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熱門】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屬於“關注自然”單元。《秋天》是學生進入七年級後接觸到的第三首新詩。和前兩首相比,這一首,更加註重意象的選擇和意境的表達。詩不長,僅三節。但很精粹,容量大,而且畫面感很強。詩人將視野投向農家生活,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在明朗純淨的詩意中表達了對秋天、對生活的熱愛與讚美之情。全詩以“秋”爲主軸,平行地展開三幅畫面。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課文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對語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學生對於秋天的認識比較少,因爲溫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氣候特點,秋天的季節特點並不明顯,而對於生長在城市裏的學生來說,農家的秋天更是遙遠,所以如何增強學生的對秋天認識,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秋意,感受詩歌所營造的氛圍,是本課要突破的一個難點。

本文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爲核心,本課主要採用多媒體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把信息技術運用於語文教學中,實際上是打破了傳統的“一書、一板、一粉筆”較爲枯燥的教學模式,而把優美的詩文、美妙的音樂、美麗的畫面等美好事物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並進而創造美。

這堂課主要包括了引入秋天——尋找秋天(看秋天——品秋天——聽秋天)——感悟秋天幾處環節。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就用一曲《秋日私語》配上一幅充滿秋意的唯美畫面,開始秋的旅程,一下子將學生的情緒帶入秋日的寧靜悠遠中,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在這片寧靜悠遠的秋意中正式上課,揭開了秋的第一幅畫面,我用帶着恬靜而又悠揚的曲子,用藍天、白雲、蜻蜓、稻穀等組成的FLASH動畫,用詩般的.語言營造一個詩意的秋天,既讓學生沉靜在詩意之中,又爲下面學習詩歌、解讀秋天做好了鋪墊。假若用傳統的方式導入,是將秋天“講”給學生聽,那麼秋天也就不能快速地走進學生的心理。有了信息技術的加盟,運用多種媒體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學生的情感就會隨信息技術在語言文字的海洋裏自由馳騁。

“尋找秋天”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本環節主要讓學生尋找詩歌中有秋天意象的詞,通過對這些詞的品味,通過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感受到作者所營造的秋天的意境,並品味到作者優美的語言。傳統的教學僅能依靠文字,解讀方法單一,學生會越學越枯燥,而我藉助了多媒體手段,介入圖片、文字、音樂,運用對比的手段,不僅讓學生欣賞到美,更讓學生在圖片與文字的比較中,在文字與文字的對比中,在不同音樂的選擇中,更深入理解文字。從而達到對詩歌語言的感悟。以第三節詩歌爲例。前兩節詩歌側重於描寫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節詩歌則重在寫人的內心微妙的變化、感覺,提升了全文的情感。而這種微妙的情感定要藉助於多媒體的手段幫助學生解讀。在這個環節中我選擇了用音樂,因爲音樂最能走進人的內心。我用了兩首不同的音樂,一首是明朗歡快、情感激烈的樂曲,而另一首則是略帶憂傷,情思飛揚的《少女的祈禱》,讓學生在兩首具有強烈對比的樂曲中感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將詩歌中含蓄表達出的少女的思戀之情解讀出來。在這三個環節中,我始終以學生的朗讀爲基本步驟,用個別讀、配樂讀、朗讀評價、朗讀技巧指點、集體讀等多種朗讀方法穿插使用,在課堂最後以仍以學生的配樂朗讀爲高潮,避免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忽略語文所強調的文字本身。課堂結束時我將秋天進行到底,仍用詩文、音樂、圖片相配合,點出秋天在每個人的心裏。秋天遲早會離去,但秋天也永遠不會有終點。每個人的心裏都有着自己對秋天的理解,因而我讓學生將秋天的感受延續下去,在網頁上提供學生大量的與秋天的有關的圖片、音樂、文章等,供學生課後學習,豐富學生對秋天的認識,通過了解不同類型的秋天而逐漸形成自己對秋天的理解。上完課後,我有如下體會。

1.本課成功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這我想是本節課的最大特色與亮點,優美的、處處瀰漫秋天的氣息的課件,尤其適合詩歌的教學,極大地幫助學生理解與體會詩歌的意境。優美的課件爲學生的品味、朗讀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課件用落葉、楓葉、藍天、白雲、稻穀、蜻蜓、果實等等秋天的典型事物渲染秋天的氛圍;用音樂渲染秋天的意境;對於學生提高興趣及體會詩歌語言和情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2.恰當使用多媒體介入圖片、音樂、文字幫助解讀。圖片、音樂、文字都不是單純地介入,而是運用比較的手段,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大量優質資源的提供,將課內延伸到課外。詩歌的語言不能過多地去分析,所以我藉助其它手段引導學生去體會。在三段的詩歌中,我分別藉助圖片、文字、音樂的介入,引導學生去體會、去品味。如在“看秋天”這環節中用圖片和文字相比較,圖片既表現了文字,又有很多文字的留白需要自己去想像;在“品秋天”這一環節中,通過文字的刪減比較,學生馬上領悟到詩歌的意蘊;在“聽秋天”這一環節中,通過兩種不同音樂的比較,學生既提高了音樂的鑑賞力,又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意境的體驗。多種方法、多種角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

