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教學反思(熱)

語文教學反思(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學反思(熱)

語文教學反思1

《草原》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淳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脈絡清晰,銜接緊湊,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淳樸簡練,生動感人;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對草原的讚美之情。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隨着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

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瞭解西部。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課前,我收集了許多優美的草原圖片和音樂,爲上好這一節課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首先出示準備好的圖片和音樂,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品味課文優美的語言,在音樂的伴奏下,我範讀了全篇文章,學生還沒有接觸課文,便被草原的美麗風光吸引住了,從而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很好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接着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讀,自讀、指名讀、賽讀等朗讀形式,走進課文,理解課文。學生們讀得繪聲繪色,入情入境。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綠遼闊的特點。

2、然後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體會人情美。例如: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對待客人的特點,你想用哪個詞?(生答:熱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這一設計,讓學生圍繞中心問題展開學習,便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3、在進行“夕陽話別”教學環節時,我創設蒙古包外依依惜別的情境:找同學扮演主人和蒙古族老鄉。設計了一道拓展練習題:此時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會說些什麼?假如你是主人,你又會說些什麼?這些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是學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語言的.練習中,將“蒙漢情”昇華爲“民族情”。這一教學環節,使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得到了很好的突破,情感得到了昇華。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啓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充分發揮想象,受到美的陶冶。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引導學生仔細品讀,抓住“明朗”一詞,讓學生再去找出具體表現出明朗的一些句子來品讀,然後讓學生讀出“我”讚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爲什麼想高歌一曲呢?”學生通過朗讀和理解就瞭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讚美草原。

三、不足之處

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還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得不夠,使學生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地鍛鍊;2、老師的評價語過於單一,應具有針對性;3、不能夠兼顧全班學生,對於學困生還需多關注。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引導學生圍繞“草原人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一題展開學習。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學習這篇課文時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走進文本。然後圍繞中心問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對草原的認識逐漸清晰深刻。最後,創設一個夕陽話別時的情景,拓展想象,感受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

語文教學反思2

首先,從漢字的學習意義上講。

我們不能僅僅把漢字當成是一個工具,學習漢字更不能只是簡單爲了讀書,漢字是非常美好的,而且歷史很悠久,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開設了孔子學院。漢字的意美、形美、音美,這些美好的感受需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孩子能夠體會到,並且喜歡上學習漢字,能夠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其次,從學習內容上講。

李春旺老師指出:要“讀好書、說好話、寫好字”。對於一年級來說,開學初學習的`很多漢字孩子們都能夠讀準字音,同時也可以組成詞語,這就需要老師們在“寫”上多下功夫,如何讓學生把字寫規範、掌握字的間架結構、注意書寫的筆畫順序、在田格本中的佔位等,這些都需要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做紮實;語文教學實際是一種語言教學,是需要學生交流與表達的,所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李春旺老師着重強調了要引導孩子在課堂上說完整的一句話;隨着學生識字量的增加,好的閱讀文本便是孩子拓展眼界,增加知識積累的一個重要的途徑。爲孩子提供豐富有趣的閱讀資料,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養分。

第三,從教學層面上講。

李春旺提出要注重一年級學生的習慣養成,從語文課的書寫習慣,到日常學習中的傾聽習慣、舉手習慣等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高效學習的基礎保障;一定要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語文教學反思3

《趙州橋》是介紹著名的橋樑建築——趙州橋的說明文,文章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課時我以生字詞爲重心,並帶入文中,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能夠初步理解簡單句子的意思;在朗讀課文中去理解,初步感知文段,在感知時收集信息。

一、簡化教學程序

“趣味教學”這一觀點近來常被各界教學專家提倡。課堂中的“趣味”是教師對文本深入解讀後的深入淺出,是對教材的準確把握,我們的“趣味”應該讓學生學得更輕鬆、更快樂些,讓學生的感受更深刻些。爲了這個“簡單”的趣味,我背後做了“不簡單”的事情:深入地解讀文本,收集有關趙州橋的資料。使趙州橋的形象、特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感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更感嘆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後我引出課文中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特點去引導學生學這三個重點句:

(1)“趙州橋非常雄偉。”

