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全神貫注》語文教學反思

《全神貫注》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9W 次

《全神貫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它生動地記敘了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裏做客,自己卻如癡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全忘記了客人的事。文中對羅丹語言、神態和動作的描寫,生動傳神,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充分表現出了羅丹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和對藝術執着追求的精神。

《全神貫注》語文教學反思

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環節時結合略讀課文“少講多練”的特點,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自主朗讀、感悟、體驗與感受,理解內容,體會寫法;挖掘訓練點,以“演”導“悟”,“演”“說”結合,並以吳冠中的事例激發情思,深化理解。以語言爲本體,以學生爲主體,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提高語文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略讀課文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訓練和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愛讀書並且會讀書,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我在首輪試教時制定了學習略讀課文的幾個大環節,以便於學生依據提示,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本課在初讀到位的基礎上,直入研讀主題:“全神貫注”,讓學生們在交流中、在表演中、在評論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啓迪,最後內化生成爲自己的技能。以此取代被動的情節分析、僵化的章法講解等傳統模式,儘量體現“反覆誦讀、情感薰陶、自由感悟”的語文學科個性,讓學生能夠充分體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己的實踐來運用在精讀課上學會的方法,由此所得的感悟再提高後面所學精讀課的效率。讓師生在這種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的良性循環下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在體會茨威格的話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一段吳冠中先生“我負丹青”的視頻,因爲不論古今中外,所有在藝術領域有所成就的大師們,都具有在藝術創作中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也因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才能創造出不朽的作品。而且,課文是以文本的方式,視頻主要是以口語的方式來表達這一主題。學生在一環節中,能更立體地、更豐滿地感受這種全神貫注的神韻,不懈追求的精神。由於視頻資料中,吳冠中先生的好友和學生都生動地講述了他全神貫注投入創作、執着追求藝術品質的事例,激發了學生的表達興趣,讓學生迅速掌握並運用本課作者展現人物品質的方法,去描述自己和身邊的人。由此學以致用,體現學語文、用語文的大教學觀。

這節課最受學生歡迎的應該是“資料包”,可是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恰如其分地讓它發揮最大的作用,卻讓我深思。第一次研磨課,“資料包”被安排到拓展環節,因爲之前的內容上得比較碎,到最後幾乎沒時間去看,只好佈置成作業,學生們都覺得不盡興。第二次研磨課,我把資料包安排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幾個動作比較快的小組都大致瀏覽了一下,只是在組內交流了體會,沒有在全班分享。第三次研磨課,鑑於之前的經驗,我在課前就把資料包分發給了學生,讓他們在預習的時候就自由瀏覽,然後在小組學習的環節中安排了相關的交流,最後還機動地根據課堂時間是否充裕,讓學生再次分享自己學習了資料包的.體會,當學生再次打開資料包的時候,已經不是之前那種看熱鬧式的瀏覽了,而是全班都靜下來了,有的沉浸在羅丹的作品中,有的如飢似渴地瞭解羅丹的生平,有的饒有興致地看着拓展閱讀,直到我問了第三次有什麼要分享的?纔有一個同學情不自禁地說:“老師,你看這個雕像多傳神啊,像真的一樣,連眼皮都那麼薄……”恰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似地,大家都議興四起,這是下課鈴響了,我想學生們一定會把這種議論和分享延續到課後的。

在這幾次的研磨課中,也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找出描寫羅丹工作時全神貫注的語句,讀一讀,演一演這個環節落實得還不夠充分,尤其是演一演,同學們還有點害羞,不夠投入。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日常的實際教學中,創設更多的情景讓學生去鍛鍊,才能使這一環節不流於形式,才能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體驗和實踐“語文”。

另外,在品評表演這個環節中,我也需要認真傾聽學生之間的評價,然後以更高的角度去引導他們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及心理描寫等品讀、領略人物的精神品質。

其次,在拓展中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或身邊的人是怎樣全神貫注地做事的時候,如果能讓他們在課前有所準備的話,那麼學生對於“全神貫注”的理解肯定會更深刻,他們的表達也會更大膽、更生動,這節課也就會更充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