3.以朗讀貫穿始終,體現語文味。以朗讀爲主線,就避免多媒體教學中經常碰到的喧兵奪主的尷尬。使多媒體起到真正的輔助教學的作用。詩歌重在朗讀。本堂課以朗讀貫穿始終,在朗讀中品味,又在品味之後又能指導朗讀。每一節的朗讀指導,爲下文的朗讀作鋪墊;個別朗讀與集體朗讀相輔相成;最後的配樂朗讀又使整堂課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與自信心。朗讀與品味相輔相成,互相配合,互相提高。

4.尚缺少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指導。課堂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還是缺少學生寫的能力的培養。這首詩歌的形式學生比較容易模仿,若能在課堂上展開,讓學生查找到不同的關於秋天的文章,能拓展學生對秋天的全面的認識,接觸到不同類型的秋天。然後再讓學生寫寫,這樣就能昇華學生的情感,並將之表達出來。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兩個班語文教學。因爲教學經驗尚淺。所以,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討教。經由一段時間的全力,獲取了良多貴重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期中的教學總結。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彼此聯繫,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以,體味和分析學生情形,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主要。最初接觸教學的時侯,我還不懂得體味學生對教學的主要性,只是專心研究書本,教材,想方設法令課堂活躍,學生易接管。

備課是一個必不成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欠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說:“備課備欠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空費心計心情。”一堂預備充實的課,會令學生和教員都獲益不淺。假如照本宣科地講解,學生會感應堅苦和沉悶。爲了上好這堂課,我當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預備有針對性地講。爲了令教學活躍,不沉悶,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當講到一半的時候,我拿出預備好的音頻資料,讓學生觀摩,學生非常用功,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沒有當真備課的時候,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欠好,與此對比可見,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

備課充實,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把握課堂的能力,因爲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教態自然,授課活躍,難易適中,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教師天天都要有充沛的精神,讓學生感應感染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課,我感到有點愧疚,因爲有時我並不能很好地做到這點。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感就受到影響,而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授課受到衝擊,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甚至影響教學效果。

語文是一門社會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艱苦,在這樣一種情形之下,要教好語文,就要讓學生喜愛語文,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發生畏難情感,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

因爲語文課程的特點,學生會呈現好差分化現象,差生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爲此,我擬定了具體的計劃和方針。對這部分學生進行有針對的教育。我把這批學生分爲三個組。第一組是有能力提高,但日常懶動腦子不學的學生,對這些學生,我採納集體教育,給他們分配固定任務,不讓他們有偷懶的機會,讓他們發揮應有水平;第二組是肯學,但因爲能力不強的`學生。對這部分學生要恰當指導,耐心教育,慢慢提高他們的成績,不能操之過急,且要多鼓勵。只要他們肯盡力,成績就有望提高;第三組是紀律鬆散,學習欠認真,基礎又不好的學生。對這部分人要進行課餘教育。因爲這部分學生需要在一個恬靜而又不受干擾的情形,纔會立下心來進修。只要堅持教育,這些學生基本從頭成立起來,往後授課的下場就會更好。

語文是說話。困此,除了課堂之外,還需要讓學生多讀,多講,多練。爲此,在早讀時,我堅持全班早讀,發現問題及時更正。課後發現學生功課問題也及時解決,讓學生及時消化。此外,對部分不自覺的學生還採納強硬背誦等方法,提高他們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本學期期中的教學工作總結。因爲經驗頗淺,多處存在不足,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能在各位老教師的指導下,取得更好成績。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一、說理念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遵遁語文的特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的提倡和踐行;語文課程還必須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有助於學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

根據以上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理念:動情朗讀,探究內涵,體情悟道。

二、說教材

1.教材簡析。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讀課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體現了一家人之間的濃濃親情,唱出了一曲尊老愛幼的讚歌,讓人體驗到“生活之美”。學習本文要進一步落實單元要求,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同時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促使學生爲家庭親情建設盡一份力量。

2.教學目標。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我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詞句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美、人情美。

②過程與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用心發現親情,感受親情並珍愛親情,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3.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重點爲:

①揣摩精美詞句,在朗讀中品味語言美、人情美。

②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至於教學難點,即學生經過預習,還存有疑問,理解還存在困難的地方。確定教學難點爲:理解“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難點突破:通過反覆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揹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三、教學創意

本文通過生活小事和細節體現親情美,學習本文正是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感悟親情的一次極好的機緣。所以我確定課堂結構以情感爲線索,貫穿對文本的品味,使學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內心有所觸動,從而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七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

1.美讀引路,涵泳親情。這篇散文,雖語言平易樸實,但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因而,要讓學生品出其中的語言美、人情美,採用豐富多樣的朗讀形式,如聽錄音、學生跟讀、學生自由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等。

2.以寫促讀,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於以小見大,反映出尊老愛幼的社會美德。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接受靈魂的洗禮,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在觸動學生內心情感,激發其寫作慾望的前提下,要求他們爲親人寫一張賀卡。

3.媒體輔助,增色課堂。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增強直觀性,適時給予友情提示(朗讀、品味方法的指導),體現人文性。

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讓學生勤動筆墨,養成良好習慣。

2.朗讀感悟。抓住關鍵語句反覆朗讀,從中體會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程序

1.營造氛圍,談論親情。播放歌曲《我愛我家》,通過優美的旋律和詩化的歌詞,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學生對“家”進行認真審視,從而架起文本與生活有效溝通的橋樑。然後請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對“家”的理解。

2.初讀課文,認識親情。

①聽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整體感知文本,用簡練的語言講述散步過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設計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快速搶答。

