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歡度春節黑板報版面設計資料

2016歡度春節黑板報版面設計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以下是本站網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春節黑板報資料,歡迎閱讀,希望喜歡^^

2016歡度春節黑板報版面設計資料

  春節的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着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爲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中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爲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爲諧音“年高”,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爲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爲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爲和麪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爲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山東年俗

說起地方傳統文化最具有特色的要說山東年俗了,下面一一介紹:

  年除日

臘月的最後一天爲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點爲兩年的分水嶺,俗語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除日的活動很多,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響(放鞭炮),二是紅(貼春聯),三是火(點燈守歲)。

  貼年畫、春聯

山東各地都盛行貼年畫,年畫內容十分豐富,有各種故事如《唐僧取經》等,有歷史故事如《李自成》、《楚漢相爭》等,有戲曲故事如《回荊州》、《白蛇傳》等,還有山水畫等。年畫的形式有中堂、單開、四條屏等。在諸多的年畫中以雞畫、魚畫、娃娃畫較爲普遍,因爲雞表示吉祥,魚意味着錢糧有餘,娃娃則象徵人丁興旺。膠東、濱州、茌平等地幾乎家家貼窗花,窗花一般都是紅顏色,其內容因時而異。

除日的主要活動是掛家堂字畫,貼春聯、年畫、窗花,祭天,請神,祭祀等。家堂(卷軸圖畫)、字畫要貼在堂屋正中。春聯的內容十分豐富,一般大門上貼的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之類顯示門第家風的春聯,進門迎壁牆上要貼“擡頭見喜”、“萬象更新”之類的年關吉利的單聯,正房門上貼“國泰民安,人壽年豐”之類祈求福壽安康的對聯,中堂兩邊要貼“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之類的祝福祝壽的對聯。店鋪要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之類寓意招財進寶的對聯,天地堂兩邊貼“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宅神堂兩邊要貼“年年多吉慶,月月保平安,”之類祈求保佑的對聯。糧囤上貼“五穀豐登”、“糧食滿倉”,豬羊圈貼“六畜興旺”,牲口槽貼“騾馬滿槽”,大車上貼“日行千里路,夜行八百里”,其他地方還要貼“福”字(有些地方把“福”字倒貼,意爲“福到了”)。魯西、長島和蓬萊沿海農村,家中有人去世,三年中不貼紅對聯,改用綠色對聯。日照沿海漁民除日午後到漁船貼對聯,將“招財進寶”合爲一字,貼於船頭,五桅風船的桅杆上分別貼“大將軍八面威風”、“二將軍日行千里”、“三將軍隨後聽令”、“四將軍一路平安”、“五將軍馬到成功”。長島縣漁民除日早晨爲漁船掛大吊子(長方形大旗)拉米旗,傍晚,到船上掛燈籠,設祭桌,敲鑼打鼓,放鞭炮,焚香紙,祭海龍王。

  過小年

過小年臘月二十三日爲祀竈日,民間俗稱爲“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竈神上天言事,稱爲送竈、辭竈、醉司命。

祀竈是在二十三日晚間進行的。膠東地區竈神畫像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竈牆上,兩旁有一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麪湯,然後燒香叩頭,把舊竈神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竈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穀草和雜糧,好給竈王餵馬。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山東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縣、博平等地卻是婦女率兒童焚香拜奠祀竈。舊竈燒了以後,有的把新竈當時貼上,有的則到除夕再貼,所以對聯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的詞句。

祀竈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棗等,臨朐地區還用羊棗、柿餅,威海用糯米餅、小糖瓜,無棣、恩縣、博平、招遠、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棗糕,意思是粘住竈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或者是讓竈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所以成武等地稱此爲“塗神口”,有的還真在竈神的嘴上或鍋竈門口粘上一小塊糖。也有的在竈門口抹點酒糟或酒,謂“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類外,有的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麪條,有的還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竈馬、竈雞,好讓竈王爺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祭祀之後,還要舉行歡送儀式。一家人跪在竈王像前,一邊磕頭一邊燒掉舊竈王像和一匹紙馬,同時老年人唸唸有詞:“竈王竈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歹,五穀雜糧全帶來。”那些迫切需要生兒育女的則念道:“臘月二十三,竈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這樣就算把竈王爺送走了。淄川、招遠等地在辭竈之後還有卜竈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卜吉兇。 辭竈後,據說是諸神上天,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亂歲”。古代稱大寒後10日爲陽宅亂歲,嫁娶無禁。現在農村還多在年底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