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年春節黑板報版面設計資料

2016年春節黑板報版面設計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春節的喜慶寓意着來年的順利平安!關於春節你又瞭解多少呢?以下是本站網小編整理的春節黑板報相關資料,歡迎閱讀借鑑,希望能幫助你哦!^^

2016年春節黑板報版面設計資料

  壓歲錢的意義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爲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裏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爲"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爲"壓歲錢"了。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爲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爲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裏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爲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在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爲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爲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爲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爲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爲"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爲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爲"聯"與"連"諧音,預示着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

  春節習俗之滿族春節習俗

春節對於滿族和漢族來說是一個共同的節日,滿族人也將春節稱爲“過年”。生活在蘭州地區的滿族大約有3萬多人,他們有着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

“臘八粥”和“領牲”:滿族人亦過昔八節(農曆臘月初八)。相傳,早年有卜滿族族長,以勢欺人,常年挨家挨戶侖流要吃要喝,滿族百姓敢怒不敢言。昔月初八這天,一個叫烏津拉的農民想出了個好注意,用糯米、紅糖和幾十種乾果煮成一種粥,請族長去吃,族長一看就生氣了:“這是什麼東西啊,黏糊糊的!”烏津拉便告訴族長這叫“臘八粥”,族長聽了這個很不順耳的粥名後,氣乎乎地走了,此後也不再挨家要吃要喝了。滿族後人爲紀念烏津拉,每年臘月初八這天都要煮“臘八粥”喝。過去,滿族人臘八節不但自制“臘八粥”,而且要互送“臘八粥”,以加強親戚和鄰里間的團結。

臘月十五後,滿族人要任選一天殺年豬,祭祀祖先、恩公和本支祖宗。年豬不得有白毛,豬捆好後擡到祖宗供位前,殺前將酒澆進豬耳朵,如果耳朵動爲“領牲”了,如不動,需禱告,直到動了方可殺死。殺死後,先要將豬剁成八塊,擺在祖先牌位前,燒達子香,全家磕頭。禮畢,纔可以吃肉。吃第一頓肉時,全家人要圍着鍋坐,不用桌子。

祭祖先與吃年飯:臘月二十九,滿族人家家都要貼窗花、掛箋、對聯和大“福”字。過去滿族人在貼掛箋上很有講究,本家是什麼色旗人就貼什麼色掛什麼箋,祖先原是從長白山幾道溝裏來的就在祖宗板頂上貼幾張掛箋。臘月三十這天,家家都要豎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羅杆子”(也稱神杆),杆頂上掛方形的錫升,升裏盛着豬的五臟供烏鴉、喜鵲去吃。相傳此杆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挖人蔘時用的索撥棍。又傳當年明將李成樑害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蒙李夫人相救,騎馬逃跑,途中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羣烏鴉、喜鵲落在他身上將他護住,追兵以爲他已經摔死,便掉頭走了。努爾哈赤脫險逃入山中,以挖參所得置辦兵器、糧草,起兵統一了東北。後人爲紀念烏鴉、喜鵲的救祖之恩,在春節豎起“索羅杆”。 除夕,滿族人都要祭祖。祭祖首先要在家中正廳祖宗板前供自制米酒13盞,自制奶油點心13碟,板上貼新掛籤(滿文)。在院內東南角“索羅杆”前,也供着同室內相同的供品。接着,由家中長輩主祭,帶領全家叩拜。之後向祖先敬奉供品,包括供飯、供菜、供酒和乾鮮果品、點心等。

祭祖完畢後,全家人要到最高輩分家長屋內行拜年禮。禮畢,全家老幼循序列坐,吃年飯。一般來說,除夕這天滿族人都要吃餃子。擺放的餃子要橫豎成行,意味來年財路順氣。煮餃子時,鍋底需燒“杏條”柴,因“杏”與“興”諧音。當餃子從沸騰的鍋裏起來時,煮餃子的人吆喝道:“小日子起來了,小日子起來了!”全家人必須隨喊:“起來了!起來了!”吃完了餃子後,一些人甚至會讓家中小孩在屋內高處跳上幾跳,預示自家的小日子蹦了個高。有一些人還在餃子裏包上銅錢或其他一些東西,來測一年的運氣,以此增加節日的氣氛。

燈節與“笊籬姑姑”:滿族人過年,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點燃“索羅杆”上和屋檐下的燈籠後,便徹夜不息,以示紅燈高照。若燈熄了,則意味着不吉利。有的人家甚至將燈點到二月初二。滿族人的燈節也就是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掛各式各樣的彩燈,辦燈會。在農村,這天晚上有的人家還要“驗月份”:用蕎麥麪製成12盞小燈碗,碗邊標上月份,在每個碗中放一粒黃豆,然後放在鍋裏蒸,碗中的豆粒脹大就意味着那個月份澇,豆粒小則預示着旱,不大不小的爲風調雨順。 燈節也是滿族年輕婦女的節日。這天“格格”(姑娘)們打扮得漂漂亮亮來玩“笊籬姑姑”。她們在笊籬上糊上粉蓮紙,畫成漂亮的大美人,再把筷子和笊籬綁成“十”字,豎的(笊籬把)做身子,橫的(筷子)做雙手,然後,給“笊籬姑姑”穿上漂亮的彩色紙做的衣服,讓“笊籬姑姑”在桌子上歡快地跳舞。之後圍觀者還可向“笊籬姑姑”“問卜”,什麼都行,肯定時“笊籬姑姑”點點頭,否定時“笊籬姑姑”搖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