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讀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綜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讓學生輕鬆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淺層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悅,真正體現新課標“以人爲本,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同時又能縮短不同層面學生的距離,爲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臺。

3.品讀課文,享受親情。

①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爲最美最能表現親情最有深意的句子,並加以品析,說說它美在哪裏。

②有感情地朗讀喜歡的語句,交流心得。在合作與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內涵,以突出重點。

③教師範讀精美語句,適當指導,學生齊讀。

④指名朗讀文章最後一段,教師點撥,以理解主旨,突破難點,並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語言品析,玩味,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愉悅。在探究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啓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去圈點勾畫,去品味語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親情的溫馨,探究生命的真諦,從而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

4.拓展延伸,擁抱親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溫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滲透着濃濃的親情,它不僅在莫懷戚家中,也在我們每個人家裏。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家裏的親情故事。“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要聯繫生活,學生與教師的經歷體驗就是課程,社會生活就是課程。設計講述親情故事,就是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在親情的體驗中加深對文本的解讀,形成他們對社會、人生的雙向理解,獲得對生命意義和生命本質的認識,並進而形成自己健康的個性。

5.動情落筆,抒寫親情。家因爲有了深深的愛而溫馨,家庭生活因爲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看到別人一家人溫馨和諧,互敬互愛,想必同學們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撥動了,有千言萬語想對親人傾訴。請以“親情”爲主題,寫一段50字以內的溫馨短語,寫在賀卡上送給親人。

6.總結全文,表達祝福。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下面是老師在資料中看到的由本課生髮的一副對聯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把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着濃濃的親情。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爲切實搞好“新視野下初中語文文本解讀與閱讀教學有效性”課題研究。我作爲主研人員,本學期,我執教的課文是七年級下冊的一篇《狼》。在經過“上課-評課-修改-再上課-再評課”之後,做一下較爲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確定課堂設計之前,我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教材分析;

2、學情分析;

3、目標定位;

4、教法與學法設想。

《狼》選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在研究第六單元課文的共同點時,我注意到,在本單元提示當中這樣寫道:“動物是人類的生存夥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生趣盎然。在今天這個日益擁擠的地球村裏,動物和人應該享有同樣的生存空間。”“閱讀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發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還可以引發對人和動物關係的深入思考。”因此,我認爲本單元是以“動物”爲主角,賦予它們以特定的寓意,對現實生活進行巧妙的諷喻和折射,學生從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啓示和教育。《狼》是一篇文言文,選自《聊齋志異》中《狼三則》中的第二則,寫的是兩隻狼與一個屠戶之間的一場較量。狡詐的狼想吃掉屠戶,卻最終雙雙斃命於屠戶的刀下。故事說明只要我們敢於鬥爭,並善於鬥爭,無論多麼狡詐的狼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爲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的道理。同時,也應該教育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從而明確保護動物的意義。

七年級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有了一定的積累,本課是可讀性較強的故事,學生易於理解並掌握。基於上述原因,在教學中,我認爲應儘可能放手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於是設計了以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正確、流暢地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積累詞彙,理解文章大意。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積累文言詞語,理解重點詞語含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理清故事情節,體會狼與屠戶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學會多角度客觀地分析問題。對於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於法,朗讀爲本。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爲重要,因此我設計了朗讀指導,品評探究的主體環節。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對字詞的疏通,我採用了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利用註釋,藉助工具書,自主學習,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在自學展示環節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繼續授以學法指導,如指點解詞的方法等。

在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和主旨方面,我採用合作探究法,來突破重難點。我在此環節設計了六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小組討論。這六個問題的設置層層相扣,一脈相承,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進而解決教學重難點。

在教材分析和目標定位的基礎上,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分三個環節:

(一)自主學習:誦讀課文,梳理字詞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成誦,能加深理解,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初一的學生學習文言文,處於打基礎的階段,更要重視。本文篇幅短小,全文僅二百餘字,情節生動,脈絡清晰,易於熟讀成誦。

在誦讀預習基礎上,引導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預習題。如:作家作品簡介,解決文中生字的讀音,有些詞的特殊用法,重點句子的翻譯,初步翻譯課文。學生自主完成,然後小組展示交流。學生們表現非常好,他們能按要求迅速完成自主學習的預習題,並在不懂得地方作圈點、勾畫,然後在課堂上舉手示意。在小組展示的時候,有一個句子的翻譯引起了爭議。“後狼止而前狼又至。”有一個同學是這樣翻譯的:後面的一隻狼停下來了,前面一隻狼又追上來。這個同學回答完之後,立刻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質疑,反駁。他說:我不贊成他的觀點。應該翻譯爲,後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停下來了,先得到骨頭的那隻狼卻又追上來了。這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引起了同學們的思索,於是我將這個問題加以點撥,講解。同學們就將這個重點句子的翻譯掌握的更清楚了。

(二)合作探究:研讀賞析,妙點揣摩

我在此環節設計了六個問題,即:本文從表達方式上看,採用了怎樣的寫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情節故事?文中怎樣寫狼的狡猾的?屠戶的機智表現在哪裏?作者對這件事有什麼議論?面對課文,(從作者的角度來看)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組織同學們課堂討論。同學們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學生合作探究。這一環節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以達到進一步把握主題的目的。學生討論的時候,我一邊巡視一邊指導。在我的指導下,學生討論的氣氛更濃了。

