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上冊《灰雀》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三年級語文上冊《灰雀》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灰雀》教學反思(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上冊《灰雀》教學反思(精選10篇)

  《灰雀》教學反思1

教學中的評價就像一起“雙刃劍”,在很大程度上,教師的評價直接影響着學生的信念,影響着學生的發展。最近,我們中語組進行了兩次教學研究,劉德莉老師前後由兩次執教同一課的教學評價語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執教《灰雀》,劉老師的評價語言偏激,如“我今天第一次見到這麼棒”!“剛纔默讀時沒讀,因此接不上來。”“你們還不知道惋惜呀”等等,這些語言對學生學習興趣打擊不小,因此,整節課顯得有些沉悶。而第二次執教《灰雀》,劉老師評價語言有了很大改變,學生學習投入狀態極佳。另外,第二節課中,劉老師也更注重了其它評價方式,比如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

那麼,怎樣的評價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呢?我認爲有以下幾點,在評價學生的同時,要充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人心者,莫先手情”,同樣的評價,教師若之發自內心,學生就會感到貼近心靈,也會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從而使學生更有信心的去面對一切。

二、抓住時機,適時評價。評價不應拘泥於一格,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這就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評價學生時,應選擇恰當的時機,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抓住時機,給們一份自信,讓他們在自信中不斷進步,另外,評價不足讓教師一味地去肯定一切,對於錯誤之處更需在明確指出,避免讓學生走彎路,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溫馨的氛圍。

三、評價語言要有藝術性、針對性。好的語言如一條深深的小溪,可以淨化人的心靈;又像一首促昂揚奮進的歌,激勵着人們去不斷地追求。作爲語言教師,我們在評價中不僅要語言豐富,機智幽默,而且要講求藝術性。

另外,評價要有目的性、針對性,不講求實際的表彰,不但不能真的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增強學生探索的能力,反而會引導學生對評價的漠視,失去評價的意義。所以,教師的語言一定要準確,得體,且要做到把握時機,因人而異,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做出不同的評價,這樣,學生對獲得的評價不僅僅是短暫的滿足,更是一種向上的精神,一種前進的動力,這使他們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灰雀》教學反思2

在第一課時的識字、識詞的過程中,利用課前預習學習與工具書一同來幫助學生解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通過集體反饋,對重點字詞進行理解,使識字教學較好地落到實處。

在第二課時的閱讀理解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列寧喜歡它的方式就是讓它自由,而小男孩卻想佔爲己有,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從文章當中找出描寫灰雀的句子,並用波浪線畫出來,同時大聲朗讀,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灰雀的惹人喜愛,爲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筆。並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麼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並在朗讀的時候讀得重一些。在教學列寧尋找灰雀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讀一讀列寧說的一系列話,並對每一句話進行反覆的有情感地朗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寧發現灰雀不見時的那種着急、擔心、惋惜的複雜心理,喚起學生的共鳴。然後提問:那聰明的你們知道灰雀去哪了嗎?請你來幫幫列寧的忙吧!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上來了。孩子們都說是小男孩捉走的,我就請他們從課文中找出依據來,大家也都能找到“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這句話,通過朗讀,能從男孩說話吞吞吐吐中意識到他心裏有鬼,灰雀的失蹤肯定與他有關。隨後,一步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對話,在對話中推測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列寧對男孩的愛。在學生已經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再引向認識道理上。

最後,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加深了理解和體會。

  《灰雀》教學反思3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主要講的都是發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從他們這些小事中,使學生感受到他們的不平凡。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朗讀課文和學習生字、指導書寫兩個環節。在第一個環節中,我首先運用多媒體出示“自學指導”,告訴大家按怎樣的步驟一步一步地深入學習課文,也爲學生傳達一個信息,課文的學習都可以按這樣的步驟。在檢查朗讀時,我注重引導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讀出感情,並說說理由。我讀出我喜歡的語句,並示範讀,給學生做了例子。但這裏我沒能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導致學生在說理由時,不知從何說起。

第二環節,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應把這一環節作爲重點,多花些時間讓學生介紹識字方法,並把生字用課件展示它的結構、偏旁等,幫助學生記憶。

整節課中我注重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我在讓學生一齊讀課題時,學生把整篇課文一齊讀了一遍,在他們讀完後,我告訴他們沒按老師的要求去讀,應聽清老師的話,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在書寫生字時,告訴大家不但要用識字方法記憶字形,還要在書上描紅,瞭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寫出乾淨、漂亮的字來。

《灰雀》一課中,學生對這幾句話,不容易讀出味來:“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一定會飛回來!”於是我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請同學們來對着我讀──我現在是列寧,學生讀“一定會飛回來!”我搖頭,還說真的會飛回來?學生馬上又着急地再讀,“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在爭辯中,讀出味來了。

