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它不同於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爲我們闡述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又耐人尋味的哲理,那就是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境界。文本語言樸素,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讀起來卻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或許我無法讓學生體會當時季老先生那份沉重的訪舊心情,所以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並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感受德國那道奇麗的景色,品味那一個奇特的民族,從而體悟那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崇高境界。

大家都知道,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課標還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當我們面對一羣活潑、單純的孩子時,我覺得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這堂課中應該得到更充分的發揮。但這種引導不是死拉硬拽,而是“潤物細無聲”的引領。

因此,在這堂課的教學中。首先,我以“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一句爲突破口,層層深入,輻射全文,一唱三嘆,讓他們在優美樸素的文字中,獲得心靈的觸動,激發情感的共鳴,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的滋養。

其次,扣詞體會。對描寫德國景色奇麗的語句“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我主要指導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任何、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花的.海洋、應接不暇”等進行體會,使學生在如沐春風中感受到德國小鎮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並通過多次朗讀、想象、欣賞、品味等感性體驗,倘佯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好畫面中。

第三,鼓勵學生個性地表達。“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你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的?學生的回答是豐富多彩的:“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將自己的花給別人看,也就是將這一份美麗與他人一起分享。”“如果我自己養一盆花,放在房間裏,那就只有我一個人能欣賞。但是放在外面的話,就有許多人都可以看到它的美。”“正如韓驍妍所說的,放在房間裏的花它的美麗是孤獨的,如果與別人一起欣賞的話,那這份美麗則是大家的。”……這樣的回答贏得了全班同學一次次的掌聲。學生深入體會文章含義深刻的句子,水到渠成地感悟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和民族品格。

當然,這堂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我還是缺乏經驗,在引導學生感受“景色奇麗”這部分語言文字時,我處理得不夠到位,沒有做到深入與紮實。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地提高。今後繼續努力!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2

《假如》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中的一首兒童詩,主要內容是借馬良的神筆,表達少年兒童的美好心願。這一課的內容實際上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比較接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後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會……孩子們大部分都能表達出自己美好的願望。

另外,課堂是充滿變數的,教師無論設計出怎樣的教學思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都會產生許多變化,而面對這些無法預料的變化,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很高的應變要求。所以課堂的教學要善於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抓住細微之處,生成靈動的課堂。

反思一:“鳥媽媽再也不用到遙遠的地方去尋食,那什麼是遙遠?”孩子們明白遙遠所代表的意思,但是無法用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於是再問:“鳥媽媽都會飛過哪些地方?”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再來詮釋上一個問題。其實學生在這個環節的表現是很富有想象力的,說“鳥媽媽可能會飛過高山,飛過小河”,“鳥媽媽可能會飛過田野,飛過村莊”。但由於我的點撥還不夠到位,所以,失去了對學生想象力進行訓練的機會。

反思二:“讓小鳥呆在家裏,苦苦等待,餓得哭泣。”我拋出的問題是:你有沒有苦苦等待的時候,那時你會想些什麼?結果孩子們的回答幾乎全是希望媽媽早點回來給自己做些好吃的等等。原因就在於我給的問題目的性不強,學生都毫不猶豫地作出了回答。假如把問題換一種說法: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餓的發慌,這時候,你的心情怎麼樣?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的說出很孤單、很無助的感覺。然後老師接着引導而此時的小鳥也是這樣在家裏(苦苦等待餓的哭泣)。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的體會應該會比較到位一點。

反思三:在課堂教學最後設計的練習:假如我有馬良的神筆,我會……老師在讓學生說自己的.美好願望時。一個學生說:“老師,我沒有什麼願望!”針對這種現象,老師可以借題發揮。因爲這些孩子畢竟還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表達更多的是簡單天真的想法,或許自私,或許不陽光。這需要我們老師的引導、教育,才能將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真正讓學生明白。

