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九年級試題 > 九年級語文(下)期中檢測題

九年級語文(下)期中檢測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72K 次

第一部分(共16分)

九年級語文(下)期中檢測題

1.下列加點字的字形和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沉湎(miǎn) 倒坍(tā) 嫋(niǎo)嫋煙雲 臆(yì)測

B.羸(léi)弱 饋(kuì)贈 浩瀚無銀(yín) 一瀉(xiè)千里

C.攫(jué)取 休憩(qì) 精力充沛(pèi) 萬籟(lài)俱寂

D.徘徊(huái) 蔭庇(bì) 有條不紊(wěn) 咄(duǒ)咄逼人

2.下列每組詞語都有一個錯別字,請找出來並將正確的字依次寫在後面的橫線上。(2分)

A.銳不可擋 大愛無疆 無人問津 氣宇軒昂

B.進退維谷 相形見絀 莫衷一事 語無倫次

C.草長鶯飛 怡然自得 全神貫注 消聲匿跡

D.斷章取意 深惡痛絕 持之以恆 同舟共濟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處的詞語恰當的一項是( )(2分)

①莫言從“內部” 中國社會,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令人震撼地挖掘了其中最隱祕的真實。

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共同 。

③以“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爲代表的一大批平凡人物“捨生忘死”“捨己救人”的英雄壯舉, 沉淪在冷漠與麻木中的人們:善與美主宰着世界,惡與醜終將被埋葬。

A.審視 期待 警醒 B.審查 期盼 喚醒

C.審查 期待 喚醒 D.審視 期盼 警醒

4.名著閱讀。(4分,每小題2分)

等村巷裏最後一個孩子的腳步聲也消失了,杜小康才走出紅門。那時,村巷裏,只有一巷滿滿的月光。他獨自從地上撿起一根孩子們遺落的木棍,隨便砍了幾下,重又扔在地上,然後返回紅門裏。

這樣過了些日子,杜小康終於走出紅門,並且在大部分時間裏將自己暴露在外面。他東走西走。他要讓所有油麻地的孩子都能看見他。他像往常一樣,穿着油麻地孩子中最好最乾淨的衣服,並且不免誇張地表現着他的快樂。

(1)上面的文段節選自《 》,在小說中,杜小康此前經歷了怎樣的變故?

(2)從選段中可以看出杜小康是一個 的人。

5.根據提示,修改下面一段文字。(3分)

①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國家,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敬 崇尚 崇拜)“和諧”的民族。②可以說,中國的哲學智慧,集中體現在一個和字上。③不僅它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質,也是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最高價值標準。

(1)請從第①句所給的三個詞語中,選出一個最符合語境的,寫在下面的橫線上。(1分)

(2)第②句有一處缺少標點,請將補上標點的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1分)

(3)第③句有一處語病,請將修改後的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1分)

6.默寫古詩文名句,並寫出相應的作者或篇名。(3分)

(1) ,相失萬重雲?(杜甫《孤雁》)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頤《愛蓮說》)

(3)無情有恨何人覺? 。( 《白蓮》)

(4) ,芙蓉向臉兩邊開。(王昌齡《 》)

第二部分(共54分)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後面的問題。(8分)

遊山西村

陸 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淳樸的農民朋友邀請詩人到家裏作客,他對詩人說,請別嫌棄農家的酒有些渾濁,今年農作物豐收了,家裏有豐足的雞和豬款待您。

B.在前往農家的路上,詩人越過一重重山,蹚過一道道水,正疑惑無路可行之時,忽見柳林濃綠,花叢豔麗,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一路走來,詩人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只要努力探索,就一定能尋找到出路,到達目的地。

C.春社祭日已臨近,村民們穿着布衣,帶着素帽,你吹着簫,我擊着鼓,一起快樂地慶祝豐收——村子裏仍然保存着古樸濃厚的鄉俗民風。

D.熱情的主人,變幻的美景,淳樸的民風,都使詩人不但流連忘返,還與村民相約;雖然自己年老體弱,即使拄着柺杖,即使是在月夜,以後也可能隨時再來登門拜訪。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後面的問題。(10分)

(甲)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劌論戰》

(乙)宋公及楚人戰於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②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③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④。古之爲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⑤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讚我也……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此指子魚。③陳:同“陣”,此處意爲擺好陣勢。④禽:通“擒”。二毛:頭髮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強而有力。⑥儳(chán):雜亂不整齊,此指不成陣勢的軍隊。