學生討論結束,然後是小組展示交流。同學們能積極舉手發言。並且有同學質疑,補充回答問題。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在翻譯重點句子時,我引導學生讀好這些句子的節奏、語氣。如:其一犬坐於前。有同學讀成:其∕一犬∕坐於前。我給他點撥,並加以糾正,應該讀成:其一∕犬坐∕於前。這樣,學生弄懂了意思,讀準了節奏,也弄清楚了爲什麼這樣讀。還有一個問題,屠戶的機智表現在哪些地方?學生回答後,我進行了歸納總結:屠戶的機智,主要是通過他的動作表現出來的。表現在他善於利用有利地形,善於抓住作戰時機,然後採取了勇敢果斷的行動。

(三)達標拓展:積累成語,感悟道理

在重點字詞解釋時,我要求學生作適當聯想,列舉出在現代漢語中含有同樣意思的字的成語。如,“兩狼之並驅如故”中“故”字的含義是“舊,原來”。同學們就聯想到了“溫故知新”、“一見如故”。在理解到“顧野有麥場”中“顧”字的含義是“回頭看”的意思時,引導學生們想到了“左顧右盼”、“瞻前顧後”。還有後面的“杯水車薪”、“犬馬之勞”等等;在探究完描寫狼的狡猾的句子後,我引導學生說與狼有關的成語,孩子們的積極性可高了,爭先恐後的說了很多。同時叫他們做適當的記錄。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積累了成語。在探究完文章的主旨後,我順勢引導學生做換位思考,然後多媒體展示《狼的十大處事哲學》,演唱《北方的狼》,點撥到對狼的保護,動物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回到編者的單元意圖上來,再次緊扣了文本進行解讀。

總之,《狼》一文情節曲折動人,對這類敘事性特別強的文言課文,我沒有過多設計呆板的字、詞、句翻譯的教學,而是充分發揮情節吸引人的優勢,賦以課堂情節性,生動性,趣味性。在具體執教過程中,我特別注重採取激勵措施,營造民主、寬鬆、競爭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重視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老師一起和文本實現多邊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去認識文本,自然而然的進入故事發展的情景當中,在閱讀鑑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文本的意義。整節課感覺氣氛活躍,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漲,表現非常積極踊躍。上完課後還有一個問題我已經意識到了: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環節用時稍長,以至於後面的達標拓展時間倉促,以至於削減了這一課的厚度。

後來,我將一課時調整爲兩課時,在內容上也稍作修改,增加了改寫課文的訓練。第一課時重在疏通文意,積累成語;第二課時重在人物分析,領會主旨,拓展延伸。由於有了更充分的時間,因此,在另一個班上課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老師對課文語言的評析也更深入透徹了些;學生們有了圈點、勾畫、批註、片段寫作訓練的時間,學習效果也有了明顯提高,少數同學還能當堂背誦。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皇帝的新裝》是安徒生先生的一篇童話,教授這一課時,我大膽地運用了一種新的教學法,即是上課一開始就較全面地對這篇課文的有關問題提問,然後再回轉來讀書、補充完善、鞏固、加深。

鐘聲響過,我就走進了教室,問:“同學們《皇帝的新裝》都讀過嗎?”生:“讀過。”師:“好,那下邊我檢查一下同學們掌握的情況。”分別提了如下的問題,括號內爲學生所答。師:本文的文體是什麼?(生:童話。)師:請一位同學介紹一下作者安徒生其人其事。(生:答案略。)師:請一位同學複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梗概。(生:答案略。)目的是熟悉課文,爲下邊的提問設伏,或曰鋪墊。師:本文這個皇帝的特點是什麼?(生:愚蠢,愛好虛榮。)師:**爲什麼行騙能夠得逞?(生:抓住皇帝及大臣們的虛榮愚蠢的特點。)師:爲什麼皇帝要選派一個誠實的老大臣去看?(生:派誠實的老大臣去看**織的並不存在的布,回來尚且說謊,騙自己,騙皇帝,其他的大臣們就更不消說了。這樣寫更能揭露統治階級的愚蠢、虛僞。)師:皇帝在選派這位誠實的大臣之前的心理活動怎樣?說明了什麼?(生:前一問答案略。皇帝的心理活動說明了他心虛,害怕也不稱職。)師:後來又派了一位誠實的老大臣去,這樣寫的表達作用是什麼?寫法上有什麼不同?(生:這樣寫的表達作用是進一步表現了皇帝心虛怯懦。寫法上是略寫。)師:後邊接着又寫了皇帝親自圈定了一批人去看**織布,如果不寫這部分行嗎?(生:實際上是從更深更廣的角度來揭露。)師:最終的騙局的揭穿,爲什麼要由一個小孩的口來說出?(生:小孩子天真無邪,說的話更能揭穿其騙局,暴露統治者的醜惡本質。)師:本文語言上最顯著的特點是什麼?(生:幽默、諷刺)師:最突出的修辭方法是什麼?(生:誇張。)……

在回答中,同學們興趣盎然,爭先恐後,整個課堂氣氛熱烈積極,課文基本得到了解決。接着我讓同學們翻書,再讀課文,要求進一步加深鞏固,方法是圈點勾劃批註。其二,提出問題。其三,限定時間完成,鼓勵競爭,相互間展開競賽。看誰讀得最認真,速度最快,收穫最大,提的問題最好。有明確的要求,又有強烈的競爭氣氛,所以學生們讀得特別認真,全場雅雀無聲,全神貫注地進入了課文中。結果只用了一刻鐘多點便全部解決了課文,老師、學生都感到特別輕鬆,那是因爲緊張快節奏的教學把同學們緊緊地沾住了;也是因爲新穎的`教學方法,使同學們產生了特別的學習興趣;更是因爲時間用得少而收穫特別大,怎麼會不輕鬆愉快呢!

