測,而後請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畫圖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在驗證環節,有的用正方形,有的用長方形,有的用圓形等各種形狀來表示心中的1/4和3/4,由於經歷了實際操作的過程,學生對於分數大小的實際意義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不斷的形成表象,因此對於這兩個分數大小的比較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交流中學習

在學生得出比較結果之後,還注重讓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不僅動手而且動腦,將自己比較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交流中,學生不僅理清了知識的結構,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過交流、碰撞,激活思維,思路開闊,互相啓發,互相激勵,共同完善。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可以藉助分數單位來比較,進而歸納總結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三、在質疑中提升

當學生探究出同分母比較大小的方法後,有一學生冒出了一個問題:同分子的分數怎麼比較?這個問題問得正是時候,我正要引導學生探究這一問題。於是我直接把問題轉拋給學生,學生在經歷猜測之後,同樣用自己喜歡的畫圖的方法來解釋說明自己的比較方法。由於是學生自主想探索的問題,所以探索的積極性明顯地提高了,在相互補充,相互完善中,輕鬆的得到比較的方法。

上完這一課,讓我比較滿意的是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問題意識逐漸的冒出來了。可不足的是這樣的學生還不多,還有一部分的孩子只停留在聽的層面,在總結髮現規律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4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內容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自然就樂意去學,即使不教他去學習,他也會自覺去學,主動去學。在這次“三課”活動中,我們全組教師參與上、聽、評課,共同探討教法,總結經驗。我們發現各位老師在課堂識字教學中都注重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引導學生主動識字。教學實踐中,老師們主要採用以下方法來調動學生興趣。

1、充分利用教材優勢,營造輕鬆愉快的識字氛圍。新教材的選文非常富有兒童情趣,爲老師的教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張愛玲老師執教的《一去二三裏》一課,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出現,內容通俗易懂,語調朗朗上口。張老師正確認識到了兒歌作爲識字載體的作用,教學中充分利用了兒歌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輕鬆識字。

2、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將識字和生活、識字和認識事物相結合。如我在教學《在家裏》一課時,先讓學生讀“沙發、報紙、電視、檯燈”等詞,再讓學生觀察本課插圖並把詞語貼在圖中對應的事物的旁邊,這一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鞏固了生字。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5

《陽光》這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課文共有五個自然段,只有第二自然段是三句話,其它各段都是一句話,最後一自然段點明文章的.主題:陽光像金子,陽光比金子更寶貴。課文插圖色彩明麗,文本部分語言流暢,富有童真童趣,貼近兒童生活,能引起孩子們感受陽光的強烈願望,生髮對大自然無限熱愛和珍惜的思想感情。

學生每天都在陽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長,但是卻常常忽略了陽光的存在。能留意陽光、感覺到陽光的時候並不多。所以教學本課時,我利用最具感染力的音樂,和諧的音符與優美的文字,給孩子們創設了樂於接受的情境,活潑民主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在想象的空間裏思緒飛揚,在獨特的感受中暢所欲言,點燃他們求知的慾望。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6

《我很快樂》是一首短詩,內容生動有趣、圖文並茂,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在我們的傳統理念中,人們總會謙遜地認爲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處處要向別人學習。而這首詩則傳達了“我很棒,你很棒,我們大家都很棒” 的理念。它爲培養孩子健康、自信的良好心理素質搭建了一個有利的平臺。

教學時,我緊扣題目中的“快樂”二字,創設快樂的氛圍來吸引學生走進文本。首先以《快樂的節日歌》導入,讓學生一開始就感受到了快樂,調動了孩子們學習課文的願望。在感受課文內容時,利用多種方式啓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快樂學文。教學第一節時,我有節奏地搖鈴鐺,從視覺和聽覺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再讓學生讀“我會發出清脆的響聲”;但孩子們對“清脆”一詞不理解,我再搖鈴鐺,讓學生再次感受清脆的鈴鐺聲,孩子們有些明白了,我順勢引導:“如果你是小鈴鐺,能發出這麼清脆的響聲,你的心情會怎樣?”學生很快就體會到快樂、自信,並能帶着這種體會讀課文。指導寫字時,也是在學生感受到快樂的基礎上來寫“樂”字。整節課就是以快樂貫穿始終,爲學生營造快樂的氛圍,讓孩子們在快樂中識字、讀文、寫字。