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傷股,門官殲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

④古之爲軍也,不以阻隘也。 __________________

9.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從軍事指揮的角度來看,造成兩場戰爭不同結局的具體原因分別是什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括說明兩文在寫作目的或寫法上的相同之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後面的問題。(15分)

不完滿纔是人生

季羨林

①每個人都想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纔是人生。

②關於這一點,古今的民間諺語,文人詩句,說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見的比如蘇東坡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南宋方岳詩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都是我們常引用的。類似的例子還能夠舉出成百上千來。

③這種說法適用於一切人,舊社會的皇帝老爺子也包括在裏面。他們君臨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可以爲所欲爲,殺人滅族,小事一樁。按理說,他們不應該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然而,實際上,王位繼承,宮廷鬥爭,比民間殘酷萬倍。他們威儀儼然地坐在寶座上,如坐鍼氈。雖然捏造了“龍御上賓”這種神話,他們自己也並不相信。他們想方設法以求得長生不老,最怕“一旦魂斷,宮車晚出”。連英主如漢武帝、唐太宗之輩也不能“免俗”。漢武帝造承露金盤,妄想飲仙露以長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羅門的靈藥,期望藉此以不死。結果,事與願違,仍然嗚呼哀哉了。

④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們,權力極大,驕縱恣肆,貪贓枉法,無所不至。在這一類人中,好的大概極少,否則包公和海瑞等決不會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個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見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據說明朝的大臣上朝時在笏板上夾帶一點鶴頂紅,一旦皇恩浩蕩,欽賜極刑,連忙用舌頭舔一點鶴頂紅,立即涅槃,落得一個全屍。可見這一批人的日子也並不好過,談不到什麼完滿的人生。

⑤至於我輩平頭老百姓,日子就更難過了。建國前後,不能說沒有區別,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車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會說“對不起”了,代之以對罵,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難免買到假冒僞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氣……誰能說,我們的人生都是完滿的呢?

⑥再說到我們這一批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上,一生中就難得過上幾天好日子。只一個“考”字就能讓你談“考”色變。“考”者,考試也。在舊社會科舉時代,“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要上進,只有科舉一途,你只需讀一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不能讓你膽戰心驚,啼笑皆非嗎?

⑦現在我們運氣好,得生於新社會中。然而那一個“考”字,宛如如來佛的手掌,你別想逃脫得了。幼兒園升小學,考;小學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學,考;大學畢業想當碩士,考;碩士想當博士,考。考,考,考,變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運仍然難免,現代知識分子落到這一張密而不漏的天網中,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我們的人生還談什麼完滿呢?

⑧不完滿的人生並不限於中國人,外國人也是如此……

⑨人人有一本難唸的經,所以我說“不完滿纔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瞭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這會大大地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

(有改動)

1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項是( )(4分)

A.標題“不完滿纔是人生”是文章的中心論點。

B.作者列舉了從皇帝、大臣到平頭百姓、知識分子這些人相同或不同的不如意的事情,意在表明世界上人生不如意沒有例外。

C.漢武帝、唐太宗的人生不完滿是指沒有找到靈丹妙藥讓自己長生不老、長生不死,除此之外都是完滿的。

D.作者爲了論述自己的觀點,採用了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

13.“人人有一本難唸的經”,下面的論據,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4分)

A.封建社會的皇帝老爺在殺人滅族、王位繼承、宮廷鬥爭中,其不如意的程度遠遠超過百姓。

B.“伴君如伴虎”,明朝的大臣上朝時在笏板上夾帶一點鶴頂紅,一有不測,立刻自盡。

C.平頭老百姓人生不如意的事舉不勝舉:早市被小販“宰”、公共汽車上被扒手割包、踩或被踩對罵甚至對打、買到假冒僞劣商品……

D.知識分子,更是在考試這件事情上備嘗人生不如意的滋味。

14.認識“不完滿纔是人生”這一點會帶來哪些好處?面對“不完滿的人生”我們應該如何對待?(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文,回答後面的問題。(21分)

塔克遜的春天

你每天匆匆行走在綠色大地上,根本就不會注意到一株小草的存在,甚至小草常常對着你微笑,你也視而不見。其實只要你想看,把眼光隨處一拋都能看見草兒們在陽光下健康快樂地成長。然而,在西藏崗巴縣境內一個名叫塔克遜的軍營裏,一年四季卻絲毫看不到一點綠意。