最後乘同學們的興趣甚濃,我佈置了一個寫作題《>後傳》(正題),“皇帝的遊行大典結束後”(副題),並作了如下的提示:1、受了騙的皇帝回到皇宮,他會想到些什麼?有怎一番表演?2、大臣、隨員們在這種尷尬局面下又會作怎樣一番表演?特別是那兩位老大臣又會對皇帝說些什麼?3、全城的老百姓又會怎麼議論這件事?4、最終**們呢?結合課文合理的想象。

“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濃厚的學習興趣,回味無窮的結尾。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創作欲,幾乎有九頭牛都拉不回來的勁頭。寫作鞏固和加深了課內知識,也深化了開去,將讀寫緊密地結合了起來,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對於初一新生而言,文言文是語文學習中的新面孔。如果無法迅即掌握學習文言的入門技巧,或者讓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胎死於初學階段,學生損失之大可想而知。

沈復《童趣》出自《浮生六記》,這是他的一部自傳體作品。這個二百年前的古人沈復,是一個難得的有“趣”的人。《童趣》文字精練,趣味叢生。緣境入情是激發學生情感的關鍵。如何未成曲調先有情?

魯迅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或情節,從而產生豐富奇異的想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學生從教師身邊切實鮮活的事例中最能直接激發學習興趣,對這看似陌生的文言文也能陡增興致。

我力求以最有效的方式讓文言文的春天覆蘇在學生的思維裏。我借鑑了語文教學名家的翻譯口訣:

一針對一線,不增也不減。直譯是原則,意譯莫隨便。

文言單音多,可用雙音換。專名照樣寫,成語不必變。

既要會句式,還要會標點。原文有贅詞,譯文可以免。

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貫穿。是否信雅達,譯完讀三邊。

《新課標》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感同”需要“身受”,只有勾連出自己的體驗,才能與作者有相同波長的情感共鳴。

文章語言品味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尋讀品味兩個地方,一處是“徐”字,另一處是“鞭數十,驅之別院”。力圖讓文字與形象立體交流,讓觀察與判斷悄然合璧……學生手眼心口並用,和教師一起共同打通着古漢語和現實生活的通道。“徐”的解釋是“慢慢地”。聯繫插圖,讓學生體會這樣的情境:白煙滾滾,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長腿在白煙中亂飛。在作者創設的假象世界裏,是青雲白鶴的精緻,是情味無限的天地。

再看“鞭數十,驅之別院”。“鞭”,乍看讓人覺得心裏恨到極點,可不是,正看得興濃,搖旗吶喊,暗暗助陣,戰局卻無端被攪!但是,“鞭數十”後並非血肉模糊,橫屍現場,而是還能夠被“驅之別院”,可見沒被鞭死,可見那“數十”下並非真的“鞭”打,可見“鞭數十”的工具不是真的`“鞭”,而是假想成“鞭”的一根枯草或者一截嫩枝。瞧!是不是趣味無限?別忘了,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驅”,“驅”的意思是“趕”,可見是作者在其身後吆喝着“去!去!去!”,然後受傷又受驚的蛤蟆慢慢爬行至別院去了。若換成一個“甩”字,或是“投”字,爛漫而不失善良的童心怕是尋它不見了,那個中“趣”味自然也散失殆盡了。

把那些寄居在文字沉船上的,也許被遺忘多時,也許被忽略不計的文字,打撈出來,放在陽光下重新擦亮,然後置於學生的眼前。每一個耐人尋味的文字背後,都有一個可以娓娓道來的故事,她們已經等了千年,等待我們用嶄新的視角打量,擦拭,洗滌,等待我們用更鮮活的語言疏解,闡釋,激活。如果不進行反思,或許和許多教師在教授《童趣》一樣,我只會去注意到“怡然自得”、“呀然一驚”這些醒目的詞彙,順利地找出“觀蚊成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卻全然不能在玩味“徐”、“鞭”這兩個太過尋常太過直白的文字中,深深體驗到了一個拿“美容鏡”與“放大鏡”看世界的孩子的童心童趣。

教授初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細心“繪趣”,童心“溯趣”,真是得“趣”不易!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月跡》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通過靈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過“盼月——尋月——議月”,讓“我們”從一開始的什麼都“不滿足”,到最後都“滿足”了,並進而理解了“月跡”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個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課教學中,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穫:

1、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將教學重點放在品讀、賞析文章,理解文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達的主旨。我在教學時以學生領讀,其他同學分角色合作朗讀的方式,在音樂聲的伴奏下,學生彷彿走進了作者的`中秋“尋”月之旅,首先在朗讀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學重點段落是“尋月”,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怎麼尋——誰引導去尋——尋到了什麼”的脈絡進行,教學效果明顯。

在學習文章的主要段落“尋月”過程的詞語的精彩使用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選擇“尋月”過程中的一個片段進行賞析。我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裏去,聽取他們的交流,並和他們一起從文章中找關鍵詞句。這個環節我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生們在組內統一意見後,向全班同學發表見解,其他組又對這個組的答案進行補充和修正,實現了合作助學。

2、本課我着重解決的重難點有兩個:一是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在尋月過程中我們的心理變化過程;二是要理解兩句寓意深遠的話:“月亮是個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學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諸如“失望”、“爭執”、“滿足”等這些心理變化的詞語,在同學間的相互補充中,答案漸趨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中的印章”這句話,學生在這裏沒有馬上反應過來,在確認沒有理解的情況下,我組織學生又一次朗讀這句話,試圖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悟含義。

我適時的向學生提問:你們自己有印章嗎?