在生字詞的理解上,我也花了一番心思。由於一年級學生課堂上有意注意的時間有限,如果枯燥地讀字詞、說詞義,大部分學生會開小差。而識字教學又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因而老師就要多花心思,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識字。我是把字放在詞中、詞放在句子中理解,這樣字詞不脫節,語文和生活也建立起了聯繫。如檢查生字“發”時,我讓學生給它找朋友,有的孩子說“頭髮”,有的孩子說“發生”,我告訴孩子們“發”是個多音字,使學生感受到“發”在兩個詞中讀音、意義的不同;“響”字則點了一個聲音洪亮的學生讀,並問他“你爲什麼要讀得這麼大聲?”,這樣一引導,學生就能理解了……

然而這節課也有不足:我指導讀書不是很到位,有些學生沒能讀出快樂的情感來;我的語速比較快,孩子們年齡小、接受能力有限。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以達到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的目標。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7

小學一年級新生剛接觸漢語拼音,學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漢語拼音aoe這節課時,我借課件創設了一個童話世界“拼音王國”,而aoe則成了“拼音娃娃”這樣的角色,學生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童話中的娃娃,一下子就溶入了拼音課堂,興致勃勃地跟着情境中的“小鳥”認真地學着發“aoe”的準確發音。在學習aoe的字形時,學生自編順口溜:張大嘴巴aaa,圓圓嘴巴ooo,扁扁嘴巴eee。學生的自主意識得到老師的`尊重,思維活躍。學生的主動性被調動,積極開動腦筋。

四聲的第一次學習又是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一大難點,就算老師反覆示範四聲的朗讀,效果也不會很好。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故事正好是學生最喜歡,最願意接受的方式。我覺得小白兔騎車的圖畫生動形象,對四聲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並且對學生有很大的啓發。特別從兩方面能體現出來:一方面是騎車的四個過程,像四聲的形狀,我用圖的形式體現出來,學生一目瞭然,一下子就能把四聲記住。同時,我邊講還邊讓學生比劃四個過程(四聲),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掌握了四聲的寫法。另一方面,在講故事的時候,我和學生簡單地分析了小白兔騎車所花費的力氣,目的也是爲了滲透四聲的發音方法。所以,我試着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讓學生輕鬆學讀四聲。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加重視而且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新的發現”,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有層次性:先引導學生從直觀形象的畫面進行觀察記憶,再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想像,希望學生能在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形式中,每節課都能愉快地學習。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8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全詩共7行兩句話,前兩行介紹了江南是個採蓮的好地方,後5句寫了魚兒在荷葉下嬉戲。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江南水鄉的美景被一一展現了!爲了使聾生體會到這種美,教學第一句時,我抓住“何田田”理解蓮葉茂盛鮮亮的特點。學生讀課文後提問:什麼叫“何田田”?學生一下子無法回答,於是指導學生看圖,引導: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看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說出,荷葉的美,荷葉的綠,荷葉的大,荷葉的多,體會這麼多又大又綠的荷葉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眼前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幅何田田的美景。教學第二句時,我主要抓住一個“戲”來細細推敲。首先進行這樣的'過渡引導:“蓮葉長得這麼綠,這麼好,蓮花開了,結了蓮子兒。

採蓮的人們划着小船,高高興興地採收蓮蓬。河裏的小魚呀,也樂開了。你看到小魚了嗎?”出示圖後,讓學生想象,用一兩句話把湖裏的小魚的姿態說一說,他們會說:“小魚真可愛!”“小魚在水裏游來游去真可愛!”“小魚正在水裏你追我,我追你,它們在做遊戲呢!”教師根據回答板書“戲”字,請學生說出它的意思。然後提問:“蓮葉東,蓮葉西,蓮葉南,蓮葉北”是什麼意思?充分討論後,教師口述魚兒嬉戲的情景,一會兒游到東面,一會兒穿到西面,一會兒鑽到南面,一會兒滑到北面,他們在水中是那樣的自由與快樂!讓學生表演一條條快活的小魚,盡情“游來游去”。學生邊表演邊入情入境地誦讀,那洋溢喜悅的小臉,活潑可愛的動作,一下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9

《口耳目》是一篇識字課文,並且用圖文結合的辦法展示了漢字構成法中的一類——象形字。在教學中我主要採取了一下措施

一、激發興趣

通過對教材的鑽研,首先出示小動物“羊、鳥、兔”的圖片,把它作爲引起學生興趣的“開路石”,然後在學生掌握了象形字的“以畫構字,字就是畫”的構字特點後,再遷移到“口耳目”的教學,這樣的教學安排,能讓學生馬上實踐象形記字的方法,從而始終保持對教學內容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認爲,創設情境是提高一年級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在課堂教學時,創設了小動物和我們交朋友這一情境,用“要交朋友,先記住朋友的名字”解決了“羊、鳥、兔”字的.讀音;用“山羊朋友告訴我們小知識”引出象形字的構字方法;用“你能用剛纔的方法記住羊和兔嗎?”來讓孩子進一步鞏固象形字“以畫構字”的特點,孩子們學習時,始終圍繞着和小動物交朋友這一主線,大家興致高昂,注意力集中,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三、在遊戲中鞏固

