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6篇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6篇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6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1

在設計《桂花雨》這節課的教學教案時,根據教學大綱,“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

我先讓學生讀,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對於“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後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2

第11課《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寫的這篇文章的確非常優美。通過學習要能真正體會作者的那一番思鄉情,童年樂。我談談教後的三點小小的體會:

一、指導學生讀出喜愛

課文的第一小節主要寫了作者最喜歡桂花。在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時,我就是抓住了“最”字進行做文章,問學生作者最喜歡桂花的什麼?學生開始只能回答出最喜歡桂花的“香氣迷人”。其實作者是通過對比其他的花,來表現桂花的“不愛張揚”。開始學生回答不出,我就讓學生靜心默讀課文,一遍下來,學生舉手了,找到了課文的原句,“笨笨拙拙”,“不與繁花爭豔”等,於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水到渠成,很有感情。

二、指導學生讀出快樂

課文的第三小節是重點段落,在這節中,我着重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搖花樂”、父親的“豐收樂”、母親的“助人樂”以及母親和全村人的濃濃的鄉情。我和學生同搖同樂,覺得很是開心,特別是學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搖花時的句子和纏着母親要搖花的樣子,學生很放得開,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連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學生一起喊,一起讀。

三、指導學生讀出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在學習這兩段的時候,我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3

在教學《桂花雨》一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次小練筆:讓他們回憶童年生活中一件記憶深刻的事情,如果是老家不在本地的,就回憶童年自己故鄉生活最難忘的一件事,寫下來。作文收上來以後,我發現許多孩子寫得非常精彩,我班有很多農民工子女,他們大多從小生活在鄉村,跟隨父母來到城裏讀書,他們在故鄉的童年生活,可以說遠比城裏的孩子更豐富多彩:有的寫自己在小河裏捉、小魚、螃蟹,有的寫自己去山上探險,有的寫自己去偷摘別人家的梨子、柚子,有的寫自己和夥伴玩捉迷藏……因爲真實體驗,學生有話可寫,寫得有趣生動,而且有真情實感,我在讀這些孩子作文的時候,也和他們一同分享了他們的快樂童年。

課堂上,在理解母親說的“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這句話時,我先抓住文章中四次寫作者家鄉“桂花香’的語句,讓學生朗讀、感悟,然後將落腳點放在“這裏的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這句話上,首先,我抓住句前“可是”一詞,問學生,這個詞跟上文哪句話聯繫最緊密,學生馬上找到了,我讓學生在前面加上“雖然”一詞,將兩句話連起來,就是“雖然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纔是香飄十里。但是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我讓學生通過反覆讀後質疑:“杭州的規劃真的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麼?你們是怎樣理解的?”學生有的說,是因爲母親思念故鄉,有的說,是因爲故鄉在母親心目中位置很重要,有一個孩子說因爲故鄉已經成爲母親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那種思鄉之情是割也割捨不斷的。(聽到這裏,我帶頭,全班同學都鼓起了掌。然後,我結合課前佈置的小練筆,問學生:“你們昨天有很多同學些自己在老家摘梨子、柚子,捉小魚和螃蟹,我們現在在城市裏可以買到看起來更好的梨子、柚子、小魚和螃蟹,但是你們吃在嘴裏,有沒有感覺到,還是老家的那些東西,吃起來更有一番滋味呢?”孩子們連連點頭,“那你們在讀到母親說的‘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的時候,是不是更理解母親的這句話了呢?”我接着說,俗話說“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還有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月是故鄉明’中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我將這些話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們讀着,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這節課,我利用課前練筆喚醒了學生對故鄉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同時,利用他們已有的生活體驗,理解文章中的重點句,從而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和作者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4

一節課究竟應該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爲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爲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並思考相應的對策。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學”的特點,設計“教”的方式,讓“教”爲“學”來服務。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爲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句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如生字表中的生字對學生來說並不一定都是生字,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哪些字已經認識了,怎麼認識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來調整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使教與學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爲一體。其它生字則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作業,把記法巧妙的字說一說,把認爲難記的字動手寫一寫,把難讀的字重點讀一讀,把難查的字在字典裏親自找一找……此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將難點拋出,目的是爲了讓教師的指導能對症下藥,教學有的放矢。

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教學識字最終是爲了讓學生能獨立識字。爲了實現學生獨立、主動識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髮現並掌握學習生字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找規律“你有什麼發現。”這樣在完成識字教學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真正體現了教師的職責不僅在於“教”,更在於引導學生“學”,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

“掃除‘攔路虎’”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能讓每個學生在充分讀書、思考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發現並提出問題。古人陸九淵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價值。學生從小就應該養成善於提問的習慣,邊讀邊想,用“發現疑問”的眼光多問幾個爲什麼。對讀音不準、長句子不知如何斷句的,要問個“怎麼樣”。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疑”或“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精心組織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學目標集中,方向明確,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葉聖陶先生早就說過,教就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師自己佔用了課堂全部時間分析講解,一點也不給學生留下自我活動的時間,學生怎麼會享受成功?“理解詞語”這一環節,教師把課堂“讓”給了學生,把學生引入“提出問題—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學生自始至終都在興味盎然地、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只以“主持人”的身份“設引”一下,讓學生直奔重點。相信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

“說自然段的意思和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的加入是根據大綱對中年級的要求設計的。這也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學生“學”的引導。教師應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能夠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教真正爲學服務,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5

在設計《桂花雨》這節課的教學教案時,根據教學大綱,“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

我先讓學生讀,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說說這樣讀的理由,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對於“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導學生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然後又讓學生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桂花雨》語文教學反思6

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第7課《桂花雨》是琦君所寫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爲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捨。在第一次對文本進行解讀後,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

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本進行細讀後,過於拘泥於文本,覺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本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着老師很激情得投入着,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麼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着老師在文本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本、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並不多的。

  二、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於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於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髮現,於是我們對教學的順序進行了如下調整:

1、從課題入手,營造閱讀期待:什麼是桂花雨?然後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麗,體會那份搖花的快樂。

2、品讀“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對比母親的話,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的桂花:

這裏,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爲什麼母親還是認爲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迴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於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老師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實,這樣的生成過程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我們在仔細解讀文本後,滿心歡喜地想把這種閱讀體驗帶給學生時,卻由於學生的一下子難以達到這種體驗,使教學效果備案阻滯不前,於是再三修改、再實踐。不過,與其說是痛苦,不如說是一種教學的磨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