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薦】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薦】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薦】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裏怎麼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衆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於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爲比較好駕馭。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2

教學反思與教學筆記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元素,我在平時將印象深刻的教學隨筆進行了整理,在那裏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在《史記選讀》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虛擬情境教學

虛擬情境教學主要起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從學生角度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願望,在調動學生的用心性同時也貼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例如:對於《史記選讀》學習,我改變了墨守成規的文言知識“填鴨”教法,師生準備共同表演課本劇,在虛擬情景下教學,這樣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潛力,還能與隨筆化寫作相結合,把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必定能成爲古文學習教改的突破口。我將舉行課本劇表演的消息在課堂內發佈,並按照現成的組別,將學生們分成四個課本劇組,就地取材從課本里與同學們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強的歷史劇目――《荊軻刺秦》《鴻門宴》《將相和》《霸王別姬》。之後,選拔演員、修改臺詞、道具準備等工作都放手交給各個“導演”去統籌了。在接下來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環節,同學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衝上講臺書寫自己的觀點:項羽的優柔寡斷,劉邦的知人善用,藺相如的申明大義……整塊黑板被同學們的各式字體填得滿滿的。這僅僅是在寫文字嗎?不,這是他們智慧火花的迸發!相信課後的隨筆也同樣值得期盼。這完全與“隨筆化作文”中隨筆的深刻內涵不謀而合:隨時隨地、隨遇隨歷、隨感隨記、隨讀隨議。

二、在議論文課堂教學中要化繁爲簡,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於《六國論》的教學,首先:要加強誦讀和背誦,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地誦讀,讀出作者心聲,做好課前預習的朗讀佈置要求,課中的朗讀指導,課後的誦讀和背誦安排和檢查。事實證明,文言文教學運用誦讀法教授文言文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讀中能夠認字,讀中能夠會意,讀中能夠悟情,讀中能夠明理,讀中能夠知法,讀中能夠鑑賞,總之,一切的教學任務都能夠透過讀來實現完成。教師要對讀的方式深入研究,什麼時候讀,怎樣讀,讀哪裏,針對於不同的文本,都就應有各自最好的處理,讀的天地大有可爲。要求學生讀好,教師要先讀好,教師要讀得洪亮,讀得激情,讀得自信。本節課,教師如果能領讀一遍,讀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多種形式的誦讀,多種方式的誦讀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把握。比如,齊讀在整體感知上很重要,默讀對於沒預習的學生很有好處。還有,不同的段落要讀出不同的情感所在,個性是最後兩段的議論,要讀出情感。知識點能夠讓學生自己去歸納,但教師要做好引導,同時注意啓發學生相關的聯想。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鼓勵學生在必須的積累基礎上,針對某篇文言文,指導學生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和與本文或作者有關名句和成語典故等方面進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資料都出自課本。

三、在小說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較淺層次認識向深層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點,確立教學目標。

《祝福》是一篇老課文,裏面的資料很豐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講的.點能夠很多,傳統的講法往往需要幾個課時。但如果要一堂課解決這麼難的課文,那就要求教師務必得把握重點,去掉那些細枝末節,所以我本堂課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杯具命運的原因。這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將這兩個問題搞明白了,其他的問題,相信學生也就能自己解決了。從上課狀況來看,這兩個教學目標定的還是比較適宜的。

二是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後,教學大綱強調要培養學生自我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潛力,爲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但是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去找尋探究呢,因爲興趣纔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我覺得要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導語是關鍵,一個好的導語往往能一下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爲整堂課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思維激情,還能爲文本分析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所以作爲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導語的設計,本堂課,我採用邀請學生當一回偵探一齊去破案這一導語,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爲後面環節的順利進行做了很好的準備。三是學生回答,需要教師肯定更需要教師指導。新課改實施以後,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稱讚,這是可取的一個現象,但是不是學生所有的回答我們都該肯定呢?作爲教師,是不是更應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善於抓住學生認識的誤區予以糾正,在學生認識還停留在較淺層次的時候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思考呢?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就明顯感覺到,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觸摸到了問題的邊緣,但往往不能更進一步深入,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當然做到這點需要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機智。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設計成功之處在於重視“人”的發展,以人爲本。衆所周知,學生不是一隻等人喂的鴨子,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開放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既可學習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可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也正是新時期語文教學乃至各科教學都應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認爲本節課體現了教師是“促進者”而非“帶領者”。在整節課中,我的活動雖不很多,但並不清閒,我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學生的情況,並且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這裏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自己去實驗、觀察、研究、探討,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4

昨天自己上了這一課,同時聽了丁玲琴、葉紅珠和陳樑飛三位老師上的同一篇文章,同時聽取了其他老師們的意見,感觸頗深。發現自己有以下的不足:

1、就教學語言來審視自己,一是普通話太彩色了,這是一位語文老師的大忌,因此下階段應該加強普通話的訓練。二是教學語言的美感也有待提高提高,像《聽聽那冷雨》這樣語言優美的散文,教師的.教學用語如果也能散文化、詩化,那就會相得益彰。

2、對文本的解讀深度不夠,發現自己的文學修養有待提高,平時要多讀書,多看些文學嘗試獨立處理教材,獨立解讀文本,改變幾十年離開教參就無法教學的惡習。

3、幻燈片的製作水平有待提高,這節課的語言鑑賞部分如果做了超鏈接的話,可以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來及時呈現內容,對學生回答中涉及的語言現象進行及時的總結概括。

從其他老師的上課中,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或改進的方面。

1、教師教學時說話的語氣語調應跟教學的內容想吻合。

2、問題的設計要清楚,外延要明確,如果含糊不清,學生的回答就不會朝着教師預設的方向去,教學過程的展開就不順暢。

3、對學生回答的評價與引導是一門重要的藝術。評價的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是否在點子上將影響到整個教學流程的展開與教學目標的達成。

4、多媒體的運用不能一味追求畫面的漂亮,有時色彩過亮的畫面反而會分散了學生對主題內容的注意力。配樂也要考慮與課文意境的一致,並且音量的大小都要控制。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5

第一次作爲一名老師走上講臺充滿了新鮮感,同時也很緊張。我所教的高一年級的語文課。任高一的課,在很多老師看來是比較輕鬆的,高一新生充滿稚氣,有活力,新課的講述相對來說也輕鬆了一些。其實,教高一才更是任重而道遠。首先,這些孩子的思維和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活躍,也更加分散,難以集中注意力,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活躍思維,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才能把握好高一學生的心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總結一下我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

一、認真備課

從學期初,對於教學大綱做一個細緻的瞭解與分析,並根據當地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的調整。備課的整體思路在於一個“實”字和一個“巧”字上。“實”字即落實大綱要求,落實新教材的要求,落實具體知識,把教學落實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水平上。

巧則要求在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創新教學設計,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上。開學一個多月,我就是在這樣的兩個標準下進行備課活動的。

二、抓好45分鐘

在備好課的前提下,如何在45分鐘的課堂上將所作的備課內容準確有序的講出來,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學校對語文的課程安排相對死板,在每天下午的前兩節,這是學生最困最容易瞌睡的時間,爲了使學生能有興趣的精神飽滿的上好每一節課,我儘量在課堂上以學生爲主,認真堅持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我決不越俎代庖,也決不放任不管,做足做好“主導”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我是這樣安排一節課的:一上課,先明確教學目標和具體任務;繼而學生閱讀思考,提問討論;然後師生就重點難點互相提問作答;最後指導學生談談學習的收穫。這樣就更有利於學生打起精神,不會在老師催眠曲似的大段講述中度過一節課。

三、認真批改學生作業

語文書面作業主要是作文,每兩週一次,就有一百多篇,約十萬餘字。我採取了教師批改爲主、學生互批爲輔、學生互批和老師批改結合的形式,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文。在指導學生寫作作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風和文風,提倡言之有物,說真話,深入思考,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反對說大話、空話,反對說一些低級趣味的話。我批改作文時,堅持改字詞,改語句,改段落,改內容,認真寫評語,既鼓勵學生髮揚長處,又明確指出學生的寫作方面的不足。批改週記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常常要犧牲晚上的休息時間才能完成,而它的成效又不是一下子就能表現出來的,但是,這正是作爲一個語文老師最重要的一個工作任務之一,我嚴格的要求自己,不僅要完成,而且一定要高質量的完成。

四、組織輔助性教學活動

作文語文老師,講好課還不能算是已經完成了任務,要想真正的引起學生對於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熱情,還需要在很多地方多動心思。我就在教學過程中或者教學之餘組織一些小小的教學活動,例如,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根據一定的題目進行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根據自己所關注的新聞知識, 對目前所發生的事情給出自己的判斷與評價。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課堂活動其實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目前我真正探索更多的形式與方法進行課堂活動,以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的輕鬆,學生的態度更加積極。

以上是我在這不長的教學時間中的一些想法,當然其中肯定也有許多問題和失誤的地方,我會繼續思考,繼續努力的完成我的教學任務,也完成我作爲一個老師的夢想——創造一個充實而又輕鬆愉悅的課堂。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6

這是這個學期的第一節正課。首先開始的就是詩歌。本身而言,我自己並不擅長詩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詩歌學習的能力也比較弱。所以,在第一節課,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學生如何學習詩歌。

一、問學生自己是如何學習詩歌的?