在鞏固生字階段,通過遊戲讓孩子們在趣味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記住生字,首先是給生字寶寶排隊(生字分類),然後給生字寶寶找朋友(生字組詞),最後在大街上找生字寶寶(生活中字的應用),學生始終在遊戲狀態下學習,特別是第二個環節,給生字寶寶找朋友,我把能與生字組詞的字發給小朋友,然後說“我是鳥,我是鳥,我的朋友在哪裏”,小朋友拍起兒歌,馬上把字拿上來和我手裏的字“交朋友”,這個環節,孩子們的熱情充分地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非常好。

這堂課的教學給我很大的啓示,激發學生的興趣非常重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充分發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讓孩子們喜歡上語文課。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0

一年級語文上冊《影子》教學反思《影子》這是一首以生活現象爲題材的兒童詩。影子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人類形影不離的朋友,課文以簡潔、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孩子們介紹了“影子”和“人”總是“形影不離”這一重要特點。本課生動的語言既讓學生覺得很有興趣,又能形象地瞭解有關影子的一些現象。聽了同段老師教學《影子》這篇課文,真是受益匪淺,特別是她新穎的教學環節讓我深受啓發。

1、“影子”的“影”字教學,可以看得出,教師特別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法識字,效果一定好。

2、認識影子的位置時,讓學生結合圖片辨認影子位置,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包括後面的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前後左右是誰,拍手操等環節都非常符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3、理解“小黑狗”這個比喻時,教師讓學生想一想換成“小黑熊”行不行,是學生充分了解影子是黑色的`特點。理解“朋友”,老師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朋友,從而感受“常常在一起”。難點也就輕鬆突破。

建議:

(1)掌握學情,提問的問題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

(2)問題環節高效化。新穎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每個環節要發揮其重要性。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1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識字、寫字、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今年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用魯教版語文教材,其中上冊要求認識的漢字有380個,要求會寫的有106個,這一安排,體現認寫分開,多識少寫的原則。其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儘快地多認識一些漢字,迅速掃除讀寫障礙,儘快進入閱讀和習作。於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在我的一年級語文課上主要從識字、閱讀、寫字三個方面進行。

識字教學:萬丈高樓平地起

我最重視的是一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教材中安排兩個單元的識字課,但是縱觀整冊書,我們會發現識字教學無處不在,我們一年級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這個過程只不過採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個月的識字教學課上,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課程:一是引導學生髮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對於要認的、特別是要寫的字,對於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繫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比方說換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識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 比方說,學“商”字時,我先猜一個謎語:一點一橫長,點撇在中央,大口張着口,小口戴帽裏面藏。我一邊書寫一邊說,學生們很快就記住這個難字了!二是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在校內,在家裏,在街道,在社區,通過讀書、看報、看電視,看商標字、招牌字、廣告字……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就自覺地識記。教師要經常給學生展示課外識字的機會、舞臺,讓學生不斷地交流自主識字的成果。堅持這樣引導,學生不僅增識許多漢字(課外識的字甚至比課內識的還要多),而且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等方面收效良多。 三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鞏固的效果最好。教師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識的字編成句子、兒歌、短文,讓學生閱讀,鼓勵學生組詞、寫句子,在讀和用中鞏固識字。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2

我在教學《比尾巴》的第一課時,目標是在認讀生字的基礎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理解其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激發學生喜愛動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歡小動物,對於奇特的動物尾巴更是興趣盎然。在學前教育中大多數孩子們都接觸過有關動物尾巴的故事或兒歌,生活中也積累了一定的常識。這些有利因素爲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感情基礎。

低年級的每一課識字教學都是重點,所以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比如在本課一開始,讓學生先說說動物的名稱,這樣可以複習學過的部分生字。然後,我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學習本課生字的興趣,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在大量復現、說話中落實會讀會認的生字學習目標。無論是識字、記字,還是課文學習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學習,或兩人討論,或獨立思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鍊。整堂課我還加入寫字的環節,學寫一個字,而不是把寫字放到另一課時去完成,這樣可以分散寫字的難度,每節課都動筆寫一兩個字,孩子們能更加輕鬆地把字記牢、寫好。

