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15篇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15篇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是一篇描寫動物的科學小品文,語言生動,知識性較強,一不小心,就會把這堂語文課上成生物課。因此,我將重點放在本文極富感染力的語言上,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章生動形象而又準確的語言。這樣一來,內容變得淺顯易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結合文章最後兩句讓學生談感受,培養同學們保護動物,從小事做起,尊重和熱愛大自然的優良品質。

本節課教學設計我依據《課程標準》,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突出語文課程性質的.整合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課程目標的整合。課前我創設了情境,利用視頻播放鬆鼠活動片,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小松鼠的喜愛之情。突破重難點時,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可以說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課堂上,學生表現較爲積極,氣氛也較活躍,對於本課語言的生動性和準確性都分析的比較到位。最後讓學生學習本課擬人化的寫法,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把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寫出來,做到了讀寫結合。不足之處在於,對於學生的展示和表現,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激勵性評價,評價的語言較爲簡單。整節課學生參與率不是很高,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積極踐行課改理念,爭取做到真正地還課堂於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2

《松鼠》這是一篇描寫動物的課文,介紹了松鼠的外形特徵和它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1、注重對課文字、詞、句、段語言訓練:在學習松鼠的外形時,讓學生抓住體現美麗的詞語和句子。學習松鼠的活動時,讓學生找出動詞,用自己的詞彙看圖說話;學習松鼠搭窩這段,讓學生找出表示順序的詞,並自己練說。比如松鼠搭窩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找出表示順序的詞,再此鼓勵他們用這些詞說一句話,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並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懂得介紹動物外形要按一定的順序,說說自己家的小動物特點。

2、讀中悟,讀中學教學中,我着重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朗讀、對比讀、引讀等方式,讓松鼠的形象和生動的.語言留存在孩子的記憶中。因爲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體會動物的可愛,激發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3、學法指導在教學松鼠外形這一自然段時,找出這段的中心句。讓孩子們先初讀第一自然段,然後記住你認爲非常關鍵的詞語,接着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說出松鼠的“四肢”、“面孔”“眼睛”、“毛”等部位的特點,最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中感受松鼠外形的美麗。讓孩子們上臺來寫松鼠活動時動作詞。這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再一次活躍了起來。但是,這時的“放”,這時的“活”還是有一定規矩的。最後把對松鼠的這份喜愛,化作筆下的語言寫出來松鼠搭窩這個自然段的教學設計尤爲巧妙。通過教學這個自然段是抓住表示順序的詞語“先然後最後”瞭解松鼠搭窩的經過。這次教學設計很有特色,非常新穎。在設計時能儘量發揮文本的作用又勇於超出文本,有的放矢的進行訓練。設計時抓住“窩搭好了,還在上面加一個蓋,把整個窩遮蔽起來,這樣就不怕風吹雨打了”。體會松鼠的機靈。松鼠的食物種類及怎樣吃和怎樣儲藏食物,這段較簡單。抓住松鼠的可愛之處,學生彙報即可。知道三個“它們”代表什麼。

這節課學生反應比較活躍,我認爲教學環節設計的比較合理,當然,學無止境,我一定通過學習不斷改進並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使課堂更加精彩。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3

朱自清是我自小崇拜的作家,他的散文,我至今能背誦好幾篇。《匆匆》是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文章手法細膩,用詩一般的語言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文章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大量的疊詞,讀起來輕巧、婉轉,適合朗讀背誦。所以,我把這一課教學重點定位於朗讀背誦,感悟時光匆匆,加倍珍惜時間上。

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

讓學生充分讀課文,找出描寫日子來去匆匆的有關片段和句子,如“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在讀中理解,領悟這些語句是如何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

結合生活實際研讀拓展:

文中還有許多經典語句,如,“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時的學生已經面臨畢業升學,六年的光陰一晃而過,還有半年大家就要分別了。想到這裏,每一位同學都很激動。回顧過去的的點滴,同學們展開聯想,寫出了這樣一些句子,“打球的時候,日子從操場上過去;遊戲的時候,日子從笑聲中過去;寫字的時候,日子從筆尖上過去……”我禁不住動容,與學生一起深情吟詠,直到成誦……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匆匆》教學反思8

近日,教研組組織上網聽了二七區外國語小學張方老師執教的《匆匆》一課,收穫頗多,受到了不少啓發。

老師《匆匆》這節課不論是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

首先,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張方老師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讀中感,感中悟,悟中思,最後再有感而發,將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引入孩子的情感中,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去體會,去感受,並有感而發,暢談自己的想法。這是語文課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核心的內容。在實現這一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孩子們活了,積極主動地思考、發言,挖掘出了作者的幾乎所有情感,也讓我們聽課的老師眼前一亮,甚至受到了孩子們的啓發。