基本上的同學會提到理解問題,有些同學會忽視朗讀的重要性。

通過我自己的總結,詩歌學習包括:瞭解背景;初步朗讀;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讀;自我思考。

其實應該要在整堂課中貫穿如何學習詩歌,這樣學生就有可能通過課堂的學習記牢這幾個環節。而一開始就把幾個環節亮出來,在後面的時間裏又沒有進行及時的提醒反覆,效果可能會差一點。

二、初讀詩歌,檢查預習效果,解決字詞問題。

在一個班級是全班齊讀,在另一個班級是請幾位同學讀。還是後者的效果好一些。不過也要看學生的積極性。有的班級學生根本就不會站起來朗讀,即使站起來,聲音也很小聲,再加上問題都差不多,並不能很好的檢測他們,反而會引起學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級學生比較積極,水平也各異,上課情緒比較放鬆,教師的.點評比較有效。

三、理解情意

這首詞寫了哪幾幅圖景?有些學生對圖景這個詞都無法理解。三班的基礎比其他兩個班級會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勵學生或錯或對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們的錯誤,不要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課,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勵,從基本的開始講,慢慢引導他們。這節課裏,在三班已經是最後一節課了,我有點急躁,對學生如此簡單的問題都不懂,沒有心理準備,對他們有點兇,可能會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註意。

有些班級說是三幅圖景,有些是兩幅圖景。而我是迎合了學生的看法,認爲三或二都可以。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應該事先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並想到足夠的理由來應對不同的看法。

對詩歌進行了解釋。

在解釋過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傳遞給他們。但是在過程中,我運用的方式是追問,不停的追問,問不出來的地方,就自己來講解,缺乏教學的技巧。

在和學生討論該用“獨立”還是“佇立”時,引導學生不同的衝突,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考。這個環節我比較滿意。

四、有感情的朗讀

自讀——齊讀——請學生讀。

在有些班級的朗讀指導比較有效。通過我的分析,讓他們更明白這首詞的深意,以及該如何具體去朗讀。

最大的問題還是教學語言太過瑣碎。特別是對問題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爲沒有準備充分,所以自己就說不連貫。上課前,還需要準備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現太多不規範的語言!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7

一、我的教學設想: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在這堂課中,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着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1、在文言文翻譯這一環節中,不是單純的將譯文教給學生,也不是簡單的把翻譯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以教條的形式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之間出題互考、自我評點分析、小結歸納的方式進行,同時將翻譯文言文中應當注意的“實詞、虛詞的準確翻譯;古今異義;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幾個方面以“吳老師的幾點建議”的方式出現,這樣使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習方法,提高了自我學習能力。2、在分析人物性格這一環節中,我有針對性的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條理的引用課文中或《史記》中的相關語句陳述理由,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二)手段的靈活性——多媒體技術和板書的綜合運用。在以往的教學中,主要依*板書向學生再現教案文本的核心內容,教師工作量大、課堂容量小、直觀形象性差、教學效率相對較低;隨着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影音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日益成爲重要的教學手段,但在現在的教學中,我們往往過分的依賴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而忽略了板書的效用,使教學任務無法圓滿完成。因爲學生的思維是活的,學生的知識需求在總體的連貫中有局部和階段的跳躍,教師無法全面預計到學生在課堂上所有的知識需求,多媒體課件圍繞課堂主線設計,播放順序相對固定,無法實時更新內容,只能爲教學提供輔助的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居於次要地位,而板書展現的是學生活生生的思想,教師可以依據課程進度和現場情況,自由書寫和發揮,所以在準備本堂課時,將板書和課件兩種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合理安排處理課件和板書的比例,充分發揮兩者的互補優勢,努力提高師生間的教學溝通,對我今後的教學具有指導性。

(三)教學的互動性——師生和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爲了使學生的學習層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盤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坡度,努力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設計這堂課的環節時,在教學互動性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1、教師定位。在課堂各環節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提綱契領的講解之後,分別設計一組問題和一組習題,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學生進行討論和練習,最後教師進行分析歸納,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受益。2、學生定位。我始終把學生定位在課堂主體的地位,對學 生採取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共同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使學生在生生互動中受益。如在劉邦和項羽性格分析這一環節中,課前指導學生查找資料,鼓勵學生利用校圖書館館藏書籍和網絡信息資源,充分蒐集佔有資料,並進行歸納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觀點;課堂上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讓他們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問題,讓他們的思維火花互相碰撞,學會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辨證分析歷史人物的能力,最終形成正確的看法和觀點,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了學生研究學習、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四)課堂的開放性——重視課內學習和課外研究的銜接。我充分利用《鴻門宴》這篇經典課文在教學中的代表意義,努力營造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注意引導學生做好課堂內外的銜接,爲學生的後續學習作好鋪墊。1、通過普遍性體現開放性。強調文言文學習的一般規律和特點,重點突出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準確翻譯、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由此及彼,掌握較強的文言文自學能力,爲日後學習其它文言文打下紮實的基礎。2、通過聯繫性體現開放性。把《鴻門宴》放在整個《項羽本紀》甚至是整個《史記》中學,通過讀本上的《烏江自刎》的學習,分析項羽英雄末路的豪邁與無奈,批判項羽“自矜攻伐”的錯誤觀點,揭示項羽性格對其鴻門宴後政治命運的重要影響,同時引導學生分析了《史記》中人物傳記的一般規律和特點,掌握本紀、世家、書、傳、列表的基本概念,使學生初步具備讀史鑑史的能力。3、通過研究性體現開放性。把學生蒐集資料、研究學習作爲教學的重要一環來設計,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學飛的過程,避免不了磕碰,我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力求避免“扶上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學方式,正確處理“魚、漁”的關係,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向館藏書籍和網絡信息要知識,使他們搏擊知識長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鍛鍊。

