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精選7篇)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精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精選7篇)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1

大家好!做爲一名青年教師,非常感謝學校和各位老師給我這個機會。能坐在這裏發言,我很高興。下面,我就將自已在這一年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如果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給我提出寶貴意見。現在我就從兩個方面談談。

  一、基礎教學

平時的教學工作,可以說大家做的都一樣,我不覺得自己做的比大家好多少,但想到是與大家交流,所以我選擇了兩點來談談我的做法:

(一)字詞

小學階段的識字教學是語文課的重要內容,三年級更爲重要,所以我加強了生字、詞的學習。除了多寫、多練習外,我要求學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練寫生字10分鐘,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內容一定要是課本內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覺前再把所學的生字讀一遍,加深記憶。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除了生字詞的練習外,還要培養學生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因此,每節課教學之前我都要佈置學生自查字典,自學文中的生字新詞,並要求在查字典的過程中記錄有關知識。一學期下來,孩子們對生字的書寫和記憶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二)學會預習

三年級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時期,課前預習的教學必不可少。但這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讓學生們先了解什麼是預習,於是,在三年級上學期,我給孩子們擬定了一份簡單的預習方案:1、將課文讀三遍:要求文中的長句、難讀的句子或出現生字、詞較多的句子要反覆讀幾遍;2、自由學習生字、詞,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查字典;3、瞭解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在基本瞭解預習後,爲了讓孩子們更深入瞭解預習的必要性及其好處,我在三年級下學期,又重新擬定了一份預習方案:1、自由讀文二遍,熟悉課文內容(讀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聲的讀、可默讀,也可朗讀)。2、自由學習生字、詞(不認識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要查字典弄明白,並在課本上做批註)。3、讀文第三遍,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在課題下)。4、讀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問?(三個)

5、讀文第五遍,寫出你初讀文章的感想。(於本子上)

現在,課前預習以成了孩子們的一種學習習慣。

  二、作文教學

(一)模式教學

提到作文,孩子們都怕,記得我讀小學時,也是一樣,不知如何下筆,總覺得無話可說,也許是因爲如此,作文教學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較多的問題。我覺得小學作文教學還是要從模式教學開始,使學生逐步達到創新進步、作文有成。其實模式,簡言之就是事物的一個樣板、櫃架,很多的人都認爲,作文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不應對孩子們要求過多,要讓他們自由發揮。但其實,孩子們連最基本的作文知識都沒有,又從何談起說寫作文呢?而三年級又是作文起步最關鍵的一年,所以我覺得應先讓孩子們瞭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於是我要求孩子們作文一定要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礎上,再教孩子們如何將句子寫通順,怎樣分自然段寫。然後,再進一步的引導孩子們怎樣一不一不把內容寫清楚、寫具體,等等。

我想可以從現成的模式教給孩子們基本的作文知道,而這個模式就是課文。例:課文《爬天都峯》這篇課文開頭是:“暑假裏,爸爸帶我去黃山,爬天都峯。”這裏,我就教給孩子們開頭可直接點題。例如《頤和園》這篇課文,結尾:“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玩賞。”在這時,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們在寫作文時,結尾處可寫明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可以說,我在上每一篇課文時都會涉及到作文教學。

(二)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記得,我受到老師第一次表揚的作文是寫的《我的家人》,而這篇文章就出至於我心中最真實的感受。現在想想,這也許就是關鍵,只有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你的文章纔可以成爲受人觀注的文章。雖然三年級還只是作文的起步階段,但我仍要求孩子們寫作文時儘量寫自己身邊最真實的事來寫,而除此,我還有一個要求:每篇作文的結尾一定要寫出自己的最真實的感受和觀點,而在楚天杯作文競賽中,孩子們能獲獎的原因,或許就是真中取勝吧!