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後,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只有考慮的周全,才能應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並能作出較恰當的回答。有時侯,一節課正是因爲有了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而顯得精彩,使整節課顯得有生機。教學是一個不斷總結自己,反思自己,進而提高自己的過程。從這點上說,屬於我的教學之路還很長很長,我會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堅實。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得知我要上此課,我每天都要花半個小時來讀此課文。但是即便如此過了三天,腦袋還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設計,趕緊向黃老師求助。他建議我去看教參,然後再去網上看別人的教案。這樣去做,自己慢慢有頭緒了。這節課我主要圍繞兩句話“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主去找文中描寫景色奇麗的句子,通過想象,品讀關鍵詞、帶着感情朗讀去感受德國街頭美麗的花景。再次讓學生自主去找文中描寫民族奇特的句子,通過自主思考、同桌討論、聯繫實際去領會那種境界“人人爲我,我爲人人”。設計中我非常滿意的一個地方就是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讓學生把“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反過來讀,發現“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然後讓學生談談你喜歡哪一種。老師不表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朝着自己喜歡的去做,兩種都沒有對與錯之分,何必把老師的思想或是別人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

一週的時間用在寫教案,弄PPT上。剩下的一週就是試課。從星期一直到上彙報課的前一天還在試教。雖然這節課其他兩位語文老師已在他們班上了,但我還是申請再去上,畢竟對於新老師,每一次上臺都有不同的收穫。兩位語文老師欣然同意並訂好時間——5(2)星期三,5(3)星期二。星期一下午第6節課,把幾位實習老師和指導老師當學生,進行又一次試教。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完彙報課後得到了指導老師的好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語言給學生一種美。

這篇文章本身就是像詩一樣美麗,因此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以一種美的享受,而這美的享受大部分是需要教師的語言來進行引導,在這個方面我做的比較好,用優美的語言來引導學生說、讀、總結,用自己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到了德國美麗的風景,在某些地方配上了舒緩的音樂和圖片,更讓學生有了美的感受。比如在講解德國景色的奇麗時,引導學生從看、聽、聞、觸摸等幾個方面想象。“讓我們靜靜地走進德國的大街小巷,一起去欣賞那奇麗的花景。現在的我們沐浴在花的海洋裏,聞着花香,賞着花景,望着家家戶戶的窗外……”在說的時候配上了音樂,就把學生帶入了一種美的境界。

第二、讀的形式多樣。

有個人讀、齊讀、分角色讀、大組分讀。講解風景的`句子時讓學生通過讀來體會意境,在讀中學生對於文章、句子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刻。

第三、課堂節奏把握好。

不是我想誇誇自己上的課有多成功。說實話之前上的所有課,我都講不完,都要再花一些時間才能講完。這個問題一直都苦惱着我,請教過老師、同學,都無濟於事。我也沒采取什麼措施,想不到這節課講完了,不拖堂。之前我還一直擔心上不完怎麼辦,黃老師對我說上到哪就是哪,不要擔心,語文它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不完美才美。

鑑於此,在我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難點沒有很好的突破。

本文的難點是學生對於“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思想境界的體會。我是讓學生通過同桌討論來領會這一境界,忘記了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這一境界。因此很多學生都沒有充分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第二、老師把思想強加給學生。

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是我對教材的領悟不夠。我一直以爲作者是不是寫錯了。“每一家都是這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應該是我爲人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人人爲我(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所以當我問學生們“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和“我爲人人,人人爲我”這兩種你喜歡哪種?他們說完自己喜歡的,之後我強調讓他們要我爲人人,人人爲我。

第三、音樂次數用的過多。

回想起來,還真挺多的。在品讀景色奇麗那段,我深有感觸。可能是我不相信學生的朗讀水平吧。我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怕學生讀的不好,影響整堂課的效果。所以我想配上音樂,缺陷或多或少會被掩蓋些。想不到,這樣反而弄巧成拙。