再次,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張方老師沒有花哨的臺詞,沒有華麗的課件,只有簡明扼要的引導與啓示。剛上課時,老師幾句簡單的話語拉近了她和學生的距離,爲新課教學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係,營造了探究氛圍。

接下來老師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如各種形式的朗讀、說出你讀到的感悟、四人小組寫出你們的“時間散文”等等,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調動。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自發地創造了一種自主學習的精神,把教學創造成了學生主體自主學習的活動最後,在評價方法的設計上,張老師很自然的運用了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如“讓你的好朋友點評一下你剛纔的朗讀”、“大家推選出朗讀最棒的男一號和女一號”、“看他讀得多認真啊,他完全融進了文字裏”、“請給我一次我朗的機會,若是覺得我讀得還好就給我掌聲鼓勵”等等。這些評價不止侷限於師對生,同時有生對生,生對師,而這些形式多樣的評價的作用也不止侷限於被評價者個體,它對全班同學都有啓示作用,有助於學生主動的反思與進步。

總之,張方老師的這節課是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通過一遍一遍的朗讀,細細品味完成的。在這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取了相關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了發展。我也從中受益匪淺,我將繼續研讀新課標,希望不久的將來在我的課堂上學生也能如此“活”!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4

《繁星》是巴金先生寫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描寫了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同時引發起我們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

1.教學效果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充分地將課堂還給學生,我感覺這是本節課最成功的的地方。

課前我只是跟學生簡單地介紹了一下作者巴金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然後以“美”作爲線索讓學生自由地品讀文本,在朗讀中找出文中覺得最美的句子,並說出自已的理由。學生對哪兒感興趣就讀哪兒品味哪兒,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當他們被文中的美景深深陶醉時,我進行了及時的拓展,引導學生去欣賞文本之外的詩歌,拓寬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體會星空的美妙。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謂“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學生所學最終都將應用於自身學習和生活。學習完課文,讓他們用文字描繪出自已眼中或心目中的星空,進行課堂小練筆。當孩子們朗讀自已所寫的小練筆時,我很爲那些生動、有趣、唯美的語言感到讚歎,當教師把時間和自由還給學生時,你會發現:孩子們的心中擁有着最美的世界。

本節課也有明顯不足:由於課堂時間預設不足,導致小練筆時間不夠,有部分學生沒有完成,留下一定遺憾。另外,課文品讀也不是很到位。

2.教學收穫

(1)多媒體的恰當運用,讓教學效果更好。上課一開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美麗的星空,把學生帶進了一個新奇夢幻的世界。接着,藉助媒體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簡介及作品等,使學生對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較爲深刻的印象。

(2)引領學生品味語言,重視朗讀。本文的語言非常優美,所以,找到“美”、讀出“美”、品味“美”就成了本課朗讀的主線:讓學生找出文中覺得優美的句子,試着讀出感情。同時揣摩語言並說一說:你找到的這句話美在何處?又是通過什麼來表達美的? 這樣進行比較閱讀,找出文中運用這些修辭的語句,認識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作用,體會到這些修辭手法很好地體現了作者的感情。以讀代講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學會積累,學會運用。模仿課文虛實結合的寫法,按照課文句式寫一段面對夜空產生的聯想和想象。當堂達到學以致用。

3.不足之處

《繁星》這篇課文的語言非常優美,多角度的寫景,是一篇非常好的範文,但是遺憾的是:我個人感覺沒有“用”好:

(1)這樣的課文應該讓學生充分地去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讓學生感受到散文語言的美,纔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課堂處理上有點過於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精煉,感染力不夠強,沒有更快更深入地帶領孩子走進文本。

4.改進措施

最應該改進的還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應該留足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比如,提問時,要注意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時間,不要急於給學生“要答案”,關注學生能力的鍛鍊、等待學生的成長。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5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遨遊漢字王國》是一個有關於漢字問題的綜合性學習單元。在這次網課教學中,我承擔了三個課時的授課任務。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精心設計教學流程。

中華幾千年的漢字文化,有着豐富的內涵、神奇的'魅力。在課堂上,我選擇活動式教學。縱觀整堂課,由一個個精心設計的活動構建成。讓課堂在中華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的舞臺上馳騁,讓實踐活動課堂富有文化味。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

這是一堂語文綜合性學習課,我把語文知識與綜合實踐活動有機地整合。讓它既體現語文學習的特點,流淌着濃濃的語文味,又體現綜合實踐課的探究性學習特色。活動過程始終把獲取語文知識的研究能力作爲第一目標。課上,學生的交流是主要的,老師的話語不多,只是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並作出結論,所起的就是總結和過渡的作用,把課堂還給了學生,真正實現了課堂屬於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的教學理念。