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反饋也反應出了一些問題。其中,關於朗讀尤其促發我深思。怎樣才能讀得深入,怎樣才能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對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導學生讀好一句話時,首先不要急於要求他們讀出感情。如指導“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錯字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自讀中體會句中的停頓之處,形成一定語感之後再試着讀出問的語氣。如部分學生仍沒有讀好,千萬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結束進入下一個環節。而是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繼續進行耐心的指導,同時注意保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這時仍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問答對話的語氣等方式,通過範讀、賽讀等形式,反覆練習把句子讀好。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地運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賞識學生,以情爲基礎,以“讀”的訓練爲主線,注重引導學生富有個性化地讀和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整堂課中,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如師生、生生引讀、對讀;加上動作表演讀:小組內評讀、推薦讀、“比尾巴”表演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實現真正一樣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3

《一去二三裏》是一首饒有趣味的童謠,它向我們呈現了一幅美麗的山村風景,巧妙地把一到十的數字鑲嵌其中。在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孩子們觀察課本插圖,說說插圖裏都畫了些什麼,然後引出課題《一去二三裏》,接着請他們讀一讀童謠,用鉛筆圈出本課的生字。因爲一到十這十個數字大部分孩子都已經認識了,因此教起來沒有耗費太多的時間,比較順利。而就童謠本身來說,我發現很多孩子都已經能背誦,但存在朗讀拖沓的現象。

針對這一問題,我及時進行了糾正,不過效果不是很好。看來,這是一項需要時間慢慢來的工作。就整篇課文來說,我認爲難點在於字的書寫。孩子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書寫是從這節課開始的。在認識了田字格之後,我指導孩子們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怎麼樣的,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並告訴他們字不要寫得“頂天立地”。我發現大部分孩子對寫字還是很有興趣的,一筆一劃寫得可認真的。有的孩子認爲自己字寫得不夠好,就一直擦,直到寫得自己滿意了爲止。對這樣的.孩子,我及時進行了表揚,同時告訴他們一筆一劃看清楚,找準位置再寫,這樣就不會不停地返工了,《一去二三裏》這節識字課就這樣上完了。

從整體來所,條理比較明晰,結構也相對較爲完整,但是我也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的不足就是教學過程中情景的引入做得還是不到位,比如在介紹課文時,可以講一個小故事,讓孩子們把注意力轉移到課文中,而不是單純地爲識字而識字。“繪聲繪色”地上好一堂課,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4

這篇識字課文是由12個象形字及12幅小圖組成的,12個生字又分成了四類,人體的器官、動物、天體和物像。每個字都用了圖文結合的方法展示了漢字演變的大致過程,以便學生理解字義,認識字形,初步瞭解漢字的造字規律。

教學時爲了增加趣味,一開始我就和小朋友說,今天這節語文課我們邊畫畫邊認字,小朋友聽到語文課還能和畫畫有關,一時都來了興趣。首先在黑板上畫了簡筆畫的嘴,有的小朋友說是嘴巴,有的說是口。我又在黑板上寫了古時候的口字,告訴大家,古時候的'人不會寫我們現在這樣的字,他們是把物體的形狀畫出來,這些圖就是最早的文字。最後把口寫在黑板上,學生說,口就像一張嘴巴。還有的小朋友就想到了這個字是象形字。

從這個小環節的安排想到的:

學生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如果老師說我們來用數學知識學語文,或者是說來畫畫、唱首歌等,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被吸引過來,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課程和課程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語文這門課程又是和生活緊密聯繫的,有很多內容都是可以和別的課程相聯繫。比如在認識一到十的數字時,在鞏固的時候我就做一個數學小遊戲,讓學生加一加、減一減,把得數找出來,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比開火車或者指名讀好多了。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5

今天上的《北風和小魚》是一篇童話,說的是北風自以爲了不得,妄想讓世上的一切都怕它,屈服於它,而小魚卻敢於跟北風斗爭,使北風無奈。故事生動有趣,文字簡潔明瞭,是一篇小學生喜歡而且文化色彩很濃的課文。在今天的課上我也運用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因爲多彩的畫面能引領兒童入境生情,增強內心體驗,我覺得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多媒體無疑是提高他們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的手段。