(三)悄悄話和睡前半小時

什麼是悄悄話?這又是一種什麼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其實這就是自己內心想法的真實獨白,寫出自己最想說的話,悄悄話其實就是日記的另外一種形式,不同之處在於,在這種形式中孩子們可以和老師做心與心的交流,可以隨心寫出自己最想說的話,所以孩子們更樂於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說而我卻無動於衷,那就不叫交流了。面對孩子們心中的高興和煩惱,我會採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們交心,有時在本子上直接給孩子回話,而更多的是找他們談心。而從中可以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長。有了老師的迴音,孩子們在寫時就會沒顧及,而寫的興趣也會更濃。還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對你有意見。要寫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積累,閱讀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時的讀書計劃。睡前半小時,就是睡覺前必須讀書半小時,而書籍類型我並不做規定。因爲我記得竇桂梅老師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在童年、少年時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話、神話、名人傳記,除此之外,也許沒有什麼可以包袱他的詩意、靈性和慧根,只有孩子們在閱讀着沾滿蜂蜜的書籍,在舒展自由心靈,張開想象的翅膀的閱讀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這些少不了家長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長都做了交心談心,告訴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及好處,有了家長的積極配合,睡前半小時的計劃也順利開展起來了。()剛開始,只是閱讀,然後家長在簽字本上反映孩子們閱讀情況,隨後,我開始教給孩子們怎樣將好詞、好句積累下來,如何做批三注,這項工作也在進行中。

  三、多練要想寫好作文,無外乎多練。

我佈置小練筆是很頻繁的,內容大多取之於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級中出現的事寫自己的感想。其實,課文也是很好的小練筆的來源。

例:學了《槐鄉的孩子》一文後,我便佈置孩子們寫出自己的感想。隨後,再連續幫家長做一個星期的家務,再來寫一篇感想。這樣既練了筆,又讓孩子們真真瞭解槐鄉孩子的了不起。說真的三年級課本中60%的課文我都讓孩子們寫過小練筆,而這樣太多的練筆孩子們肯定會厭煩,所以孩子們的小練筆,我並沒有太多的限制,給予他們自由的發揮空間,字數也不限制,有話時可寫多些,沒話時也可只寫幾句話。但一定要寫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想。而這些只是我在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小的看法,其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有待以後進一步探究。去年,在楚天杯作文競賽中,我們班有三名同學獲得了一等獎,這除了平時的訓練外,對題型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在考前,我上網查找了近幾年楚天杯作文競賽的題目,以及各種針對作文競賽的評論,隨後對這些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再確定了考試題型範圍爲童話和記事類文章,而寫童話的機率更高,所以在考前我專門針對了這類的作文做了訓練。我來學校7年了,而我也是在這兒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而我的成長,離不開在座各位老師的幫助,在這兒我謝謝大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如果有什麼問題,還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2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作爲五年級語文教師的我,也不斷在反思: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如何讓孩子在我的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培養對語文的熱愛?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母親的呼喚》一課,以"母親的呼喚"爲線索,寫了作者兒時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實,感人至深。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有一個人,你永遠佔據在她心最柔軟的地方,她願意用一生來愛你,這個人叫母親。讓我們深情地呼喚她的名字――母親。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窮的關懷和疼愛,讓我們帶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喚――母親。隨着歲月的流逝,母親一天天變老,然而,永遠不變的是母親那一聲聲悠長而溫暖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再次感受一下母親的呼喚裏包含的愛和暖。”簡短的一段話,開啓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一年多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的確,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前,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同學們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學生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練習、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讓同學們捐贈出自己喜愛的圖書,作爲公共資源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閱讀。

3、引進生活的活水。

於漪老師提出:“語文應和生活相聯繫,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裏,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積澱儲存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好語文呢?”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引進生活的活水,運用多種課型,採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短短的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閱了學生的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

總之,我期盼着: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臺。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3

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教學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爲等都要發生很大的轉變。作爲年輕教師的我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並要不斷調試好自己的狀態以適應改革的大潮。

  一、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

教師一直被認爲是知識的傳授者,“傳道、授業、解惑”被認爲是教師的天職。但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應該充當的是參與、促進和指導的角色。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啓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的書櫥,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動歷程。

新課程認爲,教學過程是師生的互動過程。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僅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而且要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當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教師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教師除了參與、促進學生的學習之外,更爲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指導。作爲學生學習指導者的教師應幫助學習制訂適當的學習目標,並

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爲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

新課程還強調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當教師以知識傳授爲重點時,他們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識、技能,將其有組織地呈現出來,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由教師傳授的知識,回答教材中的問題。而在探究性課程中,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扭轉;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二、由“教書匠”轉向科研型、創新型教師

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課程一直是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教參、統一標準。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忠實地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的“教書匠”,