生:有的。我有的時候會在廢紙上蓋上自己的章。

師:我們見過的書畫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個章,這意味着什麼呢?

生:這幅書畫作品是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師: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這件物品屬於你。讓我們在一次朗讀這句話,再次談談你們對這句話的理解。(生讀)

生:我們擁有整個天空,我們是天空的主人……

教學過程中,我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本課的教學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環節教學時間的安排,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但還是在賞析環節中略顯倉促了些。同時,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練習也沒有來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沒有完全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是學,用是用,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這些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逐步努力去改進。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此刻的七年級教材,與小學的銜接不是那麼緊密,有點給人另起爐竈的感覺,再加上十多年來我們的小學都一向取消了留級制度,無論學習基礎及學習潛力有多麼欠缺,學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與不懂都一齊學習新的資料,一齊進入初中的學習,這勢必造成學習困難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辦法學習。在這種狀況下,是否就應正視現實,擬訂最低要求,提出彈性學習任務,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遠遠沒有完成小學學業的學生繼續進行最低限學習的資料。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一次考驗,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運用新課程的潛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本着“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的原則,總結如下七點:

1.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煥發了生命的活力,使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2.新學期伊始,不立刻急於教課文,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縱觀瞭解全冊書的資料結構。介紹學習方法,如:什麼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於利用網絡資源,善於利用校內、家庭、、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提出學習要求,如:每週要背誦並默寫“課外古詩詞背誦”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閱讀完“名著導讀”中的所有作品,並寫好等。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學習趕來時纔不至於茫然失措。

3.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裏、日復一日地重複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採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交流與展示,故事會(《寓言四則》、《女媧造人》),討論會(《風箏》),朗誦比賽(《理想》、《天上的街市》、《靜夜》,並附有必須的評分標準),演課本劇(《皇帝的新裝》),辦,編習作集(要求學生在寒假把這個學期裏所寫的周練、習作編成一本作文集)。

4.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帶給展示學生成果的機會。如在教室裏開設《語文園地》、《優秀作業展》等欄目,把學生的優秀作業、作文,課外所找到的資料(如講到《化石吟》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書上、報刊上、上搜集有關化石的文

5.老師在課上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能夠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能夠發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殊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繫現實、密切聯繫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剛發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新聞等,使語文課程資料不再侷限於教科書,成爲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6.培養用心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潛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好處、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熟悉潛力、理解水平有關。爲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透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了自然,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爲學生的學習帶給了廣闊的舞臺。

7.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資料。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出色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爲了使這些出色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能夠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好處,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熟悉,填補空白

1.

2.

3.

4.

5.

6.

7.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課堂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依賴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來完成的,但是實際的課堂還是教師引導的比較多,不敢完全放開讓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學習。比如在自讀課文,初步感知階段,我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學生的答案與我事先準備好的答案是一致的。我覺得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在自讀課文,真情感知這一環節上,完全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儘管最後也達到了預定的目標,但我就覺得有些控制不住課堂了,就象放風箏時我手中的線無法自如地控制風箏。學生回答時根本不按照課文的先後順序,而是那個地方感動就說那個地方。這中間沒有貫穿始終的線索,顯得有些凌亂。怎樣把啓發和探究結合起來,在課堂上做到收放自如,這是我將繼續思考的問題。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伴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作爲一名有着7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我清醒認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爲和教學策略,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關於《春》一文,粗略想一下,從自己上班起,已經交了5、6遍了。回想以前的課堂:字、詞、句、章、語法、修辭等等一擁而上,教師站在講臺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絕,不是”滿堂問”,就是”滿堂練”,一篇課文化作幾十道閱讀題,搞”碎屍萬段”,但最後結果,往往是大部分學生不靈單。原因是傳統教學僅限於講解課文內容,過於強調了學科本位。

讀過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讚歌,既然如此,爲何不在語文課上描繪春天。歌唱春天呢:

於是,在本學期的課改實驗班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引用繪畫,唱歌,名曲欣賞,配樂朗讀。甚至讓學生用雕塑動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學不僅用五彩畫筆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春天。還取了富有詩意的名字:像百花爭春、輕風唱春、煙雨潤春等;還有的同學唱《春天在哪裏》、《北國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聲》等。這樣通過學科整合,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去用心體味春天,達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會在同學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陣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我認爲,傳統的課堂是“黑雲壓城城欲摧”課改後的課堂應是“春雨潤物細無聲”使學生人文素養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這次《春》一文的教學實踐,讓我堅信可以建立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連網。語文作爲母語,作爲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學科的聯繫是非常密切的。今後我不僅嘗試用音樂語言、美術語言去闡釋語文課文,還嘗試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僅就語言學習而言,可以從歷史中學習語言的描述性,從數學中學習語言的邏輯性,從物理中學習語言的精確性,從法律中學習語言的嚴密性,從哲學中學習語言的深邃性。這些更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去實踐。