二、 教學後的幾點反思:

教學過程其實是教師知識細雨向學生無聲傾注的過程,在《鴻門宴》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兩點感觸比較深:

(一)教師要認真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因此身爲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認真做好備課施教的準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惟其如此,教師才能正確把握課程進度,最大限度的輸出知識。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我努力爲自己“充電加水”,認真歸納了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讀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查閱了大量的.評論資料,對項羽的爲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認真研究借鑑了同事們給出的無私的的教學建議,使我在翻譯方法指導、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體處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這堂公開課讓我有了一個對自身素養全面審視的好機會,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爲深入的瞭解。比起年長的一輩,我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缺乏、文化底蘊的相對淺薄,使我在演繹一堂環節比較合理的課程時顯得有些稚嫩;隨機應變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課堂上顯得不夠靈活;而不夠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顧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爲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多方面的修煉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訓練“聽、說、讀、寫”這些基本功。要想成爲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設計幾個合理的教學環節是遠遠不夠的,高瞻遠矚的教育眼光和淵博的學識,必須在實實在在的教學工作中培養。

(二)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通過備課施教,我對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堂語文課,不應該只讓學生了解一篇課文,而應通過這篇文章,使學生能夠解讀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讓教材成爲真正的教材,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鑑賞能力,如《鴻門宴》小結課既是對課本知識的一個小結回顧,更是讀本《烏江自刎》的導入,是指導學生閱讀《史記》一個信號。因此在備課時,我充分認識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瞭解學生認知的薄弱環節和障礙點,預測學生理解問題可能的偏差,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節,做好針對性準備,依據教學坡度,給學生適當的臺階,幫助學生登上知識的高峯;在授課時,對學生的回答、討論結果和觀點進行合理的評價,及時點撥和指正學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時捕捉學生的精彩表現,通過適當的表揚來引導和影響學生的思維傾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8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時的一組重要的詩歌作品,寫於其“不爲五斗米折腰”之後。厭倦了官場的繁縟禮節,迎來送往,嚮往山川田園的陶淵明,最終結束了時仕時隱的生活,選擇在摯愛的田園中度過餘年。

《歸園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訴讀者——他要回家。於是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詩歌本身的特點,上課時緊扣一個“歸”字來預設問題,從“歸”來鑑賞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個問題:“緣何歸”、“歸何方”、“從何歸”、“歸如何”在課堂上師生合作共同解決,並在中間穿插了陶淵明身世簡介,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尤其是從“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體會陶淵明筆下淡泊寧靜的田園之美。領悟詩人對真實的追求與堅守,考到陶淵明的那份純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太過依賴於自己預設的問題,教條地只會按着多媒體的播放順序上課,卻忘了學生是活動的,他們的思想是與我不同步的,因此當學生的思想跳躍時,我卻未能跟上他們的腳步,有點手忙腳亂。

其次重點不夠突出,在授課過程中喜歡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爲了“全”卻失了“全”也是此堂課的最大的缺點。雖然我的教案寫得密密麻麻,做的認真、仔細,學生也由於是賽教課更是積極努力的配合,尤其是連發言也努力猜測我預設的答案,讓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爲我和學生都缺少了對詩個性的解讀。我們都參考了大量的資料,都被這些資料束縛的展不開自己的解讀,讓我們的想象與聯想在限定的世界裏遊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煉字與比喻、白描等寫景角度時,我更沒有充分地信任學生的能力,我怕他們基礎差,不能說出我預想的答案而使課堂教學無法順暢的進行。所以我掌握着整個課堂,依然重複着教師講解爲主,學生被動接受的老套路。這種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讓這堂課看似滴水不漏,教學環節齊全卻毫無生機。

寫到這裏,我不禁捫心自問:自己精心準備的教學設想難道就是要看到這樣的局面?在他們點頭的同時是否真的走進了詩歌的內容與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領略到了詩人筆下那個恬靜美麗的田園生活?是否知曉了“復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詩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這些,我真的對於自己這堂失敗的賽教課懊悔萬分,明明是爲了求“完美”,卻上成了支離破碎,毫無亮點的一堂課。