  《灰雀》教學反思4

《灰雀》一文,偉人列寧像一個普通老百姓一樣跟小男孩交朋友,蘊涵着濃濃的人文精神。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疑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啓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從而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一課的目標一是以愛爲線索,建構愛的話題,引導學生樹立"愛"的價值觀。二是初步學習默讀課文,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人對事物的認識,一般總是從整體到局部再回歸到整體;對事物本質的把握,總是由淺入深的。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也必得經歷這樣的過程。因此,在建構閱讀話題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話題的層次性。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列寧,灰雀,男孩,他們三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用簡單的句子或詞語概括。"這是本課以"整體感知"爲主要目的的閱讀話題,讓孩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走近文本。

第二個層次:"體會列寧與男孩對灰雀的愛"。這一層次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和文本進行探究式的對話。

第三個層次:"體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愛的真諦"。再次回到整體,深化對文本的體驗,昇華情感的體驗,目的是以讀引寫,以讀引讀。

在課堂中,學生以這篇課文爲依託進行交流展開討論,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產生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思維狀態非常活躍,能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聯繫生活經驗來思考問題,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情感。

  《灰雀》教學反思5

《灰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第五課。這篇課文記敘了列寧在莫斯科郊外養病期間愛護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根據文本的這一特點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人物對話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列寧的善良、寬容和對兒童的保護,懂得做錯事情應該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覺得自己的設計雖抓住了課文的脈絡和大的框架,對一些細小的枝節考慮不周全,學生練習的板塊還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指導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佔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於學生的發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纔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指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而這句又是一句長句,學生不能把它讀準確。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範朗讀,可我卻忘了這麼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灰雀》教學反思6

課前準備中,我特別注意文中所蘊含的思維因素,但對於學生是不是能體會感悟到這一點,我有些忐忑。

課上,首先認識了幾隻灰雀,學生在朗讀描述灰雀的句子後感受到灰雀活潑,健康,惹人喜愛。我問:“如果你看到這麼可愛漂亮的灰雀,會怎麼對待它呢?”有的說:“逗他玩,給他食物吃,天天來看它,聽它歌唱。”“還給它們做一個木房子”有的說“想把它捉回家,在家裏好好地養着,可以隨時看到它。”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在這裏我沒有對孩子們的說法做出評價,而是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麼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並在朗讀的時候讀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見了,列寧是找遍了周圍的樹林的,卻沒找到,這時看見一個小男孩,列寧向他詢問見過灰雀沒有,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我讓學生表演讀這句話,並提示性地設問:“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說:“發現他說了兩個‘沒’,還打吞(吞吞吐吐,不連貫)。”我進而發問:“爲什麼吞吞吐吐呢?你在什麼情況下說話會吞吞吐吐呢?”孩子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心裏有鬼,犯錯誤了。而列寧注意到這一點了沒有呢?這時孩子們有的說注意到了,有的說列寧沒注意到,爭論不休。我提醒孩子們還知道哪些列寧的故事,他們馬上聯繫《蜜蜂引路》這一課,認識到列寧是個善於觀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這一個細節表現,由此推測出列寧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着讀列寧的話,猜想列寧真的認爲灰雀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嗎?學生馬上反駁說:“不是的,因爲老師在前面介紹過灰雀適合在這裏生活,它就不會被凍死”“再說列寧每天都來看灰雀,還給它們食物,它們也就喜歡住在這裏,不會隨便飛走的。”“對呀,昨天都還歡蹦亂跳的,今天怎麼會突然凍死了呢?再說就算是突然死了,也應該有屍體呀,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所以我覺得不會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列寧也不會這麼認爲,所以我認識爲他後面的自言自語也並不是真正只對自己說,他也是說給小男孩聽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爲灰雀擔心。”我覺得孩子們越來越會聯繫上下文學習了,而且還注意抓住人物慣有的特點來思考。我驚歎於孩子們思維的細緻,我爲先前的擔心感到多餘。

我接着問:“那你們覺得灰雀去哪兒了?”馬上有學生搶着說:“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問:“課文中並沒有明確地這麼說,你們是怎麼知道的?”這時候,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我是從小男孩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這句話看出來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麼會這麼肯定地說會回來,而且知道還活着。”“還有,就是列寧問他:‘會飛回來?’他又很肯定地說了一次‘一定會飛回來’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後說‘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說明小男孩說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就知道了跟他有關,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別人捉走了他要回來的”。我追問道:“小男孩爲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灰雀的去向呢?”“因爲他開始已經說自己不知道了,現在不好說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動來表示(放回灰雀)”。

我覺得學生已經讀懂課文了,於是引向認識道理上。“那麼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嗎?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因爲他看到灰雀已經回到了樹上。”“但列寧沒有追問小男孩,因爲他看到灰雀還是歡蹦亂跳的,說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歡灰雀了才捉的,並沒有傷害它”。“他還看到小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說明小男孩認識到錯誤了,沒必要再說他了。”

這時候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他們讀得可帶勁兒了,感情處理也很到位。

  《灰雀》教學反思7

《灰雀》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教學《灰雀》第二課時時,我緊緊圍繞“愛”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列寧、灰雀和小男孩三者之間的“愛”,列寧對灰雀的愛,小男孩對灰雀的愛以及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朗讀感悟這三種愛時,我讓學生通過朗讀,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的愛是不同的,並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

