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6新春春節黑板報版面設計

2016新春春節黑板報版面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每到春節,我們都會將家裏裝扮得很有過年氣氛,學校的教室也不例外哦!一起來看看本站網小編整理的關於春節黑板報的資料吧!希望有所幫助哦!

2016新春春節黑板報版面設計

  祭財神

舊京時在四合院裏的佛堂或大雜院人家的屋中都供有財神爺像,一些商鋪在年節或開市時也有向財神焚香禮拜祈盼財神保佑發財、吉祥之習俗。民間供奉的財神不止一個,通常有文財神“范蠡”,武財神趙公明、關羽、準財神劉海蟾,以及偏財神五顯財神等。

住戶家禮拜的多是文財神,亦稱增福財神。傳說它是北斗七星之一降臨到人間的,那財神爺畫像上面的白臉長鬚,左手執玉如意,右手捧個寶盒,上面書寫着“招財進寶”字樣。

武財神趙公明相傳在秦代時得道於終南山,道教尊爲“正一玄壇元師”,其像是黑麪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坐騎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傳說它能驅雷役電,除瘟禳災,主持公道,求財如意。趙公明在終南山得道後被封爲財神。在神話古籍《封神演義》裏寫有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王符金冊封神,封趙公明爲“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職責是專司金銀財寶,迎祥納福。久而久之,人們把趙公明冥神、瘟神的形象淡忘了,祭祀並記得的只是財神趙公明。凡是買賣求財,只要對趙公明祈禱,便無不稱心如意。

那麼忠義仁勇的關羽爲何又成爲“關財神”了呢?據史載,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豕廟林”三祭合一的洛陽關羽廟會規模宏大,廟會時焚香祭祀,唱戲娛樂、飲食、商品極爲熱鬧,逐漸成爲當地的商品貿易集市,關羽便成爲經商者的保護神,忠關羽變成商關羽。經商者的店鋪及家裏便供奉起了“關羽神”、“關財神”。作爲“財神”關羽的“義不負心”又形成了以“仁義”“公正”爲核心的商品交易道德,並因此成爲關公文化的重要內容。

每年農曆正月初二舊京民間都要隆重“祭財神”,據說正月初二是財神爺的誕辰。宮內及百姓家的佛堂均要掛滿貼滿金銀財寶的掛千、福壽祿喜財的大字條幅和喜聯,在財神像前的供桌上除擺糕點蜜貢鮮果外,要給財神一定奉擺上五碗長壽麪和五碗元寶湯(即餛飩),在香菸繚繞、燭火齊明、鞭炮玉磬聲中,由家庭中的最高長輩帶領給財神爺祝壽,並祈求財神顯靈吉祥納福、財源不斷滾滾來。各商鋪老闆亦領店員學徒焚香叩拜,並在初六開市時鳴鞭炮敲鑼鼓,喜迎第一個顧客登門,那時稱其爲“財神”,不管營業額的大小,均熱情接待,並給予打折或用小禮品饋送,這種之俗舊時稱爲“接財神”。

各住戶各商戶在祭神後均要前往財神廟或關帝廟奉祀禮拜。老北京時最有名的有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和永定門外趙公口的財神廟、前門的關帝廟等。過年時到五顯財神廟祈福借元寶是很多老北京人的重要活動,初二一大早人們就從菜市口及廣安門門臉兒等路口,乘牲畜拉的轎車、敞車或騎毛驢等交通工具趕往財神廟去爭燒第一炷香。永定門外趙公口因原有財神廟供奉的趙公明而得名,雖趙公明被稱爲正宗財神,但因地處城外荒涼之地交通非常不便,舊京城裏人很少去拜祭。此廟舊時常有外地進京做買賣的商人,從永定門進北京城路過時入廟焚香禮拜,舊京時就曾把趙公口這地方稱爲“京城財源入口”。

  新年紅

季羨林先生說:“年,像淡煙,又像遠山的晴嵐,我們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它走來的時候,只在我們的心頭輕輕地一拂,我們就知道:年來了。”而掛在店鋪中一排豔紅的中國結,如同一串喜慶的音符,在我的心頭輕輕一拂,臘月還剛剛開頭,已經感受到新年的氣息。

在新年裏,紅色是最惹眼的色彩。鄉下專門有寫春聯的老先生,桌上硯臺端正,墨汁淳厚,平實的祈願,被飽蘸濃墨書寫在事先裁好的紅紙上,撇捺之間抑制不住灑脫通透。人們不禁嘖嘖稱讚一番,老先生更是興味盎然,字成,主客皆歡喜。

木製的門板早在臘月就刷洗乾淨,糨糊是父親親手和成的,用舊毛筆蘸着塗在春聯的反面,什麼“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什麼“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還有化用詩句的,“爆竹聲聲辭舊歲,紅梅朵朵迎新春”,那紅字首當其衝,特別醒目。一腔歡喜,滿懷祝願,就這樣被融進這紅紅的春聯裏。鄉村原本黑瓦白牆的水墨畫一下子有了鮮亮的色彩。

孩子們手中提着紅燈籠,因爲外甥打燈籠——照舅(舊)的歇後語,被長輩們逗着去照亮門後,被紅蠟紙裹着的燈籠裏燃着晃動的火苗,柔和的紅光,從舊歲的年末一直照到新年的伊始。還有成雙成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在檐下,像兩道意味深長的邀約,邀約新一年幸福的生活,又像是兩聲熱情真摯的呼喚,喚回遊子迫切的歸鄉之心。這盞盞紅燈籠,照亮了靜好綿長的日子。

和新年的鐘聲一起辭舊迎新的,是那紅紅的鞭炮燃放的噼啪聲,長輩們圍着那“竹爐湯沸火初紅”,興味盎然地夜談,孩子們鑽進暖暖的繡着紅牡丹花喜鵲的被褥,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揣着對新年的希冀入睡。哪裏能安睡,煙火氣息從虛掩的門擠進來,叫人想一個骨碌翻身起牀。

還未到天明,打開門扉,迎新的鞭炮聲遠村近巷次第燃起,穿上新紅襖,母親不忘在孩子的辮梢紮上紅色的蝴蝶結,心也早像蝴蝶飛到外面。腳下,踩着的是炸開的紅紅的爆竹紙屑,厚實綿軟,如同覆着一層紅雪。這些紅紅的紙屑可不允許被掃起,鄉鄰們是不願意將好的財氣運氣掃走的,可這份祈福迎祥的心願會隨着拜年的腳步被粘帶着走家串戶。

小孩子也拜年,只是不像大人那樣鄭重其事,三五成羣的,平時不怎麼見面的堂姐妹表兄弟都結伴而行,一窩蜂地挨家進,叫聲“新年好,拜年啦”,從長輩手裏接過紅紙包裏的壓歲錢,兜裏揣滿了各色糖果。

家人圍坐,燈火可親,闔家團圓的日子,豐盛的菜餚,還有醉人的美酒。孩子們也被破例,小酒盅裏盛滿乳色的米酒,別看酒甜,亦不可多飲,喝着喝着,紅霞飛上臉頰,而二月二要出嫁的姐姐的面龐顯得格外嬌美,又偏偏說是一旁旺旺的爐火映紅的。

到處是火苗般溫暖的紅,到處是祥雲般吉祥的紅,它質樸又奔放,將延續到新的一年的時光裏,它平實又熱烈,把庸常的日子都照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