那是一個春天的早晨,官兵們正在整隊會操。突然,傳來一個列兵的聲音:“報——告,排長,我腳下有一株正在冒芽的小草。”列兵的右腳懸在半空中。

操場上的呼吸忽然停止了一秒鐘,繼而隊列裏有蜜蜂般的聲音在嗡嗡地盤旋。官兵們都朝排長蹲下的地方聚攏過來,一星點綠色冷不防地擦過他們蒙塵的雙眼,好像暗夜裏落下來的一顆星辰。“果真如此,春天來了!”排長趴在地上,發出激動的聲音。

“快來呀,快看啊,春天真的來了,塔克遜長草了。”列兵聽到排長認可那是一株發芽的小草後,雙手做喇叭狀,扯開略帶山氣的嗓子向着遠處的雪山一陣狂喊。

這株小草就像星球上突然掉下的天使一樣,讓官兵們目不轉睛地盯着。那破土而出的新芽,嫩得像剛出生的嬰兒,細如爺爺左下頜的那一根鬍鬚。那天,就是因爲這株小草的出現,塔克遜的軍營有史以來延長了會操時間。

收操的時候,連長宣佈了一條不成文的紀律:“大家聽着,我們塔克遜的官兵盼望小草的心情就像盼望女人一樣重要,如今她來到了我們身邊,我們就再也不能讓她消失掉,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像呵護自己心愛的女人一樣去呵護這株小草,大家能不能做到?”

“能!”官兵們鬨然大笑道。“記住,誰碰壞了小草,就罰誰休假帶十盆花回來。”連長又補充了一句。

列兵連忙把那株小草移栽到了一個小小的罐頭盒裏。官兵們把罐頭盒放進了連長的房間。從此,列兵擁有了一個最光榮的職務——護草衛士。

陽春四月,花影綽約,蜂蝶翻飛,而海拔5300米的塔克遜卻還是白雪皚皚,雪峯林立。自然界饋贈官兵們的僅僅是隻有一株草的春天,但大家都已學會了珍惜。

那些散落在小山坳裏的鐵營房,順着山坡一層一層呈梯級格式排列。棉衣、棉褲、棉帽、大頭皮鞋把這裏的官兵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每天如此。即使是這樣,在這裏當兵的人,內心依然有一顆望春之心,他們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嚴寒的包圍中衝破冰雪,讓春天的氣息像他們鏗鏘的腳步一樣緩緩地踏步而來。

每當太陽升到山頂,官兵們就抱着那株小草,站在陽光裏,唱着歌兒,向遠方的媽媽問好。

每當想起那株小草,我就想起生命的顏色;想起生命的顏色,我就想起塔克遜的春天,生命只有在這個高度上跋涉過以後,你纔有可能意會到5300這個數字的高低、輕重和色彩。

關於塔克遜的這株小草究竟是如何誕生在塔克遜的,至今仍是個耐人尋味的謎。塔克遜的官兵僅爲一株小草而感到滿足,我知道這個春天他們纔是最幸福的人。

(文章有刪改)

15.文章1、2兩段主要描寫了什麼內容?對全文來說,這兩段有什麼作用?(4分)

16.閱讀全文後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敘述的主要故事。(4分)

17.對一株小草的呵護,從官兵們的動作中是可以看出來的。請找出文中能表現官兵呵護 小草的動作的語句。(4分)

18.“果真如此,春天來了!”請結合語境體會排長說這句話時的心情。(4分)

19.請從修辭的角度對下面語句略作賞析。(5分)

“那破土而出的新芽,嫩得像剛出生的嬰兒,細如爺爺左下頜的那一根鬍鬚。”

第三部分(共60分)

2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材料(1):美國航空航天局安全顧問組一位成員警告說,由於美國與俄羅斯工程師之間缺乏交流,國際空間站可能會發生嚴重事故。

材料(2):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一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交換一下,一人就有兩種思想。”

材料(3):當代作家虹影說:“人與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個人都差不多的。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狀態,纔出現網絡世界。”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麼感想?生活中你有類似的見聞和體驗嗎?請就“交流”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範圍之內。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題目自擬。④不少於800字。⑤不得抄襲。