三、課堂交流形式多樣。

本設計重在讓學生策劃和開展活動,爲學生創設一個互動交流的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及展示學習成果的能力,通過組長介紹,成果展示,調動同學積極參與,真正投入到漢字的研究中來。在組織形式上很靈活,既有個人活動,也有小組活動,讓課堂別有一番情趣。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6

《我的奇思妙想》是小學語文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習作。要求讓學生展開奇思妙想,寫一寫自己想發明的東西。

課前,我播放了一個關於新發明的小視頻熱身,請學生談談自己的觀後感。爲學生創造一個寬鬆、愉悅的交流環境。激發學生的交流願望,拉近老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上課伊始,我搜集了一些發明圖片,潛水艇、飛機、火箭、宇宙飛船,指出:“這些偉大的發明其實都源於科學家們一個個小小的奇思妙想。”跟着,提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我們一起暢談我的奇思妙想。”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情趣得到激發,架起溝通學生心靈的橋樑,教學活動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然後,請來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多啦A夢和他的朋友們,將他們融入生動的故事,符合學生年齡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並讓學生轉變角色自己來當一次小發明家,設計自己未來的產品。學生的積極性非常的高,而且還調動了他們創造的慾望。

接着,我充分利用《會飛的木屋》思維導圖對學生進行作文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明白思維導圖可以讓我們打開思路,豐富作文材料,使作文結構更加有序。再通過親手寫的下水文《會飛的木屋》的內容和結構順序的分析,讓學生明確怎樣把自己的小發明寫通順、有序、具體。

最後,在學生寫完作文後,重視“後作文”教學,運用多種方式的互評互改,讓學生的作文更優化,更符合寫作要求。

一、抓住語文的特點訓練表達。

1、訓練說。注重學生的'說,要求學生不光要想的奇妙,還要說的精彩,集思廣益提煉說清楚的方法。

2、訓練聽。要求仔細聽,聽明白,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不僅僅注重自己的表達,更學會聽。

3、訓練評。在學生說、聽的基礎上讓學生互評,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的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同時,我在學生交流時也進行了及時、積極地評價,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也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

二、激發興趣,重視方法指導。

1、將生動的故事和可愛的動漫人物哆啦A夢引入課堂,有效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解決了學生“不想寫”的問題。

2、方法引路,培養學生習作能力。根據習作思維導圖親自寫下水文,爲學生搭建習作支架,解決了學生“不會寫”的問題。

3、重視分享,強化習作交流。解決了中高段學生“羞分享”的問題。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這節課存在的不足:

1、當課堂上孩子表現不活躍的時候,就需要老師機智巧妙地引導,臨場激發孩子的思緒說出精彩。我做的還不夠,還要苦練內功,進一步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2、在寫作時給予學生的指導有些缺憾。在出示思維導圖時應充分讓學生意識到思維導圖實際是文章的提綱,目的是讓學生在腦海中對自己的小發明形成初步設計思路,例文是在提綱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發明寫清楚,寫具體,有層次。在這個環節我的指導應該更加明確和具體些,這樣學生纔會明白該怎樣去寫。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高個人素養,揚長避短,追求更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方法,使我的課堂教學能與學生碰撞出更多的靈感之花!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7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主要講了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靈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在設計時,我圍繞着“中華不振”,由周恩來總理從小立下“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引出“中華不振”,又由“中華不振”帶出周恩來總理之所以立下這個宏願的原因。

第一節課的時候,我反覆的渲染,突出氣氛,通過三個爲什麼,一次比一次強烈的語氣來突出“中華不振”,然而,到後來卻發現,整個課堂內真正進入課文的只有我一個人,有些同學見我神情激昂還在下面暗自發笑。悲哀。究其原因,課外知識的匱乏,以及教育的斷層讓他們對那個年代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甚至連“中華不振”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我只好無奈的下課了。

課間,我反覆地思考,因爲教材所涉及的時代背景是學生不熟悉的、人物是學生感到陌生的.,學生在理解時存在難度。如果他們不瞭解這一段歷史,不瞭解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態,不知道老百姓生活在那樣一個水深火熱的年代有苦無處說,有冤無處申,敢怒不敢言,整個課堂沒有形成共同的感情積澱,那這樣的語文課堂就僅停留在對字詞句的表面的淺顯的理解上,並沒有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與溝通交流。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8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科學價值。

課的開始,我出示從網上下載的一些琥珀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讓他們觀察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

本節課我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學習探究。第一步:自己獨立學習時出示三個問題:

1、這塊護坡有什麼特點和價值?