課程改革機遇與挑戰並存,只要觀念轉變到位,教學實踐到位,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猶如春天般生機盎然。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這是第四單元的開篇文章,乍看是簡單易學的詩歌。但因爲這單元以科學知識爲主,使得詩歌語言表達的內容晦澀難懂。怎樣引導學生較快的理清思路,理解內容。這是我努力思考和探索的切入點。

所以本門課目的教學設計我預想的是1課時足以。先讓學生藉助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標記感知少數幾個新詞的讀音與解釋。然後錄音範讀全詩。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讀通讀順,接着齊讀。首要熟習步驟完成後,着重引導學生髮現②與⑦兩小節的一問一答,前後對應,從而詳細分析理解中間③~⑥部分化石所說的話,即化石帶給我們遐思的.內容,說是詳解,其實也不用多講,關鍵語句的含義,重點字詞的比喻妙用,自然化石帶給我們的科學幻想就展露無貽。最後,我再補充性的回頭帶一下第一節,介紹四類最早的動植物祖先以及作者疑問開頭的作用。

自以爲這樣的構思合理滿意,實際上課過程也如我預料一般順利進行。但是,我的這種出發點錯誤了。對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不能預料也無法意料的。事實上,我讓學生剛翻到新課在自讀自劃自寫的環節中,他們熟悉詩歌的進度很慢。往往超出我預設的時間很久,問了一遍又一遍“好了嗎?”,學生的回答依舊是“還沒”,導致時間拖延。這門課實際上上了一節半。看來。我得加強這方面的積累,多迎合學生的心理(可能也是學生不預習的緣故)。不過,正因多了半個課時。反而有利於我發揮另外半個課時的課堂效率。讓學生及時鞏固,背誦並當堂完成作業本,效果挺好。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初一語文期中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了七年級1班和2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初二、初三年級的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

三、正確處理自主學習和主導作用的關係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着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有條件的。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愛學語文;通過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對學習語文充滿自信;通過在教學中引導、發現,使學生不斷習得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生有了學習興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便會落

到實處。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四、要正確處理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關係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爲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五、正確處理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係

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着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存在問題及措施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

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關於這堂課的設計,最讓我猶豫的是主題的提煉,總想不好一個更好地走向。其中關於“不因個人喜好而影響對人、對事的客觀公正的判斷”的確定是毋庸置疑的。其實本篇文章可以多角度挖掘。所以最後設計讓學生自己說收穫,來引導總結。可能因爲時間長空不夠到位,導致主體探究提升方面並不深入,學生只提到了一兩點,而且我也來不及拓展,造成了本堂課最大的遺憾。

非常有幸能接受陳爲羣老師的意見指點,使我對這堂課有了更全面、客觀地認識,結合陳老師和前輩們的意見,做了以下幾點反思。

1、語感教學有個過程,這個過程包含於文本解讀。具體包括,如何通過品味語言解讀文本,挖掘語言背後的內容,感受語言的魅力。在《貓》的教學過程中,抓住關於三隻貓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對他們不同的.態度語言,作爲感知主題的兩條線緩緩推進,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題。

2、設計替“我”說出幾句話的環節(可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展開),本身也是一種語言的訓練,這是語感教學除了品味語言外的另一種形式。這些中間環節的設計,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創造都是來自本體,不要搞一些形式化的“作秀”,或是脫離文本的內容。任何課堂形式的創造都要體現有效教學的原則。

3、讀——要成爲語感教學的手段,不要爲讀而讀,或是隨行所爲,想到了就讓學生讀一下。朗讀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語言、理解語言。具體在課堂中,如當學生無法理解而造成“僵局”,可以通過“我們來讀讀這些句子”化解。或者當品味了一些精妙語句後,可以通過朗讀感知其中的妙處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讀促解,以解帶讀。

4、除了朗讀訓練外,字詞的敲打需要更注重精讀、細讀,停留的地方還需要多。例如,抓住3只貓“是怎麼來的”。前兩隻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動要來的,而第三隻貓是在門口撿到的,從而得到花貓地位的卑賤。又比如“曬太陽”的細節也各有不同,花貓是“蜷伏”,感覺很悽悽,可能平時對它並不好。又比如“若有若無”引出後,可以追問,“還有那些此配合它”。總之,這些“點”應該再明確、最多點、再停留。又如,在引導“爲什麼冤枉,是因爲不喜歡”這個問題時,抓住“一定是……一定是……”,表現這種偏見已經是根深蒂固了。

5、主題探究方面,學生可以領會的部分,可以簡單的提到,甚至是不講,教師更要去考慮一些學生不能瞭解的。如本篇文章可思考:這三隻貓他到底喜不喜歡?有人認爲它其實對三隻貓都不是喜歡,純粹是興趣愛好,當作寵物看待,人並不尊重這些生命。主題可以引向同情弱小上來。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揣摩其寫作的意圖,這點主題的提升是合乎情理的。這也就給我們這樣一個啓示:解讀文本,要對文章的寫作背景、目的進行了解。

正如我的導師趙飛燕老師所說,語文課堂永無滿足,永遠在不斷修改完善中的前進,她的這種精神對我觸動很深。就好像在修補一條路,我們應該不時地看看我們曾做過的:不平的地方再磨一下或填補一下,或者在道旁栽一些花草樹木。如此下去,相信有一天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這必定會是條花團錦簇的康莊大道!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我主要根據新基礎教育理論中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使課堂成爲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場所。”這一點來設計本課。