課後說課、評課時,聽着同僚給我提出的意見,我深深地明白了:詩歌教學切莫貪|“全”“多”。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能將這種求“全”卻失“全”的做法戒掉,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因此,這堂課成了我教學路上的警鐘,讓我時時牢記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成了我課堂追求的目標。讓自己多一份驚喜,少一點後悔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9

今年適逢高中新課程實施第一年,困難與挑戰並存。作爲一線教師,自本學期開學以來,我們就積極投身到新課程實施中。截至期中考前夕,我們高一語文已完成了必修一(模塊一)的教學任務。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但新課改中遇到的諸多問題讓我們萌生了不少困惑。下面着重分析語文模塊一的考試情況及整改措施:

本次期中考是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的第一次較爲規範的綜合測試,爲讓學生們有一個平穩的過渡,所以本次考題立足課本,難易度適中,其命題形式及內容兼顧高考命題的基本題形及語文新課改的考試趨勢,不出現偏題、怪題。考試結果基本上達到預期的考查目標。但由於本次試題區分度不大,缺少難題的比重,所以尖子生未能徹底冒出來。全年段24個班級,最高分121分,僅有一個。通過考試,也發現存在下列一些問題:

1.選擇題及名句默寫類知識基礎題都存在較多不應有的錯誤。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紮實,另一方面說明部分同學對學習或考試掉以輕心、不夠踏實、不夠認真。同時也不排除考試技巧的掌握程度不熟練和考試心理有待提高。

2、能力性中難度題失分普遍較高。本次閱讀試題包括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及古詩鑑賞三方面,需要較強的思維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考試情況來看,此類主觀題一些答案表述不夠嚴謹、全面,缺乏整體把握文段的能力和思考問題的縱深度。

3、本次考試爲半命題作文,方向明確,跑題者甚少。但大多數學生普遍存在立意不高、挖掘不深,文體格式較爲單一的情況。需要大力提高作文創作的個性化特徵及創新意識。

針對以上教學中存在的現象和問題,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整改和提高:

1.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加強對新課改精神的學習和領悟,定期寫教學心得和教學反思。多聽觀摩課,切磋教技,交流教學教法。時刻關注全國高考的改革動態,瞭解語文高考的.改革的發展趨勢,吸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

2.課堂常規教學要進一步提高效率,求“新”求“活”,大膽創新,多加強口語表達訓練和書面表達訓練。教學內容,既要落實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緊跟高考語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養。

3.要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的學習動態,適時改進教學方式,要多運用激勵式、誘導式教學,促進學生生髮性學習潛能,並努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和創新能力。對於一些語文成績突出的同學,要適當引導,使他們成爲培優的種子。

4.加強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訓練和古詩文背誦篇目的默寫,引導學生藉助各種報刊、雜誌,擴大閱讀量,建立讀書筆記資料庫,以整體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0

回顧一學期的高一語文教學,我覺得有幾點做法讓我頗感欣慰。

1、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

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

爲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爲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爲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三維目標”的制定上,我是這樣設定的——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繫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爲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爲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爲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2、帶學生去“寫景”,是本學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

由於學生閱讀面窄,閱讀量少,平時時間大多被數理化等佔據,對語文接觸較少,多數學生僅僅在語文課上與語文“見面”。因此,每週一篇作文,除了讓學生練筆與練思維之外,更主要的是讓他們去尋找相關的作文材料,從中積累寫作素材。講評作文最好是與範文相結合。因爲範文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這樣,學生在每次作文之後,能獲得更深一點的體會,有助於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時,如果就拿本班學生的作文作爲範文,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還有,對作文寫作的指導,最好是每次講一種寫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學生嘗試着用上這種寫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單元是學習寫景散文,景物描寫要抓住景物特徵,還要在寫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觀色彩而異,因此,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描寫自然、抒發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帶學生到自然裏去。不過,在寫作前教師一定要結合第一單元課本的寫作特色先與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在親身體會下再結合學過的寫作方法來作文學生是不怕的,而是他們都覺得很有內容可寫,也明白寫景文章該怎麼寫。

3、對文言文的複習,我覺得多讓學生朗讀課文、背誦重要篇目更能讓學生產生文言語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淺易的知識。

比單純講解古代漢語知識效果顯著。另外,我覺得複習文言最好是貫穿於每天語文課裏,讓學生天天接觸古文,天天培養文言閱讀的語感,有助於今後獨立閱讀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師要有一顆鑽研的心,要博覽書籍。

教師鑽研不僅指要鑽研教材,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對具體的模快要形成一個系統,而不必拘泥於現成的參考書、輔導書或參考答案。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有效進行復習。例如,我教《蘭亭集序》與《赤壁賦》時,我就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來指導學生理解課內容,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而且認識也深入了一些。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1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邵校長聽了我的課。