我在引領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中,我運用多媒體出示相應的畫面,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調來描述這個畫面。這樣做是比較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識及心理特點的,能有效地激發兒童的讀書興趣,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課文。例如爲使孩子們體會到北風“氣極了”,引導他們觀察多媒體畫面,說一說從哪兒可以看出北風“氣極了”。有的學生說:“他的眼睛瞪得圓圓的`。”有的學生說:“他的臉都氣得發青了。”有的學生說:“他吹的氣更大了,把大雪吹來,河面都結冰了。”……直觀形象、具體生動的畫面使學生感同身受,讀起書來更倍加用情。還比如在學習課文第一小節時,我讓學生用上課文的句式“它向吹一吹,(變成了什麼和怎麼樣了)”進行語言重組訓練。學生結合剛纔看到的畫面和平時生活的經驗聯想開去,編出一個個具有兒童情趣的句子。又如,課文的結尾處“北風看不見小魚了,非常得意,它哪裏知道,小魚正在水底捉迷藏呢。”此時寫小魚在冰凍的水底下自由自在地生活,突出了小魚不被北風的兇惡所嚇倒。結合畫面引導學生想象小魚在水底如何快樂地生活,試編一句話說一說,這樣極大地豐富了課文內容,調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積極性,更可貴的是對學生思維和語言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在這堂課上也暴露了很多缺點:

一、學生讀詞念文拖腔難聽,缺乏語感。雖然平時教學時我早已發現拖腔問題,也進行了糾正訓練,但效果甚微,不過我覺得這對我今後的教學工作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爲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進一步加強訓練。

二、識字教學,雖然已經比較重視,但紮紮實實讓孩子寫的時間還是太少。如果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定定心心寫,孩子怎麼練出一手好字呢?可是,平時教學中,好像總捨不得拿出那麼多時間讓孩子寫字。看來教學真的應該去繁求精。

三、教師的語言要富有童趣,貼近孩子的生活。可能由於是剛從高年級下來,所以在語言表達上太籠統,孩子有時摸不着頭腦。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6

第一冊課文《畫》的第一課時教學、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位在指導孩子看圖初步瞭解課文,重點指導學生利用前面學習過的識字方法識記生字、雖然,在課前我對於教材和教案都爛熟於胸,自認爲胸有成竹,但是,在課堂上自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課堂常規都出現了一些想不到的問題。

一、在課堂教學方面,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

1、在前面的學習中,孩子們就已經對看圖理解課文不陌生了,但這節課上,我認爲:學生看到圖就能想象的到遠遠看去山是有顏色的,而水是聽不見聲音的當我提出:“從高高的山上流下來的水有聲音嗎?”孩子們說:“有,有聲音、”而且也很肯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時讓我措手不及。

2、對於課文中的生字的處理,我僅限於邊讀詩句邊讀生字,讓孩子在文中去識記生字,忽略了生字的應用,學生在識記了生字後,沒有及時地進行口頭組詞的.訓練、課後,領導和老師們在評課時及時地給我提出來了、我認真地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不清楚,不明白、這讓我想起語文新課標中強調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要爲學生的學習服務、”我在自己的備課過程中,由於過於注重教學環節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

二、在課堂組織教學方面

講課過程中,看到孩子們在有老師聽課的情況下,還是有孩子在不斷的動,有的坐不住,有的不舉手就發言,我站在講臺上,還要隨時提醒他們,真是感覺有些力不從心,很是擔心亂了課堂紀律,完不成教學任務,但在擔心之餘,我也在分析其原因。

1、課堂上對孩子的即時性評價,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鼓勵和表揚,實效性不強、如果在課堂上對守紀律的孩子我及時給予一個實物蘋果圖片或一朵漂亮的花朵,對舉手發言的孩子給予“文明守紀標兵”的牌子,可以想象是怎樣的課堂情景、試想,沒有良好的課堂秩序作保障,怎樣來完成教學目標呢?

2、課堂常規體現在細微的地方、比如,拿書、拿筆、拿本子時,不應當有聲音;寫字時,課桌椅不出聲,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非常細微的問題、在課上,聽到孩子們放書噼裏啪啦,課桌椅丁冬丁冬的聲音,我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在深入地反思後,我想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這些細節、不管你的課設計的再好,學生出現這樣的常規問題,導致學生的學習狀態顯得特別浮躁,也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總之,對於低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我還要多學習、多討論、多反思,虛心學習,在實踐中不斷錘鍊、提高。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7

《陽光》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斕的圖象,它讓孩子明白了這一切都是陽光的功勞,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陽光的美好與寶貴。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說說課前做的踩影子游戲,進而讓學生明白我們可以這麼開心的做遊戲,都是因爲有了陽光,那麼有了陽光,我們還會有什麼開心的事情,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呢?這樣的設疑導入激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意識。在初讀課文後我又引導學生: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帶來了生字寶寶,你能自己認認他們嗎?讓學生自由地讀生字,學習生字,然後各自交流:你學會了哪個生字?讓學生自主地說說自己學會的生字,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很願意地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如:記記字形,讀讀字音,組組詞語等等,這個學生說,那個學生可以補充,我只是在邊上提醒一下,有困難了引導一下,這樣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以讀代講,充分朗讀