這使得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影響了創造力的發揮。新課程鼓勵教師搞科研、搞創新,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教學真正成爲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新課程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三級管理。三級課程的實施意味着原來屬於國家課程開發的權利部分地下放給學校和教師從而使課程開發不再僅是學科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專利,教師也成爲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這樣教師不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爲課程的生產者和主動的設計者。新課程還使教學內容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隨着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給教師留有的餘地加大。這些都意味着課堂不僅是課程的實施場所,而且也是進行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實驗的實驗室。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又是課程的研究者。

  三、由單一型教師轉向綜合型教師

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變化。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教師的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爲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堡壘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遠遠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此次課程改革,在改革現行分科課程的基礎上,設置了分科爲主、包含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由於課程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和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成爲綜合型教師。

  四、傳統教學方式轉向現代教學方式

21世紀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有賴於教育的信息化。教材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教材立體化,就是說今天的教材早已不限於課桌上的紙介質的書,而是要以文字教材爲主體,音像教材和電子教材爲兩翼,並向網絡教材發展。文字材料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擔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體、立體化的教材更生動、更形象、更活潑,便於教師指導,有得學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對培養創新精神和發展實踐能力大有裨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指出“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從觀念、思想、理論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變革。它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質。隨着信息網絡的擴張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本領,將學生培養成“信息化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關於將信息網絡上新的知識信息與課本上的知識信息有機結合起來,不斷了解和掌握學科發展的新動向,以新的知識信息開闊學生視野,啓迪學生思維;同時教師還必須具有較強的獲取信息、儲存信息、加工處理信息、篩選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創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現就是教學中的廣泛運用。教師必須能熟練地操作計算機、多媒體,將教學軟件、網絡等信息技術運用在教學中,教師還要能正確地指導學生進入信息高速公路檢索信息獲取知識。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日益在學校領域的應用,給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了新的變革。而教學方式變革可能是這個時代教育將要發生的變化中最突出的特徵。

  五、由面向全體學生轉爲面向全體與面向個體相結合

在班級授課的情況下,教師面對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點,又有不同的遺傳素質、家庭環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身心發展又處在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中的學生。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向他們提出統一的要求,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採取多種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做到因材施教。新教材改革的趨勢之一就是教材的個性化趨勢。教材的個性問題實際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問題。新的教育觀念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課程既要體現共同性,也要體現差異性。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髮展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應該注意到,實施個性化的課程和教學的條件正在逐漸形成。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在學校中應用範圍的日益擴大,給課程個性化和教學過程的因材施教帶來了新的機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採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尤其是基於Internet的多媒體教育網絡中的教學,可以將個別化教學與整體性教學結合起來。課程個性化的時代內涵就是要利用新技術帶來的可能和機遇,爲各種不同特色的學校和不同程度的學生開發和提供相適應的課程和教材,促進教學過程中的因材施教。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4

我作爲一位語文教師,談談對語文教學想法,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爲教師,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爲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啓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爲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爲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覆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將軍》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爲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學生們覺的有這樣一位將軍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爲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爲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許多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西湖》,我就找相關的資料圖片讓學生欣賞,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外,我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四、課堂上的時間不夠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學方法,讓學生勇於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

五、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但學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爲和認知取向,即學生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性特色的方式。

那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

六、語文教師轉變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麼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主要靠自己個人解決課堂裏面的所有問題。

七、語文教師轉變教學行爲,那如何去備好課語文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爲必須根本轉變,這樣才能主動適應並投入新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然而,以學生爲中心,意味着教師轉爲合作者,那麼一堂課,教師如何去備課,如何去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去主動尋找問題。教師教學行爲的轉變,教師由權威變成合作者,那麼教師跟學生是平等關係,在學習中,備課中,可以去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個性去發現問題,通過課堂的組織,並引導學生髮現並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產生興趣與個性,這樣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化,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找問題,可以同學提,老師提,再一起解決;還可以通過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字、詞、句、畫等入手,讓學生產生興趣,在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5

教學是一門藝術。本課的教學層次清晰,目標明確,教法適合教材特點及兒童心理特點。教師重視了語言文字訓練,很好地發揮了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學生學得輕鬆而又紮實,既培養了閱讀能力,積累了語言,又學到了寫動物外形的方法,鍛鍊了習作能力。充分體現了“教就是爲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形象直觀

