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我與地壇》語文教學反思

《我與地壇》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9K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與地壇》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與地壇》語文教學反思

《我與地壇》語文教學反思1

我曾經想,我心中的《我與地壇》和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有怎樣的不同?膚淺理解不好,過度闡釋也未必是好事。地壇正是淡褪了光華,所以等來了史鐵生。那麼什麼是核心?我這樣想多久,怕也離題萬里。我於是找他的書來讀。我上網找有關他的資料。我試着編他的年譜。我讀他的最新的文字,看有關他的訪談資料。年譜編完了。書卻讀不完。讀不透。我寫好了教學設計。在設計之初我思考了若干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1、主問題的設計是否巧妙,是否有淺到深,是否有針對學生語言和思維而進行的訓練;

2、教學設計中板塊之間的銜接是否合理,過渡是否自然、流暢,過程的實施是否張弛有度;

3、板書的設計是否是對文本的深加工、再創造;

4、教學設計是否圍繞文本去分析、解讀,是否有執教者的想象和感悟,而且是獨特的;

5、學生的活動是否充分,是否調動了學生的思考的積極性;

6、課堂過程是否有意義,是否有意思,是否有很好的生成性;

7、如何在舉手投足之間彰顯本文的濃厚的文化內涵,如何體現執教者的素質修養。我拿那設計請省、市語文教研員看,請一線的語文老師看,修改,試着上課,再修改,再上課。幾個月的時間,爲了這一篇文章和她背後的那個人,冥思苦想。也許最後想通了,有了答案。也許永遠沒有答案。

我最終確定了以“死亡”爲切入口,課文正是史鐵生思索死亡後的全部想法。而對於高中學生而言,生命教育包括死亡教育恰恰又是很缺乏的。所以我在導入語中說“這是一篇思索死的文章”,一下子就能把學生帶入到文章的核心,能使學生很快地“入境”。接下來,我又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a我們不會認真思索死,那爲什麼史鐵生在和我們一樣同樣年輕的時候卻認真思索死呢?b爲什麼非要去地壇去想呢?c在地壇中獲得了什麼,從哪裏讀出來的?”三個主問題,不斷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從作者心境入手,深入文本,解讀關鍵句子和語段,最後獲得共鳴和啓發。在分析文本的環節,我注意讓學生說出對地壇獨特景物描寫的第一感覺,捕捉學生感受中的獨特一面,使師生的思考和對話既能放得開又能束得住。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剛上課時的緊張(其實也是自己不能很快入境的表現),幻燈片的使用上不連貫(有些內容準備了,但實際並沒有用上,反映設計時的不嚴謹),個別課堂語言不簡練,有無效重複的。但最明顯的是兩點:

一、沒有很好的去引導學生大聲地、動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師的講解還是偏多,有些時候是爲了拓展而拓展。

《我與地壇》文質兼美,注重理性分析的同時,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大聲美讀課文是必要的。但由於課堂調控的.失誤,使得本來出現在教學設計中的“朗讀環節”缺失了,而代以教師的過度講解和闡釋(講到史鐵生的母親和妻子,講他的創作歷程,講《千手觀音》和殘奧會運動員)。沒有讓學生朗讀,是觀念上的對朗讀的不重視。比如分析“露水”這一獨特物象,應指導學生搞清楚作者爲什麼這樣寫的同時,更應引導學生去朗讀,看能否讀出“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的哲理髮現和獨特審美;又如在指導學生完成對課文第七段的品讀、思考、交流分享之後,應讓學生集體朗讀這一關鍵語段,使學生將獲得的哲理融匯到朗讀中去,既加深印象又昇華心靈

這兩點問題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極力所要注意並加以完善的。

《我與地壇》語文教學反思2

一、背景描述

(一)教材分析

《我與地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史鐵生在20歲時不幸雙腿殘廢,這篇散文凝聚了他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複雜難言的感受。作者通過懇切、優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寶貴東西傳達給讀者,用苦難提高了人們對生命的認識。其中瀰漫着沉鬱的人生況味,閃爍着澄明的智慧之光。對於少不更事的學生來說,是一次認真思考生命的意義,培養直面挫折、戰勝挫折的能力的好機會。

本單元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分析評價,從而借鑑吸收其中的精華。文中的生命感悟充滿了情感和思辨色彩,適宜學生做探究性學習。可以倡導學生閱讀時有意識地帶着疑問去探尋、追究作者的生命感悟,並圍繞問題對文章進行探究式閱讀,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討,從而獲得一定的認識體會。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作者在地壇中的心路歷程及獲得的生命感悟。

2、能力目標:通過探究實踐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自主研究、合作探討,運用網絡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3、情感目標:增強直面挫折、戰勝挫折的能力,體驗探究式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

體驗作者在地壇中的心路歷程及獲得的生命感悟,學會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討來解決問題。

2、難點

由於生活閱歷尚淺,學生對作者生命感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

(四)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程總目標”中也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可見,課程改革強調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式學習。

根據上述理念,學習中教師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對學生的評價應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着重考察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此外,教育要跟上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就必須加快教育的信息化。因此本課教學還採用了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爲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使之與語文教學相整合。

二、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教師先利用網絡蒐集一些和課文相關的資料,如《我與地壇》全文,史鐵生的同主題的文章及其他一些有類似經歷的人物的事蹟,在此基礎上製作好課文的網頁。

(一)提供背景,產生問題

(多媒體展示)作者史鐵生的生活經歷及照片和地壇公園的圖片:史鐵生在20歲時下肢不幸癱瘓,青春韶華,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時間裏精神幾乎崩潰。正是在這不尋常的心境中他來到了北京的地壇公園,在這座於風吹雨打中頹圮荒涼趨於沉寂的地壇中,他進行了深沉的思考……,許多年過去了,史鐵生成了著名的作家,現在的他以開懷燦爛的笑容來面對生活……

問題:對該資料你有何感受?

學生可開展討論,在留言版上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做最後歸納:史鐵生在地壇中有過怎樣的心路歷程,他獲得了什麼生命感悟?

(接受學習重在接受、吸收、積累,即接受前人的知識成果,吸收人類文化營養,積累、充實、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而探究性學習則要有問題意識,帶着問題去閱讀。有了問題意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纔會由被動接受現成答案變爲主動探尋事物究竟,成爲學習的主人。發現問題是探究的起點,沒有問題就無所謂探究。)

(二)閱讀文本,自主探究

《我與地壇》這篇散文對於史鐵生來說可謂意義特殊,他試圖通過這一次寫作去回顧自己過往的生活尤其是殘疾以後的心路歷程,它是回憶,是自省,其中瀰漫着沉鬱的人生況味,閃爍着澄明的智慧之光。要求學生仔細地閱讀課文,從中尋找答案。

(有了疑問,發現了問題,就要多方探索,尋求答案。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強調培養的是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的能力。)

圍繞史鐵生的心路歷程和生命感悟,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後自由發表看法,預期產生課堂第一個小高潮。

學生基本上能夠從地壇的環境、景物描寫,以及母親無私的愛中初步找出作者的心情變化和生命感悟。

在學生髮言過程中要讓他們適當誦讀課文,體會語言之美,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學生是獨立的、自主的個體,學生的生命體驗、學習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維的角度、深度、領悟的境界、質疑的方式也迥然各異,每個學生對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盡相同。如有不同看法,不妨開展爭論,各抒己見,思維碰撞,最後求同存異。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從別人的發言中吸取智慧。教師應讓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鼓勵有創見,讓學生在個性張揚的過程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創造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