全文以對話爲主,組織學生討論應該是其次,朗讀應該是重點,可恰恰相反的是,學生討論三者之間的愛很積極,朗讀卻有點忽視。我想,以對話爲主的課,朗讀應占極大的比重,那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適合學生的發展呢?我認爲: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纔有跡可循。這一步,在課堂上我做到了。其次,應該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缺乏合理引導。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灰雀的語氣。當讀第一次對話時,小男孩說話結結巴巴,我就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融入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朗讀,學生讀這句話時比讀列寧的話好多了,我想可能是學生有此體會,才能讀得出來。其餘幾次對話,學生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上示範朗讀,發揮教師的作用,學生在朗讀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課後,我靜靜思考,我上的是常態課,那常態課是不是應該上得更紮實些,結合課堂作業本,落實知識點,至少讓學生在上完課後能獨立地高效率地完成課堂作業本上的習題。這一點想法,是我今後教學中要努力去做的。

  《灰雀》教學反思8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存在着不少缺陷:看問題不全面,不善於聯繫實際地看問題,不能有條理地分析……是呀,否則也就不是小孩了,但是,如果學生能根據老師的設疑產生自己的想法,並能大膽地將它說出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能自圓其說,也是很不錯的。

《灰雀》是一篇要求學生能根據課文內容進行邏輯判斷,並能說出自己的想法的文章。因此在這課的教學中,我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那隻灰雀是真的飛走了呢還是凍死了呢先用一個問題的討論引出結論:灰雀是被小男孩兒捉去的。此時我似乎覺得文章十分簡單,不需再加思考,但有的學生卻不清楚,接着再提問: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是被小男孩兒捉走的組織學生對小男孩兒說的兩句話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一起來讀一讀這兩句話,從開始的疑惑,並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才能讓他們知道看似相同的兩句話,我們通過比較,分析,討論,理解了它們表達的意思也不完全相同。緊接着,再設疑:同學們,小男孩兒爲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呢我提示學生可以與自己在生活中做過類似的事情聯繫起來,回憶自己當時的感受,然後再來討論。我猜測學生和文中的小男孩一樣,也有過類似的犯錯,何不借此機會讓他們大膽地表露出來這個提示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猶如平靜的水中投了塊石頭,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上,同學們的興趣很高,爭先恐後地討論着……

看來,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最好是切身體會)來看問題,更能幫助學生處於一種主動探究的角色,並能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灰雀》教學反思9

今天上了《灰雀》,從圖片導入,讓他們說說這是一隻怎樣的灰雀,你想說點什麼?

接着是生字教學。

今天的朗讀也較多。分別圍繞小男孩的三句話展開。

公園裏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兩隻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

這時,列寧看見一個小男孩,就問:“孩子,你看見過一隻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嗎?”

男孩說:“沒……我沒看見。”

(重點指導學生體會男孩此時的心情,朗讀的語氣。試讀多遍)

列寧說:“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那個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

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

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

列寧問:“會飛回來?”

“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

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那個男孩站在白樺樹旁,低着頭。

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引導學生,爲什麼列寧要問灰雀,而不是問小男孩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列寧對小男孩的信任。)

當然,灰雀沒有告訴列寧昨天它去哪兒了。列寧也沒有再問那個男孩,因爲他已經知道,男孩是誠實的。

最後一個環節拓展昇華,問孩子們:列寧爲——而微笑,爲——而微笑。有學生認爲列寧是爲了灰雀的歸來而高興,也要同學認爲列寧是爲了小男孩的誠信而微笑。這裏還是指導得比較到位的。

  《灰雀》教學反思10

今天我上完了《灰雀》之後,感覺到課堂是生成的。課前,我按照傳統寫了一篇教案。今天上課時,在第一環節,學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全盤托出,而且切中要害。這是我事先沒有設想到的。我靈機一動,按照學生所說的主要內容設計了一個板書,這個板書是我備課時沒有想到的,是學生給了我靈感。接下來,應該按照學生的思路,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寫出列寧喜歡灰雀,當講到表現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學生們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彷彿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的小灰雀。

跟隨着學生的視野,我們一起體味着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起欣賞着可愛的小灰雀。很順理成章的,可愛的小灰卻不見了,引出了文章的重點部分——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學生們熱火朝天的討論這小男孩的心理活動,不時的閃出思維的火花。他們甚至把自己放在了這一情境中,假設自己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這那種複雜的心理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當講到“小男孩低着頭”時,設計一問:“小男孩爲什麼要低着頭?”設想的答案: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雖然改了,但是還覺得非常慚愧。由於學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樣體會到了小男孩對小灰雀的喜愛。又一學生站起來答道:“我覺得,小男孩除了慚愧以外,還對小灰雀又一種捨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誠實、知錯就改和感情之間,小男孩選擇誠實。”他的回答是我很驚訝,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維深度。正是由於他把自己置身於情境之中,所以才能體會出別人體會不出來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