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本文的語言非常生動,描寫也很形象,可同學們對課文的主角————翠鳥幾乎一無所知,而他們所掌握的知識非常有限,思維形式又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爲了解決這一矛盾,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一隻鮮活的翠鳥呈現在學生面前,化抽象爲具體,既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讓他們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輕鬆地區分出了衆多的顏色,體會到了作者語言的精妙。

  2、讀寫緊密結合

讀寫結合是傳統的中國語文教學的精華之一,是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一條好路子。西漢著名的辭賦學家楊雄曾雲“能讀千賦,則善爲之矣!”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翠鳥》這篇課文的第一段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描寫動物外形的例子。針對教材特點,教學這一段時,教師把着眼點不單放在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上,而是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學到了語文知識,更學到了習作方法,促進了知識向能力轉化。

  3、充分重視“讀”的訓練

朗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因爲文章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通過反覆朗讀才能體味得到,成功的朗讀可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積累語言。《翠鳥》這一課,語言生動而準確,字裏行間都透着作者對翠鳥的深深喜愛之情。在教學中,教師有目的、有層次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首先初讀——感知課文內容,接着默讀——理清寫作順序,然後研讀――抓住各部分特點,最後賞讀――感悟美的語言。

  4、充分發揮“導”的作用

古希臘生物學家、教育家普羅塔弋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遵循“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訓練爲主線”的原則,避免了生硬的說教方式,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師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採用了很多方法,蒐集了很多課外資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步一步地誘導學生思考,“點睛之筆”疏通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鍛鍊學生的各種能力。從自讀質疑,到理清順序,到抓住特點,再到欣賞總結,直至最後的遷移寫作,教師“導”得自如,“導”得有力,而學生則始終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讀書、思考、表達,語文教學的課堂真正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學堂。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6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2、理解課文,抓住描寫燕子和春天的語句,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3、正確讀寫“燕子、趕集” 等詞語。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教學難點是: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兩點:

一、以讀爲主是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爲本、以講助讀”,我認爲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爲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主要體現在:

1、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春天的特點。課前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春天的景物,或蒐集有關春天的圖片以及誦讀春天的詩歌和文章,讓學生對春天有一個切身的感受。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PPT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加深了對課文描寫的直觀感受,比如,青草、柳葉、鮮花、小溪流水、青山綠水、燕子、蝴蝶等,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特徵和美麗。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得這些孩子們不僅眼裏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7

  一、教學反思的內容

1、反思教學理念

新課改後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其中包括價值觀、情感態度、知識和技能。從長遠發展來看,艾濱浩斯記憶曲線表明其中知識是最容易遺忘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學生充分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的技能,才能在以後通過其他各種渠道來複習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被遺忘的知識,並靠自己汲取全新的知識。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把價值觀、情感態度和技能有意識地逐漸融入對知識的講授中,加深學生的印象,讓記憶更加深刻,也讓教學過程不再呆板枯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只有通過對教學課程的不斷反思,及時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才能不斷優化教學模式。

2、反思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十分重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理解信任,互相學習,纔是完整的優秀的教學,並且營造出和諧上進的語文教學氛圍,更能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基於溝通對教師產生良好的信任,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學生的優勢才能得以挖掘和展示,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向多元化發展。

3、反思學習方式

因爲一個班級的學生數量多,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學生的知識水平也不盡相同,良莠不齊。在課後進行教學反思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表現對每個學生給予正確的、客觀的評價,然後,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程度或各自的個性特長制訂不同階段的階梯式教學模式,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的才能都能展示出來,學生間相互競爭比賽,共同進步。例如,教師可以在設置問題時有意識地或有針對性地選擇某個同學來回答,且這個問題適合這個同學的知識能力水平。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盡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著名教育家夏

丏尊曾說過:“教學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之池。”所以教師不能爲省事而採取單一單調的教學方式。

4、反思教材的運用

新課改後,教材由原來語文課程的中心地位逐漸演變爲現在只是作爲幫助教師教學的輔助性工具,一種教學資源,學生的參考資料。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編纂者。所以,教師在使用教材時,還應該加入屬於自己的創造性元素。例如,可以在課前教學設計時作爲一個板塊加以創造,也可以在課後教學反思時作爲一個專題溫故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但積累了教學經驗,還能夠爲教材的使用提出有效的建議或意見,把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係和諧統一起來,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作用。