九年級語文(下) (江蘇教育版) 期中檢測題參考答案

1.C[A.坍(tān)。B.銀—垠。D.咄(duō)。]

2.A.擋—當 B.事—是 C.消—銷 D.意—義(本題考查成語的識記能力。成語中的錯別字多數是同音致誤,只有明白了成語的出處及意思,才能避免出現用字錯誤。)

3.D(此題考查近義詞的辨析。“審視”指仔細地看,反覆分析、推敲。“審查”指檢查覈對是否正確、妥當。前者側重“視”,指看、分析;後者側重“查”,指調查、覈查。①句用“審視”恰當。“期待”有“期望,等待”的意思,側重於“等待”。“期盼”指期待、盼望,側重於“盼望”。②句用“期盼”更確切。“喚醒”指叫醒,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覺醒的意思。“警醒”指警覺醒悟,或使人警覺醒悟。根據③句的語境,應該用“警醒”。)

4.(1)示例:草房子 家庭破產,輟學在家。(2)示例:自尊心強、好面子[(1)通過選文中的人物杜小康,我們可以回憶起杜小康這個人物出現在曹文軒的《草房子》中。(2)實際上要求分析人物特點。根據選文對杜小康的行動描寫,“等村巷裏最後一個孩子的腳步聲也消失了,杜小康才走出紅門……”可見杜小康因爲輟學不願見村裏的孩子們,表現出他自尊心強;過了些日子,大部分時間在外面,穿孩子中最好最乾淨的衣服,讓大家都能看見他,反映出他好面子的性格特點。]

5.(1)崇尚( “崇拜”側重極爲欽佩,多含迷信意味;對象是人、神或事物。如:崇拜神靈。“崇敬”指對人十分尊敬。如:崇敬偉人。“崇尚”指尊重,推崇。如:崇尚正義。)

(2)可以說,中國的哲學智慧,集中體現在一個“和”字上。(本題考查引號的用法。引號主要有三種用法:表示直接引用的話,表示着重論述的對象,表示具有特殊含義的詞語。本題屬於第二種。“和”是本段文字中着重論述的對象,即和諧。要特別強調這一點,用引號最合適。)

(3)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質,也是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的最高價值標準。

(本題考查語病中的成分殘缺。成分殘缺包括主語殘缺、謂語殘缺、賓語殘缺、修飾成分殘缺。本題屬於主語殘缺,是由關聯詞語提前造成的。“不僅”在句首,導致這句話缺少了主語,“不僅”和“它”互換一下位置即可。)

6.(1)誰憐一片影 (2)濯清漣而不妖 (3)月曉風清欲墮時 陸龜蒙 (4)荷葉羅裙一色裁 採蓮曲(本題對古詩文名句的默寫均屬於直接性默寫,或填寫下句,或填寫上句,還考查了對作者、作品的識記能力。對名句的積累,一要準確無誤,不能出現錯字、漏字、添字現象;二要理解句子的含義。對作者、作品出處的積累可採用分類整理的辦法,做到紮實、準確、無誤。)

7.B (這兩句詩蘊含的哲理: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於開拓,發奮前進,那麼,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詩中的“村莊”不是“目的地”,而是象徵着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8.①鼓:擊鼓進軍 ②殲:被殺死 ③重(chóng):再次 ④以:憑,靠(①“鼓”在這裏是名詞用作動詞,擊鼓進軍。②“殲”在這裏是被動用法,“被殲滅”。③“重”在文言文中較少見,在這裏讀“chóng”,再次。④此處的“以”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以”的用法相同,是介詞,憑藉,依靠。)

9.憐憫年老的敵人,就如同屈服於敵人。(關鍵字詞的含義要字字落實,“愛”解釋爲“憐憫”,“服”解釋爲“屈服”,“焉”是句末語氣助詞。另外,根據註釋④可知“二毛”指“頭髮斑白的人”,翻譯時可意譯爲“年老的敵人”。)

10.(示例)長勺之戰中曹劌巧用戰術,造成士氣的彼消我長,並審時度勢,抓住有利戰機,取得勝利。(泓之戰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規則,不聽勸告,喪失有利戰機,以致戰敗。[(甲)文“夫戰,勇氣也。……彼竭我盈,故克之” (士氣的彼消我長)和“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審時度勢,抓住有利戰機)是長勺之戰取勝的兩個原因。(乙)文宋公恪守“不重傷,不禽二毛”的“君子”規則和“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的古人規則,喪失戰機,以致戰敗。]