朗讀是語文閱讀課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要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句子的感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陽光》這篇課文的教材特點,我在教學時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先聽老師讀,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瞭解,接着讓學生自己讀,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要讀準字音,最後讓學生拿起筆邊圈生字邊讀,爭取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順課文。這樣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在學習的時候爲了便於學生理解,因此我將這一段的內容用粉筆板畫在黑板上,然後讓學生看圖讀,接着我又引導學生給課文中一些重點詞語加上動作,如:“更高了。”學生用雙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爲止,這樣邊做動作邊朗讀便於學生記憶。由於這篇課文要背誦,而這一段又很長,學生記憶有點難度,經過這樣的設計學生不但能記住課文的內容,而且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

三、拓展延伸,語言感悟

實驗教材給老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爲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這篇課文有很多地方值得進行拓展延伸,進行語言文字的學習。如:在學習第一段“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這句話時我進行拓展,讓學生也來說說:“陽光像金子,灑遍。”這裏沒有做硬性規定,可以說一個,也可以說多個,有的學生說:陽光像金子,灑遍樹林。有的說:陽光像金子,灑遍花園和草地。只要能說出的我就進行鼓勵,希望學生能說出更多的。通過這樣的說話練習不但讓學生理解了“灑遍”的意思,也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訓練。在學習“田裏的禾苗,因爲有了陽光,更綠了。山上的小樹,因爲有了陽光,更高了。”這兩句的時候,我引導說一說:“花園裏的花朵,因爲有了陽光,更美了。”然後又讓學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動物,說說:“因爲有了陽光,更美了。”這樣的設計從扶到放,逐步提高難度,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說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也讓學生理解了陽光與世間萬物之間的關係。這些內容上的拓展立足文本,開發了課程資源,不但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而且對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都是很好的訓練,同時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8

這篇識字課文是由12個象形字及12幅小圖組成的,12個生字又分成了四類,人體的器官、動物、天體和物像。每個字都用了圖文結合的方法展示了漢字演變的大致過程,以便學生理解字義,認識字形,初步瞭解漢字的造字規律。

教學時爲了增加趣味,一開始我就和小朋友說,今天這節語文課我們邊畫畫邊認字,小朋友聽到語文課還能和畫畫有關,一時都來了興趣。首先在黑板上畫了簡筆畫的嘴,有的小朋友說是嘴巴,有的說是口。我又在黑板上寫了古時候的口字,告訴大家,古時候的人不會寫我們現在這樣的字,他們是把物體的形狀畫出來,這些圖就是最早的文字。最後把口寫在黑板上,學生說,口就像一張嘴巴。還有的小朋友就想到了這個字是象形字。

從這個小環節的安排想到的:

學生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如果老師說我們來用數學知識學語文,或者是說來畫畫、唱首歌等,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被吸引過來,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課程和課程之間,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語文這門課程又是和生活緊密聯繫的,有很多內容都是可以和別的課程相聯繫。比如在認識一到十的數字時,在鞏固的時候我就做一個數學小遊戲,讓學生加一加、減一減,把得數找出來,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比開火車或者指名讀好多了。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19

小學一年級新生剛接觸漢語拼音,學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在教學漢語拼音a o e這節課時,我借課件創設了一個童話世界“拼音王國”,而a o e則成了“拼音娃娃”這樣的角色,學生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童話中的娃娃,一下子就溶入了拼音課堂,興致勃勃地跟着情境中的“小鳥”認真地學着發“a o e”的準確發音。在學習a o e的字形時,學生自編順口溜:張大嘴巴aaa,圓圓嘴巴ooo,扁扁嘴巴eee。學生的自主意識得到老師的尊重,思維活躍。學生的主動性被調動,積極開動腦筋。

四聲的第一次學習又是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一大難點,就算老師反覆示範四聲的朗讀,效果也不會很好。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故事正好是學生最喜歡,最願意接受的方式。我覺得小白兔騎車的圖畫生動形象,對四聲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並且對學生有很大的啓發。特別從兩方面能體現出來:一方面是騎車的四個過程,像四聲的形狀,我用圖的形式體現出來,學生一目瞭然,一下子就能把四聲記住。同時,我邊講還邊讓學生比劃四個過程(四聲),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掌握了四聲的寫法。另一方面,在講故事的時候,我和學生簡單地分析了小白兔騎車所花費的力氣,目的也是爲了滲透四聲的發音方法。所以,我試着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讓學生輕鬆學讀四聲。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加重視而且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新的發現”,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有層次性:先引導學生從直觀形象的畫面進行觀察記憶,再引導學生聯繫生活想像,希望學生能在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形式中,每節課都能愉快地學習。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20