2、琥珀的形成經歷哪兩個階段?需要哪些條件?

3、課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實的?

提示學生找一找、劃一劃、理一理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關鍵重要的句段,進行概括、批註。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學習10分鐘。

第二步:讓學生在小組中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困難,總結琥珀形成的條件。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並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彙報。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補充、完善

不足:由於前面複習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後邊的“當堂積累”任務未能在課內落實。

措施:要合理分配時間,爭取當堂任務當堂解決。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9

本篇課文對於學生來說是個難題,特別是文章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學習從正面、側面去描寫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一個側面人物來襯托一個正面人物形象。教學時結合生活中的事例爲學生降低學習難度都難以讓學生完全掌握這種寫法。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自讀感悟,自我探究。通過讀一讀、演一演,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整堂課上,學生的讀書時間還是比較充分的。通讀、默讀、朗讀,齊讀、分角色讀,而且,每一次讀書,我都問:“你們爲什麼這樣讀?”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通過交流和朗讀來促進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化,體現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特別是語言的感悟理解,促進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逐步走向深化,從中受到感染。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第一,問題設計的還是有問題。例如“讀了以後,你有怎樣的體會?爲什麼有這種體會?”這是一個可以使用於任何課文教學的問題。但是,就每一篇課文來講,還是應該設計出“個性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探究,這樣,針對性會強一些。在這裏,我們還可以轉變角色,以學習夥伴的口吻提出問題,和學生一起探究:如,本文主要人物是劉伯承,但寫沃克醫生的文字更多,這是爲什麼呢?從學生的問題入手,用“探究”的方式來學習,學生會表現出預期的興趣來,這樣,情緒受到感染的指數也會高一些。

第二,過多地注重了側面的描寫,沒有轉到正面描寫上來,因此就缺少了對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再感悟的過程,學生的情感體驗大多是教師用激情來渲染的。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10

反思《琥珀》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學設計

《琥珀》採用了“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學課件的運用

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

不足之處:

本節課時間比較緊,拓展部分沒能按計劃讓學生進行寫作與點評。

可以再用半節課,抽查學生的寫作情況。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11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根據課文中正確姿勢的示範,我教會了學生如何愛護眼睛保護視力。

二、成功之處

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口語交際”教學時,先了解本班同學的視力,然後分小組對班裏的同學視力情況和影響視力的原因進行分析並交流如何保護視力,最後全班討論怎樣才能保護好視力,提出保護視力的建議。

三、不足之處

教學語言不夠豐富,矯正學生的姿勢時,學生會有沮喪心理,沒有給予學生適當的'安撫和鼓勵。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請視力下降的同學來分享之所以視力下降的原因,然後讓視力良好的同學也分享自己的經驗,同時安撫好視力差的同學的情緒,告訴他們只要養成好習慣,視力就會變好。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12

《古詩詞三首》是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課所編排的內容是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和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三首詩詞組成。這三首詩詞都是描繪農村生活景象的,但描寫的景象各有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異。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1.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

2.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農村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薰陶。

圍繞本課重點,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自學爲主,方法引路。

我認爲學生在學習古詩時,除了要學會字詞句的意思,還要學習學習古詩的方法,爲以後的古詩學習做鋪墊。於是,在課堂預設中,我想大膽“放”手讓學生藉助註釋,自主質疑,協作解疑,瞭解古詩的大意。然後在交流中巧妙地引導,在疑惑處啓發,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學生在衆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在實際的講課環節中,我發現學生已經學會了掌握運用註釋理解古詩的方法,感到很欣慰。

(二)反覆朗讀,想象體會意境。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總是給出學生意境,讓學生去領會詩歌的意境,在這節課中我打算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意境並說出意境。於是,在講課中我注重讓學生反覆讀,讀後說感受,在小組內交流古詩詞的意境,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講自己的讀後感受,小組長彙總,各個小組在彙報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補充,學生對古詩詞意境體會更深刻,再加上後面的朗讀,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在朗讀中再次感受詩歌意境,理解得更透徹。

這節課我覺得成功的地方有兩個:

(一)教給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我認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就能運用已知的方法去學習別的詩歌。