(2)“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

(3)“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以此爲線索學段學篇,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二、激發學生興趣

雖然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文中包含了豐富的信息,但它的字裏行間無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學說明文的課堂也是書聲琅琅的課堂,所以在第一課時中我鼓勵學生緊緊抓住關鍵詞引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通過朗讀表達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跟着一起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藉着什麼而聞名於世呢?學生一時語塞,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接着第二課時我創設旅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三點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首先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其次從千年來利用沒有橋墩,只有一個大橋洞,四個小橋洞的設計存留至今,體會它的堅固。引導學生體會趙州橋的的美觀時,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然後出示了課件圖片幫助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最後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並指導把該段讀好,把橋上的龍讀“活”,直接切入地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此時學生的情感,老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爲了一體,兩個字——自豪。

三、引導學生感悟

在通篇文章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不僅是在遊覽橋,讚美橋,同時也是在讚美造橋的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充滿着的驕傲和自豪的感情。所以,讀課文時,我們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達出作者所要表現的情緒,也表達出自己從文本中體驗到的情感。

“趙州橋非常雄偉。”這是一個總起句,後面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築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寫。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數字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把“雄偉”的'氣魄讀出來。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在理解課文時,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什麼是‘創舉’?爲什麼說趙州橋是一個‘創舉’?”學生可以從前面的學習中瞭解哪些說明了趙州橋的設計師“創舉”,也可以用舉例子的方法說說對“創舉”的理解。然後聯繫上下文中對趙州橋的描寫,如,減輕衝擊力,節省石料,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並在理解這句話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激發出自豪的情感。

“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內容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課文表現趙州橋的美觀,刻畫得非常細膩,描寫欄板上雕刻的圖案,生動活潑,我採用抓住重點詞的方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的方法。通過讀書,讓學生抓住三種龍的獨特之處,“相互纏繞,回首遙望,雙龍戲珠”通過重點詞語想象他們的樣子,動作把龍的形態表現出來,從而體會雕刻的圖案是那麼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多姿多彩。從而引出“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的一樣。”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內容用語言來描述,並出示了圖片幫助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學生對精美一詞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些精美的圖案是1400年前,勞動人民在石板上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非常費時間費精力很不容易。接着,朗讀課文,帶着想象去體會趙州橋的欄杆上那些精美的圖案。

四、拓展學生寫作能力

在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對趙州橋的側欄三幅關於龍的描寫用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排比方式聯繫起來,使三幅圖聯繫得自然有序,學生在學習寫作文時若能夠用到這一方法,必定使作文在邏輯上有所增強,文章的層次也能有所提升。所以,講課時我特地突出這個內容,並請學生用其造句,在這自由發揮中,學生學到了知識也體驗到了快樂。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朗讀的指導和朗讀量還欠缺,課堂結構還略顯緊湊,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不足,努力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能力。

語文教學反思4

根據略讀教學的目標,對《母雞》這一課,我緊抓情感變化這條主線,找出關鍵的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針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提出問題,經過歸納總結成兩大問題:1、爲什麼一向討厭母雞呢?2、後來爲什麼又不敢再討厭母雞呢?根據問題,找讀相關語句,簡單地品讀,而不是逐字逐詞進行追問研讀講解。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爲:1、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老舍對母雞的感情變化,感受母愛的偉大;(第一課時)2、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文實踐。(第二課時)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教學中,我還抓住重點句來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爲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爲什麼不再討厭母雞,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爲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爲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是自己因爲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

語文教學反思5

本單元以“革命傳統”爲主題,組織了三篇課文。課文都是從“爲民服務,與民交友”的角度描寫了三位革命領袖。《吃水不忘挖井人》講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爲老鄉挖井,解決村民生活困難的故事,表達了村民對毛主席的感激之情。《難忘的潑水節》體現了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朱德的扁擔》圍繞“扁擔”向學生描繪了一個以身作則、模範帶頭的朱德軍長。無疑,從教學內容可以看出,這些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給學生學習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爲了讓學生走進文本,更好地感悟偉人的美好品質與偉大形象,我從三個方面下足工夫:

一、下足學生預習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