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良莠不齊的成語解釋大綱

良莠不齊的成語解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漢字書寫】:良莠不齊

良莠不齊的成語解釋

【漢語注音】:liáng yǒu bù qí

成語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大田》:“播厥百穀,既庭且碩,曾孫是若。既方既皁,既堅既好,不稂不莠。”

【成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用於書面語,可與“五方雜處”連用。

【良莠不齊的意思】:良:好;莠:狗尾草,很象穀子,常混在禾苗中,這裏指壞的意思;好苗和野草混雜不齊。比喻好人壞人混雜在一起,好壞難分。

【良莠不齊的近義詞】:魚目混珠、混淆視聽、泥沙俱下、混淆是非、參差不齊、良籌不一、犬牙交錯;

【良莠不齊的反義詞】:涇渭分明、不分軒輊、不相上下、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良莠不齊的故事】

“稂”俗稱狼尾草,是混雜在禾苗中的“亂苗”之草,還有一種和“稂”同類的野草叫“莠”,就是我們平時俗稱的'“狗尾草”,葉子與禾苗相似,魚龍混雜在禾苗中生長,未吐穗時,很難識別它。春秋.佚名《詩經.小雅.大田》有一句:“播厥百穀,既庭且碩,曾孫是若。既方既皁,既堅既好,不稂不莠。”。意思是說:田裏沒有稂,沒有莠,一色的禾苗長得鬱鬱蔥蔥,肯定豐收!可是後來意思變了,人們都用“不稂不莠”來比喻沒出息、濫竽充數的人。明朝人田藝衡在《留青札記》卷三十五有這樣的記載:“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爲等第,‘秀’是最高,‘郎’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說,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詞(貶義詞),意即指不高不下,或所謂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種人。“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爲成語,兩句的意思後來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才或碌碌無爲沒有出息。

【良莠不齊例句】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且說彼時捐例大開,各省侯補人員十分擁擠,其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清.八寶王郎《冷眼觀》第四回:“現今上海租界裏那起報館主筆,良芳不齊,五方雜處,倚着那‘言論自由,有聞必錄,這八個字爲護身法寶。”

茅盾《清明前後》第四幕:“你對那巡長說,難民們良莠不齊,要是發生了什麼事,他這巡長可擔當得起嗎?”

【良莠不齊造句】

儘管這些都是伯樂相馬通過精挑細選找出來的人才,但是這些人其實也還是良莠不齊的。

面對這些良莠不齊的候選嘉賓,非誠勿擾的男嘉賓們拿着平板電腦小心翼翼地挑選自已的心動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