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小學生端午節黑板報資料2015: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小學生端午節黑板報資料2015: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掛鏡——東漢張衡的《論衡》提到在端午這天午時以銅鏡磨礪生光,作陽燧向日取火。唐代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爲“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現在有些地方仍流行於端午節在門前掛鏡驅邪。

小學生端午節黑板報資料2015: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桃印——端午也以桃印爲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上古神荼、鬱壘祛鬼門神之傳說。以桃刻印,亦爲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爲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懸鐘馗像、昧符、吉祥葫蘆等均類此。

葫蘆——《燕京歲時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爲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爲“倒災葫蘆”。

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象徵蟾蜍、蠍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同炒,過去是端午的必備菜餚,但現在已少見。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姜、蒜、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河北等地則吃“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爲飾的餅,端午節各爐食鋪有“五毒餅”出售。

打午時水——臺灣在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大甲鎮砧山上的劍井,傳說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又相傳鎑砧山盛產各種靈藥仙草,於是每年端午節,劍井旁邊爭汲午時水的人總是擠得密不通風。但河北有些地方則忌端午節打井水,據說是爲了避井毒,往往於節前預汲。

鬥草——《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樑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羣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我們兒時多用車前草的花軸,),相互交叉成“十”字狀,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爲勝。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躲端午——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孃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爲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已有,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鴨蛋絡子——江蘇一帶端午節孩子興掛“鴨蛋絡子”,一般是將與棕子一起煮熟的鹹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似亦“百索”遺風之一種。

吃十二紅——過去,在南京一帶流傳“端陽十二紅”的說法,用紅色(或近於紅色的黃、橙色)的花卉、水果、菜餚如雄黃酒、黃魚、鹹鴨蛋、火腿、油爆蝦、燒鴨、莧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櫻桃、枇杷等作爲在這一節日裏人們欣賞、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陽的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