11.(示例)寫作目的一:兩文寫作目的在於表明要取得戰爭勝利就需靈活運用戰略戰術、善於把握有利戰機。

寫作目的二:兩文寫作目的均不在於再現戰爭的場面經過,而在於揭示戰爭成敗的因果關係。

寫法一:兩文都緊扣中心精心剪裁。詳寫論戰,略寫戰爭經過,有力地突出了寫作意旨。

寫法二:都運用了襯托。用魯莊公的無知淺陋襯托曹劌的足智多謀;用子魚的隨機應變、殺伐決斷襯托宋公的墨守成規、自以爲是(或以子魚的急功近利襯托宋公的尊禮守信、遠見卓識)。(兩篇文章都詳細描寫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而略寫激烈的戰爭過程,都用君主的無知淺陋襯托出臣子的雄才大略。能從以上角度任選一處進行闡述即可。解答此題,要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對文中信息加以提煉概括,還要對文章所採用的寫作手法進行必要的解釋和分析。)

附課外文言文參考譯文:

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作戰。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着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國的軍隊已經全部渡過泓水,但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回答說:“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以後,宋軍纔去進攻楚軍,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了傷,他的護衛官也被殺死了。

宋國人都責備宋襄公。宋襄公說:“有道德的人在戰鬥中,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頭髮斑白的`敵人。古時候指揮戰鬥,是不憑藉地勢險要的。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卻不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子魚說:“您不懂得作戰的道理。強大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爺幫助我們……如果憐憫受傷的人,就如同沒有殺傷他們;憐憫年老的敵人,就如同屈服於敵人。軍隊憑着有利的戰機來進行戰鬥,鳴金擊鼓是用來助長聲勢、鼓舞士氣的。既然軍隊作戰要抓住有利的戰機,那麼敵人處於困境時,正好可以利用。既然聲勢壯大,充分鼓舞起士兵鬥志,那麼,攻擊不成陣勢的敵人,當然是可以的。

12.C (C項,以偏概全。漢武帝、唐太宗他們的人生不完滿還指“王位繼承,宮廷鬥爭,比民間殘酷萬倍。他們威儀儼然地坐在寶座上,如坐鍼氈”。)

13.A (A項,無中生有,原文中不存在對不如意程度的比較。)

14.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對社會,有利於安定團結。第二問略。(意思對即可)(“不完滿纔是人生”所帶來的好處在文章第⑨段有體現: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這會大大地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第二問,要聯繫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雖然人生不完滿,但我們不能怨天尤人,要正確面對;要積極進取,努力上進;要享受過程,把不完滿變得相對完滿。)

15.在綠色的大地上的人們與塔克遜的軍營裏的官兵們對小草的不同感受,說明塔克遜的春天缺少綠意。這兩段文字對下文有鋪墊作用。(第1段寫普通人對小草的忽視,第2段寫在一年四季看不到一絲綠意的塔克遜的官兵們看到一株小草時驚詫、激動的表現,爲下文做鋪墊。)

16.塔克遜的軍營裏的官兵們發現一株小草,精心呵護這株小草。(通讀全文後可知本文主要是寫官兵們和一株小草的故事。)

17.發現一株小草,“列兵的右腳懸在半空中”;見有小草,“排長趴在地上”觀察;“列兵連忙把那株小草移栽到了一個小小的罐頭盒裏”;“每當太陽升到山頂,官兵們就抱着那株小草,站在陽光裏”。(文中表現官兵呵護小草的動作的語句主要在第2、3、8、11段。)

18.這句話表現了排長趴在地上,確認確實是一株小草後的欣喜激動的心情。(通過語境可知,塔克遜一年四季見不到一絲綠意,驀然發現竟有一株小草,其激動之情可想而知。)

19.此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寫出那破土而出的新芽的質地和形狀,也表達出對小草的喜愛之情。(本題考查對修辭手法的判斷及把握運用修辭手法的作用的能力。判斷修辭手法比較簡單,結合平日對各種修辭手法的理解進行判斷即可。分析運用修辭手法的作用,要緊扣所描寫事物的特點,結合文章主旨作答。用比喻對某事物的特徵進行描繪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以此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並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