這節課,我上的是《記念 劉和珍君》的第二課時,主要的教學任務是帶領學生解讀劉和珍的人物性格,學習她的愛國精神,和深入理解文章含義深刻的句子。

這節課主要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檢查昨天晚讀和今早早讀的內容,主要是名句背誦,成語辨析,文言小語段中的重要詞語;

(2)檢查回顧昨天課上的內容,主要是對文章第一部分重要語段的理解。

(3)課文研析,主要是人物形象分析和重點語句的賞析。

現在就這節課的情況做一個反思總結:

第一個環節主要是養成學生積累的習慣和早晚讀的效率意識,很多同學在早晚讀時有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沒有效率意識,雖然早晚讀也有檢查,但是力度明顯不夠;根據記憶規律,知識的記憶需要反覆地刺激強化,才能記得牢;課上有檢查,還有利於同學把課前幾分鐘高效地用好。有鑑於此,我始終堅持這一做法。

這也得到了邵校長的認同。邵校長也針對這一環節的'不足給我提出了非常有效地整改意見:就是在提同學回答問題之前,先把問題提出讓全班同學都做思考,然後再提同學回答,這樣就能讓所有的同學都能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否則,就只有被提到的同學在思考,而其他同學就會覺得事不關己而不能夠積極參與。

就是這個細節,讓我的心靈感到一顫。這樣一調整,所達到的課堂效果竟會有很大的不同,簡直是天壤之別!在敬佩的同時,也深深地感到慚愧,類似的反思真的是太少了!致使自己的課堂效率不高,而自己卻不自知!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2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紀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學,並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去迎接探索實踐前行帶給我的心路顛簸。

假如讓我重新帶高三,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準備一個厚一點的,紙質稍好點的本子,告訴同學們這個本子將記錄我們備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礎知識,以及我們透過文章背後挖掘出的內涵及其對我們思想的影響。其次我在備課方面要加強力度,平時的教學紮紮實實,從知識到能力,從過程到方法,從情感態度到價值觀,都要落實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熟悉高考的考點,做好高考和日常教學的銜接。最後,是等到離高考還有三個月,基礎知識也講完了,要帶領着學生做一個總結,一個很重要的總結,除了知識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的習慣、方法、品質的不斷規範和強化,然後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提出要求,師生共同去追求知識和能力的一個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這一年的文言文教學,總體來講是失敗的。基礎知識的積累沒有一以貫之,到最後就是隨便講講了之了。由於自己水平有限,閱讀面窄,對文章內容及藝術的把握也很勉強。還好的一點是,平時領着學生做的題比較多,學生雖然對古文畏懼一些,可拿着題還是能對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對高考了,師生心裏還是沒底的。

過去了的不說了,問題是現在,還剩下三個月的時間,如何讓學生在這塊知識方面有信心呢?老師應該給學生什麼鑰匙呢?這些又如何該用最少的時間實現呢?

有一個基本的思路是,必須通過做題把知識和能力貫穿進去。問題的`關鍵就是選題,要選高質量的題(做歷年的高考題是個不錯的選擇);其次就是備課的力度,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心裏踏實下來。識記的內容,必須要求學生掌握利用早讀的時間加強記憶。學生已沒有時間去總結,老師就先列一個框架出來,讓學生把日常的基礎知識補充進去。

下午有一節課,先把我的教學思想告知學生,取得學生的支持。接下來就是具體準備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高考題爲綱,把知識系統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節課,我如實地向同學們闡釋了我的文言文教學困惑以及構思。同學們沉默了,我知道他們也有同感,我立即給他們打氣,讓他們相信師生努力一定可以渡過難關。()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上考場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學們心裏會有底有數,不能馬上要上戰場了,有同學苦惱地問老師,文言文怎麼做啊?那是多讓人心驚的事呀。那個數那個底來源於平時老師和學生一起積累的知識以及技巧。這樣的話,離考試越近越不會慌,只要反覆地鞏固積累的知識就行了。還有三個月,我們如何選題?如何鞏固知識?同學們動了起來,看來他們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議,高考題質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時間不夠用,需要選作。同學們討論了起來,我鼓勵單獨站起來表達。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既然質量都很高,可以選作雙號或單號,可是我們可以做完,老師要想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評講,恐怕時間來不及。我當時真的很感動,一是說明學生聽懂了我的講話,二是說明學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這讓我很自豪。我想這不是問題,挑戰自己的備考力度是老師的天職。師生達成了共識,夜裏有夜自習,就要進入正式演練了。我得在夜自習之前把課備好。

以下將會詳細記錄9套高考題中文言文部分的講解過程。

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思想,並能在教學中主動運用。基礎知識的積累要明確詳細概括,涉及到具體的課本內容。督促學生做筆記,還有就是及時的鞏固複習識記。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3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突出那些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習慣。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爲特徵。《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 " 自主、合作、探究 " 作爲重點進行倡導。 本節課是以《離騷》爲例,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重視對其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有的放矢,有效而深入地學習。