課堂中,利用多媒體使學生認識了自然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秋天美麗迷人的景色,創設情境,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說出讚美秋天的話。體現學生“我口說我心”,訓練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沉浸在秋天美景意猶未盡之時,設計了讓學生“用手中彩筆畫出心中最美的秋天”這一環節,在讀、說、畫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使三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落實。

本節課中,師生關係融洽,我非常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積極地營造親密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適時提供機會,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在鼓勵、等待與欣賞中,學會閱讀,使閱讀理解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教師用內在感召力激發學生對閱讀學習的慾望,幫助學生樹立起了學好語文的信心。

總的回想這一節課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說教學準備還不夠充分課件如果能動起來就更好了尤其是“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和“樹葉黃了,一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進行比較時真的有樹葉從樹上漂落就更好了,還有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得不夠充分,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彌補這些不足。使我的每一節課都充滿陽光,充滿笑語,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會學知識,學會知識,真正體現課堂的有效性。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21

ai ei ui是一年級上冊課本的內容,在教授ɑi ei ui這節課時,我能夠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通過形象生動的圖片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學環節方面,銜接的較爲自然,緊密。例如,在學習ɑi ei ui的讀音,認清形,書寫等方面,都能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課堂氛圍較好。尤其是學習ɑi ei ui的讀音時,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每個孩子都參與課堂,做課堂的主人。但是在語言組織方面不夠嚴謹。如在引導孩子根據圖片說出完整的一句話時“這幅圖是什麼?”口令的指向性還有些欠缺,讓學生有點茫然。我應該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問的再具體一點“仔細觀察這幅圖,他們在做什麼,你能說一說嗎?”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多注意向學生提出問題時,注意語言的精確性。其次,評價語儲備不足,應及時學習評價語,讓學生得到有效的評價。一年級的孩子喜歡得到表揚,及時的表揚能讓他們更有動力。另外,在課堂中,我出現了幾個不應該犯的錯誤。如,示範書寫音節時,不應該分開寫,應該讓孩子們拿出拼音本進行書寫。其次,在課件展示中,ui的音節出現錯誤。雖然課件我看了很多遍,但是還是沒有發現錯誤,這啓示我以後無論多熟悉的點都要仔細認真的對待。最後,課堂常規還有待提高,雖然我自認爲班裏的孩子在入學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裏,能形成這樣的紀律,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在養成習慣的最佳時期,嚴格要求更能促進他們的進步。

所以,在習慣方面我仍需努力。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我會吸取今天老師們給我的意見和建議,正視自己的不足,更用心地去鑽研學材,更好地上好一年級的語文課。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22

這個學期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很快的,一個學期將要過去,回首過去的日子,反思一學期的教學經歷,也有一些收穫和問題、一年級教材編寫的意圖在於注重人的發展,用生活的情景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繫,體會學知識的目的在於用知識解決問題,這就對以往沒用的內容進行刪除,所學的全是對以後步入社會有所幫助的,教材中的生活場景自然就很多,內容看似簡單,實施起來卻很難。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1、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教師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

2、結合多元智能更好理解文本、智力作爲一個整體,是認識活動的`綜合能力、通常人們的認識活動並非一種而是幾種智力在相互作用、學生的學習也是各種智力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不能只用認識智力去衡量學生的能力,而要切切實實地去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使教育教學真正地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3、把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融合起來、《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標準》中明確地指出:提倡跨學科教學,與其他課程相融合、這是因爲要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僅靠語文教材內容和傳統教學方法,已遠遠不夠、而需要各學科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思維方式、知識背景等方面相互滲透,再通過有創新地教學才能達到培養目標、如把作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起來。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23

《比尾巴》這篇課文是人教版教科書第一冊中的一篇對話形式的兒歌。本文采用通過對話的方式進行描寫,採用三問三答的形式,巧妙地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文中同時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圖。課文讀起來琅琅上口、簡明易懂、富有兒童情趣,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並能引起學生對動物尾巴特點進行觀察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要引導學生喜歡漢字,主動識字,學會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因此,在教學時,我根據一年級小學生喜歡小動物的認知特點以“朗讀訓練”爲主線,靈活地組織課堂教學。並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讓學生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及作用,增強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豐富了他們的知識。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堂課有一個好的開場白,可以說,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同學們都比較喜歡小動物,我就以一場別開生面的比尾巴比賽導入新課,讓學生情緒盎然地投入學習中去。激發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促使學生主體能動作用與現實環境的統一。從整堂課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始終沉浸在積極的情感體驗當中,學習興趣濃厚。可見,教師在備課中,要不斷探索新穎的、適合本節課教學的導入方式,巧妙地導入新課。導入方式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精心進行導入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寫字