第四、表揚語單一。

在課堂上,對於學生好的表現或更好的表現,我總是“好,不錯,太棒了,真厲害”來回應學生。我覺得語文課上的表揚語比起其他學科要難多了。要想當好一名語文老師,自己還要繼續打磨啊。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真切感受到了這臺上40分鐘背後的艱辛。一堂課讓我更加堅定要做一名老師,一名有思想優秀的語文老師。不管上的好還是不好,結果都不重要。我只知道在這段過程中很投入、快樂並享受着。一堂課點亮了我前方的教師道路,告訴我該如何改進成爲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並懂得“思想有多遠,路就有多遠”。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4

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對課文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因爲唯有如此纔有可能從課文中找出適合學生學習的語言材料,並進行有價值的語言文字訓練。

從課題入手,直奔點明中心思想且含義深刻的句子“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先引導學生通讀全文,結合上下文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在感悟理解過程中感受綺麗景象,積累優美語句。在啓發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類似的實例,加深對這句話以及課題的理解。最後小結歸納學習方法,完成相關課堂練習。

課後思考與練習中要求理解的含義深刻的句子,不能就句論句,要採用結合上下文和聯繫生活實際的方法進行,要引導自己的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述。括號中提出的問題重在引發思考與提示思路。不要空洞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要在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受到思想啓迪,情操的陶冶。

教學本文要注意朗讀,默讀,瀏覽相結合。通過默讀,瀏覽,可以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有利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感情的朗讀要以正確,流利朗讀爲前提,以感悟理解爲基礎,語調平緩之中有起伏,語氣平淡之中有激昂。第一自然段中要適當突出“花”“德國”“在其中佔重要的地位”;而第二自然段要讀出作者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的語氣;第三自然段要圖文結合,讀想結合,讀議結合,再現美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充分表達出作者對這綺麗風景的欣賞和讚美,進而達到熟讀能誦的目的;第四自然段要讀出作者由衷的讚歎之情。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5

在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筆下,德國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在一個特別普通的小鎮的居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性的美麗,成就美麗的境界,這就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教材《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給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爲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衆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也因爲如此,他們纔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在課堂上,我請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體悟風情,找出“人人爲我”的句子。隨着學生的交流,課件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引導學生想象“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情景,利用圖片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意思,體會花之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應接不暇的.意思,體會花之多。

“以讀爲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徵,以上片段我圍繞中心問題反覆研讀課文,將重點段句的朗讀與悟情有機的融爲一體,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在品位的基礎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學生領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言爲心聲,希望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文中蘊含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如何於無痕處解決這一難題,是我課堂中力求突破的。這個問題,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再加上課件教學的配合,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顧整堂課,還是有一些讓自己不甚滿意之處:

朗讀教學的指導一直是我教學的弱項。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做了嘗試,未進入最佳朗讀狀態,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體會感受景色奇麗這個環節上指導朗讀給全課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與願違,雖然通過直觀的圖片視覺衝擊,學生能體會到美麗的景緻,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國街頭美好的心境,但是並不能在讀的過程中把各自的感覺讀到位,的確成爲一樁憾事。

這樣一次充滿馨香四溢的異國風情之旅,讓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師的高度將決定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將會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標。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6

今天第二節課,我上了《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一課,感受頗多,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營造濃厚的朗讀氛圍,將學生帶入情境。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朗讀的慾望,我準備了幾幅德國美麗風景的圖片與學生一同欣賞,當德國街頭美麗的花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孩子們一個個都發出了讚歎聲:“哇!真美啊!”等孩子們進入情境之後,再讓他們仔細揣摩文字的魅力,並帶着這種讚美的感情去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德國的花的`美,體會德國人那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境界,不僅感受到花的美,還感受到心靈的美、內在的美。