(二)尊重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古詩詞,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古詩詞的'意思,並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提出問題,其他學生來回答,老師只是起引導的作用。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個別學生沒有參與到小組討論,說明上課沒有照顧到個別學生,以後會多鼓勵這樣的學生。其次,學生上課中的精彩發言沒有及時給予個性表揚,只是運用“很好”這個公式話的語言來應對,這點以後也要改正。再次,沒有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來學習這三首詩詞,下次應注意。最後,整節課沒有涉及寫的環節,應該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好的句子處用語言來擴寫,來體會古詩詞的精妙特點。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啓發談話:你們覺得農村生活怎麼樣呢?你是否羨慕城市的繁華生活?你是否想離開城市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學生回答,接着我引出課題,看古代的詩人、詞人是怎麼看待農村生活的,進入課題。在初讀感知後,讓學生談談讀完古詩詞的體會,結合課本詞語註釋,讓學生小組學習古詩詞,在小組內談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並找小組代表進行表述詩歌內容。所有詩歌都學完之後再進行比較閱讀,看同樣是寫農村生活,詩人的寫法和表達有什麼區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歌。最後拓展描寫農村的詩句,讓學生進行積累,爲以後的內容積累詩歌打下基礎。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13

《坐井觀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淺顯,簡單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

首先是對“無邊無際”這個詞語的理解。首先讓學生想象天有多大,然後出示圖片進行填空。(無邊無際)的沙漠、(無邊無際)的大海、(無邊無際)的草原。拓展思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天很大,無邊無際。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

然後是對寓意的理解。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實現,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還是老師給學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我着重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說的“我天天坐在井裏,一擡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擡頭”藉助青蛙在井底的軟件,讓學生邊讀邊思:青蛙爲什麼會錯?得出結論: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他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爲正確。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爲是也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

3、通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讓學生各抒己見,用學到的道理指導今後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訓練學生感情朗讀,以致達到表演讀的程度。

在課堂實際操作時,對學生的引導方式上有待改進,由於在課前沒有精心設計語言,導致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過於瑣碎,有點前鬆後緊。教師的引導在課堂上顯得尤爲重要,今後課堂引導要講求技巧,儘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把學到的詞句變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讓語文發揮其工具性作用。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14

《燕子》這是一篇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文靜優雅的休息場面,都一一躍然紙上,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和燕子的喜愛之情。

成功之處:我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其內涵的滋味。我主要要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本來以爲學生很容易進入角色,可是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積極性不高,文章只有幾個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顯得沒有生氣。有可能是開學初,學生還沒有進入學習的氛圍中。就如體會小燕子飛行這一段內容時,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過”、“一轉眼“橫掠”……等體會到燕子飛行的`輕快有的也能從中體會到燕子喜歡春天,高興了,還會變着花樣飛行。

不足之處:

課堂中,總有幾個學生是課堂的主導,大部分孩子沒有參與性,如何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是我要反思的。通過光彩奪目的春天氣息,表達的情愛情節,沒有體會出來。

改進措施:

多點名,讓大部分學生有參與能力。

部編版語文教學反思15

《大還是小》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文章,內容淺顯易懂,同時富有教育意義。文章通過“有時候大”和“有時候小”的比較,使孩子們感知成長,並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們懂得如何“變大”。

一、教學效果:

《大還是小》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文章,內容淺顯易懂,同時富有教育意義。文章通過“有時候大”和“有時候小”的比較,使孩子們感知成長,並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們懂得如何“變大”。本課的教學設計我着眼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充分自主地學習,激趣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並帶着問題讀書,突出“讀”的作用——以讀爲主,以讀代講,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理解課文。出示自探提示一

(1)自由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多讀幾遍,把詞語讀正確,句子讀通順。

(2)圈畫並拼讀生字,要求讀準字音,想辦法記住這些生字的字形。根據自探提示先自主學習,然後同桌間互相讀讀生字。出示自探提示二(1)再次讀一遍課文。邊讀邊找書中的小朋友到底是怎樣回答的,標出相關語句。練習讀好這些句子,爲朗讀展示做準備。

二、成功之處:

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第一,新課標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根據這一要求,我讓學生朗讀了課文,朗讀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指名讀、齊讀、帶着感情讀,更有聲情並茂的表演讀。學生讀得有滋有味。通過朗讀,孩子們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第二,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如分別用橫線、波浪線等符號畫出相關詞句,體現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教學思想,同時利用課件生動展示課文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與感悟,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濃濃的學習氛圍中,輕鬆愉快地理解課文,感悟內容。

三、不足之處:

“認識偏旁點橫頭、豎心旁”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被忽略了,課下看教案才發現自己的這個教學目標沒有完成。以後在備課中要更下大功夫才能減少此類疏忽的出現。

四、改進措施:

力求從一年級開始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如讓學生用“____”畫出相關詞句,體現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教學思想,同時利用課件生動展示課文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與感悟,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濃濃的學習氛圍中,輕鬆愉快地理解課文,感悟內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做到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