20.思路點撥:作爲新一代的中學生,不應該只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天地裏,而應該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出自我,和同學朋友交流,和父母長輩交流,和大自然交流,和社會交流,甚至和世界交流……“學會交流,善於交流”不僅是一個即將走向社會的中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而且是全社會都應重視並探討的一個課題。

“交流”這個話題,切中了時代的脈搏。在當今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相對突出的問題,如人類與環境、和平與發展、對抗與對話、競爭與合作、節約與浪費……這些問題都一度反映在同學們的作文中,而現在“交流”又成爲我們越來越關注的一個話題,它與我們同在,只要我們生活在世上,就會時時刻刻需要交流。它是人與人和睦相處的基礎,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協調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國與國和平共贏的保障。

例文:

綠化心靈

爲什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會越來越深,使和睦溫馨的家庭矛盾重重?爲什麼昔日的摯友要反目成仇,拔刀相向?爲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對路邊的乞兒不屑一顧,讓人感到世態炎涼、人心冷漠?人們在各自心裏築起一道“圍牆”,把心牢牢地裹住,“冷眼看世界”,那麼這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

俞伯牙的琴聲在山間繚繞,沒有人能聽懂,可是當悠揚的琴聲拂過江面時,卻使鍾子期聽得如癡如醉。那麼深奧而又玄妙的琴聲,竟被鍾子期深深地領悟。俞伯牙慨嘆自己終於找到了一位知音。他們不是用話語來交流,而是用音樂交流,用心交流。所以當鍾子期去世後,俞伯牙斷琴而誓,不再彈琴。是啊,缺了知己,缺了可與之交流的人,存在的意義何在?這個故事曾在千百萬中華兒女的內心泛起波瀾,它讓人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正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

只有真心地去交流,你才能體會到真愛的神聖偉大,友誼的真誠可貴。是交流給心靈增添了一筆筆亮色,給世界帶來了一片片溫馨。心與心的交流本是一杯香甜的美酒,爲什麼人們會逐漸關閉心靈的大門,拒絕去品嚐呢?人心是異常敏感的。當人們被迫需要面對競爭的時候,他們感到客觀的無形的壓力籠罩了世界。競爭像一個旋渦,圈住了一個又一個人,罩住了一顆又一顆心。當人們學會了分析利弊的時候就學會了選擇利弊。“個人主義”在這個時代得到廣泛的默認。它像一個個圈子,讓人心在圈禁中變得冷漠了。

爲什麼現在樓越蓋越高,網絡越來越先進,而人情卻越來越淡漠?因爲人心遠了。爲什麼今天“溫室效應”愈演愈烈,卻讓人感到無奈?因爲人心冷了。

當無數礦工因瓦斯爆炸或透水事故而葬身井底時,當無情的大火吞噬了無數無辜的生命時,當假酒假藥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時,你的心跳有沒有加速?爲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損失了多少?

教訓是慘痛的,爲什麼悲劇還要不斷地重演?爲什麼不可以敞開心扉,用真心去交流,去呼喚?爲什麼不可以拋開一己私利,爲了一份責任去互相交流。

交流就像柔柔細雨滋潤着大地,一滴一滴默默地流,碾着時光的足跡,撫平了大地的創傷,滴穿了人與人之間如磐石般堅硬的隔閡。呻吟着的地球在呼喚着綠色的世界。而綠化世界,必先綠化人的心靈。只要人們都能奉獻一點愛心,用真心去和別人交流,多一點愛心,多一分溫馨,整個世界就會變成愛的人間。

【點評】本文具有強烈的抒情性。作者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直截了當地引出話題,接着由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深刻地指出現在的社會現實──人與人之間缺乏交流,人們“逐漸關閉心靈的大門”,有人只“爲了自己的利益”,而置集體利益及國家利益於不顧。最後,作者又發出呼喚,綠化心靈,讓世界多一點愛心,照應了題目。文章緊密結合現實,一氣呵成,很有分量。

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是多處使用疑問句式,增強了語言的氣勢與力度,發人深省;還運用了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法,使語言富有文采。“爲什麼現在樓越蓋越高,網絡越來越先進,而人情卻越來越淡漠?因爲人心遠了。爲什麼今天‘溫室效應’愈演愈烈,卻讓人感到無奈?因爲人心冷了。”這幾句話有很強的哲理性。