二、開啓學生的智慧,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

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舉手,精彩的發言一個接着一個。讀完寫花的句子後,石寨說:“我不但從中感受到了花很多、很美,還感受到了德國人愛花之真切。”孩子的靈氣、無限的潛力讓我簡直難以想象,不禁讓我歎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能力真強啊!我問學生:在生活中你們有沒有感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時,學生的手如雨後春筍般的都豎起來了。洛傳凱說:“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橘子,如果我分一半蘋果給你,你分一半橘子給我,那麼我們就都擁有蘋果和橘子兩種水果,都能品嚐到兩種味道!自己的快樂是與別人一起分享的。”孩子們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還能夠做到學以致用。還有一個孩子談到了去年冰災時,有三位烈士爲了大家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大家沒有忘記他,沒有忘記他的家人,讓他們的孩子到砂子塘天華分校讀書,而且給與他們更多的關愛。孩子們能聯繫生活實際,說得多好啊!我承認,當時連我自己也沒有想那麼多,可孩子們卻想得那麼深遠。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就深有體會。匆匆忙忙把教案定稿後,我在二班進行了一次試教,請同年級及有經驗的老師來看課並指導。她們給我提了衆多的寶貴意見,我採納了。自己覺得從中受到了很多啓發。在此,我要謝謝她們對我的幫助。

語文課唯獨不能少的就是語文味,最能體現出語文味的教學方式就屬朗讀了,因爲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時,我運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聲讀、配樂讀、示範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讀得繪聲繪色,整個課堂上回蕩起琅琅的讀書聲。那麼教師的範讀能更好地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從而產生認知和情感的共鳴。在讓孩子們閉着眼睛傾聽教師範讀“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後,讓孩子們展開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一陣清香飄過,你彷彿聞到了什麼?一陣微風拂過,你彷彿聽到了什麼?通過有層次地幾次想象,學生的思維也迅速地得到拓展,學生有了獨特感受,自然能讀出心中所感。圖片的欣賞讓學生水到渠成的吧課文內容背誦下來。

朗讀指導設計的有層次,但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和情感的調動還是有所欠缺,效果不明顯。在學生感受到德國這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的'高尚境界之後,我,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之中有沒有發生過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好事情呢?學生從身邊助人爲樂的小事談到512汶川大地震、西南乾旱、玉樹大地震等國家、社會、民族的大事。可見課堂的適當遷移,還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理解重點句子時,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有些泛泛之談,沒有說出深層次的內容,沒有讓學生深刻地去認識,去理解。以後我要講究方法,深入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這一堂課講下來,非常有收穫,發現了自己的不足,還需要我不斷的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磨礪和成長。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8

這篇課文以樸實的語言,講述了作者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寫德國人愛花、養花把花栽種在臨街的窗外,讓花朵朝外開放,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享受和快樂,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和諧共處的完美境界。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儘量少講,把課堂的時空讓給學生,啓發學生自讀自悟,充分感受語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進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義。首先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初步領略文章大意,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文本的慾望。接下來,組織學生通讀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中心,找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個中心句,藉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後,再由中心句展開,讓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是通過哪些資料具體表達這一中心的,並找出文中精彩的詞語和句子,交流欣賞。重點理解“莞兒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的展開,由點再回到面,藉以對文章進行細緻的揣摩和研究。學生在個體研讀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加深對課文的認識。重點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師朗讀,學生想像。想像鮮花的美麗,體驗完美的情感,加深學生的感悟。在羣衆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領悟“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後,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

課後回味,覺得朗讀指導還是不到位,滲透在字裏行間中的美,蘊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終沒有能夠讓學生更加充分地去領略。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9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十分愛花;之後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

開課伊始,我通過播放一組德國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對德國有個初步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後面的學習德國奇麗的風景和奇特的風俗習慣奠定情感基調。