《離騷》是古代傑出的抒情長詩,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作者屈原被推舉爲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引以爲豪。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質,獻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動並影響了無數後人。然而對於古文基礎尚淺的高一對口學生來說,要真正理解《離騷》的內容、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學生對屈原有一些瞭解,比如知道端午賽龍舟、吃糉子等民俗與屈原的聯繫,但對屈原的作品卻知之甚少,有的學生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因此,要真正讀懂屈原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語言形式上來看,《離騷》與《詩經》不同,《詩經》多爲四字一句,讀起來琅琅上口;而《離騷》以六言爲主,多用“兮”字來抒情,句式更靈活多變,朗讀、背誦起來相對困難。所以在學生剛接觸課文時,感覺不好讀,都有點畏難.另外,因爲《離騷》中多用一些對現代人來說是生僻字的`詞語來描寫、抒情,有些詩句讀起來讓人覺得不是很順口,也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影響他們對作品的深刻內涵的把握。

第二,從內容上看,《離騷》多用象徵手法,其中出現的“香草、美人”佔了相當的比例,它的內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偉瑰麗,想象新奇動人。而這些“香草、美人”對現代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要完全讀懂並非易事。

第三,對屈原的品行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難。對於屈原最後的自投汨羅,從古至今的學者亦有不同的理解,要學生從中悟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高尚品質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因此根據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計劃用四個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把理解、朗讀和背誦作爲教學的重點。從基礎字、詞、句入手,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進一步探討屈原的思想、言行及給我們的啓示。儘量讓學生走出傳統的思想誤區,認爲文言文就是最難學的,讓他們產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把文言文轉化爲白話文理解,降低難度,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激情.其中第一,二課時主要是介紹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的寫作特色,使學生對屈原及其作品有進一步的瞭解。然後教學重點是掃清字詞障礙,特別是其中的生僻字、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理清文章思路。第三四課時則主要是讓學生藉助文言文資料,朗讀詩歌、逐句理解詩歌內容。爲了避免單調枯燥,在翻譯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多種形式進行:全班齊讀詩句,然後翻譯;請同學朗讀詩句,小組合作一人讀一人翻譯;老師朗讀詩句,同學交流。並且小組之間再進行比較,評出表現最好的組.最後讓學生聯繫實際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綜合分析。從實際的教學情況看,這種形式的效果還不錯,學生的學習激情較高。

通過四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能夠理解課文的內容,對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並且學生在這次課堂上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進步,其主要表現在:

(1)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與之前的課堂相比有更多的學生願意嘗試回答問題.簡單一點的問題多留給基礎差並且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這也能增長他們的信心.調動差生的積極性,以帶動課堂的學習氣氛.例如:一(10)班王健,樊普林同學;一(19)段立人,王遠,等幾位同學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但在這次課堂上卻表現得非常突出,有很大的進步;

(2)朗讀能力提高了;由於是文言文,大多數同學有些畏難,不願意花時間去讀課文,比如,就有學生認爲文中太多的“兮” ,不是很容易讀,就不願意去讀它.我於是就多花時間指導學生如何朗讀,通過疏通字詞讀音,聽朗讀磁帶,教師示讀,劃分朗讀節奏,分組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學會朗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特徵,在經過反朗讀後,學生的朗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小組之間的配合能力明顯加強;從這次課來看,有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小組的力量加強了,並且組與組之間也有一定的競爭。很顯然同學們對這次的加分很在意,都希望能在課堂上好好表現,掙得獎勵分。在投入學習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4)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語言組織能力有所加強;從學生的回答問題情況來看,總體來說有很大的進步,原本對口的學生很多人基礎較差,在課堂上表現出比較膽怯,對自己不夠自信,因此回答問題時也比較含蓄,而這次因爲多鼓勵他們,在整個氛圍影響下,很多學生也能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並且能用簡潔經典的語言甚至是詩句來概括。比如一(10)班周衡就用到了詩句,一(19)班王盼同學還引用《弟子規》中的道理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總體上來看,同學們的學習的激情提上來了,基本上全班同學都能認真聽講,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不足之處是:

(1)因爲時間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的關係,未能再介紹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他《楚辭》的作家、作品進行拓展學習。因此,學生對《楚辭》的創作手法、藝術特點還沒有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

(2)教學的時間過長,由於課堂上的討論時間過長,導致課堂上的時間比較緊湊;

(3)學生對文中的重要句式的把握不是很好,因此要加強對句式的講解。

(4)部分學生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對於基礎不一樣的同學要進行分層教學;

(5)班級的不同學習情況也不同,這次整個教學過程中,(10)班和(19)班的課堂反映也不一樣,各有各的問題,因此在以後的每堂課中要因材施教,根據兩個班級的不同特點制定教學計劃,以提高課堂效率。