  二、教學反思的方法

小學教學內容如此之多,語文教師需要反思的內容也隨之增多。在衆多的教學內容中進行反思,需要語文教師掌握正確的教學反思方式方法。

1、根據不同對象進行反思

以反思對象作爲反思標準。通過歷年教學的情況,以不同特點的語文教學爲對象融入自己的教學模式中來反思,即爲縱向反思;以不同特點的語文教學爲對象融入不同時期的教學模式中來反思,即爲橫向反思。這兩種反思方法都能夠幫助教師從他人優秀的教學模式中學習到教學方式方法中的不同及優點長處,然後進行總結、歸納、改進、對比、反思,補己之短,併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

2、根據不同指向進行反思

以反思的指向爲反思標準。語文教師根據自身素質和修養進行理性的分析教學的方式方法,善於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即爲理性分析法;更傾向於實踐的方式,在語文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以實踐來修正反思,即爲時間修正法。

3、根據不同內容進行反思

以反思的內容爲反思標準。語文教師可以成立教研組,以教研組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內容的研究和教學方式的探討,教師通過相互交流、探討、交換反思成果的方式來制訂出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方式即爲專題反思法;而當反思重點放在如何提高教學綜合水平以及提高教學質量時,這種反思活動方法可以稱爲綜合反思法。

4、根據不同主體進行反思

以反思主體爲反思標準。當聽課、探討、反思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活動由語文老師們集體進行時,這種方式即爲集體反思法。集體反思法更有利於教師之間溝通、交流、探討和分享教學經驗,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如果採用一對一式的對話形式的反思方法即爲對話反思法。教師自己或其他教師對自己的某個階段的教學或某個單元的教學進行客觀、正確的反思評價即爲個人反思法。這種反思方式可以以教育日記、教學志的形式記錄下來。

5、根據不同使用手段進行反思

以反思使用的手段爲反思標準。根據不同的使用手段來進行的反思方式分類較多,例如,使用日記、錄音、錄像、觀摩等方式手段來進行反思活動。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使用攝像機等攝影工具將課堂情況實時錄製下來,以此來進行教學反思活動。課後反覆觀看,找出自己課上在內容、形式、語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並及時糾正過來。這種方法比較快捷方便,也好保存,便於以後觀看,語文教師可以見證自己教學的進步程度。語文教師也可以採取每日記日記的習慣來進行教學反思,在日記中記錄下在這一天的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問題,及時反思,溫故知新,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改善日後的教學質量。

  三、提高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對於語文教師的教學如此重要,提高教學反思的能力也同樣重要。教學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提高教學反思能力大致有以下兩種方式:

1、教案反思,記錄行爲反思

教案反思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分析學生對象,分析教學教材,調整教學順序,組織教學內容,設計詳細的教學案例,課後對教學效果、教學特色、教學疑問進行教學總結,提出改進的方法。另外,在實踐活動前,進行自我提問及反思策略,對記錄實踐活動的全部過程和最終效果的反思是記錄行爲反思方式的重點,反思結果最好能夠記錄下來,作爲日後的參照依據。

2、進行自我提問、回答

自我的提問和回答這種方式需要語文教師通過對自我的觀察與評價來進行。這種方式能夠促進教師進行積極的思考和反思,從而鍛鍊教學反思的能力並逐漸提高這種能力。在設置問題時,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學生作爲實踐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差異性,他們的興趣愛好也大不相同,語文教師應該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優點特色進行提問;二是實踐的材料和實踐的最終目標,語文教師應該對實踐活動的性質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並且目的性要明確;三是實踐的策略,對實踐的策略內容進行反思、提問,分析是否合理、運用得當。

反思的熱潮自歐美興起,隨後各國也爭相研究教學反思的作用與意義及教學反思的方式方法。而我國的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曾告訴過我們:“溫故而知新”。教學與學習同等重要,需要

將二者聯合起來,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與教學的效率。只有通過不斷對教學方式和內容進行自我反思,語文教師才能提高教學效率以及改進教學模式,尋找出更加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具體方式。促進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就是進行深刻、有效的教學反思。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