教學時,我在學生自學字詞,充分自讀到達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後到德國故地重遊發出的讚歎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述的爲什麼說是“奇特的民族”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奇麗美景,並相機引導學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抓住“美麗並沒有改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進行語句的填空,訓練學生表達。教學生學習作者抓住感受最深的資料學寫讀書筆記的題目,以及向學生推薦季羨林的《再返哥廷根》一文,引發學生寫讀後感或課外閱讀季羨林的興趣。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當得知是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時就更加愛不釋手,反反覆覆讀過許多遍,越來越感覺到季老就在眼前,偉人的形象隨之高大;越來越感覺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爲人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是人生的一種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不僅僅僅是季羨林先生在介紹德國的民俗風情,更重要的是在讚揚一種精神!精美雋永的`短文不難理解,重要的是讓學生對國學大師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進季羨林”成爲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回憶起季老在《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親切的話語,孩子們對季老提出的“中西貫通,文理貫通,古今貫通”記憶猶新;“走進季羨林”,讓學生在季老的散文《懷念母親》《月是故鄉明》中,體會到了魂秦夢繞的思鄉情和赤子深情;“走進季羨林”,讓學生被字裏行間瀰漫的真情摯意所打動,“樹愈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裏種植……這天,孩子們也許還不太懂,但是這位鴻儒長者肯定會在他們的心靈立起一道豐碑!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行雲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後蘊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這不僅僅僅是說給給孩子們聽的!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麼令人嚮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是一篇新課文,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要想把這節課講好,就得下很多時間和精力備課,查找一些相關資料,來更深入地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經歷,做課件。特別是德國的風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瞭解了德國的狀況,講起課文來才能應付自如。在熟讀課文之後,我把教學參考書上的資料都細細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

只有在充分的瞭解了教材,明白了要教什麼,從哪裏入手,哪個地方是學習的重點,哪些是難點,才能想辦法如何去解決這麼重難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潛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啓迪。在超多了查找閱讀和課文相關的資源之後,既如獲至寶,又感覺雜亂無章。一時間心裏很亂,比如課文的導入,就有很多設想,感覺都不錯,難以取捨。

上課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參,在這雖是一篇較爲短小的文章,資料也較淺顯易懂,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策略,那就是緊緊抓住“奇麗”與“奇特”兩個詞語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文段,劃出能體現德國景色奇麗與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爲教學的兩根主線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這一教學策略體現在在教學開始時,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找出季羨林舊地重遊德國的感受和者對德國的評價:“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奇麗”與“奇特”兩個詞語讓孩子們快速默讀課文,劃出最能體現德國景色奇麗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別是“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並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和“德國人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一方面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指名讀、師生合作朗讀、個人感情朗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感受和領悟德國花美、景美、人更美。

這一堂課講下來,雖然很忙,很累,但是絕對十分有收穫,對自己的教學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後努力的方向,對自己以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忙,特別是樊校長和同組的老師們提出的意見給我很多的啓示,思路會拓寬。用樊校長的話說: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斷創新的今天,教學方法,教學思路,可謂是百花齊放,作爲第一線上的老師,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適合自己學生的,能發展學生的,能提高教學水平的是很好。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十分愛花;之後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教學之前,我在學生自學字詞,充分自讀到達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學時,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後到德國故地重遊發出的讚歎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述的爲什麼說是“奇特的民族”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奇麗美景,並相機引導學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抓住“美麗並沒有改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進行語句的填空,訓練學生表達。最後,我通過播放一組德國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對德國有個進一步的認識,學生又從感性這一方應對德國有了認識。

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教學中還沒有找到行雲流水般的自然,過渡的語言也欠熟練,未能很好的將學生的心靈喚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並引起情感的共鳴,沒有充分喚醒學生的求知慾。

二、課堂上還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種隨意、大氣、果斷、揮灑自如的教學風采。

三、應當採取多種多樣的引導方法,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加深對課文資料的理解,並流利的表達出來。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點.當然,這堂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我還是缺乏經驗,在引導學生想象“景色奇麗”一部分資料時,我有點浪費時間了,處理得太繁瑣,學生已經理解這段話的資料,我還是讓學生反覆去讀去想,讀得太多了,反而有點“過猶不及”。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地提高。我今後會繼續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自己的花式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德國這個奇特的國家的與衆不同之處,在學生多德國人某些特點進行了瞭解的基礎上,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抓住“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句讚歎,提出貫穿全文的大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去想象奇麗的景色,通過想象,欣賞感受奇麗的景色,通過朗讀去理解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後再上升到理性的東西,理解“我爲人人,人人爲我”使學生從中受到啓發,由所收穫。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三點收穫:

一是準確、深入地理解課文,首先要感動自己。

第一次初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沒什麼感覺,覺得很失望。第二次細讀的時候,發現其中的優美詞句,讀起來會讓你心動;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樣了令人嚮往,於是開始認真備課。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資料,直到滾瓜爛熟爲止。我準確、深入地理解了課文,爲上好這一節課奠定了基礎。

二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

文章感動了自己,未必能感動學生。因爲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薰陶呢?我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架起了一座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這節課總體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

(1)抓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和錄像圖片的渲染,感受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2)通過自由朗讀,默讀課文,抓重點句;朗讀感悟;熟讀成誦,領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過音樂渲染,資料補充,感受德國民族的“美”。

三是靈活創新地實施教學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兩點:

1、對關鍵詞語的處理可謂別具一格、獨具匠心,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

首先對“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理解,採用理解讀,學生髮現,引導想象、體會朗讀藉助畫面,再次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

其次,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想其意思,藉以指導學生運用;

第三,通過反覆誦讀,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熟讀成誦,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背誦優美的詞句,凸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緊扣文中的主題,反覆吟誦,昇華主題,使工具性與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諧地統一。

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昇華爲“人人奉獻美”和“人人收穫美”。

然而,在這堂課中還存在着一些遺憾,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如:在品味“景色奇麗”時應該先讓學生想象德國街頭的景色,之後馬上讓學生欣賞圖片。使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有了切實的感受再來讀,學生一定會讀得更好。然而在本堂課中,課件出了一點問題,打斷了學生的理解思路。雖然學生也理解到了,也讀了,但總是感覺欠缺那麼一點點。另外,在讀寫結合這方面點得還不夠透,學生理解不夠到位,說話的表達仍需堅持訓練。

有人說,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後,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並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歷中成長……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自己的花兒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講課文,課文篇幅不長,語言優美生動。作者季羨林先生在文章一開篇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家家戶戶的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由衷地感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是多麼地耐人尋味;課文的最後,作者談到自己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對德國的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流露出了發自內心的讚美。回顧這一課的教學,有兩個地方值得我記錄下來跟大家分享。

一、提倡“慢”課堂,把“以生爲本”牢記心頭

本課的教學一共用了6課時,原本我計劃將第1.2課時放在熟悉課文內容上,包括掃除生字詞障礙、規範手語表達、讀通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等等。按照之前的預設,用兩課時來疏通課文,在時間上應該是較爲充裕的。但在實際的課堂實施中,教學時間超出了預設。由於課文中出現了好些個四字成語,這對理解力較弱的聾生來說很是晦澀難懂。像“莞爾一笑、奼紫嫣紅、花團錦簇、耐人尋味”等成語,讓學生乍一看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藉助《完全解讀》這本書初步理解詞義,再通過聯繫上下文學習生字詞,做到“詞不離句”,不明白的地方同學之間討論一番,之後我請學生上臺說說他(她)對這幾個成語的理解,再由老師進行更正並嘗試指導學生用所學的成語造幾個句子,以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由於在學習字詞上用掉的時間超過了計劃用時,所以我本能地放慢腳步,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教學進度,將之前定下的5課時教完本課增加至6課時,從容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這樣一來,學生學得比較紮實。