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生字的學習應該貫穿始終學習的始終。我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對學習本課生字的興趣,在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上展開教學,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願望,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注重對學生識字方法的滲透,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一編”等等激發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暢所欲言。注重分散識字,將生字學習貫穿課堂始終,大量復現、說話落實。識字、記字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學習,或兩人討論,或獨立思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鍊。

課標指出,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每天要有十分鐘的寫字的環節,在學寫三個生字時,首先觀察每個字的重要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佔格,更要求按照筆順規則寫,充分利用課堂的時間,提高寫字的效率。尤其是本課的“公”字,寫的時候要把重要的筆畫“捺”要寫得舒展,起筆時不要太往左,還要注意“撇折”的“折”要提提筆,而不是把筆畫送到頭。從孩子們寫字的情況看,孩子們都能寫得很漂亮,記得也牢固。

3、學會朗讀課文

首先,帶着思考的閱讀纔是有收穫的閱讀,我在引導學生讀課文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聽清老師的問題:

(1)有哪些動物來“比尾巴”呢?

(2)它們都比得什麼?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同位交流,最後全班交流解決問題。

接着,指導學生讀好文中的問句。在教學時,除了老師範讀、錄音範讀之外,我還根據問句的特點,指導學生把句子最後的一個字音揚上去,還用了一個往上的手勢給予提示,讓學生自己練習,同座位互相學習等辦法去解決難點。並且讓男女生對讀,同位互讀,師生合作讀等方式讓學生感受三問三答的方式,體會文章的結構,瞭解六種動物尾巴各自的特點。

最後,我把學生的朗讀引向深入,使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錯字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自讀中體會句中的停頓之處,形成一定語感之後再試着讀出問的語氣。並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激發學生的興趣,如部分學生仍沒有讀好,我就耐心指導,注意保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通過範讀、賽讀等形式,反覆練習把句子讀好。我配上歡快的音樂,讓學生一邊看着漂亮的動畫一邊拍手朗讀課文,同學們的朗讀熱情被激發起來了,朗讀的情緒更高漲了,朗讀的效果也特別好。

4、注重知識的遷移

真正的語文學習,要將學生的思考從課內引向課外,能讓學生舉一反三,遷移適用。《比尾巴》一課中句式“(誰)的尾巴(怎麼樣)?”出現了六次,爲了豐富學生的知識,在學完詩歌后我設計了拓展這一環節,利用課件出示了另外的幾種小動物的圖片如牛、老虎、馬、燕子、金魚、老鼠等,學生能夠抓住動物尾巴的特點,展開激烈的討論,接着我讓學生按照課文中詩歌的樣式編兒歌。例如,“誰的尾巴象剪刀?”“燕子的尾巴象剪刀。”“誰的尾巴細又長?”“老鼠的尾巴細又長。”進行即興編兒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激發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以及瞭解其它小動物的興趣,真正講課內學習轉向課外。

反思本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和書寫指導不夠全面,沒有照顧到程度稍差的同學,還是有往前趕課的嫌疑,這樣不利於學生的全面提高,今後,我要在兼顧所有的學生上多下功夫,爭取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能力,真正實現課堂的高效。

一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24

《比尾巴》這一課,我本着“課堂上老師應努力爲學生營運一個寬鬆、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的熱情”。這一理念展開教學的,首先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然後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主識字,並利用集體的智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生字,從而使學生相互交流,暢所欲言。在整堂課中,我穿插了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過程,從而實現真正一樣上的自主實踐,提高了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整節課的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的答案,讓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代替整體劃一的理解和指導,整個過程充分尊重了主體的地位。

另外,本課採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課文琅琅上口,極富兒童情趣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在第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問句和答句的讀上,我讀,讓學生髮現問句的尾音向上,答句要向下。接着通過齊讀、指名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問句和答句讀法的不同。接下來,又進行了男女比賽讀、個別讀,誰讀的好,就請他來給大家示範某一句,讓大家跟學。最後,請個別同學採用問答形式來讀,並請個別學生來表演着讀。大家的興趣很高,不知不覺中,下課鈴響了……可是,大家還是意猶未盡地在那學着小動物的動作來表演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