本課用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以自讀自學爲主,先讀課文初步感知,然後讀宗璞的《哭小弟》,瞭解背景,爲深入學習課文,準確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做好鋪墊,再反覆讀課文,自己解決簡單問題,提出疑難問題。第二課時,基本由學生提出問題,小組討論,老師把學生的答案寫在黑板上,選出同學們最認可的答案作爲最後答案。這樣,很快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從哪幾方面描寫紫藤蘿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描寫順序怎樣?哪些寫景的語句精妙?在隨後的質疑問難過程中,有的同學認爲,面對小弟的絕症而有“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有些不合情理,這時我設計了一個發揮學生想象力的題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樣?有個女生說:“我會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說:“賞花時可能輕鬆,過後又會非常難過。”這時有個同學說:“你們的境界太低了。”於是有了一番“高談闊論”,是關於生和死的,於是有了一番熱烈的討論。至此,學生明確了作者表達的感情是含蓄的,並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確了主旨“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之後,又有一番對"無止境"的質疑。爲了化解難度,我引入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生命是短暫的,又是永恆的。有個同學想起了他的哥哥的一篇作文《假如我還有十天生命》,也有的同學自然地想到了保爾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有的發言很有創意。

對這篇課文深層次的理解,主要是靠了學生的智慧,但是如果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不爲學生的智慧和潛力的發揮創造條件,不爲不同的`學生進行選擇提供可能”的話,那課堂上的“個人智慧”和“集體智慧”就無從體現了。我總是先給學生一些時間看書預習、獨立思考,再激發他們相互糾正、相互討論、相互評價,他們就會有話可說,並且從中學到一些自己沒思考的東西,他們互相學習到的東西比從老師那裏學到的東西要來得深刻。還能改變學生期待老師最後給個正確答案的傳統思維,形成這樣的意識:哦,這些答案都是我們想出來的,並不難呀!

新基礎教育理論的學生觀是:把學生看作年齡雖小但同樣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時刻關注這一點,做好反思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做下去。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今天早上第二節課之前的課間,我與一同事在辦公室閒談,一位剛從辦公室出去的老師A把七(1)班XX學生連拎帶推的拎了進來(老師高大,學生瘦小,老師右手拉着學生衣領),並說了句:“踢嘛,繼續踢!”另一個從外面進來的老師B也附和說:“他們班不只他一個踢,還有好幾個的!”語句裏對學生的行爲表示出極端的怨恨。這個學生站穩腳跟後擡頭看到我也在辦公室,有些膽怯的說:“是老師教我們踢的!”A老師懷疑的問:“是你們老師教你踢的,是XXX老師?”學生則更加的膽怯的“嗯”了聲,低着頭不敢聲張了。A老師好像是有些想求證學生說話的真實性的樣子說:“好嘛,是你們老師教踢的,那就站好等好了!”說完轉身走了。B老師也在他後面走了,留下學生站在辦公室裏。

和我談話的同事C看了學生一眼,問了一聲:“下節課是哪樣課?”學生簡短的`說:“語文!”C又轉頭看我說:“你的課?”我以爲A與B出去,是找教學生踢牆壁的XXX老師去了,他們會立即給學生一個公正的結果,我只好無奈的笑笑,無語。一直坐在辦公室微機前的D老師,眼看快要上第二節課了,還沒等到A、B老師的到來,上第二節課的時間越來越近了。知道我與C是無力給面前站着的學生什麼幫助,(補充一句:A、B、D老師都是學校的中層領導,我與C是普通教師)就站了起來走到學生身連推帶哄的安慰着說:“好了,去上課去了!”

原來,該班教室前的欄杆內牆壁脫落了幾塊瓷磚,爲了安全起見,學校總務主任教該班主任組織學生自行處理,班主任安排好工作後就有事走了,讓學生自行處理,被不明原因的A、B老師遇上,認爲是學生有意破壞學校公物,事後我才得知。

上第二節課的時候,當我走進教室,這個學生則伏在書桌上輕聲啜泣,全班學生的目光一會看他一會看我,沒有人發出任何聲響,似乎在等待我什麼,我不知道用什麼話語才能寬慰他,儘量小心的說些讓他放下思想包袱,別把小問題想得嚴重的話,好讓他轉移注意力,但卻適得其反,他哭的更傷心。我努力的讓自己別心慌,好讓心情平靜下,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可越想越毫無辦法可想,我又做不到有學生在傷心流淚時我卻無動於衷若無其事的上我的課。

於是,故作輕鬆的我說:“好了,男子漢,生活中我們遇上的困難還會有很多的,這點小委屈都讓你這樣傷心難過,那以後更大的責任,更多的委屈你又如何去面對,去承受呢?”停了一下,我看他心理似乎有些許變化,接着又說:“還記得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體膚,動心忍性,其所不能。’這樣的話嗎?孔子也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發現他像是在聽我的話了,心情也象平靜了好多,知道不應該在爲這個問題所糾纏不清了。“好了,忘記昨天的傷與痛,擡起頭來,笑對明天!讓我們學習居里夫人《我的信念》,看看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質!”學生止住啜泣,用手擦了一下眼角的淚水,看了講臺上的我一眼,輕輕的把課本打開,翻到第九課《我的信念》。也許,我上面說的這些話,他不一定都明白,但他能止住淚水,聽我的話,那也讓我感到心理好受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