我們的教學說到底是爲學生服務的,如果學生跟不上老師預設的教學步伐,那麼這時“以生爲本”是我們最應堅守的唯一的指導教學的`底線與原則。

二、直面“生成”,讓“課堂生成”成爲教學中的彩虹

都說好的課堂大多會有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這一課的教學也給了我始料未及的驚詫與挑戰。在讀到課文中“……他們的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這句話時,有一位思維很活躍的學生立馬站起來問道:“德國人腦子壞了嗎?把花種在窗外,自己看不到,那爲什麼還要種?”我原本以爲學生讀到德國人種花給別人看會覺得他們很無私、很值得大家向他們學習,而這位學生表現出的不一樣的腦回路着實令我有些緩不過神來。

面對課堂上突如其來的質疑,我是這麼處理的:首先,表揚這位同學善於思考、敢於提問,接着我出示備課時上網找到的在沿街的窗口各種花兒競相怒放的圖片,請同學們觀賞美景並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很快被圖中街道上花團錦簇的景象吸引住了,我趕緊追問大家,這麼美的街道你們喜歡嗎?走在這樣的街道上心情是不是很愉悅?而且老師相信愛拍照的同學一定會在這裏拍下很多美美的相片去發朋友圈的。可是,這些漂亮的花如果沒有人種在窗臺上,那我們哪能置身於花海而心曠神怡呢?從這裏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出德國人很勤勞、很愛花、很愛美?你們再想一想,如果大家都把花種在自己家裏,那這條街道還會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美嗎?聽老師這麼一說,還有同學認爲德國人的腦子有毛病嗎?這時,班上的同學都在以搖頭回應我。我最後進行小結:其實這正是本文作者要大力稱讚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耐人尋味的美好境界啊……

在我看來,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珍視學生帶來的計劃外的“課堂彩虹”,這是促進學生更有效學習的一條捷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對生成的課堂“溫柔以待”,努力使每一堂有“生成”的語文課都能成爲我和學生共同的、不可重來的、令人欣喜的生命體驗。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八組第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季羨林先生用精練概括的語言描繪了德國迷人的風光,又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了解德國的風光特點,積累優美語言,同時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讓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得以落實呢?又從哪兒入手進行突破呢?我認爲可以從奇麗二字入手,感受德國是個奇特的民族,欣賞德國優美的風景,積累語言。

在教學時,我從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入手來組織教學,緊扣“奇麗”二字,引導學生體會德國景色的新奇與美麗。

首先,引導學生體會“新奇”的景色,學生在理解“奇”字的基礎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戶戶都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我順勢抓住三個“都”,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景色的新奇與獨特之處。

接着,我由女房東與作者的對話,過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領學生感受德國美麗的景色,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等詞語,想象奇麗的景色,同時朗讀貫穿始終,學生入情入境地感覺德國的奇麗景色,積累優美語言。

至此,難點尚未突破,如何過渡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引導學生體會的`同時,又從中受到教育呢?於是,我問學生“僅僅是花造就奇麗景色的嗎?(不是)那還有什麼呢?”問題一拋出,大部份學生找到了答案,成功過渡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只有置身於其中,纔會有深切的感受”,學生被帶入文段中理解這種境界,我又趁機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感受,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理解到受到啓示與教育,感覺較深。最後由這種境界,點明這就是奇麗景色背後所隱藏着的這個民族的奇特之處,回到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學到這裏,學生已經從課文中感受到了這個有着奇麗景色的民族的奇特性,最後,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後重遊故地的感受,“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從而再次突出主線。

課上完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完成課前的充分預習。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課前的充分預習能夠對課文的學習發揮很大作用,五年級的學生也完全具備這個能力。德國風光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儘管課堂中我精心設計了欣賞德國風光短片的環節,帶給學生諸多驚喜,但我認爲還遠遠不夠。可以在課前設計蒐集相關資料、圖片的預習,這樣在導入環節可以進行一個簡短的德國風光資料交流,更利於學生的學習。

2、課堂情境的創設有些生硬,沒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例如:抓住三個“都”深入體會德國新奇的景色具體體現在哪時,我沒有采取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來,而是自己一股腦兒說出三個“都”,這樣,學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體驗,無法進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