(6) 在課堂上極少數同學仍然喜歡用方言回答問題,這在語文課課堂上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要引導學生講普通話;

針對以上問題,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完善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真正做到自主性學習。多發現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然後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自覺地學習。而作爲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將不斷的鑽研文本和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不斷的完善我的課堂教學。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4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這天,我們遵循“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學生全面發展之路。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就應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並有必須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資料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爲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透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爲在新課標下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務必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

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着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潛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貼合學生的學習潛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務必聯繫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潛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爲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爲,無論課內課外,都務必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潛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於練習,課外致力於閱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於教材資料,而延伸到課外閱讀教材,並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務必體現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理解,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務必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用心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用心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理解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三、教學設計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本資料,就是單純爲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麼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節中,老師就應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麼,不能爲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爲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爲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裏表演豈不是更好?然後要想你如何讓學生表演。例如在講《阿Q正傳》時,你想透過表演讓學生體會阿Q語言的特點、神態的變化,那麼學生的表演能到達這個目的嗎?你的學生是專業演員嗎?怎樣調控才能不會成爲一場鬧劇?如果學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課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響了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的'把握。所以教師課前要認真去準備,不僅僅是臺詞、動作,更主要是學生紀律的約束。我認爲就應把表演簡單化,情景化,語文化,最好是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起來。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於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本浮於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爲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帶給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紮紮實實地“雙基”訓練,怎樣能切實地提高語文潛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浮華熱鬧,迴歸本源。

四、教學設計要少一些合作討論,多一些朗讀品味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於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也許在必須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爲了追求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爲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籤,時不時地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就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合作、討論並不是不能夠使用,但老師就應注意的是需要討論什麼資料,怎樣去討論,如何展示和評價討論合作的效果。由於老師在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本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資料缺乏深刻理解的狀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麼討論的過程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狀況下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狀況: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鬨堂大笑,你能夠想見他們是不是在討論老師佈置的問題,至少不是嚴肅認真的。表面討論時氣氛熱烈異常,卻沒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爲合作討論就應在對文本充分解讀,學生自己有獨立思考後的前提下來進行,這樣的交流討論才用有

必須的效果。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鍊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務必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5

給這屆學生講解《雨霖鈴》,正好是在天氣漸暖,柳絮紛飛的,春雨微濛的暮春時節,文理科分班剛剛結束,整個校園高一學生之間裏瀰漫着一種淡淡的感傷氣息。這一切都爲《雨霖鈴》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情感氛圍。於是,我在導入時播放了歌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快就把就把學生們的思緒拉到課堂上來,然後又由“長亭”、“古道”自然過渡到柳永歌詠離別的這首《雨霖鈴》上來。接下來的教學環節順理成章:暢談作者,師生互讀,配樂朗誦,由聲入境,盡情地去感受曲詞的情韻之美。

接下來的工作該是教師帶領學生一步一步地去找意象、品情感、析手法、評語言。這屆學生也趕上了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校也實行了將盡一年的時光,有迷茫,也有收穫,更重要的是它爲我的語文教學工作悄起一扇門,打開了一扇窗,開闊了我的視野,也使我更加快樂地帶領着學生在語文的百草園中感受到更多奇異的芬芳。

新課程“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和審美的創造力。”於是,我把對詩詞的鑑賞分析設置成了一道開放行的題目:小組合作,任選一個角度(從意象、情感、技巧、語言方面)對本詞進行賞析,言之成理即可。學生們熱情很高,我的工作則是到更小組去做點撥,引導。大約十分鐘後,各小組準備好了自己的答案。意象組的同學找到了:寒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點明共同特點是悽美。情感組的同學認爲:全文抒發了一種離別之痛和羈旅之愁。技巧組的同學看出了借景抒情、虛實結合。語言組的同學說出了輕新、自然、優美。這些答案有的是在我的點撥下得出來的,有的在具體的表述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但是,在此過程中,同學們積極地開動了腦筋,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了思考,掌握了鑑賞詩詞的'方法,收穫了快樂,學會了合作。正所謂是“受之於魚,不如受之於漁”。

接下來的環節是“說出記憶中離別的故事”(要求:用詩詞名句回答)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蘇軾《水調歌頭》“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運用與課文情感意象相似的詩詞作答,同類比較,再次讓學生領悟詞悽婉的情感之美。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能力。最後,佈置作業:選擇某種景物寫幾句話,贈與昔日的好友,寄託自己的一種思念之情。

通過本次教學我深刻認識到:

1、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身邊的一是一物,纔會變爲一種很好的語文資源,從而爲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2、應該想辦法讓語文學習變成一種學生願意主動參與的活動,課堂開放,才能能活躍學生思維,調動其積極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3、語文教學應聯繫學生的生活,如果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就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靈。只用重視實踐,語文學習纔會對學生的生活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